登陆注册
21194300000013

第13章 台湾生活札记

冷气 冷气

常有人问我,台湾是不是很热呢?我想,这句话对一个北方人来说,压根一点没说错,只是太含糊。台湾是很热,但是却在人的承受限度之内。要我说,北方热得才不像话,一到酷暑,暴躁脾气全被燥热的太阳勾起来了。满大街看见太阳影子就想揍,眼冒火星,到处找阴凉地,比曹操急中生智对付的“望梅解渴”的军队还急不可耐。

我去的时候,是九月初,那时候还很热,而且一热就热到了十一月。也许是因为台湾湿热,也许是因为台湾人自有应对热的办法,我一个北方人在台湾全然没难为了。时至今日,我也区分不了是哪一天开始走进教室,同学们不再打空调主意的。空调,又称冷气,几乎是台湾从南到北必不可缺的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用品。台湾人用空调,这事我真得好好说一说。

就拿台湾“清大”举例好了。

一所大学的藏书量,常常被作为评价其好坏的标准。有的学校把图书馆造得金碧辉煌,外表看上去跟个五星级宾馆一样,内里也是五星级标准,设施一应俱全,椅子是皮沙发的,处处覆盖着无线网,就是个温柔富贵乡。可是藏书量不高,半天翻不到一本中文名著,这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学生活动中心,或者大学生恋爱中心。

可是不仅仅是藏书量,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的自习桌椅数量的充分与否,也是这个大学层次的评断原则。一上大学,便听闻大学生“跳寝室楼”这件骇人之事,仔细一查问,原是图书馆占座一事。图书馆一二楼自习室七点开门,六点二十已经排了百十号人了,不得已只好六点起来,楼门未开便从窗户中跳下去,有人安然无恙,也有人一瘸一拐往图书馆没命地跑,还有人在楼下拍照见证奇迹,这更惊为天人。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深。我们学校本科生校区图书馆只有一个,自习室也只有四个,满满不过千人。为了争夺一席之地,大二学期一开学,我便天天往自习室跑。这时候,自习室里只是三三两两,松松垮垮,确有一群巩固根据地的前辈们,日夜拼命,不消说,这就是奋斗在考研一线和GRE一线的战士们。而其他人,也不过应应景,早去早退,自觉遵守自习室秩序。

两周之后,情况就变了。理科生们作业猛然变多,课余时间便闷在自习室里,闷出一身臭汗仍按兵不动。此时自习室恰好满员,不多不少,偶尔新陈代谢,也能维持温饱现状,你来我去,你不楚王问鼎,我就不举兵东侵。

图书馆三楼以上是图书区了,每个馆也是有一排排的座位。期中前后这些地方开始逐渐兴旺起来,渐渐有了人气。至于发展到期末,连这些九点才开放的位子,都满满不留空。而且丑态百出,用书占座的,卫生纸卷一拉一排占座的,把衣服叠成人状占座的……不是九点才开放吗?八点就在门口绕了一个又一个圈,而且人手一本书读,人满为患,保安大爷看了气得直骂:“背书到外面背去!里面有人在自习!”

想来每个学校大致都是这样状况。每到期末,学校里的学生们就都出来露面了,处处是人,自习的、背书的,图书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于是当我看到图书馆从二楼到七楼都安置了充足的座位,心里不禁喜滋滋的。这下不用怕占不到座了!

可是学期一开始去图书馆时,却惊讶地发现,没什么人。自然是有一部分人一直往图书馆跑,而且坚持每天自习的。可是看上去却永远有空座,连占座的乐趣都丧失了。

在图书馆坐了一下午,才渐渐明白了为什么。

因为图书馆里太冷了!

当然了,这只是说笑。本科生一次可借阅30本书,他们无需每日在图书馆虎视眈眈。而且又不愿受死板的桌椅约束,个性喜爱自在而为,咖啡厅、漫画屋都是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我学文,故而常去学校的两所图书馆,一所是总图,另一所是位于人文社会学院楼里的人社院分馆。这两所图书馆都有一大特点:冷气开得异常充足。

九、十月的天,常常晴朗,偶尔阴天。至少维持在二十八摄氏度以上,白天热起来基本一定会超过三十摄氏度的。女生时常打遮阳伞,短袖蝙蝠衫,短裤,或有丝袜打底,则可在太阳下搔首弄姿惹人驻足。可是,若是去图书馆,就要换另一身行头了。首先是要有一件外套,抵御寒气。其次,长裤护腿,更为安全。

去图书馆乘凉,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不过短坐几分钟,就该全身冰凉了。外套暖了上臂,腿又冷得牙直打颤。这些书在湿热的天气里,享受享受空调,我也就认了,至少还能避免潮湿发霉。可是给人的福利,这也太高了?

上课,又是一样糟糕。人社院常常一间教室就安了两个空调,头顶还挂着几个小风扇。这些同学、老师们对热的忍耐力极低,对冷气的忍耐力又极高。一上课两个空调、几个风扇就开始呼呼地转,几节课吹下来,整个人都像冰冻三尺。

这一股寒意,居然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份。整个冬天都是连绵的阴雨,那一天突然天晴了,太阳一复苏,天又暖了过来。我兴致勃勃地脱去外套,准备晒晒太阳光,不想又有同学打开了空调,冷气只吹我脊梁骨,见她们里衣穿得极厚,我只好恨恨地把围巾围上,又略微热了。这一节课,忽冷忽热,一边出汗一边吹风,痛苦极了。

酷热的时候,躲进凉爽的冷气房里,确实舒服。可是以每个教室两个空调、四五个电风扇的情况,不禁让人怀疑资源利用效率出了问题。让人去适应机器,这是十分冒险的举动。

确实,台湾地处亚热带,外出时每天都汗如雨下,再加上本身人们收入高、注重生活质量,搜集并利用部分资源供给冷气,既是生活所需,本身也负担得起。可是过度的冷气使用,对生活质量是否有益?我反而认为,一味的着意于刻意的改变,反而失去了改变的效应。当一种改变得到了一群人的认同,他们因为使用而习惯,感到不舒服的个人如果继续依赖于“接受吧”或者“我真倒霉”这样的消极心理时,整个群体又会往习惯里逃避,每个人都拒绝接受对于已经适应的习惯的改变,并自觉划出界线,从中区隔某一部分坏的、被认知为“倒霉”的东西,但这种认知完全取决于习惯,而非理智的判断。

如果每一次都只开两个空调四个电风扇,这是一群人的约定习俗,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坐靠冷气近的地方和远离冷气的地方,及其中间地带。抛却个人好恶,和会不会被老师叫到等问题,单纯只看冷气影响,则中间地带无疑是最好的,既不冷也不热,而靠近则太冷,远离又吹不到。而中间地带也是被重点保护的,他们的习惯会被奉为标准,一旦他们的习惯成为定势,则格局基本已定。这种情形的预设本应是:两个空调四个电风扇,如果去掉或者增加其中一个时,便会受到极力阻挠。条件一变,结果翻转。

其实原本就是一句话,台湾人用冷气,太疯狂了。

我可不希望二十年后,大陆是这个样子。满大街的空调,发达倒是发达了,不敢生活了。

我在寝室里,与学姐共用一台风扇,从未开过冷气,反而并不热,也很舒服,偶尔嫌寝室湿气太重,反而冷了些。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的几个月的夏季。

新竹的机车

台湾“清大”位于新竹市,我每日的生活,都是在这样一个小地方开始。新竹市非常小,本身依托新竹科学园区,这里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生物科技业等蓬勃发展,是台湾三个科学园区之一。这里不适宜居住,于是人们每个周一清晨从家中赶来,有人从新竹四面八方赶来,也有很多人自台北南下。新竹市区道路狭窄,人流拥挤,一旦下雨,走到竹北,便一定会堵车。

这样看来,新竹市其实就是台北的卫星城市了。这样就不难解释新竹公共交通的尴尬状况了。

在新竹,坐市区交通,比坐前往台北的客运都要不便。新竹距台北很近,坐公共客运,不过一个小时便到台北转运站了。而且每十分钟发一班车,更有三四家不同的公司可以选择,如果要去台北,是非常方便的。

可是坐市内公交,却不知会等多久。一般来说,不过间隔半小时,在高峰期也可以等到车了。可是也偏偏会有些时候,等了四十分钟车才陆陆续续到了,队伍已经排了百许人,前往台北的车已经路过四五辆。

外乡人如我,对这样的交通状况不甚满意。可也无奈,这既然不是台北,我又没有机车,只好最大限度地使用公交了。

大城市,像台北、高雄、台中,公共交通也是很发达的。台北、高雄的捷运非常方便,本身地域并不大,捷运又修得便利,再有公交四通八达,即使转车,也可以忍耐。捷运,就是中国地下的地铁和地上的轻轨的统称。而且在台北,又可以用悠游卡,公交车、捷运一卡通,学生还有打折,算下来,更是实惠。刚进学校,我们就每人发了一个学生卡,这样的学生卡在学校里可以使用,同时还是一个悠游卡,在7-11这样的便利超商也可以使用,出了门旅行途中还可以在公交使用,甚是方便。回来还可以收作纪念,更加兴奋了。

但是坦诚来说,公交费用并不贵。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新竹是15台币,台中可能是20,可是台中公交可能前八公里刷悠游卡又免费了。台湾每个城市发展程度不同,其各种价格标准又不一样了。

以新竹为例吧。市区公交一般都是15新台币,每辆车里程不同可能有变。上车自动投币,若有交通卡刷卡也可以。即将到站,你便摁座位旁边的下车铃即可,每排座位靠窗处都有下车铃,不必担心车内太拥堵而下不了车。而且还有各种免费的接驳车和免费公交。上下车会看到这些免费公车司机都在记录乘客数量和时间,上下车记得跟司机师傅说声谢谢。

台湾人非常注重自己的私人空间。新竹的市内公交是巴士座椅,入口即出口,秩序井然。而如莒光号这样的火车,则也多半是沙发皮椅。沙发皮椅非常大,可以随意调节高度,乘坐舒适,但是占空大。走廊两边各只有两个座位,每个人得以享受足够的空间,而且不会被挤占。

远行,自然要靠火车、飞机这样的交通,安全系数高。台湾火车自动化程度高,不会有人在门口等着给你检票,也没有人按时关门开门,这全是由机器完成。火车站建在市区,进站机器检票,倒与中国的地铁很像,出站票要回收走。很可惜这次没有机会坐高铁,一睹台湾高铁风采。不过据寝室学姐说,台湾高铁费用也是普通列车费用的两倍,只是一开始有所优惠,算下来与普通列车相差不多,人们都爱坐高铁。不久政府撤回优惠,而大家已经习惯,不愿意多花一倍的时间坐普通列车回家或者出行,有人宁肯多花钱。

可是,对于我们这种短暂交流的学生,远行不是问题,近行却很成问题。台湾人在外所用的工具,不过私家车和机车,自行车除了学校和旅行用途就不怎么常见。

机车,就是我们大陆在九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摩托车和木兰一类,多为小型,以木兰居多。进入2000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乡的大街小巷里越来越少见这类的行动工具了。而在台湾,满大街都停着机车。还有一个形容词“机车”来表示一个人婆婆妈妈,问题很多,琐碎的事情都拿出来挑刺。其实这个词语含义也很丰富,很多情况都可以拿来使用,比如,我觉得你管我太多了,什么细节都要管着我,我可能就会不耐烦地冲你喊一声,你很机车。或者,一个人不好相处,也可以说他很机车。我有一门《文学概论》老师曾经在讲到“文学语言陌生性”的时候,曾经以此举例,表明现在人词汇使用越来越单一,把语言中细腻敏感的部分都抹去了。

学校里的学生使用机车也很频繁,来往很方便。从家里来上学,或者从这里去各种商店购物,无须等车,带东西也可以。只是这机车需要驾照,考出来方可使用。我们这等没有相应证件,平常也无须使用,紧急时候想租车手续不全也无法使用。如此简单易操作的交通工具,在旅游景点也是处处方便。想环岛,机车环岛最省力了。出行不便,机车能把你带到平素不方便去的地方。因此对这些本地人来说,机车代步,简便易行,专门有旅游攻略是适应自驾出行的。机车本身并不贵,易得易放,处处都是多层停车场供机车停放。

我们刚来台时,对机车这个工具赞不绝口。自以为这种私家旅行强化了个人意识,是个可遇不可求的旅游代步产品。时间久了,却不由得渐渐改观了。

机车这个东西并不安全。骑机车的人常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在路上行走容易横冲直撞。

其次,使用机车的群体十分庞大,这群庞大的力量有时候也会对交通造成不便。在路上,这些大车小车都在同一道上行走,大车让小车,小车灵活,也容易冲到前面。而道路狭窄,通行量有限。每次一遇到红灯,小车就在前面,绿灯一亮,慢慢等机车走后,后面的车却没得到疏通,继续堵在那儿了。

本身出口有限,车道大小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依赖于红灯时间,这十分无奈了。学校门口的路就是一条重要干道,每到下午六点左右,天黑了,想过马路到对面消夜街上去吃饭,遇到红灯就心烦。这红灯一开始还不显示数字,过一会就突然蹦出来一个“98秒”,一点一点数下来,菜凉了,心都凉了。

再说污染环境的问题。尾气排放、资源利用,近些年来天天讨论环保问题,这也是共识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私家交通环境,因为过于强大,很难改变。上面过于依靠下面的权力,政策也都是围绕着既有人群的利益,这是一个痼疾,很难去动。政令必行的情形,在这里,倒是很有限。

骑机车的人也是很无辜了,我这样的生活好好的,为什么要变呢?四年一届的班子很快就换了,没什么政策能延续,不如就让我好好生活着。骑个机车,又有什么错呢?

对台湾人来说,什么问题说到底,都归根到一个问题上。这以后再说。

细节的台湾

有同学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纳闷地问我:“我看着电影里的样子,也看不出台湾有什么发达的地方来呀?”

确实,虽然那只是90年代的事,不过看上去,整体来说,也透着一股破败的劲来。就是现在,看上去,也还是那样,差不多。就拿台中来说,我一到这个城市,看到火车站和客运站破旧的楼和广场,就不由得一阵眩晕。不禁怀疑,我真的到了台湾吗?

事实上,每个城市,都应该是一样的。既有新鲜的成分,也有古旧的东西留存。从一个城市发展,到最后辉煌,经历了一点一点的变革,也都显露在了城市的每个角落里。比如说,虽然看见了台中火车站附近“新竹客运”的客运站小而破旧,半圆形的站点只有寸步路,白色墙皮都渗出古旧的黄,其形式也很有问题,半天找不到售票点。可是,也能看见客运站对面挺拔的高楼遮住了落日,巍巍高峨。

好,那问题是,什么叫发达呢?

我要说,台湾的细节做得很好。

确实,比起很多大陆的大城市,他们的城市的外观确实并不具有吸引力。在高速路上放眼望去,简直可谓一马平川,很少有很高的楼。就是台北的西门町,所谓潮人聚居地,白天看起来也不过一座空城,尘土飞扬。可是这里一到了晚上,楼上的荧屏上放的是世界潮流,路口是街头艺术家,处处灯光闪亮,人潮如水。

还有很多地方,不是可以以外观评判的。

比如,饮水器就曾经让我吃了一惊。学校里且不说,处处齐全,从教学楼到寝室,每一层楼都配有几个饮水器。这个饮水器似乎也是净化水的,而且它有三个出口,热水、温水和冰水。而且在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处,也处处都有,只要带着杯子,就很方便。不仅如此,机器对于热水自动上锁,每一次接热水时都有声音提示要开热水锁,避免烫伤。

再者,在台湾十分让我痛苦的一点是,我永远都不知道垃圾桶在哪。就拿那次去台中的例子。去逛逢甲夜市,买了很多吃的,直到吃完也没发现垃圾桶。没办法,只好接下去进逢甲大学逛了。这下好了,在学校里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一个垃圾桶。我本来还在想,也许逛得匆忙,又是晚上,看不见吧。后来专门去问了同学。同学给了我肯定的答复,他说,校园里确实没有垃圾桶,垃圾桶都在教室里。可是即使没有垃圾桶,却处处不见垃圾。我于是回顾了一下,发现“清大”也是这样,只有室内和寝室附近以及垃圾桶堆放处才有垃圾桶,可是校园里面却整洁如新。

台湾人的热情和礼貌,也很让人感动。我住的寝室是研究生公寓,每一套间有两间,相对而开,各住两人,中间是洗漱的地方。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阿姨就会来收拾套间里的洗手间。早上上课前碰到阿姨,阿姨会很亲切地问好:“早上好。”校巴每天接送学生,从校门口一路经过图书馆,开到山上的台绩馆和人社馆,下车一定也跟司机问好。这种礼貌是校内校外都有的。去每家店,店员在找零和给你票据后,一定会跟你说:“谢谢。”

这样的事,跟排队一样,都是小事,可是却很让我记忆深刻。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文化,并以细节取胜,是每个人自觉遵守,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才能完成的。多注意了一分,多微笑了一次,多体贴了一处,就能多一些文明,多一些改变。

同类推荐
  • 本土与异域

    本土与异域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十六章,主要回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下编十三章,主要评述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另外,附录书评四篇,对当代中国在此领域卓有成就的四位研究者四部专著予以述评。
  • 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研究

    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旨在介绍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以及他的作品是怎样体现他的理论的,主要分为:詹姆斯研究概述、理论家詹姆斯、实践家詹姆斯三章内容。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
热门推荐
  • 待君还:腹黑相公哪里逃

    待君还:腹黑相公哪里逃

    一夜之间,乐雅的世界被颠覆,敬重如兄的太子被大火吞噬,最疼她的世子哥哥被毒杀,忠君爱国的父王成为奸臣,自幼倾心的翩翩公子千里追踪她,一切这么可悲,但是最可悲的还是遇上了这个狐狸一样的男人,腹黑、难缠、奸诈,尤其是长得妖孽呀!一个刁蛮绝情,一个腹黑深情,这样的两个人撞在一起,到底哪个会赢。“我赢了你。”把这个男人压在身下,乐雅笑得张狂。“我输了。”男人笑得真诚,绝对无比的真诚。
  • 我们不应该是这样

    我们不应该是这样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贾谊《鹏鸟赋》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来世也要守护你

    来世也要守护你

    一场孽缘,一场约定,到了来世,我还要守护你
  • 穿越的衣柜

    穿越的衣柜

    一个技术宅的青年,在梦中邂逅了一个女孩。没想道,卷入了命运与时空?!
  • 觉醒者之醒魂人

    觉醒者之醒魂人

    在这世界是有许多未知的位面,因为某种原因时空的虫洞有时会在不同的时空中游荡,然后这些时空虫洞出现的地方都会消失点什么,比如人,动物,事物.........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许以后只能在报纸上才能看到他们了吧.........
  • 三国降世
  • 恋人心空城梦

    恋人心空城梦

    高圆圆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也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但是被父母抛弃之后这一生注定不平凡安飞尘是国内最大的食品公司老板的大公子,最喜欢调戏圆圆,对文文也很好,一直暗中帮助着圆圆李明哲喜欢高圆圆却不能去追,只想一辈子守护在你身边舒梦琪圆圆我永远在你的身后,就算是我喜欢的人喜欢着你高文文是圆圆的妹妹,其实是圆圆在路上捡到的小姑凉,看到圆圆之后就一直跟着圆圆,据文文所说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觉得圆圆会收留她。
  • 陌上辰歌玥迷璃

    陌上辰歌玥迷璃

    她,本是千金小姐却因父亲的商业战争成为孤儿,千金已逝,活着的只有一心复仇的第一杀手,当大仇得报,她该何去何从?她,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府小姐,却在出生时被判定命格过硬,天煞孤星,她的出生成长便是母亲一步步走向死亡。父亲无奈离京,留下她在京城的风云中浮沉。他,本是西凉得天独厚的七皇子,天纵奇才,十岁文武双全,兵法策略无不精通,却一招不胜被人下毒,受尽折磨,国家战争失败后被送往北宸为质,在京城的暗流中从容应对。一朝穿越,当她变成她,惊华重生,不再隐忍柔弱。约定终生,笑傲九州,看他们如何在乱世中携手应对明枪暗箭,步步为营,登上九重帝阙,俯瞰天下。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爷爷 父亲和我们

    爷爷 父亲和我们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从小就喜欢写作,由于工作的关系,好久没写作了,但还是不忘经常看书,闲下来了,就写了一些东西,想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