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1700000002

第2章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

“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蔡锷、蒋百里、徐志摩、梁实秋、谢国桢等杰出的学生,写过80多万论及教育的文字。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新民救国”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他说:“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在《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中指出:“吾今一言以蔽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了“欲兴邦必兴学”、“倡导成立新式学堂”、“大学者成才之路”、“基础教育及其课程设置”、“政治素质及其培养”、“道德素质及其养成”、“品格教育及人格教育”、“培养智、仁、勇兼备的人”、“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立志与挫折教育”、“就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家之自觉及哲学”等各个方面。因此,有学者称其为“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

梁启超在1902年的《教育政策私议》中参照日本的教育制度,把学校教育分为四个时期:5岁以下为幼儿期,接受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6-13岁为儿童期,接受小学教育;14-21岁为少年期,接受中学教育或者实业、陆海军、政治法律、美术、寻常师范等教育;22-25岁为成人期,接受大学教育,包括高等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该文对构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作出了有益的、开创性的探索。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发表了《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等文章,大声疾呼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初的流亡日本期间,他主持和创办过多所学校,如在神户创办的同文学校,在东京创办的大同高等学校。

梁启超晚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同时主持筹办了司法储才馆,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进行讲课或讲演。1921年10—12月,在天津、北京两地讲演7次;1922年一年之间,在北京、济南、上海、苏州、南京、天津等地讲演30余次。他在授课或讲演时,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尤为注重对听众进行品德教育、做人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他指出,不一定知识越多越好,“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他乐于从教,觉得教育这门职业有着无穷的乐趣。1922年,他发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的讲演,指出教育家拥有最广最大最丰富的自家田地,他们生活在“教育快活林”里头,一面学一面教,自利利他,可拿被教育人的快乐助成自己的快乐,能从工作上获得精神上的快活。孔子屡次自白,说自己没有别的过人之处,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他们都是在享用教育的乐趣。梁启超也在打理教育这片“自家田地”中受用不尽,得益良多。他从作为学生导师这份工作、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分享着学生、子女们成长的快乐,并深有体会地连连感叹:“乐哉教育!乐哉教育!”

跻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在教育史上最负盛名的事儿,当属他跻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阵容。

如今的清华大学是“工科强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的文、法、理学院被调出,几乎只留下了工科专业,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但清华大学的文科曾经有过辉煌。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9月1日与清华大学部同时开学,中国学术史上名闻一时的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学术名家汇聚清华园,一时开创学术新风,引领学术潮流,培养了一批才俊,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上的“神话”。在他们的倡导下,学术界形成了“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

1925年9月8日,梁启超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职,居住在清华北院。他谢绝一般性社会事务,专心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职责。9月30日,他在《晨报》刊出《告访客启事》:“鄙人在清华学校每日上午皆有讲课,城内亲友乞勿以其时见访,致徒劳远涉,不克拱迓。又下午亦忙于著述,见访者如非有特别事故,请以座谈十五分钟为度。诸乞原谅。”在筹办国学研究院时,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向胡适征询,并拟请他担任国学研究院的导师,胡适对此表示拒绝: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自己实在不敢当。他建议去请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等大师。

梁启超在家书中常和孩子提到自己在清华工作与生活的情景。如在1925年11月9日的书信中,他提到“我对于政治上责任固不敢放弃(近来愈感觉不容不引为己任),故虽以近来讲学百忙中关于政治上的论文和演说也不少(你们在《晨报》和《清华周报》上可以看见一部分),但时机总未到,现在只好切实下预备工夫便了。”1926年9月14日的信中提到,“最近于清华以外,忽然又发生一件职务”,即被任命为司法储才馆馆长,副手林宰平从身体的角度,“屡主张我在清华停职一年”。1927年1月的信中提到,“现在清华每日工作不轻,又加以燕大,再添上这两件事(指编《中国图书辞典》《中国图书索引》),真够忙了,但我兴致勃勃,不觉其劳”。2月1日的信中说,“清华功课有增无减,因为清华寒假后兼行导师制,这是由各教授自愿的,我完全不理也可以,但我不肯如此。每教授担任指导学生十人,大学部学生要求受我指导者已十六人。”2月16日的信中说:“昨日清华已经开学了,自此以后我更忙个不了,但精神健旺,一点不觉得疲倦。”7月3日的信中提到,由于身体不好,需要养病,“对于北京各事尽行辞却”,包括辞了北京图书馆、司法储才馆的职务,“清华姑且摆在那里再说”。他在1928年5月8日给思顺的信中还提到:“我清华事到底不能摆脱,我觉得日来体子已渐复元,虽不能摆脱,亦无妨,因为我极舍不得清华研究院。”此时离他去世已不过半年稍多一点时间。

在短暂四年中,清华国学研究院培养了四届74名学生,包括梁实秋、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刘盼遂、谢国桢、贺麟、张荫麟、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等50多位举世公认的学术名流与文化名人。梁启超开设的课程有《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等,范围涉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等。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梁家父子的“清华缘”梁启超与清华渊源颇深、关系密切。1914年清华学校建校3周年时,曾暂居清华园从事著述,写成《欧洲战役史论》一书;同年他在清华的一次题为《君子》的演讲中,引用《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他在演讲中说:“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于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清华的校训。

1920年以后,清华日渐成为梁启超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1921年,在清华学校学习的梁实秋,通过同班同学梁思成的介绍,邀请梁启超到清华讲演。梁启超讲演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分三次讲完,每次都是听者踊跃,座无虚席。梁实秋曾这样回忆梁启超的大师风范:他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既谦逊又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1922年12月,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发表了《为学与做人》的著名讲演,提出了教育为做人的理念。1923年下半年,梁启超开始常驻清华,开设“最近三百年学术史”和“群学概要”两门课程(隔周周四晚七点半到九点半),并就清华的管理、学术体制、学生修养、学生管理等发表见解。

思成、思永、思忠在赴美留学前,都曾在清华学校读书。思永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后,其间曾一度回国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了一年的助教,在李济指导下进行考古学的实习。思成回国后,父亲考虑过让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但觉得清华园“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最后让思成去了东北大学。后来,从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学系,直到1972年逝世,梁思成的大半生都在清华度过。

同类推荐
  •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怀孕怎么吃养胎怎么做》为妇产专家戚娟芳女士集合自己多年经验而成的又一孕产力作,收纳了怀孕期间的饮食指导和身体护理等多方面内容,全面科学,实用性高。根据孕妈妈和胎儿的身体变化给出实用指点,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孕产书。
  •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往往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将他们捧在手心,当做盆栽来浇灌养育,为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遮风挡雨,甚至早早地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殊不知,教育者的每一次强势干预都是对孩子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种破坏,盆栽的花草永远不可能像野花那样富有生命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作者林格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 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亲爱的家长朋友,我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我们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都明白作为父母的责任。然而,你是否真正想过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成才?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许你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不知道怎样了解孩子的心态;也许你的孩子天资聪颖、冰雪聪明,而你却不知道怎么实施教育。那么,请你打开《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吧。它将告诉你答案!
  • 你是我的小星星:星座宝贝个性化教育攻略

    你是我的小星星:星座宝贝个性化教育攻略

    本书独辟蹊径,从星座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教育的案例,对不同星座的孩子进行个性化识别,并将之与个性化的父母形成对照,再进一步分析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匹配的适应情况,最后给出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匹配的应对建议。以此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发现培养孩子的合理目标,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孩子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走向目标,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本书是三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优秀的三本经典教育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和《斯托夫人的教育》的合集。无数父母按照书中的方法成功地教育和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本书将这三本顶级教育经典结集出版,让读者可以同时掌握教育的精髓和养育孩子的新方法。
热门推荐
  • 海姆达尔

    海姆达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德尔萨文明降临,地球联合部研究并建立了一套防御系统——海姆达尔,空天装备
  • 冥界战皇

    冥界战皇

    冥元546年,冥界最年轻的武战皇托斯尼奥被法国师及其爪牙围攻,带着一生光辉荣耀死去,二世重生方言,横击扫荡前方一切敌手,就这样皇者归来,不朽的传奇在人间再次被人传颂…
  • 龙啸古今

    龙啸古今

    一战成名的我,点燃乱世悲情的火,和兄弟一起作浪兴波,欲望壮大金钱和名利,洗不掉我脸上的伤疤——龙啸古今。主要讲述一个本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听话懂事的乖孩子,但被社会氛围所逼,从而逆袭一步步成长,一步一个脚印,游刃于黑白之间的传奇经历,本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绝对巧合。
  • 绝色冥妻

    绝色冥妻

    岁那年,我和死人配了骨,从此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大门......
  • 幻世天途

    幻世天途

    幻世之中,得道又如何?天穹之下,长生又怎样?如果不能快意恩仇,有情争如无情!如果不能掌控命运,有道争如无道!天地破碎,末日将临,主角陈昊从人间而来,纵横三界,将灵气,魂气,血气一网打尽。一条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崛起之路,一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破天之旅。
  • 帝锦春

    帝锦春

    当后世再次翻开大元国的历史时,发现一切动荡的最初,是在那盛元三年。那年叶锦卿六岁,她不会知道在这一年,她会遇到一个名叫秦牧的少年。她也不会知道她日后的岁月会和苏家的苏玄纠缠在一起。盛元三年,叶锦卿还是个娇弱的小姑娘,不是后世熟知的那个才情谋略都出众的叶锦卿,秦牧不是那个拥兵百万的枭雄,苏玄也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权臣。
  • 巅峰之际:携手创天下

    巅峰之际:携手创天下

    在星耀大陆大乱之时,太阳与月亮创造了两位拯救星宿的救世主。她们收集失传已久的五大神器,找到它们的主人。最终五大神器合体,可是此时魔君冥煜已经苏醒出世,一场浩劫即将降临……
  • 原道乾坤

    原道乾坤

    尘埃渺小却可集聚,尘土随轻却可飞扬,日月随远,弹指间天地变色。大千世界,群雄并立,四海之内皆强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热血永恒,风暴何惧?势要立足于万族之巅。少年起于渺小,从此,踏天芒,绝云颠,一醉为倾颜,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过去

    过去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