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守岁点红烛
守岁酒相陪伴的是旧时上海守岁的习俗。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小孩都要守岁。过去传说,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
守岁时,上海人家家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等到烛与香燃烧尽时,大概就到五更鸡啼了。人们坐在守岁桌旁,看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况贺。
小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燃的小蜡烛,跑来跑去地玩。各家守岁时,在屋中高燃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点燃,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
在农村里,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燃照田地,这称作“照田蚕”。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道的:
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
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
3.除夕子夜接灶君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
届时,家里的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在灶前焚香燃烛,祭祀仪有如送灶日那样。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家中小孩老人有上床稍睡休息的,此外大多数人都是守岁通宵达旦,至多是坐在守岁桌旁打个盹而已。
封门大吉之后,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爆竹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至天微明时,各户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一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期待。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邻里相见互道新禧,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十一)山东除夕习俗
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过春节,尤其是除夕,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要在这一天赶回家,吃一顿团圆饭,与家人共度佳节。
1.烟台除夕供奉饺子
在烟台农村,大年三十中午贴春联、福字,春联、福字必须在午饭前帖完。
到了下午,基本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也有讲究,饺子里要放入十枚硬币、十枚红枣,硬币代表财,红枣代表福。
饺子下好以后,要先捞出七个小碗的饺子,每碗两个,每个碗上放一双新筷子,然后再用一个大碗,放上饺子,这七碗饺子是据说是供奉各路神仙的。其中有玉皇大帝。供奉完神仙,再给祖先供奉饺子,照例是每位两个。上香烧纸完成后,可以吃饺子了。
吃完饺子后可以睡觉、也可以守岁,放鞭炮。快到午夜零时,鞭炮声渐次响起,逐渐震耳欲聋,新年正式开始。
在零时,要起来洗脸刷牙,放开门炮,将准备好的鞭炮点上,不一会儿院子里就是满地红纸,硝烟味十足。将祭祀用品摆好,一般两桌,一桌供奉天地,一桌供奉祖先,上香烧纸磕头。
大约1时多钟,年夜饭也准备好了,有酒有菜。吃晚饭,收拾好碗筷,拿出准备好的瓜子、糖、香烟。
大约凌晨3时30分左右就开始有人来拜年了,有单独的,由一大伙的,一般都是年轻的先出来拜年,老人或者辈分比较高的都在家呆着等人来。拜年也不是全村每家都要去,一般去的都是本家和平日关系比较好的。快天亮的时候,老人和辈分较高的才会相互间拜拜年,彼此祝福。
2.崂山过年习俗古朴
在山东崂山地区,除夕贴春联的习俗盛行不衰,但是,如果家中遭丧,子女未除服,则连续三年不能贴春联。贴春联的时间在除夕前或在除夕日。
由于春联大多是出于私塾先生和学童之手,所以有人写诗反映这种风俗:“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副副卖斯文。人来问价倍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
因民间讲求祈福与驱邪的功能,对联也就出现了陈陈相因的重复,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阳开泰、六合同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
除夕清晨,崂山人要在堂屋正中挂宗谱,摆供品,供品分五碟五碗,五碟中盛水果糖点;五碗盛鸡鸭鱼肉,基本上按朱子家礼的原则排列。
男人们负责把水缸挑满水。中午全家吃隔年饭,到太阳落山时,男人们提着灯笼,拿着香、纸和供品,到祖茔“请年”,即请先辈亡灵来家过年。这是一项很神圣的仪式程序,凡是到祖茔去的男人,都要依次跪下叩头,焚烧纸钱,嘴中叫着爹娘或爷爷奶奶,说“今天过年,请回家过年”。焚烧跪拜结束后,再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实际上,此举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对先祖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道德和伦理责任感。
请年回来后吗,略事休息一下,便到大门外燃放鞭炮,点香烧纸“接灶”,即把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灶君迎接回来。此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大家一边包,一边聊,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和睦与欢乐。
包完饺子后,开始饮屠苏酒,吃年夜饭守岁。崂山地区主要是饮用自制的地瓜酒和白酒。而今则是啤酒、红酒、葡萄酒,不一而足。
守岁的习俗,既是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
古人有诗写道: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苏东坡的《守岁》堪称佳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饭是要细斟慢饮,从掌灯入席直吃到深夜。而且每上一道菜、每饮一种酒,都要先到宗谱和“天地堂”前拜奠。据《荆楚岁时记》所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此习俗。
除夕子夜24时是最重要的时刻,此时鞭炮齐鸣,女人们忙着煮饺子,男人们则出门按一定的方位迎财、喜神,向天地叩拜,向祖宗叩拜,在鞭炮的震天动地的声响中辞旧迎新。
子夜的出门祭祖迎神,实际上是古代天子诸侯行圜丘祭天之礼的普及和继承。虽然直至清代中叶,民间的祭天礼仪仍是绝对禁止的,只在官家冬至祭天时吃馄饨以应节气的习俗存在。但至清末,等级森然的礼制已有所松弛,民间出现了祭天之习,官方也不再明文禁止了。民间大都于新年元旦焚香烛祭天拜地,而后祀祖,从此祭天这种礼式就成了民间一项重要活动。
民间祭天拜地时用的“元旦文疏”,其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说明了在天威难测,人力微渺的时代,人们只有祝祷神祗,禳灾祈福,求得终岁平安的心愿。
(十二)河北邯郸除夕扔愁帽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传统节日。在河北地区,除夕风俗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扔愁帽”这一奇异的风俗。
扔愁帽都是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在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源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士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后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现代人扔帽已没有了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而已。
(十三)台湾除夕习俗
除夕这天一大早,台湾人民家家户户都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
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辞岁之后,就该吃年夜饭了,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其乐融融。
在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此外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即吉兆。
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们就会给子孙们压岁钱。压岁钱用红纸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30,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
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台湾人民也是守岁到午夜,随后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台湾的宗教信仰浓厚,新春期间民众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民众自除夕夜开始,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有些庙宇会在除夕夜先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
此时,早就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此称“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众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
民间还盛行于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在除夕的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作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两岸春节习俗却充分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