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69900000005

第5章 材料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章的意旨要新。意旨新,才能吸引人,给人以启示。

而文章的意旨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读者总是先看到文章的内容(材料),才感受、理解到文章的意旨,因此,材料新对文章极为重要。

陈旧的材料使人生厌

使用他人未用过的材料,给人以新鲜感,表现出文章内容的独创性,这是文章质量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章使用的材料陈旧,读者看而生厌,就会弃之不读或难以卒读。

材料陈旧往往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时间上的陈旧

文章使用的材料从时间上看,离读者太远,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读者阅读文章时,有一种求近心理。越是近的,读者越感兴趣。因此,新闻上有“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过时的新闻是石子”之说。写文章要求用新鲜的材料,就是要求用新近发生的事件做材料。

2.内容上的陈旧

这是从读者对材料所包含的内容的知晓程度来说的。如果一个材料,其内容已为读者所知,读者就不会再感兴趣。因为读者有求新心理,只对未知的新的信息感兴趣。比如有的中小学生写“新风赞”这样的题目,不是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材料,就是用拾金不昧的材料。

也许对作者来说这些材料是他们亲身经历而收集到的,并且是新近发生的事,从时间上看并不陈旧,但这样的内容,对广大读者来说,已知道得太久远,感到实在是太陈旧了。

写文章用陈旧材料的作者,大多数是知道写文章要用新鲜材料的,但之所以仍用陈旧的材料来写文章,则是或由于观察能力的不够,看不到新鲜的材料;或由于认识水平不高,鉴别不出、捕捉不到新鲜材料;或由于未深入生活,手上没有新鲜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有待于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去发现、观察、搜集、摄取,需要我们去注意那些别人没有注意过的东西,包括那些已经过去了但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又包含着深刻社会意义的东西。

创造,就是“发现”的才能。写作,其实也该强调这种“发现”。最好的文章应该是立意新、材料新、构思新的东西。

我们要求的“新”,一是指刚出现的新事物,二是指过去已经出现、许多人未曾发现、现在作者新发现的事物,三是指虽属众所周知、但未从新的角度来认识的事物。

使用新鲜的例证与引言

选用论据要有新意,不要提笔就用那些陈旧的、人人皆知的事理和事例。论据新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人感到生动、活泼,从而增强说理的力度。

首先要注意选用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例,或是一般人不常用的事例、事理论据,切忌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如冯象在2001年8月号《读书》杂志上的一篇杂文《从卡拉OK 与人体写真想到的》,论述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引用的例证有:哈佛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年会;《财富》杂志去年10月号的一篇报道;《法制日报》

2001年1月10日的一篇报道;2001年初的一条新闻,等等。

其次,还要善于从常见材料中开掘出新意,也就是从新的角度运用旧材料,用新眼光审视旧材料,发表新见解,翻出新意。例如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引用这句诗一般都强调要有一种牛的精神,即吃苦耐劳的韧性。但有篇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章,却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诗。提出对知识分子、对人才不能真把他们当牛一样使,而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就用了新意。又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人们熟悉的一句俗语,本是指那种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人的一种处世态度,可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认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忠于职守、工作踏实认真的表现,就该提倡,既然做一天和尚,就应该撞一天钟。这种“旧瓶装新酒”

的方式也是一种“出新”。

此外,选用论据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从论点的需要出发,交叉灵活地运用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

第二,选用论据时,要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在一篇不很长的议论文中,论据不能用得太多,要突出主要的、典型的,次要的论据材料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

同类推荐
  • 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

    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

    歌曲《少年》中唱道:“记忆中的那个少年,骄傲地发出宣言,伸出双手就能拥抱全世界,相信所有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一切看起来都不会太遥远……”青春期的朋友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但心智还不够成熟,总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且长大,面对父母长辈的过多照顾与干预,常常会陷入矛盾之中。《成长不烦恼: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制与自谦》为青少年朋友排忧解难。
  •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能言善辩的好口才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能言善辩的好口才

    古今中外99%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公众演讲和沟通的大师。不管是政界领袖克林顿、奥巴马,还是商界的成功人士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马云等等,他们无一不具备能言善辩的好口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分别是:原子、美钞和口才。而现在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改成是:口才、美钞和电脑。口才从原来的第三位变成现在的第一位,可见他们把口才看得多么的重要。
  •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都说“为人处事”,先学做人,再学处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呢?《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作者主张:低调做人,进退自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巧妙迎合,左右逢源;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 名人的金钱哲学(走进名人世界)

    名人的金钱哲学(走进名人世界)

    对于金钱,我们首先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风险无处不在。”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名人金钱哲学》将会给我们介绍一些中外各界名人拥有的金钱哲学观,并告诉我们什么是风险,在金钱的投资里,风险扮演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另外还为我们全面解读金钱哲学。只有洞悉金钱哲学,我们方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处理好金钱与人生、财富与梦想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幸福,而又成功的人。
  • 给大忙人看的心灵减压书

    给大忙人看的心灵减压书

    本书是给大忙人看的心灵减压书,内容包括:关于心灵、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关于简单、关于自然、关于孤独和挫折、关于亲情和友情、关于健康等。
热门推荐
  •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医手遮天Ⅲ崛起天音门

    医手遮天Ⅲ崛起天音门

    生父血仇,逐巅赛场。她携手韩如烈,傲然对上九天之上的雷姓世家。战场诡谲,阴谋重重,当唯一逆鳞被触,身处万丈深渊,她冷傲一笑,披上妖娆红衣,孤身挫强敌,素手逆乾坤。一战惊天下,大振天音门。面对重重威胁打压,她凝聚数家之力,迎上那无人敢犯之雷家。一朝凤鸣震天下,纤纤素手翻云雨!那一日,整个战场都为之震颤;那一夜,整个大陆格局都为之改写。且看她如何誓报血仇、医手遮天!
  • 霍达作品精选

    霍达作品精选

    霍达自青年时代步入文坛。迄今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霍达作品精选》是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之一,是霍达的首部作品精选集。《霍达作品精选》是著名女作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者霍达的首部作品精选集。《霍达作品精选》书历史、怀家国、忆师友、写红尘,七十载人生甘苦体验,四十年创作生涯的高度浓缩。
  • 同桌的她

    同桌的她

    柳怡萱和陈熙敏是丹水池小学的五年级1班的学生,柳怡萱是班长兼语文科代表,而陈熙敏是班上有名的小痞子,他们虽然是同桌,但是私下总是水火不相容。一次陈熙敏的好朋友告诉他,柳怡萱在班主任那里打他的小报告,他十分生气于是想整整柳怡萱,让她知道自己的厉害,就在下课的时候偷偷的在柳怡萱的笔盒里放了一个整人玩具。柳怡萱上课打开笔盒时发现一只毛茸茸的的东西,受到惊吓,被张老师发现批评了她,柳怡萱委屈的哭了,陈熙敏看到柳怡萱哭了,而自己的阴谋也得逞了,于是偷偷的笑了。过了几天,柳怡萱发现陈熙敏上课总是打瞌睡,于是小心提醒他,用铅笔头扎了他。后来柳怡萱在卖学习资料的路上发现陈熙敏提着饭盒走进了医院……
  • 绝情刀王

    绝情刀王

    人同一天让同一人一头热特温特人头让他也让他有额外发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

    本书系《我和我的父亲母亲》系列丛书之第一本。1978年,陶铸的女儿陶斯亮所写《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泣血的文字和深挚的情感,引起全国无数读者的共鸣,掀起平反冤假错案的一个高峰。35年过去,在父亲陶铸逝世近半个世纪,母亲曾志也已离世多年后,陶斯亮重拾情思,追忆双亲,带读者走进陶铸一家的亲情世界。
  • 重生丹神

    重生丹神

    一代丹神,因爱而死,含恨重生。重生在地球的莫离,一心只想回到沉月大陆,问柳倾城一句“为什么”?
  • 王妃晴天

    王妃晴天

    现代女穿越到古代,爹不喜娘不爱,被迫代嫁到王府。假结婚,真感情,你追我逃乐融融。“什么,上古神女?”“什么,解药?”战争因她而起,天下苍生又因她而生,她到底是人还是神呢?
  • 采矿班的不羁岁月

    采矿班的不羁岁月

    七年前信手涂鸦,偶然间重拾旧梦!关于那四年梦幻般的点点滴滴,多少次浮现眼前。回忆,仅存的也只剩下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