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14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一、研究的缘起

从1994年进入电视传媒开始,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自己不断从文字生产、抽象思维到影像生产、视觉思维的转型。从一名长期浸淫在文字传统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到一名自以为勉强合格的影像传媒从业者,其间竟过了近10年的时间。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语言文化、文字语言文化和视听语言文化。20世纪是人类文化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经历着从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语言文化的转变。视听语言文化的产生,即电影、电视和录像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正处于一个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越来越得到公认的事实。视觉文化取代语言文化作为当代文化转型的标志之一,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景观。形象符号的接受、理解、书写和表达成为个人必要的生存手段与生活方式。W·J·T·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已经遍及从高深精致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中,"而一套全球化的视觉文化似乎在所难免"。③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创造视觉文化,怎样培养我们在形象符号环境中的感觉力、生存力、创造力与竞争力,是这个视觉符号时代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90年代视觉文化的语境下,美国人曾发出了这样的喟叹:"小说家不是我们的文化英雄,影视制片人才是。"对迈进新世纪的中国而言,增强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的影像生存能力,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影像生产是视觉文化生产的一个主要内容。在百年影像史中,影像生产始终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场域。从电影诞生之初西方电影商品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到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本土电影生产;从1919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反抗外国影片"刺取我国下等社会情况,以资嘲笑"的行径,到1920年旅美青年梅雪俦等人愤激于美国影片对华人侮辱而回国组建"长城制造画片公司";从1926年田汉"深感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自筹资金从事电影生产,到30年代左翼电影对软性电影鸳鸯蝴蝶派的斗争;以及后来抗战电影、国防电影乃至当今对好莱坞大片冲击的抵制,我们无不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意识形态含义。

从全球传播上来讲,对于潮水般涌入的西方视觉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我们向来抱有太多的警惕。"全球交流村绝非一个民主政体"。所谓"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所强调的是这样一种事实:信息传播的迅捷、传播渠道的畅通无阻以及传播媒介的无孔不入。但这仅是就传播的手段、效率、效果而言,至于信息传播的信息量、符号的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在全球社会则依然存在巨大落差。在这个基本取消了传播障碍的全球化社会,传播的无国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剧了这种落差和不平等,使信息传播更有可能从强势地区向弱势地区流动。影像是一种文化符码,一个文化大国的发达水平主要是以文化生产而不是以文化消费作为衡量标准。正如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所言:"文化的大消费时代,不是必然就是大文化的时代,特别是大创造的时代。"在影像传播越来越全球化的市场上,如果没有文化生产能力的跟进,即便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也是应该为之感到悲哀的。此时,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增强文化生产能力,弥补这种落差。可以肯定地说,信息符号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将最终决定我们能否打破这种世界传播的不平衡和建立世界文化传播新秩序。

从传播的外部效应来讲,文化工业的发展以及影像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知识分子对大众社会、公共领域的乐观态度。不管是传统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只是意识形态符号消费的顺民的断言,还是斯图亚特·霍尔对大众抵抗的意识形态解码能力的考察,以及约翰·费斯克的符号化民主理论,诸多文化研究者对大众在现代社会消费逻辑下的地位始终保持一种悲观和警惕,其最乐观的想象就是实施一种颠覆性的解码活动,或者将之视为大众生产意义和快感的文化资本。总而言之,不管是法国《电影手册》关于"作家电影"的精英理论,还是文化研究的受众调查,作为被动的符号消费者的大众,最终只有消费选择的自由,而其最终被支配、被主宰的从属地位似乎是先天的命定,他们只有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操纵下,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听任符号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摆布。但大众并不是影像文化的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主动的生产者;他们并不是被锁定的静态的受众,而是一种更为自由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能够在消费中生产出自己的意义和快感,同样能够介入到符号的生产领域,进入符号的编码过程中,成为影像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构建者和传播者。

"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如书籍、杂志、报纸一样,纪录电影制作正在迅速成为像写作一样重要和有用的技能。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学会这种技能。"传统影视生产理论与批评强调观众作为受众的主体性,对其作为作者的主体性则有所忽略。从传播过程各阶段的综合审视来看,侧重符号的消费,而对影像符号生产的研究着力不多,而且主要着力于体制内和工业化运作的范围内。现在影像生产尤其是非主流的大众影像生产正逐渐成为影视文化的一个愈演愈烈的亮点,漠视或者忽视大众影像生产的实际存在都是不足取的策略。

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对影像的大众生产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是,他们能否掌握这种自由表达的话语工具,并具有自我表述的话语能力。

影像大众生产时代的到来实现了这种可能。"DV本身的经济便捷特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个人使用的一种影像表达方式,从参与人数之多到这种影像方式所带来的自由表达、以及影像语言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正在呈现,都是以往的中国影像经验所没有的。"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件,语言文字的大众化是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正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及报刊等文字传媒的勃兴一样。在21世纪初,当数字DV家用摄像机以及摄像手机屈尊纡贵以普通家电身份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开始,一场对中国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也正在萌动。"普及诱发了一个文化的进程"。如果说当初标举现代汉语的国文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和知识的平民化,并促进了国人民主和科学意识启蒙的话,那么随着家用数字摄像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投身于影像生产中,以影像为主要媒介手段的大众影像生产,将可能带来深刻的文化转折和变革,进而产生马克·波斯特所言的"文化重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它把文学文本视作塑造未来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在这个全球化的视觉文化时代,在这个文化转型与变革的时代,影像文本也极有可能承载"塑造未来意识形态"的重任。

影像生产是文化生产的一种形式。影像的诞生是文化生产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影像生产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自然也相应具有自身的生产力特征(生产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对生产关系的要求。在影像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工具即影视技术发展水平对于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本雅明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像其它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它们涉及一整套艺术生产者及其群众之间的社会的关系。"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包括技术的发展水平,的确将对艺术生产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后果也自然将影响到"一整套艺术生产者及其群众之间的社会的关系"。那么,当新的艺术生产工具出现之后,将可能对当下的艺术生产力乃至艺术生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在本雅明具有创造性的论文《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其创造性表现在:电影与照相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感知形式,传统的技术和艺术生产的关系。因此,真正的革命艺术家不能只关心艺术目的,也要关心艺术生产的工具。

民间影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影像生产关系的变化,并进而在有关影像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影响,对当下中国的影像生产的组织形式包括工业体系,影像传播机制(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影视制作公司的运作方式)以及影像观念带来变革,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活动影像生产工具的大众化,随着生产与消费能力的此消彼长,这种影像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格局将有望打破。一方实力的增强,势必带来一场新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格局的调整,从而解放受众的被动地位,赋予其互动传受者的双重身份,并将打破中国影视封闭保守的贵族化倾向,重新确认其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进而推动中国影视业步入真正的平民时代。同时对于习惯于文字思维的国人来说,无疑也将带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影像思维的启蒙。而这种情形也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大陆呈现。

同类推荐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中的网格化管理等机制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政府职能转移的法律规制问题、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以及宜昌市探索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宜昌特殊的三峡移民管理机制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深化理论武装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0世纪的后二三十年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西方国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历了“高校管理革命”后,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获取公共资金额度的逐渐减少,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以促进大学的发展成为了改进大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热门推荐
  • 虎啸天穹

    虎啸天穹

    玄古之地,苍茫千万里山脉纵横,万兽百族共存。北方青木穿透天穹,南方火鸟噬日争夺半边天。而腹地,一只背生三翅的石虎与天同高,口吞日月,头顶天穹,而其下,万虎奔腾,啸声震天。三翅挥舞间,穿云破雾。--一只回归族群的幼虎,血脉稀薄,三翅不全,稚心欲向万里高空,但困于血脉,无法飞行.........”。
  • 卿若浮生

    卿若浮生

    我愿用前生今世的情缘,换你我来世永不相见,这万年,终是你负了我。这一世,我终是不够爱他。浮生若梦,卿何应缘。
  • 天远大陆之逆天人生

    天远大陆之逆天人生

    龙天浩死了,来到了天远大陆,在这里他遇到了他前世的伙伴,与他们共同在这片大陆上修炼,经历奇遇,达到巅峰,成为一代传奇。无聊,那伙伴是干什么的?没劲,那为什么要虐菜。总之各种胡乱搞怪,保证搞笑。
  • 这个医生有点逗

    这个医生有点逗

    别人都是被父母逼着去相亲,可喻初夏这个悲剧的娃却是被闺蜜逼着去的,这样也就算了,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眼前这个穿着......奇葩的人是她的相亲对象!
  • 冷情boss:娇妻来袭

    冷情boss:娇妻来袭

    你有过一见钟情的经历吗?你了解什么叫做无法控制的心动吗?有谁的爱情会苦到发甜,却又遍体鳞伤?……她第一眼动了情,是因为他出现的刚好及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她第二眼动了心,是因为她从来不知道会有一个男人,抽烟打架的样子如此迷人,哪怕他只是随手救了她这一念就是一年,一年后,当真相被解开,她才知道,他们两个之间,有着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深渊,她才明白,有多爱,就会有多恨,有多恨,才能有多疼!可是再疼,她还是爱!
  • 全能草包:废柴小姐要逆天

    全能草包:废柴小姐要逆天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21世纪第一大帮的boss,却惨遭暗算,穿越到了萧府没有灵力的废柴五小姐身上。他,万众瞩目的男神,传说中的宁王殿下。身世显赫,天赋卓越。在世人都认为她是废柴的时候,唯独他,从茫茫人海中看见了她。
  • 我并没有那么坚强

    我并没有那么坚强

    单纯的小青梅,帅气的竹马,一场追逐战正式开始。“韩雪你这辈子注定是我的”这是他幼时最青涩的誓言。“韩旭我要赖你一辈子”这是她儿时无意的调皮“花语”。可世事往往不如人料,他的短暂离开,她却以为是他对誓言的违背。一场突如其来的身世揭秘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他们最终可否还能走到一起?失忆了,又怎样韩雪你这辈子心里脑子里都只能是我韩旭,我就是这么霸道。
  • 吹梦到边城

    吹梦到边城

    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悲哀,伪民间色彩的诗歌就像种在水泥地板上的庄稼,一副呆相和死相。梨花体和羊羔体俗不可耐,将网络变成垃圾转运站,令真爱诗歌的人嗤之以鼻,如闻恶臭,如食腐鼠,避之唯恐不及。所幸的是,身在民间、真心诚意向民歌学习的大有人在,并未轻言放弃,他们收集民歌,整理民歌,也创作民歌风格的新诗。在这类民间身份鲜明的作者中,我认识湖南新化的亮毛,读了他的诗稿《吹梦到边城》,不免一赞而三叹,诵读如此纯民歌风味的新诗,简直比馋鬼发现一百个土菜极佳的农家乐还要畅怀惬意一千倍。
  • 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的任何进步。李华平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是“批判一切”,“批判一切”就是“怀疑一切”。思想界要想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只有“怀疑一切”和“批判一切”。作者通过与27位已故名人的对话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要想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进行对话,必须了解他们时代的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可以想见作者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已故名人的思想交流,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超越时空对话主题的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和“思想”,在作者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 绝世祭璃:冰帝惑天下

    绝世祭璃:冰帝惑天下

    一潮再回,三生再见。幻神现世,天地巨变。冰帝涅生,星辰异位。九灵惊现,万物间化。竺雪,医学界的奇葩,奇妙的医术使她名声大噪叶秋露,特工界的奇迹,特别的能力让她一举成名晓天真,杀手界的神话,一流的隐蔽力创下不败佳话她们的的相遇本就是奇迹。双月同天,牵起前世姻缘,最终的最后,她们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天地再续前缘,谁能真正做到‘以汝之手,与子偕老’魔族的动荡,七星最终环绕。九灵的回归,找到万年不解谜团。七兄妹,天之骄子能否守住本心。度过十万年轮回之劫,成就非一般的事业。果然吗?这个世界只有强者可以生存,弱者不配!相关的群:213915002敲砖:祭璃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