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8800000040

第40章 宋元的神话(1)

宋代初年的神话

中国的神话,到了宋元时代,民间口传的神话,逐渐有了发展,而文人记录或根据一些神话材料写作的神话小说或神话故事,却呈现出明显的衰退状态。在这个时期,几乎举不出一部比较集中的保存神话材料的重要书籍。《夷坚志》虽是一部分量颇重的书,原书共有四百二十卷,今所存者也有二百〇六卷(据涵芬楼排印本),但多涉神怪迷信,能当做神话参考研究的还是很少。现在我们只好实事求是地从各书所拥有的材料本身出发,略以时代先后为次第,择其较重要者大略讲讲。

首先遇到的是宋初张唐英《蜀梼杌》里记的一条关于“奇相”的神话:震蒙氏之女窃黄帝元珠,化为此神(奇相),即今江渎庙也。(卷上)《蜀梼杌》共二卷,所记皆五代王建、孟知祥据蜀事。此记虽短短数语,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有用的神话材料。黄帝失玄珠神话,原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始见于《庄子·天地篇》,虽然已经把它哲学化、寓言化了。三国魏张揖《广雅·释天》说:“江神谓之奇相。”“奇相”之名始见于此。王念孙疏证:“《史记·封禅书》引庾仲雍《江记》:‘奇相,帝女也,卒为江神。’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义本此。”以上便是奇相神话的零片散见于古籍者。唐代王灌《轩辕本纪》(见《云笈七签》卷一百)说:“(黄帝)遗其玄珠,使明目人离娄求之不得,使象罔求而得之,后为蒙氏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开始把奇相神话和黄帝失玄珠神话联系了起来,然而却说“沉海去为神”,与古说“卒为江神”略有不合(此说“沉江而死”,与古说完全吻合)。又就眼前景物加以附会,说是“即今江渎庙(神)也”,就成了独特的带有地方色彩的神话。故清代张澍《蜀典》卷二“奇相”条记此神话时据《一统志》引《山海经》说:“神生汶川,马首龙身,禹道江,神实佐之。”所引《山海经》今本无,只是《中次九经》篇末曾说:“岷山……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这大约便是本于民间传说而又附会到《山海经》去的。至于江渎庙呢,唐代李泰的《括地志》(《汉唐地理书抄》辑)已早有记叙:“江渎祠在成都县南八里。”可以和《蜀梼杌》所记的相印证。至于说奇相是“帝女”,若是和黄帝神话联系起来,那么她就该是黄帝之女,但又说她是“震蒙氏女”,又如何解释呢?推想起来,大约因为黄帝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其神职是雷神,震为雷,“震蒙氏女”,或当便是黄帝之女,或当是作为雷神的黄帝的弟兄之女,始有窃玄珠的机便。一切神话,都是像这样由零星片断牵连黏附而来,推想甚至连希腊神话也是如此,不会有太大的例外。我们研究神话,不妨从一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处求零片缀合的痕迹;却无需花过多的力气去加以辩驳,力图去拆散它,如果这样做,那就会成为真正的书呆子,也就将会使古往今来可以称道的神话日益减少了。

黄休复的《茆亭客话》,凡十卷,杂录蜀中轶事,始于五代,终于宋真宗时。所录虽多涉神怪,但也偶然有些零片,足供研究神话参考,例如:

郡城西南青羊宫,即老君降生之所。咸平中兵火荡焚,惟降生、元阳二台存焉。遗址荒圮,鞠为茂草。(卷一“雍道者”条)

蜀有蚕市,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耆旧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此之遗风也。又蚕将兴以为名也,因是货蚕农之具,及花木果草药什物。(卷九“鬻龙骨”条)

青羊宫是成都祀老子的道观名,它的由来已久。《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引谯周《蜀本纪》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羊观是也。”据此,则“青羊”本肆(市)名,老子以前已经有了,后建道观,祀老子,称青羊观,就是后来的青羊宫。从这条记录可知这座道观宋初毁于兵火的情况。至于说“即老君降生之所”,则为神话的异闻。《蜀中名胜记》卷二引《古今集记》说:“老子乘青羊降,其地有台存。”老子是乘青羊降身于其地,而不是“降生”,或者“生”是“身”的音讹乎?至于蜀的蚕市,是从相传古代蜀民无定居,随“教民养蚕”的蚕丛所在“致市居”而来,尤可以见到风俗习惯的形成,多和神话传说有关。

宋代初年蜀中神话,又有“送子张仙”这么一条。“张仙”之名,始见于《苏老泉先生全集》,卷十五《题张仙画像》说:洵尝于天圣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观无碍子卦肆中,见一图像,笔法清奇,乃云张仙也,有感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子,每旦必露香以告。逮数年,既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子之言不妄矣。

这本是涉及迷信的一段记事,并无可取;但它却关系到历史传说,也关系到神话。清代褚人穫《坚瓠三集》卷四“张仙”条说:“世所传张仙像,乃蜀主孟昶挟弹图也。昶美丰姿,喜猎,善弹。乾德三年,蜀亡,花蕊夫人随辇入宋,后心尝忆昶,因自画昶像以祀。艺祖见而问之,答曰:‘此我蜀中张仙神也,祀之令人有子。’历言其成仙后之神异。故宫中多奉以求子,传于民间。郎仁宝云,张仙名远霄,五代时游青城山得道者,苏老泉尝梦之,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老泉奉之,果得轼、辙,有《赞》见集中。人但知花蕊假托,不知真有张仙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说:“《续通考》云:‘张远霄,一日有老人持竹弓一,铁弹三来质钱三百千,张无靳色。老人曰,吾弹能辟疫,当宝用之。后老人再来,遂授以度世法。熟视其目,有两瞳子。越数十年,远霄往白鹤山,遇石像名四目老翁,乃大悟,知即前老人也。’眉山有远霄宅故址。”又说:“陆放翁《答宇文使君问张仙子》诗自注云:‘张四郎常挟弹,视人家有灾疾者,辄以铁丸击散之。’”观以上所引,可知张仙神话的流传演变,本为辟疫之神,以“弹子”与“诞子”谐音,便又做了送子之神。总之不管辟疫也好,送子也好,都有益于人世,因而它为民间传述不衰:张仙神话自然也当列入中国神话的行列。

和苏洵同时而稍前的,有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二卷里,也有一条对研究神话传说有参考价值的材料,抄录如下:

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

这是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概括。如今民间有“赵巧送灯台”的传说,云赵系鲁班弟子,常以巧自负,所以称“赵巧”。一次鲁班造桥,龙王兴波,无法施工。鲁班命赵巧送木制避水灯台到龙宫去镇压水波,赵感到师父做的灯十分陋拙,不称己意,悄悄用自己预做的精巧灯台换掉它,企图取得龙王欢心和宠信。不料油漏灯灭,江涛大作,赵便葬身水窟。民间因有“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的谚语。“赵巧”或作“赵显”,都是传说的音变。宋时俚谚所说的“送灯台”的“赵老”,自然就是如今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赵巧”或“赵显”了。不料在欧阳修的笔记中,竟找到了它较早(姑且不说它是最早)的源头,可见神话传说生命力之强,虽历经将近千年而尚如新。和这句俚谚情况类似的,还有宋代流传的一句“地震鳌鱼动”的俗语。清代俞樾《茶香室丛抄》卷十二说:“宋刘攽《彭城集》有《地震戏王深父》诗,自注曰:‘俗云地震鳌鱼动。’按今尚有此俗说。”这种“俗说”确实是近代民间还流传过的。新中国成立前不久四川乡下还有“鳌鱼眨眼地翻身”这样的说法,岂不就是“地震鳌鱼动”的翻版。而论其渊源,则更是古老。《楚辞·天问》说:“鳌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大约就是自宋以来鳌动地震俗语的所本。这也足以说明神话传说的坚强生命力。

《梦溪笔谈》与《龙城录》等

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和《补笔谈》、《续笔谈》各若干条,是世所知名的科学著作,包罗极广,几乎概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令人惊异而值得称道的,是在《笔谈》和《补笔谈》中,还为我们记录下了两段相当重要的神话材料。《笔谈》卷三说: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从这条记录,可知古代关于黄帝和蚩尤战争的神话,在唐宋时代,已经从北方河北省的涿鹿,逐渐向西南方转移,到了山西省最南部的解县一带地区了。所以“解州盐泽”,才被说做是“在版泉之下”,连“版泉”这个与涿鹿相邻的古地名,也拉到了盐泽的附近。南宋时作《路史》的罗泌大约是看见了这一段材料,所以在《后纪四·蚩尤传》中,才做了这样一个通脱的解释:“(黄帝)传战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既说明了解州这个地方得名的缘由是因为杀了蚩尤,使蚩尤身首分解开来;又说明了解州盐池因其卤色赤而有“蚩尤血”之称之故。总之神话传说中黄帝和蚩尤角逐斗争的战场,到唐宋时代已由北转南到解州之地了。梁任昉《述异记》所称“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太原有蚩尤神昼见”,便是这由北转南的桥梁、枢纽,看看地图,就可以了然于胸。

《补笔谈》卷三中记述了一段带着评论的有关钟馗的神话传说,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参考。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对曰:“臣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苦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写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大悦,劳之百金,批……告天下,悉令知悉。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皇祐中,金陵上元县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夫人汉大司农郑众女也,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开元之时,始有此画耳。钟馗字亦作钟葵。

这段笔记,不但给我们提供了钟馗神话的原始材料,并且也提供了研究此一神话的线索。原来钟馗之名,并不始于唐开元年间吴道子画钟馗之时,而是在六朝时代便早已有了,不但文武官员中有以钟馗为名的,甚至连女性中也有以钟馗为名的。这就很是奇怪:“钟馗”究何所取义呢?沈括未明言,但又说“钟馗字亦作钟葵”,就使我们自然想到《考工记·玉人》所说的“杼上终葵首”的“终葵”,这就是钟馗的正字。然则“终葵”又是什么呢?疏说:“齐人谓椎为终葵。”原来终葵是古时齐国人对椎——木棒——的称谓,急言之为椎,缓言之则为终葵。椎以击邪,古人取名钟馗,盖含有驱邪御凶之义。后来把它人物形象化了,就成为吴道子所画的钟馗捉鬼图。唐人题记,自然又是后来所加,大约也是根据民间传说,写了这么一段神话故事。这段神话故事为沈括所见,直接抄录下来并加以评论,为我们保存了一段后世产生的新神话的原原本本。这就是他在中国神话史上做出优异的贡献。

这段神话,被大家承认以后,又有新的发展,那就是:钟馗嫁妹神话的流传。钟馗嫁妹神话,首先表现在图画上。明代胡震亨《长物志》卷五“悬画月令”条说:“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妹。”“钟馗迎福”、“驱魅”、“嫁妹”都是一系列有关钟馗图画的名称,则明时已有钟馗嫁妹图。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卷上说:“武胜某氏藏吴道子水墨普贤像,颇胜余家旧藏钟馗小妹图。”既然有单独的“钟馗小妹图”,自然便可能有“钟馗嫁妹图”。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二“钟馗”条所说“画家钟馗嫁妹图亦有因”,就证实了“钟馗嫁妹”确实是从明代以来就形之于图画的。而钟馗之有小妹,传说还要更早。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说:“至除日,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宋代民间每年年终辞旧迎新的诸神队伍中,已有了钟馗小妹这样一个角色。后世据此,不独作了“钟馗嫁妹”的图画,还敷衍出多种“钟馗嫁妹”的剧本。清代传奇《天下乐》有“钟馗嫁妹”一出,大意说唐钟馗落第自戕后,感杜平埋骨之义,遂率众小鬼将妹送到杜家,为其完婚。昆剧、京剧、川剧、滇剧等均有此剧目。这种由钟馗神话新发展的钟馗嫁妹神话,通过艺术、文学等手段将它表现出来以后,也取得了群众的公认,成为钟馗神话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有一部托名唐代柳宗元、实是宋代王铚伪撰的叫做《龙城录》的书,其中也有一些神话传说材料,值得提提。对于伪书,只要认清它的时代作者就行了,并不需要对它的内容一概抹杀。尤其是神话传说的部分,真书也可以作伪,伪书也可以存真,不应以书的真伪而判定材料的真假。如像下面节录的一段赵昱斩蛟神话:

同类推荐
  •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本书论述了推动宁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措施、科学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宁夏文化建设跨越性的发展,体现了宁夏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宁夏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 西方文论史纲

    西方文论史纲

    本书主要是以大的文学思潮为背景,着重介绍在众多思潮涌动中所出现的无法避开也不应当避开的文论家的重要文论思想。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增加述评的分量,加大了篇幅,譬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论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文论。这是因为俄国现实主义文论对现当代中国的文论学习和研究产生了而且依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对于现象学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和解构主义文论等等,我们还是加重了介绍比例,那是因为它们的文论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影响作用。但总体上还是秉着一个在“大思潮和大家不可漏”的前提下简洁明晰、提纲挈领地、历时性地介绍西方文论。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马瑞芳说聊斋

    马瑞芳说聊斋

    《聊斋志异》谈狐说鬼,瑰丽迷人,这些神奇变幻的精灵们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寂寞的心弦,触发过多少人的神外之思。《聊斋志异》,一个花鬼狐妖的世界,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故事。蒲松龄笔下的美女为什么总会爱上书生?远离人间的牛鬼蛇神为什么比君子更可爱?
  • 回族文化概要

    回族文化概要

    回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回族人民秉承人类文化发展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熏陶和滋养下,创造出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优秀精神成果,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拽萌逗比:腹黑竹马有点毒

    拽萌逗比:腹黑竹马有点毒

    靠,六岁可爱的本小爷被那些坏人灌了返童还老药,居然一下子老死了。跑到孟婆那踹翻了孟婆汤后,就急忙忙去投胎转世。有个不小心被下了毒然后变得可爱的萌萌哒小正太当青梅竹马,对于一个正太控来说简直不要太开森╮(╯▽╰)╭。呃,可是笑的一脸邪魅,还老来占我便宜,这家伙不是我可爱的小正太青梅竹马呐!!怎么会这样!?他不是傻了吗???!!说好的下毒呐?!啊啊啊,你别过来。小爷我错了。某男邪魅危险一笑:“宝贝,是不是今天又去青楼玩了,嗯?”“......”呜呜呜麻麻我要回家。全金城的人都知道,一向怼天怼地对空气的完颜大小姐只有十七王爷能把她治地服服帖帖。
  • 电话销售的100个细节

    电话销售的100个细节

    本书总结了数十位金牌销售人员的方法与经验,以电话销售场景与案例的形式将销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需要掌握的方法一一展现。内容涉及开始打电话的准备工作、应对拒绝、开发新客户等细节,旨在为读者提供抓住客户心理、获得客户认同、最终打动客户成交的实战宝典。
  •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网游之破军

    网游之破军

    烽火连城!为了最强,各国玩家争相拼搏!危急关头!敌国公会已经大军压境!风雨飘摇之中,谁能力挽狂澜?唯我,手中三尺锋芒!雄关万道,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军夺帅,虽千万人吾往矣!召唤!破千军!----终于全本了,感谢大家-----
  • 宫少请节制:野妻撩人

    宫少请节制:野妻撩人

    “女人,看光了本少的身体,你难道不该负责吗?”他双手将她禁锢在车厢一角。言曦掏出手枪抵在他的太阳穴,冷笑,“现在还要负责吗?”男人邪眸微眯,反手夺过手枪对准她的心脏,邪笑:“负责!”“混蛋,你别忘了当初是谁救了你!”她咬牙。“当然没忘,本少这不是打算以身相许吗?”他勾唇,低头,舔了舔她的红唇,味道真好,找了那么久,你以为你还逃得掉吗?鲜花和掌声,孤独和牺牲,她选择了后者。有一天,这个男人在海里托着她的腰,深邃双眸凝视着她:“你说过,你最大的心愿是活在阳光下,而我宫少爵,就是你永远的太阳!”【这是一个腹黑枭少霸道夺爱,征服特工小野妻,共造天才儿童的故事!简介无力,小说必戳】
  • 巫师的起源

    巫师的起源

    来到起源星见识了超凡的力量,让一个普通地球人,一个爱好冒险的大男孩开始了寻找神秘的起源之旅!
  • 红玉吟

    红玉吟

    花凋花绽故人游,物是人非花依旧。皆怪落花作多情,纠纠缠缠几时休。上官红玉走了牢狱这一遭,回到自己的庭院,一切变得如此安静,甚至安静地有些令人心颤。回忆起与墨玉在皇宫御花园的谈笑,瞿蓉是何时离开她们的,又是如何独自去行刺慕容凌的?上官雪玉是怎么受那么重的伤?她自己怎么就变成了瞿蓉的同谋,瞿蓉到底是什么身份?纳兰长寻在她进宫前一晚与她说的,“我这辈子最有愧的是蓉儿,伤害最深的是宁儿。而你,是我最不愿意伤害一丝一毫的人。”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看来是如此明显。刚回到府里,就听丫鬟芸曼说向与宁小产了,因为她自身身体的缘故,只恐怕没多少时日了。瞿蓉行刺皇帝,以慕容凌的脾性绝对不会让她好活更不会令她好死。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千夕说就算动他所有在朝或是江湖上的势力,也无能为力,或许这次纳兰长寻会有大麻烦。因为,皇帝当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擎制住他的机会。而上官席,她的好父亲又站在谁的立场上开始谋划他自己的权益?从丞相上官家与纳兰世家与皇族的错嫁开始,南圣朝野的这盘大局就开启了它的第一步,接二连三在朝堂上,或是这江湖中发生的一切,就像一颗颗落定的棋子,选位,落子,弃子,随着一步一步的推进,压迫之势越来越强。周边国邦的蠢蠢欲动,皇帝慕容凌的沉静,纳兰长寻的事不关己,上官丞相一众势力的静观奇变。放眼望去,如今的南圣,依旧繁华万千,却也掩盖不住黑夜里的暗潮涌动。这世间,轻功最强的当属上官红玉,但她却也跑不出纳兰长寻的眼。她想,或许千夕和纳兰长寻有得一拼,就他们的武功造诣拼那绝对比慕容凌赐她价值连城的石头更令人激动。等有时间可以比划比划,可能那个玩世不恭的少将军恭少卿也能来凑凑热闹。不过,这要等到三人能相看顺眼的那天了。上官红玉最亲近的人是教她武功的师傅虞舞和从小一起长大的丫鬟红拂,要好的也只有上官墨玉和王妃向与宁,可是慢慢地,似乎有些东西变了,变得让她震惊,也难以想象。本书是结合爱恨纠葛和权谋私欲的古代架空小说,主讲慕容皇家与异姓王纳兰世家,以及上官丞相等各路权贵的整个朝代之事。
  • 爱有来生

    爱有来生

    树叶是渐渐变黄的,人心是慢慢等凉的,故事是缓缓写到结局的。
  • 黑暗的另壹面

    黑暗的另壹面

    无论前面的路有多少磨难和坎坷,男人就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永不言弃的人!
  • 我你

    我你

    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笔记本,我有很多故事,我有许多要被永远记住的瞬间。这些故事与瞬间也许没有发生在你的面前,但是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你,我和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