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王洛宾在自传中写道:“在绥芬河和满洲里的经历,我是一生难忘啊!这是我很大的遗憾,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当时要去苏联的心愿太强烈了,那时的我既冲动,也很单纯。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常常抱怨自己,去苏联一步之遥,别人能过去,我怎么就过不去呢?”
王洛宾的生命历程,始终有一个情结挥之不去,这始于他的中学时代,那就是向往“远方”。梦想去苏联,这个情结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
当年王洛宾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读完中学后,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本来在哈尔滨学会了不少俄语的王洛宾又选修了俄语,因为他选择的声乐老师霍尔瓦特的夫人就是著名的俄罗斯歌唱家,这位声乐老师不会讲中国话,授课也是用俄语。
1934年,王洛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之后,他在北京铁路中学担任了音乐教师。
1937年,王洛宾的母亲去世。埋葬了母亲后,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王洛宾毅然报名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共产党员、著名作家塞克、萧军等一起跋山涉水,宣传抗战。
这期间,王洛宾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和猖狂,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勇气和力量,他也体会到了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和酸楚。义愤填膺的王洛宾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比如《老乡,上战场》《风凌渡的歌声》《洗衣歌》《血花曲》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鼓舞和振奋了抗日军民保家卫国、浴血抗战的信心和斗志。
也许王洛宾15岁时的离家出走预示着他的一生都会远游闯荡。山西、兰州、青海、甘肃、新疆等地,都曾是他生活、工作和创作的地方。不论走多远,不论岁月怎样变迁,他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总是有增无减。
1939年夏天,王洛宾在青海协助郑君里导演拍摄《祖国万岁》,其中要拍摄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周围碧绿的草地上放羊的场景。郑君里导演临时选中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高才生王洛宾和美丽的藏族姑娘卓玛担当牧羊人。拍摄时,身穿藏袍的25岁的王洛宾在赶羊时,挥动着的鞭子稍不留神在卓玛姑娘马的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那匹马惊了,猛地跑起来。骑在马上的卓玛惊呼一声,回头看了一眼,流露的神情似乎很生气,又好像很高兴。
二人继续赶着羊群往前走,不一会儿,趁着王洛宾没注意,卓玛姑娘悄悄地溜到王洛宾的身后,甩起鞭子在王洛宾的背后轻轻地抽了一鞭,接着莞尔一笑,好像是替她的马儿出了气,报了刚才的一鞭之仇。
这些画面都被电影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连拍三天后,到了晚上,郑君里导演要用带来的放映机在草原上放电影了。闻讯而来看电影的藏族和蒙古族的牧民多达几百人,远处的人就只能骑在马上看。年轻的王洛宾和卓玛姑娘是骑在一匹马上看电影的。后来有人问王洛宾:“你们两个人骑在一匹马上,怎么看电影啊?”王洛宾回答说:“怎么看电影,你自己去想吧。”
三天后,王洛宾随摄制组撤离了草原上的帐房,撤离了迷人的青海湖。
藏族姑娘卓玛和她的家人骑着马送行,一直送了很远还舍不得回去。
王洛宾是随着摄制组的骆驼队返回西宁的。骑在骆驼上的王洛宾不停地回头挥手告别,驼铃声声,沙漠无垠。王洛宾再挥手时,回望遥远的地方,骑在马上的卓玛姑娘还在远远地招手……
远处辽阔宁静的草原和少女美丽的身影在王洛宾的眼前闪现。草原上的狂奔,少女高高举起的鞭子,尤其让人无法忘记的是那落在背上的一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洇化成一首情歌在王洛宾的心里浅吟低唱: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
我愿流浪在草原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首歌在西宁演出后,不胫而走,很快在各地传唱。
王洛宾的命运,充满着戏剧性的传奇。
故事依然在漫漫的岁月里延续,其结局还平添了几分悲壮。
就在王洛宾的传世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不久,他还时常沉浸在和美丽的藏族姑娘卓玛奇遇的温馨回忆中,回味着那疑是天镜落高原、清澈浩瀚无垠的青海湖和湖边草原美景的时候,他却从痴迷陶醉的天堂中,猝然间,坠落到了阴森森的地狱里。
1941年春天,在兰州,正负责组建“儿童抗战剧团”工作的王洛宾,突然被军统特务押走了。他被锁在一辆马拉的木笼囚车里,穿过颠簸的路,穿过整个城市,向兰州城外走去。
一匹老马拉着囚车,摇摇晃晃地走着,车轮辗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王洛宾看着渐渐西沉的昏黄的落日,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成为一名阶下囚。自己何罪之有,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怎么想都想不通。
老马“嗒嗒”地走上了黄河桥,木轮子跳动着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过了河就到了城北郊外,一片荒凉,人烟稀少。马喘着沉重的粗气,终于到了目的地——东家湾沙沟监狱。这是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军统处沙沟秘密监狱。
王洛宾一生中第一次穿上了囚服。
这座黄河北岸上的监狱陷在一条沟里,与世隔绝,离城有十几里路,监狱用的水都要用毛驴到几里之外的黄河边去驮。
监狱的东面是山,山上设有岗楼,其余的三面都是西北特有的土夯围墙,上面布满了铁丝网。监狱里的小号是用大仓库改造的,小号像鸡笼一般,里面有一个小土炕,土炕上有一堆臭不可闻的脏草,人躺下去腿伸不直,睡觉时得拼命地把头往后靠,把脚抵着草,像一只大虾一样蜷缩地躺着。王洛宾被作为共产党的要犯关在了6号笼里。
王洛宾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把他这个写了这么多抗日救亡歌曲的艺术家送进了监狱。他虽然和塞克、萧军这样的共产党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可自己仅是一个进步青年,并非是共产党员啊。另外,塞克和萧军来到兰州从事的都是抗日宣传,他们的到来,给西北的抗日宣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抗日无罪呀!
按惯例,对于不认罪不招供的囚犯,都要先进行严刑拷打。王洛宾被打得皮开肉绽,他质问打他的特务:“难道宣传抗日有罪吗?”换来的是更加凶狠的毒打。
在接下来的审讯中,特务开始对王洛宾进行逼供:
“你不要执迷不悟,要老实交代!我们在你的笔记本里发现了列宁的照片,怎么回事?”
“我崇拜列宁,我的笔记本上还抄有列宁的语录和苏联歌曲,我不否认。”
“你是‘****’,我们调查过,你15岁就有偷越国境的行为。”
“我承认我向往苏联,即使叫偷越国境,我的目的很简单,想去那边谋生存,听说那里的生活平等自由幸福,这有罪吗?”
“这些先不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我不是共产党员,不是就是不是,你们可以充分展开调查嘛。”
“不是共产党员,哼!不是共产党员,你怎么会是共产国际的成员,嗯?”
……
此时的王洛宾心里是五味杂陈,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了。他是搞艺术的,不是搞政治的,阴差阳错,却让他与政治有了牵连。
王洛宾回忆起一件事情。
1940年,也就是一年前,他在兰州很要好的同学介绍他认识了一个人,同学说那个人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从苏联回来。那人很神秘,他了解到王洛宾很爱国,思想进步,也很能干,就看中了他。在一个茶馆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那人说:“洛宾,想不想参加共产国际这样先进的国际组织?我们都是这个组织的人。”
他拿出一张俄文表格让王洛宾填写,王洛宾几乎没有犹豫就接过了表格,用俄文填写了。
2012年10月,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谈及此事,颇有感触地说:“我父亲王洛宾对红色苏联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有三个重要的笔记本,抄的是列宁语录和苏联的红色歌曲。当年在兰州的老同学,陪他去见一个人,据说是从共产国际派回来的。他就问我父亲,你这一生向往什么,我父亲说我最向往的是苏联,我最崇敬的人是列宁。后来,那个人说,你填一张表格,就是申请加入共产国际的表格。当时也是秘密的,我父亲向往苏联,就用俄文填写了,后来我父亲就被捕了。”
这一张加入共产国际组织的申请表,是否被批准,没有下落,更谈不上参加这个组织的任何活动,可这却让命运多舛的王洛宾被国民党的监狱囚禁了整整四年,受尽了折磨和摧残。
四年后,出狱的王洛宾,更深知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暴和****,他对黑暗、血腥的统治势力,也更加痛恨和蔑视。
建国前,王洛宾参加了解放军,随部队来到了新疆。
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带回来的苏联歌曲集,准备译成中文,尽快出版。当时有关领导在全国各地撒网般地挑选专家,遗憾的是,有些人俄文特别好,在音乐上却是短板,而擅长音乐的人在俄文方面又不是长项。
选来选去,最终的人选浮出水面。有关领导专程来新疆,找到了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王洛宾,并强调说,尽快尽好地出版苏联歌曲集,这是刚刚访问苏联回国的毛主席交代的任务。
多年来,默默抄录苏联红色歌曲已成习惯,几十年来向往苏联的情怀不变。小时候在哈尔滨学俄语,后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又专修俄文专业的王洛宾一展才华的机会到了。他一丝不苟弹奏着钢琴,一遍又一遍地找准音符。每个词句,他都反复推敲,力求翻译得原汁原味。他倾心倾力,昼夜兼程,圆满地完成了毛主席亲自带回来的第一部苏联歌曲集的中文翻译工作。这些脍炙人口的苏联歌曲,很快就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传唱。
王洛宾一生创作和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他被称为人民音乐家、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
他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代表作之一《在那遥远的地方》荣获中国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被法国巴黎音乐学院作为东方音乐教材,被饮誉世界的保罗·罗伯逊、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歌唱家当作华语演唱的保留节目。
1994年7月,王洛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1996年3月14日,83岁的王洛宾因病在新疆逝世。5月,他的墓碑在北京金山陵园落成。在外面漂泊半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归故里——北京。
2014年,王洛宾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作曲家之一。在晚会盛典上,王洛宾创作的歌曲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达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在亿万观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王洛宾走了,他的歌活着,跨越世纪,跨越国界,已成为世界人民心中永远的经典。歌绵绵,情无限,当人们沉浸在王洛宾的歌曲那感人的音乐世界时,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音乐大师向往“远方”、向往苏联的感人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