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13800000015

第15章 民间俗信(5)

在中国台湾的高雄市有这样一组用数字命名的道路名称: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当地人们给这十个数字赋予了吉祥的意义。《易经》也对每个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一是“太极”,二是“两极”,三是“三才”,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合”,七是“七政”,八是“八卦”,九是“九星”,十是“十干”。在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演变的今天,人们赋予了数字更丰富的含义,并形成各种俗信,在民间广为流传。

生活中,人们多将“六”和“八”视为吉利的数字。俗话说“六六大顺”,人们将“六”和“顺”联系到一起,寄托事事顺利的意思。据说,这是因为古时人们投骰子,两个六是最大的赢家。而“八”与“发”谐音,有发财的意思,所以,民间有“要得发,不离八”、“八八大发”等俗语。因此,人们的车牌号、手机号都喜欢用“六”和“八”这两个数字。

民间遇喜事时,喜欢用双数,素有“好事成双”的说法;遇丧事时,则多用单数,意思是祸事就此一件,希望祸事不成双。由此推出,人们喜事的日子就忌讳单数,丧事的日子就忌讳双数。

同样的道理,九也是有时被人们喜欢,有时被人们避讳的数字。“九”与“久”同音,有长久的意思,古时也为多的意思。民间有人家婚嫁喜事时,用“天长地久”祝福美满的婚姻,所给的礼金也多为逢九的尾数。但是,一般老人说年龄时则忌讳提到含有九的岁数。

“三”与“散”谐音,有分离的意思,所以婚嫁和做寿都忌讳含有“三”的日子,送的礼金也忌讳含有“三”的数字。“四”与“死”谐音,所以人们都避讳“四”。“七零八六”、“五三五四”因与“七零八落”、“吾散吾死”谐音,含有衰败的意思,通常也都被人们忌讳。

还有一些数字具有骂人的意思所以被人忌讳。最普遍的就是“二百五”,人们认为“二百五”有说人傻的意思,因此并不喜欢这个数字;“不三不四”则是说人不守规矩。“十三点”就是说这个人很愚蠢;“三八”指的是“心不在焉”,也有讽刺人笨的意思。这些数字,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忌讳的。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了数字丰富多彩的意义,也使这些单调的符号有了褒贬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行为俗信

正月不剃头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和“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俗信。据说,这一俗信源于三百六十多年前顺治帝颁发的一道“剃发令”,是“正月不剃头——思旧”的讹传。这一俗信传说的由来,促使中国理发这一行业逐渐兴起,而它的讹传又使得一年到头辛苦工作的理发师休了一个月的年假。

传说,在清朝以前,民间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要一生保全而不破损。除了出家的和尚需要剃头,百姓将割发看成是极大的羞辱或是一种对自己的惩罚,终身将头发梳成发髻束在头上。入关后的清王朝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而且特别重视对百姓服饰的改变和规范。顺治二年六月,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顺治下发了《剃发诏书》,令全民剃发,且是剃成四周全无、只在头顶正中留一辫子的“沙壶头”发式。皇帝明令全民剃头,官兵严酷执行,违者则会招来杀身之祸,相传当时还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一说。百姓中一些人遵从旧俗,不能接受这一改变,也有的人还带有对明朝的怀念之情,为了表示反抗,这些人相约在每年的正月不剃头。从此在民间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的谚语谣传,是思念过去的朝代的意思。在几百年不断的传诵过程中,这句俗语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据说“剃发令”发出后,民间的理发匠就常常被朝廷诏去奉旨给百姓剃头,人们就称理发匠为待诏。开始的时候,人们在路边搭起棚子,用一根旗杆挂起“剃发令”的圣旨竖在旁边,就是一个剃发铺。如果有人不剃发就砍掉脑袋挂在旗杆上。后来,民间逐渐形成了剃发的习惯,那根旗杆也不再用来挂圣旨了,而是用来挂毛巾和磨刀用的布。剃头匠们则携带着剃发的用具走街串巷找活干。后来,我国就逐渐形成了理发这个行业。

在我国江苏淮阴等一些地区,民间也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不过这种习俗始于更久远的秦朝。民间为了避秦始皇的名讳,将正月改称为以征音读“正”的正月,并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旧时人们认为正月剃头是不吉利的,会招来杀身之祸。另外,在四川的建始县,人们正月也不剃头,且把正月剃头叫做“正无发(法)”。

“正月不剃头”这一习俗的形成伴随着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思旧”转变成“死舅”,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文人伦思想。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奉行“正月不剃头”的习俗。

把药渣倒在路口

在我国民间,人们服中药时有一种习俗,就是将剩下的药渣倒在家门附近的路口。对于药渣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倒掉,一种是将有毒的药渣埋掉,还有一种是将药渣先放在太阳下晾干,等整服药煎服完之后再一起倒掉。关于这种“倒药渣”的习俗民间流传了三个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某江南小镇有一家名叫“宏德堂”的药店。起初这家药店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在附近的信誉也很高,生意非常好。可是,过了一年之后,到这来买药材的人却越来越少,门庭冷落,生意很不好。一日,店主正在午休时,迷迷糊糊地看见一位手拿拂尘的鹤发仙翁对他说:“我是药神,管理天下所有采药的人和卖药的人。最近你在药材中掺进劣质的假药材,欺骗病人,如今无人到你这来买药是对你的惩罚。”说完,扔到店主面前一张纸条,就飘然消失了。店主拾起纸条一看是一首六言诗:“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为本,切忌图利忘义。”他很惊讶,药神竟然也知道他以次充好卖假药材的事情。店主后悔不已,就把遇见药神的事传了出去,说凡是以后在宏德堂抓药的人,可将药渣倒在门前,让药神检验在宏德堂买的药材是不是上等佳品。从此之后,宏德堂的生意又好了起来,人们都说宏德堂的药材药效灵验。后来,人们就有了倒药渣的习惯。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国唐代神医孙思邈的。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人们的信任。一次,他给一只老虎治好了病,这只老虎就为他当坐骑,做护卫,以报答他的恩情。然而有这只老虎在身边,人们却不敢再向孙思邈寻医问药了。孙思邈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到百姓家里看病时,让病家将药渣倒在门前的路上。老虎看到药渣就知道他在哪家看病,而不用跟在他身边,以免吓到病人。从此,倒药渣和踩药渣成了一种习俗,传到后世,药渣也成了行医人的标志。

第三个故事是与明代名医李时珍有关。据说李时珍在一次外出采药时发现一个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患了病。李时珍走进一个茅草屋,看见一位病重的老人,老人告诉李时珍村里前些天来了几个江湖郎中,给他们开了一服药后说“这服药包治百病”。可是病人服了药后,病情仍不见好转。李时珍将药渣拿过来一看,发现很多都是假药。百姓们得知此前他们吃的竟是假药后,非常痛恨那些江湖郎中,就纷纷拿出自家的药渣给李时珍检验。因为人数太多,李时珍就让村民将药渣倒在村子前边的路口,分堆放好。然后,他逐个查看,扔掉假药、劣药,留下真药。后来,民间就有了将服过剩下的药渣倒在路口的习俗,人们这样做主要是希望路过的名医能够为其辨别药材的真伪。

这些民间传说对倒药渣习俗来源的解释各不相同,却都在传颂我国名医的高深医术以及弃恶扬善、去伪存真的高尚品质。同时这种习俗也有规劝人们行医卖药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深刻寓意。

药锅子只借不还

民间有一句俗语是“借钱借物难,借药锅容易”。在各地民俗中,若向别家借药锅,人家会痛痛快快地说“拿去!”而且大多数地区的药锅还是“只借不还”,否则,借出药锅的人家就会不高兴。另外也有一些地方有还药锅的习俗,不过人们为了趋吉避凶,往往不能直接将药锅送回去,因此民间产生了很多有关药锅的有趣习俗。

在山西晋南地区,人们就遵循药锅只借不还的习俗。用完药锅的人家盼望家人健康不再生病,就希望药锅被别家借走。借了药锅的人家用完后却不能将药锅送还回去,只能等着其他病家再来借药锅。这样在借来借去之间,药锅俨然成了公用财产,人们已经不在乎药锅究竟是谁家的了。

在陕西旬阳地区,民间则形成了一种“偷药锅”的习俗。这个地区的人在家人患病后不会去别家借药锅,是怕在借锅的同时连病也借过来。所以,人们就用“偷”的方法,等用完之后再悄悄地还回去。若有人家丢了药锅,也不会恼怒,反而会很高兴,认为病也会随着药锅被偷走了。

另有一些地区也有还药锅的习俗,但是,还的时候要往药锅里放几角钱或一些吃的东西,以此表示对借出药锅之人的感谢,回报吉利。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人不用药锅,认为药锅会带来灾祸,而用其他的器皿代替药锅。

在我国,人们总以为药锅不仅是药的煎熬容器,而且还携带着病和不吉利。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各地销售药锅、药罐的店铺生意都不是很好。但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常需要喝中药,所以现在一些医疗机构还增设了代病人煎熬中药的服务。

忌讳下午去看望病人

忌讳下午去看望病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在现代的民间,特别是老人当中也有忌讳下午去看望病人的。

下午去看望病人之所以会引起主人或病人的反感,主要是因为在阴阳学中,下午被视为阴。人们认为此时去看望病人,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给病人招来病逝的灾祸。此外,封建社会的人们一般都是在下午办丧事、去丧家吊唁,因此下午去看望病人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旧俗以为上午代表着希望,下午则预示着夕阳西下、败落的意思。从古至今,西天和黑夜都被认为是死亡的归宿。人在生病后会有心理负担,在下午时身体的抵抗力也比较弱。这样看来,下午的确不适合看望病人。

对于看望病人的时间,我国部分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的俗信。例如广东潮州地区,人们忌讳在壬寅、壬午、庚午、甲寅、乙卯、己卯这六天看望病人,也忌讳下午或者晚上看望病人,因为当地有“日落西山唔久时”的俗语。

孕妇忌食兔肉和生姜

在民间养胎的习俗中,孕妇禁食的东西颇多,这方面的俗信也比较繁复。最典型的是忌食兔子肉与生姜,民间有“吃兔肉生子缺唇”、“食生姜令子生六指”的俗信。人们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若吃兔肉会导致胎儿口唇残缺,长成兔唇;若吃生姜,则会导致婴儿长成六指。在古代,新生婴儿出现唇裂和长出六指都被视为非常不吉利的预兆,认为是有妖魔鬼怪作祟。若哪家生了这样的孩子,人们就会将这个婴儿溺死,婴儿的父母也会被人们驱逐。

孕妇忌食兔肉和生姜的俗信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在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命义篇》中有“妊妇食兔,子生缺唇”的记载。《金匮要略论方注》卷二十四中亦有云:“妊妇食姜令子馀指。”但是原因何在,在这些著作中都没有说明。

在后世的一些中医学著作中,对孕妇忌食兔肉和生姜的原因略有描述。清代食医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兔肉“性凉,能凉血活血,又易损人阳气,故怀孕之人忌食之”。中医学认为生姜属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孕妇若食用,容易耗伤津液,致使孕妇因津亏生热而造成胎动不安。

中医学中关于孕妇忌食兔肉和生姜的说法有一定的医学道理。但民间俗信的说法将孕妇食用兔肉和生姜的后果夸大,并依照兔子和生姜的外形加入了人们的想象,认为孕妇食兔肉和生姜就会生出唇裂和六指的孩子,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

民间出行前有禁忌

封建社会的人们习惯了以家宅为中心的生活,家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安全归属的感觉。而出行就意味着短暂地离开家,会令人产生一种不安感和失落感。为了祈求出行平安,在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的出行禁忌。

《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从传统的孝道出发规劝年青一辈出行要有去处,让父母放心。可见,人们认为出行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中国人素有慎出行的习惯,出行前在求神拜祖、选吉日、测吉凶等方面都有讲究。

古时民间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由神掌管的。人们管掌管出行的神叫路神,也称作道神、行神。据说,这个神是共工之子,名修;还有的说是黄帝之子嫘(léi)祖。不管这位神的原型是谁,人们丝毫都不敢怠慢,都要虔诚敬祀。

民间俗语有云:“在家不敬月,出门招风雪。”人们出门前不仅要敬祀路神,还要敬祀天神和日月神,祈求出行平安。

另外,民间还有“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的谚语,这也是古时人们流传下来的出行禁忌,即出行方向的禁忌。古人在选择出行方向时要谨慎地占卜,同时也要占卜出具体的出行时间。

同类推荐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挪威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挪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苏丝黄的世界

    苏丝黄的世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热门推荐
  • 侠曲

    侠曲

    想一想再想一想简介真难.很久很久以前,算了,话说这里不是华夏,但却拥有华夏一半的历史。主角是个胖子,讲述的是胖子怎样变瘦子,然后没了。
  • 恣意物语

    恣意物语

    新书《风流巫医》已经上传,绝对精彩!下面有直通车,希望大家支持。
  • 九星化神诀

    九星化神诀

    乱世重现,魔族再起。九星帝尊,化神仙诀。且看少年墨轩如何踏天灭魔守护挚爱!
  • 冰河起舞

    冰河起舞

    八年前,接踵而至的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三大死亡威胁一度将五十五岁的潘肖珏教授逼到生命的绝境。面对十级伤残,她拒绝换人工关节,调养不到一年后,双侧四期坏死的股骨头竟重生,她从轮椅上站起来了;她坚决不做“歼敌八百自伤一千”的放化疗,摸索出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自我锻炼和食疗6种手段提高自愈力,跨过了癌症术后五年生存期;她学习90岁老父自创的静功,营养心肌,调理脾胃和肾气,并用两元钱的中药有效救治心脏。求索治病之路的同时,潘肖珏因病探道,阅读搜索大量资料,尤其是国外网站公布但不为中国医患了解的前沿医学成果,系统地梳理成篇,推荐给读者,告诫大家治病不如防病,别到求生再养生。
  • 蓝先生

    蓝先生

    这是一部抗战题材的小说,又不是那种正面描写抗战的小说,而是通过外祖母的叙述和个人的联想,把1938年夏秋季节的抗战故事剥茧抽丝般地一点一点打开,之间穿插浓浓的亲情和爱情故事。文章标题“蓝先生”,其实“蓝先生”只是一只信鸽,这只信鸽把敌人的动向从敌人的巢穴中带给抗日力量。作者非常善于设置悬疑,小说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穿插中,让人感到作者文本构思的巧妙和语言表述的美妙。
  • TFBoys,我爱你

    TFBoys,我爱你

    帅,阳光,酷,吃货......所有的形象在他(她)们身上展现。
  • 纨绔道尊

    纨绔道尊

    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为世人所不齿的败家纨绔,一梦入轮回,游历三千世界,拜师天道。梦醒之后,这个大纨绔要发飙了。
  • 心理医生简明诊疗手册

    心理医生简明诊疗手册

    本书由多名心理学专家在整合大量的心理学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分别对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病态心理、不良情绪、不良嗜好和怪僻等一系列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中老年心理和两性心理等方面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剖析,并就这些心理问题的治疗与保健方法作了详尽的说明。
  • 反穿皇帝:捡个老公回家

    反穿皇帝:捡个老公回家

    大婚之时,她为了救他失去生命,在那一瞬间他的世界轰然倒塌,他的灵魂随她而去。七年后,他穿越到现代,舍弃江山,只为那个世界有个她。第一次见面,她不由自主地说出了他的名字“亓哥哥。”“宝宝,我来了。”两人眼眶尽湿。亓景:想到世界上有个你,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安定了。沈黎:我是你的温柔安定。
  •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本书包含了:感知与适应——骚动中走好第一步、命运——立起不倒的人格、好心情——痛并快乐着、心与性——困惑的“玫瑰之战”等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