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13800000005

第5章 民间诸神(4)

土地神又称土地爷、土地公,在道教神仙系统中他的地位并不高,可以说是民间信仰的众神中地位最低的小神。土地神的法力也并不强大,但却是最受人们敬爱的一类神仙,同时也是最具有世俗气质的神。就像各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官一样,土地爷也不止一位,他们虽然官职权力不大,但却能够保一方平安。

土地神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这种信仰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人们将这种专司土地管理的神称为社神。社神相比后来的土地神是地位极为显赫的大神,在古代的诸多典籍中都留有表达崇拜社神的言语。

社神到了汉朝逐渐转化为土地神,到了明朝人们对土地神的信仰达到了顶峰,土地神也不再是“独身一人”,人们还为他配上了土地婆。据说这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很大关联。相传朱元璋就是在土地庙中出生的,因此土地神得到了明朝人士的垂青。据一些史书记载,明朝崇拜土地神最盛,甚至连仓库、草场之类的地方都要建上土地庙加以供奉。在古代,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出门访友、经商,都要先到土地庙中向土地爷“汇报”,并祈求得到保佑。

不过土地神是小神确是不争的事实。从民间供奉的土地神的扮相上来说,他们并没有一般神仙的威严,不仅穿的是普通布衣,也不像福、禄、寿、喜、财众神那样手持带有仙意的吉祥物;他们多半是发须全白、面目慈祥的老人,如果不是供奉在土地庙中,人们根本不会将他们与心中的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土地庙中有几副对联道破了土地神的地位:

“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独霸一方(横批)。”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横批)。”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土地神也是最能体现世俗情趣的神。或许是因为他“神小好欺”,或许是他最平易近人,人们为土地神赋予了很多人性的色彩。

四川某地就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曾经有四个人在同一天到土地庙中祭拜土地爷,他们有的求雨,有的求晴,有的求风,有的求静,土地爷都一一允诺了。事后土地婆埋怨土地公不应该随便应允世人这么多要求,土地公却说:“这件事并不难办,只要白天晴天,夜晚下雨,刮风沿着岸边,不干扰到别的地方不就行了。”在世人眼中,土地爷是极富人情味的神仙。有的地方还将土地爷描绘成和世人一样有各种嗜好的神。

人们对土地爷十分爱戴,但有些地方的人对土地婆却没有什么好感,据说这也和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民间流传在土地爷下凡之前,玉帝曾问过土地爷有什么愿望,土地爷不假思索就回答说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土地婆却反对土地爷的说法,她说如果世间之人都是有钱人,那么将来他们两人的女儿出嫁时就没有人给抬轿子了。于是人们相信世间之所以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土地婆这个“恶婆娘”的主意,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供奉她了。

由于土地神是地方性色彩很浓的神,中国人对土地神的信仰程度及祭祀供奉方式,根据所属区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不过每年各地方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的活动,据说过年逛庙会就来源于此。

城隍神

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广泛而深刻,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建有城隍庙。但城隍最早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神而是指城池。后来道教将城隍人格化为守护城池的官员,并渐渐将其奉为守护城池和居民的神。据史料记载,古人对这种守护城池的神的信奉从周朝即已开始,不过那时还没有城隍的说法。

城隍庙城隍神之名是三国后才出现的,据说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信奉城隍神,不过这种信仰并不广泛,直到南北朝时期,世人对城隍神的信仰才逐渐加深。到了唐朝,城隍神的权力逐步提升,人们甚至将城隍视为掌管阴间的官员。

相传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唐朝时期,洪州有一个名叫王简易的人生了一种奇怪的病,有一天他又晕倒了。等他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阴曹地府,一位阴间使者告诉他:“你已经死了,我就是来抓你的。”于是王简易就跟着使者准备到阴间报到,路上他们遇到了王简易的一位旧识,那个人对他说:“您还不到死的时候,怎么就过来了?”王简易听后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就到城隍神那里查问,城隍神将生死簿找出来一一核对后,对王简易说:“确实来早了,你还有五年的阳寿呢。”说完就让使者将王简易送回阳间了。

由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隍神的职责和地位有了提升,竟也掌管阴间了。与土地神一样,人们对城隍神的信仰高潮也源自明朝,据说这又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为了加强皇权,便于统治,朱元璋依照世俗的行政区划,将城隍也分为了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并规定各地铸造城隍神时,要依照等级选择服饰装扮,各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还要定时主持祭祀城隍神的活动。由此,世人对城隍神的信仰遍及了全国,城隍神成为最受重视的一类保护神。

不过也是因为这种过于世俗化的推崇,人们有时也将城隍神视为封建官僚的化身加以讽刺。相传甘肃地区就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名叫做谢生的书生经常在城隍庙中学习。一天,一个小贼到城隍庙中祷告,谢生见来人獐头鼠目不像好人,就躲到了城隍神的塑像后面。小贼见四下无人,就对城隍神说:“希望您能保佑我成功偷到东西,事成之后我一定好好祭拜您。”谢生听了觉得此人实在是愚蠢,居然做坏事还想要神灵保佑。

谁曾想这个小偷第二天高高兴兴地提了供品来到城隍庙中还愿。谢生知道此事后,十分生气,随即写了一篇讽刺城隍神的文章。

第二天,谢生的老师却找到了他,并对他说:“昨天城隍神托梦给我了,他说你写了一篇文章骂他,他特别生气还说要惩罚你,你还是快点将那篇文章交出来吧。”老师见谢生无动于衷,就亲自翻查搜出那篇文章,将其烧毁了。

然而当晚谢生的老师又梦见了城隍爷,这次城隍爷对他说:“这下我完了,你在烧谢生写的那篇文章的时候被一个多事的过路神仙看到了,他竟然将这件事告诉了东岳大帝,我刚刚被撤职了。”说完城隍爷就气冲冲地走了。

不久后,谢生也因病去世了。

后来,当地的人们将原来的城隍像扔掉,将谢生奉为新一任的城隍爷,并将他的塑像供奉在了城隍庙中。

由于不同地区的情趣习俗,人们信仰的城隍神往往也不是同一位。即使是同一地区有时因历史原因,城隍庙也会“改朝换代”,供奉不同的城隍神。世人喜欢将那些生前英勇无畏的大英雄奉为城隍,据说汉朝大将霍光、隋朝监门大将军庞玉以及南宋名臣文天祥死后都被奉为城隍神。

山神

除了土地和城隍是基于古人的土地崇拜而附会出来的神以外,古人对山川的崇拜还演化出了山神。古人对山神的信仰来源已久,《山海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

人们对山神的祭拜也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尤其是那些“靠山吃山”的山民们对山神的信仰更虔诚。时至今日,藏民们依然保持着祭拜山神的习俗。祭山甚至成了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例如石棉藏族人的“唤山节”。

除了山民之外,祭拜大山也是古代天子们封禅祭天时经常要做的事情,他们常常将玉石制品埋在地底或投入山谷之中,以求得到山神的保佑。

镇鬼神钟馗

钟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特殊的存在,他丑陋不堪但却备受世人推崇,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了声名赫赫的镇鬼神。据学者们考证,“钟馗”的形象并不是自唐朝才有的,而是来源于上古先民们驱除妖魔时所带的面具。

钟馗但在民间信奉的神话故事中,钟馗是唐德宗时期一个样貌奇丑但才气逼人的学子。据说钟馗高中状元后,因面貌丑陋而受到德宗和朝臣的耻笑,最后悲愤地自刎于殿上。德宗见钟馗如此刚毅,觉得有愧于他,于是将他以状元身份下葬,并奉为驱魔神,为世人降妖除魔,以保天下太平。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镇鬼神钟馗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钟馗捉鬼。钟馗捉鬼的故事讲述的是钟馗为唐玄宗驱魔的事情。据说有一次,唐玄宗遇到了一个名叫“虚耗”的小鬼,此鬼长着一个牛鼻子,一脚穿鞋、一脚赤脚,样貌很奇特。这个小鬼还很嚣张,竟然当着玄宗的面就要将玄宗的一只玉笛和杨贵妃的一个绣囊偷走。玄宗气愤不已,正想叫人来驱鬼,就瞧见一个面貌丑陋的大汉跑了进来。大汉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小鬼擒住了,他还将小鬼的眼珠挖出来,吞到了肚子里。玄宗见状十分害怕,就问大汉到底是谁。大汉对玄宗说:“我就是终南山的钟馗,早年因科举之事自刎,后来成了驱魔神,专杀这些祸患人间的小鬼。”

玄宗自梦中醒来后,就将著名画家吴道子请到了宫中,由他口述钟馗的模样,让吴道子作了钟馗的画像,并在画像上题了“赐福镇宅圣君”之名。之后玄宗又派人刻板印刷了大量钟馗像送给百姓,让他们将其贴在门上,除妖避邪。因此,钟馗有时也被后人视为门神。

钟馗这位镇鬼神在世人心中不仅是英勇刚毅的象征,也是知恩图报的良善神仙。据说钟馗自刎之前,有一个名叫杜平的同乡经常接济他,他死后也是杜平帮他办理了后事。钟馗做了镇鬼神之后,一心想要报答杜平的恩德,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这个故事就是戏曲作品中经常提及的“钟馗嫁妹”。

中国人的钟馗信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甚广。在福建和中国台湾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如果某地发生了意外或恰逢节日,那么人们就会请来一个装扮成钟馗的道士,拿着宝剑做斩妖除魔的动作,以求取平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中也有钟馗的影子。在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从钟馗故里请一尊“真钟馗”供奉在家中,这就是所谓的“请钟馗”。据说在唐朝,甚至春节来临时也要“请钟馗”守门镇宅。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在端午节当天跳“钟馗舞”,放鞭炮的习俗,这些被人们称为“跳钟馗”和“闹钟馗”。

女神妈祖

女神妈祖由于古人经常遭受各种海洋灾害的打击,因而产生了一种针对海洋的自然崇拜,女海神妈祖也应运而生。妈祖又称天妃、南海神女,是我国沿海地区居民十分崇敬的一位女神。在世人心中妈祖的能力极强,据说她不仅能够保护船只和船员的平安,还能呼风唤雨,驱逐海盗,甚至助人得子得女,为世人降福。

相传妈祖在升天成仙之前是福建莆田地区的一位大家闺秀,她自幼聪颖,并对大海有着深切的感情。民间传说,妈祖生前善于观测天象帮助渔民,因而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爱戴。在她过世后,沿海人民为她修建了寺庙,将她奉为女海神。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妈祖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从侧面描绘出了妈祖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据传妈祖在世的时候,曾有一条商船遭遇暴风不幸触礁,海水冲进了船舱,船上的人命在旦夕。岸上的人见了焦急万分,却又不敢冒着巨浪前去救人。这时妈祖出现了,她将几根小草放入大海中,小草竟然化成了一排木板贴合在商船的破口上。因此商船没有被巨浪击沉,船上的人也都获救了。

自宋朝至今,沿海人民对妈祖的信仰已经持续了上千年,女神妈祖不仅在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妈祖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神。据说至今为止全世界已兴建了近五千座妈祖庙,在中国台湾,妈祖成了世人最大的信仰,全世界信奉妈祖的人也已经达到了两亿之多。

保生大帝

吴真君搬兵除妖魔保生大帝又名大道公、吴真君,是南方部分地区信仰的一位守护神。保生大帝生前是福建泉州白礁村一位名叫吴夲的神医,他生活在宋代,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救助了不少有病之人。据说宋仁宗曾请他到宫廷中为其母诊治乳疾,太后痊愈之后,宋仁宗又邀请吴夲担任宫廷御医,但被吴夲拒绝了。吴夲一生行医,救死扶伤,受到了世人的爱戴。他去世后宋高宗下旨为他修建了白礁慈济宫,人们将他奉为保生大帝加以祭祀。

在白礁村里有一口用来炼丹的古井,当地村民一直笃信保生大帝将抓到的妖魔鬼怪都封在了这口井中,于是人们就将保生大帝的雕像放在井上镇守,防止妖魔作祟。但泉州和漳州一带的居民也想让保生大帝到他们那里去巡视,进而得到保生大帝的庇佑。于是白礁慈济宫的庙祝就让人依照保生大帝雕像的样子又做出了两个同样的雕像,并将他们分别称为保生一大帝、保生二大帝和保生三大帝,由此解决了世人争相供奉祭拜保生大帝的需要。

相传保生大帝时常显露神迹,救危扶困。据说在南宋时他还救助过一代忠臣、理学家颜师鲁。颜师鲁的家乡在白礁村边上的青礁村,身为朝廷的官员和著名理学家,他一心牵挂家乡的教育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振兴家乡,他在青礁村创办了一个书塾。然而颜师鲁的政敌将他修建书塾一事附会成他为谋反积蓄力量而上奏给了宋高宗,高宗决定先派遣钦差大人到青礁村一探究竟。

颜师鲁和书塾的学子们知道后万分着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白礁村的保生三大帝像借来放在书塾中,希望能够得到保生大帝的保佑,躲过这场灾难。

同类推荐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人间万象顺口溜

    人间万象顺口溜

    本书收集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顺口溜段子500余个(笔者创作的小部分),分作“社会百态”、“世人万相”、“官场调侃”、“话说吃喝”、“爱情婚姻”、“健康益寿”等篇,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健康益寿歌诀”80则。以供读者品味欣赏,并从中了解百姓的风趣幽默及智慧。书中的语言活泼、文字灰谐,雅俗共赏,给人启迪。
  • 亲情哈密

    亲情哈密

    少年时,在地里埋下一颗种子,认真地清除瓦砾砖石,给它以最好的肥料,灌溉以最清纯的水,每日看它在阳光下抽芽、生长,便成为生活中最期待最快乐的事。长大了,忽然明白,原来亲情也是点播在血脉里的一颗种子,我们落地的时候,它便开始生长,渐渐长成一棵树。那棵树的养分,是母亲的第一滴乳汁,是父亲的第一声叮咛,是祖母细细缝就的第一件小棉衣,也是祖父意味深长的第一个故事。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9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饮罪者

    饮罪者

    一桩发生在公共广场的无差别杀人案,简单明晰的作案过程背后,却是迷雾重重的作案动机。一个看似是随机报复社会的杀人犯,一个要写一个大新闻的记者,一个想找出真相的警察,一个被欺负的少年。这桩杀人案让他们的命运编织到了一起。四散的线索渐渐聚拢,十年前的尘案再度被翻开,被卷入到跨越十年的案中案里,他们各有各的执念……生死之交的友情分崩离析,彼此相爱的爱人却形同陌路,一切的一切都被颠覆,真正的秘密从此消失……罪恶,到底有没有原因?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真相?所有可见的是否都被伪装?
  • 鬼丫头的桃花师兄

    鬼丫头的桃花师兄

    做梦都想着穿越的她,终于穿越了,却是一个3个月大的小孩子。小时候,他夺走了她的初吻,她铭记一辈子。长大后,他们独为她而沦陷。那一次摔下悬崖,她被禁锢在不爱的人身边。而他失忆,早已把曾经给忘记,与别人洞房花烛。她转身离去,他不以为意。最后谁会陪她到最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武乡民众一道,在武乡这片土地上,团结合作、共同抗敌,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敌28830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武乡的山山岭岭上都有过激烈的战斗,沟沟洼洼里都有着烈士的忠骨。《武乡敌后文化的中心》主要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我县境内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以展示武乡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红色江山的光荣历史。
  • 狐仙断案

    狐仙断案

    一梦重生,领着一名美男和一群小孩优哉游哉的过。只是好景不长,她霸占了狐仙的身躯,就要还她的债。舍弃美丽的衣裙,掩住绝世的容颜,穿上官袍,做个堂堂皇皇的县官,断个明明白白的小案。没事寻把宝剑,无聊跟踪美男。且看狐仙,日间周旋,夜间修炼······
  • 夺命胭脂红

    夺命胭脂红

    良怀市首富被杀,惨遭残暴肢解。警方寻根究底,牵连数条人命。神探两相联手,拨开陈年迷雾。意外的时空跨越,凄怆的夙怨纠葛。本书以刑警身份,从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8.15惨案从发生、发展、到并案、到侦破的全部过程,通过条分缕析的案情分析和按部就班的侦查布局,逐步揭开交错复杂的故事背景(一场跨越二十年之久的爱恨情仇)。在案情的快速演进中,努力塑造出一个足智多谋的警探人物典型--严笑堂。
  • 淬炼的利刃

    淬炼的利刃

    在充满热血的军队,他的任务是‘时刻准备战斗!直到拼尽最后一滴热血,也要撒向自己热爱的祖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永不叛国,同时讲述了一个兵的军旅生涯与他的爱情
  • 总裁在下:娇妻在等撩

    总裁在下:娇妻在等撩

    “boss,夏小姐准备出国旅游”楚辰说到,“哦,去哪个国家?”南城寒问“法国”“嗯,知道了”楚辰站在办公室门口心里想:boss,今天是吃错药了吗?以前都……话还没有说完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准备出差地点法国”“可是boss,今天没有去法国的行程。”“哦?我是你的什么?”“boss”“那还不快点准备”楚助理……boss,夏小姐要追,公司也要管啊!作者在旁边“对对对!”南城寒眼睛闪过一抹阴暗:要你说。作者:不用,不用啊!……跑了
  • 战啸天宵

    战啸天宵

    那个,额,本人第一次写书,有不好的切勿介意,谢谢啦
  • 蹲在墙角种蘑菇

    蹲在墙角种蘑菇

    心理专家徐医生,坑蒙拐骗全靠嘴。徐硕变态心理学研究多了,自己心理难免有点阴暗扭曲。同事聂医生春风得意地拉着只小土包子秀恩爱,徐硕面上表示不以为然,心里十分嫉妒。决心一定要找块高端洋气的精致小蛋糕来扬眉吐气!没想到,费尽心血找来的,居然是个发面大馒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九八八之渣男当道

    一九八八之渣男当道

    一个神秘的村子养育这一帮神秘的人我从小在村里长大,村子却不存在。我是一个合法公民,却干的是杀手盗墓勾当。我是个军人,却是一个逃兵。我当过黑车司机,却拉的都是鬼魂。我是个好丈夫,却带着妻儿亡命天涯。。一个精心布局几十年的局,一个保守几十年的秘密。且看我这个渣男如何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