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0900000111

第111章 新闻价值论(5)

新闻自由的实现:还百姓以“知晓权”

为什么我们更加容易接受苏联新闻模式的影响呢?据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一文分析:

首先是因为两国有着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社会历史根源。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刚刚从农奴制发展过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民主不曾真正确立过。我国原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加没有民主传统。因此两国中,封建****主义的传统影响,都超过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保留一点****多于民主的痕迹,是不足为怪的,可以理解的。

再加上认识上的原因,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就必然使我们对带有封建性的集权制痕迹的苏联新闻模式的弊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反而视为天经地义,似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来如此,也永远只能如此。(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收入《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版)

人们总是需要了解周围及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实。这种需要,自古就有,将来也永远有。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越扩大,这种需要就越增长。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政治,使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新闻很少,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不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世界性的市场,及议会政治、政党斗争,都使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范围空前地扩大了,各种经济新闻、政治新闻大增,人们为了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对新闻的要求很强烈。

与此相适应,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的概念应运而生,其含义主要是民众享有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即“知政权”。这种权利可以追溯到1766年的瑞典“新闻自由法”,该法保证政府正式文件的公开性,赋予报刊以转载公文的自由。但是,“知晓权”观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人鼓吹政府与国民“同质”、“上下一体”的观念,似乎政府就是民意的最高体现,甚至就是国民自己。这种观念严重妨碍政府对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对政府工作情况的了解。说得明确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报刊绝大多数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出于他们的阶级私利,就可能向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隐匿某些情报,或减少报道或歪曲报道这些情报。

社会主义社会,按道理来说,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更新阶段,标志着政治向全体人民开放,因而新闻应该更为丰富。人民为了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必然需要获知空前增多的新闻。

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如果拿读者获知量作一番考核的话,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理应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这是他们行使社会主人的权利的需要。但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在集权制新闻模式中,人民的获知量甚少,在各种不必要的顾虑作用下,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后,新闻达于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就为数寥寥了。

封建社会有个说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统治阶级懂得,要使人民顺从,就不能让人民“知”,使人民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实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社会主义讲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但如果连“知”也不能,“主”便无从谈起。一般的“知”还不行,还要“知”之甚多;只“知”某一面情况还不行,还要正面的、反面情况都“知”。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全面的了解情况,不让报纸向人民提供各种情况,就等于剥夺人民参与国事的权利。

廖盖隆同志(****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经批评那些“向历史的主人封锁消息”的做法,“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而只能说是一种变相的封建官僚的制度”。他还说:“这就牵涉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政策根本改革问题了。不久以前,陆定一同志在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曾经提出这个问题,认为应该有一个根本上的改革,就是什么消息,重要的消息,不管是好的,坏的……都要向人民公布,而不要只报一样,报喜不报忧。”他还说:“如果认为老百姓是阿斗,他不配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那就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向人民广泛报道客观事实情况,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性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世界之大,新闻之多,任何报纸也不可能“有闻必录”。报纸应该向人民提供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新闻。扩大报道范围,提高信息量,应该服从一个目标,就是让人民更好地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这就要求报纸增进人民对于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对于党和政府活动的了解。

5.1.3新闻自由推动人的发展

发表意见的自由,其根据在于人的认识的相对性。

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但任何个人的认识,都不可能穷尽事物的一切方面,而只可能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的真实面貌的近似反映。

报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人们认识的交流,开展自由争鸣,使正确的认识和意见逐步成熟、完善,不断扩大影响,同时使错误的认识和意见,在争鸣中、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得以淘汰。可见,报刊争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探索真理的方法。

在报刊上自由发表意见,是否只限于学术问题、理论问题,而不能包括政治问题及国家大事呢?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对此,有些同志说得好:“把言论自由限制在学术问题的范围内,而不能涉及政治问题,那就等于剥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同时也就等于认为政治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只有少数人可以过问的政治,绝不是无产阶级政治。”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自己的报刊上,对政治问题、路线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甚至说论战,乃是历来有之。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做的,列宁也是如此。早在办《火星报》时期,列宁就指出:“在全体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觉悟工人面前公开论战是必要的和适当的。”1906年他说:“如果我们真正决定在我们党内严肃认真地贯彻**********,如果我们决定吸引工人群众自觉地解决党的问题,那就应该在报刊、集会、小组和团体中进行这样的讨论。”在这里列宁把在报刊上进行的讨论放在首位。

诚然,一个行动中的党,不能没有统一的思想。

但统一的思想不能靠下一道命令来实现。

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本应比掌权前更有力量保证报刊上的“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可实际上反而滋长了重重顾虑,又是怕引起群众思想混乱,又是怕会给敌人提供炮弹;等等。在“左”的路线影响下,不是“行动一致,讨论自由”,而是“行动一致,舆论一律”,提出报刊的任务就是“统一舆论”。于是乎,用领袖的权威和政权的力量推行某种观点,用围剿性的“大批判”代替自由讨论,都不时发生。特别是不让报刊公开开展有关路线、政策的“热烈的争论”,不让人民——如列宁所说的——“从各方面来考虑”党和国家的路线和政策,只能今天大家都统一从这方面考虑,明天路线和政策翻过去了,大家又只能都从那方面考虑,总是追求“舆论一律”。实际上,如此反复地“翻烧饼”,其结果反倒是“引起群众思想混乱”,“给敌人提供炮弹”。

正确的施政方针,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应该是社会实践的正确总结、客观规律的准确表述。但谁能总结得正确、表述得准确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是办不到的,仅由领导机构来办,也是难以办到的,应该让有着广泛的、直接的社会实践的全体党员和人民来办,让他们的总结和表述在报刊上得到反映和交流,形成各种舆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作为领导机构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同时每一步决策又在舆论作用下进一步完善。舆论对领导机构决策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叫做“舆论反馈”。

作为每一种意见本身,都不一定代表真理,不一定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但逐步深入的讨论,使每一阶段的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接近真理,接近客观规律,终会趋于较完善的境地。于是,正确的提法、决策、施政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重大问题,如干部制度改革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甚至要不要搞“南水北调”工程(即把长江水引往海河),要不要上加速器工程等,都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舆论起了一定的反馈作用。以“南水北调”工程和昔阳“西水东调”工程对比,前者未动工之前,先在报纸上“反馈”一下,有的主张搞,有的主张不搞,有的主张缓行,各以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方,最后决策机构在听取各种舆论,充分权衡利害的基础上,作出了暂不搞“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

要使报刊上自由发表意见蔚成风气,充分发挥舆论的反馈作用,除了克服历史原因和习惯势力所造成的障碍外,还要解决认识上的两个问题。

其一,不仅要承认舆论的阶级性,还要承认舆论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事业总是要排斥和反对反革命舆论的,一旦有之,必取缔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舆论不能像有的同志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也不是只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分。反革命的观点要形成舆论,这在一般情况下毕竟罕见。大量的是人民内部各种各样的舆论,有比较正确的,有比较片面的,也有错误的。即以大体正确的而言,也会有上、中、下各策之分,各有其或多或少的合理性的一面。甚至会出现一时还分不清谁对谁错、谁优谁劣的情况。即使这样,也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即各以对方的意见为借鉴,有利于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行动上走极端。对于这些社会舆论,作为舆论机关的报刊都要反映。当然不能“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而要头脑清醒的、有代表性的加以反映,依靠群众,依靠党作出正确的判断、抉择和引导。总之,那种认为舆论只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分,而又把后者笼统地视为反革命舆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它在实际应用中,只能起压制社会舆论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百家争鸣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的理论,在新闻领域中的翻版。根据这种理论,对于一件事物,无产阶级的人们只能有一种看法和意见,谁发表了别种看法和意见,谁就是散布了资产阶级舆论。这显然是荒谬的。

长期以来,在舆论一律和不一律的问题上,似有纠缠不清的情况。其实,划分二者的界限并不难。我们在立国原则、基本国策上,象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重大问题上,无疑要舆论一律。在一些根本方针上,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我们也不能不舆论一律,但在怎样使基本国策、根本方针得到有效地贯彻的许多问题上,却可以自由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即使党的机关报,也应反映这方面不一律的舆论。胡乔木同志1983年在一次讲话中说过:“在一些根本方针上,一些基本原则问题上,我们应该同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我们的宣传纪律。至于大量的具体问题,我们有充分讨论的自由。根本方针不能够百家争鸣。但是,根本方针不但比较少,而且当我们需要把这些方针具体化,那就要遇到很多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是需要讨论的。”可是我们历来存在的偏向是,只一味在舆论一律、不一律的问题上做定性分析的文章,而对已经明确可以“不一律”的那些问题,却并没有容许不一律的舆论出现。比如说,我们报纸作过“建设十来个大庆”的宣传。“十来个大庆”勘测到没有?六五计划内实现得了吗?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如果准许发表不同意见,既无碍于“四个坚持”,又有益于四化建设。可就是没有让它接受“舆论不一律”的考验,结果还是实践证明,它是个冒进的计划,失败的计划。

其二,不必过于担心在报刊上自由发表意见,会引起思想混乱。

由于我们的新闻理论,长期以来宣传“报纸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代表党讲话,必须是能够代表党的”,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报纸似乎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特点,而成了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精神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报刊上自由发表意见,特别是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一时是会使群众不习惯,引起某种程度的思想混乱的。

但是,只要我们有志于新闻改革,真正宣传报刊应具备的个性和特点,让群众懂得社会主义报刊既有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的职能,又有作为社会舆论机关反映各种舆论的义务,那么,群众一旦适应了这个特点,所谓思想混乱,也会被群众看作是思想活跃的。

少见才会多怪。人们接触各种意见越普遍、越经常,就越是不会大惊小怪。正是这个原因,报纸上出现不一律的舆论,甚至出现某些截然相反的偏激意见也不足为怪、不足为忧。

对此,近代著名报人梁启超早在1906年就有过这样的剖析,可谓掷地有声:

“虽稍偏激焉而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若相率为从容模棱之言,则举国之脑筋比静,而群治必以沉滞矣。”

同类推荐
  •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公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公民学是对公民生活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是对公民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理想表述和美好设想,起着传承思想、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 中国的细节

    中国的细节

    他是中国最知名也最受争议的日本人之一,他被奉为“新锐国际政治观察家”,也被抨击为“赤化”“没资格说三道四”。他身处夹缝,备受争议,却始终坚持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他见证了中国的繁荣自信,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声音。他笔下的中国由诸多细节构成:从咖啡店提供上网服务到高考生优先安检,从大学生的课堂讨论到媒体开始亲赴现场,从《建国大业》到诚品书店,从刘翔到足球球迷,从“剩男”到“港漂”……于生活,他谈有趣的文化现象;于时政,他聊国家外交和发展。他以温和而不偏颇的表述为目标,但绝不盲目讨好大众。他坚信,当代中国与加藤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绝配”关系。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二十一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认为,获奖经济报道是国家主流意识的体现,具有主要来自以党政机关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特点。而中国未来的经济报道及经类媒体应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性,朝信息化、情报开发、数据库建设方向推进,并助力于国民塑造理性、健康的现代经济人格。
热门推荐
  • 我们何必要相识一场

    我们何必要相识一场

    这部小说是独创的里面有很多关于明星的名字但不是现实请大家阅读时不要误会因为作者君是个追星族只是想写部小说来满足一下自己嘻嘻~
  • 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夏

    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夏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着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但最重要的,是好好爱惜自己!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凤鸣镇..more

    凤鸣镇..more

    人生如同演戏,世界如同舞台。我们若是演员,何人堪称观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人当为主角,又是谁人导演这场戏?有人哭,有人笑。谁将感叹命运的不公?何人又将摆脱命运的枷锁?
  • 遇见一整个十年

    遇见一整个十年

    她(白希)原本是现代社会炙手可热的女星,却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朝代,与那个朝代的第一大家族闻人家族的大公子(闻人芮倾)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年的旷世爱情,但是彼此只有十年仅十年的时间,是去是留,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 暮山见忘集之客从何处来

    暮山见忘集之客从何处来

    那个女人,长得好像我未来的妻子。——韩拓暮山见忘集之一中短篇悬爱小说
  • 人生高起点——社交改变生活

    人生高起点——社交改变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人际交往是个体融入社会群体的重要保障。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都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交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作为一种能力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本书从处世有道,好人缘者赢天下;善于社交,才能赢得好人生;世事练达,社交处世有学问;精于社交,扩展人脉有智慧等十个方面讲述社交与生活的关系。
  • 逍遥星球

    逍遥星球

    宇宙,似乎是唯一的,殊不知宇宙之外,还存在另一个宇宙。在空间未形成之前,空间什么也没有,只有思维,思维的力量让空间分解为正反两个宇宙
  • 重生都市之天子下凡

    重生都市之天子下凡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宇宙被瓜分三股势力,东方太上仙界、西方帝释梵教、北方幽冥魔族,而故事就是从东方仙界开始......太上玉皇之子皇天子,遭诸神陷害,沦落都市成为一名农民工。机缘之下,恢复前世记忆,得知真相后的天子,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复仇!复仇!复仇!!皇天子入都市,统黑道,当老师,白天他是教书育人的人们教师;夜晚,他是黑暗中的猎手。想要重返仙界,第一步:征服大都市。(ps:这是一本以西游记被故事背景,都市与仙侠相融合的题材,而故事的中男主则是‘孙悟空‘’的原形)
  • 偶像穿越记

    偶像穿越记

    他,是国民男神。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了古代,遇到了一位令他不愿忘记的女孩,可命运不能更改,他们必须分开!
  • 宝庆四明志

    宝庆四明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