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0900000195

第195章 新闻超越论(24)

“与其说这是文学现象,毋宁说它是新闻现象。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对社会所做调查的勇敢和深入,对传媒和传媒人影响至深。”

同时,文章也从专业角度对八十年代的深度报道进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当时报纸发表的大量深度报道作品,存在明显的“主题先行”问题,理性并非借助事实传达,反过来,却成为组织事实的“红线”,这种重思想甚于重事实的“本末倒置”,固然有其启蒙社会的需求动因,但归根结底不符合新闻以事实为基础、以记录为本位的功能定位。

其次,从报道文本看,注重思辨、政论结合、篇幅冗长的作品,读起来气势宏大有余却生动不足,需要读者有充分的耐心和时间。新闻报道毕竟不是写论文,不是谈思想,而要摆事实、做记录,用事实本身来说话才是最有力量的。

再次,一些典型报道还无法完全遵从事实和理性原则,彻底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条框和“改革至上”的意识形态。《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曾对当时一些改革人物进行报道,“1988年1月份,我发现年广久违法了,他卖霉变瓜子给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然后我又发现关广梅不懂法律,不尊重法律,假改革之名而损害改革。她成立了东明商业集团,却不去工商局注册,更换法人代表。我问她,你们为什么不注册?你是不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她说:‘我们注册干嘛啊?市委不是已经开过大会了嘛’”。他写的报道《‘关广梅现象’之怪现象》没有发表,然而,调查发现的事实促使他反思,“把改革作为价值,本身就是有问题。因为你改革,你就有价值,就是标准。”

可见,改革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深度报道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然而,若以改革为绝对价值、为至上思维,依然有可能成为遮蔽新闻从业者记录事实、揭示真相的“云翳”。此外,据了解,《经济日报》影响深远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的新闻由头是“制造”出来的,那封关广梅写给报社的“来信”是记者和当地政府制造的,问题的讨论也是制造的。用专业的标准来看,这种新闻操作难免有“策划新闻”之嫌,难以完全经得起推敲。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特定时代的局限,何况,八十年代深度报道的文本、形态和功能都是因时而生的。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追问:斗争年代的旧思维,非黑即白的旧模式,僵化宣传的旧习惯,如何才能彻底告别?如果能够在重记录、重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启蒙、展现理性,是否更遵从新闻规律、更符合读者需求?改革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如何在给从业者提供精神营养的同时,又不至于成为遮蔽事实的思维桎梏?组织和实施报道时,如何避免过度的“策划新闻”,避免因参与倾向影响客观原则……张志安指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在“专业”之中。

监督之惑

20世纪90年代的深度报道,张志安概括为“监督之惑”。

一场政治风波之后,深度报道实践经历了3年左右短暂的平寂时期。

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部策划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预示着深度报道的再度兴起,中国媒体在对大量企业假冒伪劣产品批评曝光的过程中逐渐扛起“监督”大旗。其实,“舆论监督”的概念早在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之间已被多次讨论,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监督,还是我国新闻媒介一项全新的功能。虽然利用新闻媒介开展批评一直是我们党报的传统,但系统地全面提出舆论监督,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毕竟还是第一次。”

尽管80年代后期“舆论监督”概念已被提出,但真正付诸实践、逐渐发展并产生规模效应则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作为一次自上而下、集体行动式的舆论监督,“中国质量万里行”只是开了个好头,显然,需要被监督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更有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逐步涌现的大量社会问题:公民利益的受损、政府权力的滥用、腐败官员的贪污堕落、贫富差距的悬殊扩大、发展经济导致的环境污染等。由是,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暴露出的问题,为深度报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消息源。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也在为媒体的“松绑”或“授权”中促使其释放能量、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为先锋,电视舆论监督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型。1993年央视推出了《东方时空》,电视深度报道进入发展和勃兴期,1994年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开创了电视述评式深度报道先河,成为中国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典范。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创办,广播从业者加入深度报道队伍。1996年,央视参照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的《60分钟》推出《新闻调查》栏目,该栏目经历了主题性报道、新闻性与故事性并重的摸索阶段,于2000年左右确立了“探寻事实真相”定位,并以记者中心制、出镜记者、“剥笋式”调查等节目形态确立了电视调查报道的样本。在一本名为“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的书中,孙玉胜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场电视改革及幕后故事。

差不多与此同时,报纸深度报道亦开始以有别于八十年代的形态重新焕发活力。20世纪90年代初报业改革的两大重点为深度报道的再度兴盛提供了契机:一是报纸改版。1992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进行扩版的有200家以上,1993年扩版的也有130种;二是周末版和晚报的出现,约从1991年开始。这些都给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了版面基础。

整体上,报业深度报道呈现“南北热、中间冷”的格局,这种格局实质上沿袭至今,其背后跟新闻监管力度、报业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当北京、广州两地报人已经开始更接近新闻真相、更具有监督力度的深度报道实践时,其他城市的晚报、周末报以及九十年代后期兴起的都市报(如《华西都市报》等)还在沿袭八十年代末的流行大量发表“大特写”,或以“策划报道”为主要手段重推组合报道、系列报道,前者以猎奇性、趣味性、故事性为特色,后者以大版面、信息量、密集度取胜。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成都《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策划发起“诺贝尔大追寻”系列报道,派记者到美国遍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跨国界的深度报道引起经济学界高度关注,“算是精英办报的经典之作”。此外,上海一家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报纸《青年报》也在1993年推出《焦点新闻》版后,逐渐告别“大特写”时代,以突发事件、精确新闻、暗访调查等形式探索日报化深度报道的报道形态。

在北京,老报人丁望创办的《中华工商时报》,坚持“尽可能说真话,而且绝不说假话”的精神,大胆发表了一系列经济题材的深度报道,为民营经济、股份制、市场改革坚定地“鼓与呼”。

《北京青年报》自1992年开始连续创办《青年周末》《新闻周刊》《下周刊》等“老三刊”,以之为平台开展了大特写、新闻特写、精确新闻、新闻暗访、新闻访谈等不同体裁的“深度”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这份报纸在激烈竞争中的快速崛起。

在海运仓2号的中国青年报社内,编辑李大同接过报纸扩版后没人“认领”的两个版,主持、酝酿后于1995年1月6日推出了《冰点》特刊。走平民路线的近8000字开篇力作《北京最后的粪桶》激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冰点”式特稿使这份八十年代深度报道的“旗舰”再度成为九十年代报纸深度报道的“先锋军”。

在广州,与《中华工商时报》齐名的《粤港信息时报》快速扩大影响力,先后策划了两会专题报道、“长江万里行”系列报道等,引起全国关注,可惜报纸“叫好不叫座”,经营情况始终不佳。

1994年,“两报一刊”成员、曾有“中国第一报”之称的《现代人报》,终因“没有主管的挂靠单位”而被迫停刊。之前,这份报纸以鼓吹改革、言论大胆而著称,且先后对西安咸阳空难、虎门炮台因施工被毁、珠海前山工厂大火塌楼事件等进行过深度报道,鼎盛时全国发行量达到了70万份。

从九十年代中期起,《南方周末》以大量揭黑性调查报道获得巨大成功,超百万的发行量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公信力的“第一新闻周报”。如研究者概括的那样,“《南方周末》通过提供深入和全面的公共事务报道,尤其调查性报道,从而在更彻底的意义上告别了‘真理报模式’,而且集中呈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报纸所具有的良知、勇气、水准和创造力。”

杂志方面,1996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先后诞生,逐渐增多的新闻类周刊亦成为深度报道的重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1998年创刊的《财经》,有着“亚洲最危险的女人”之称的主编******带领着团队、实践专业主义理念,很快抛出《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几篇“重磅炸弹”,令业界震惊、让读者称快。

总体上看,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深度报道呈现出“北央视、南周末”的典型格局,而这种格局背后实际上又体现出中国特色舆论监督的两种模式。

“焦点访谈”式的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权威型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职能的延伸,是一种行政系统的“治理技术”。

作为国家台和商业台的混合物,《焦点访谈》的央视背景,使其拥有其他栏目所不具有的行政背景、权威优势和政策资源。换句话说,正是作为“权力的媒介”才使其拥有“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直接转化成的权利”,使人们感受到“媒介的权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监督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与流程:监督对象多为市县级地方政府,调查手段多采用“暗访”方式,节目播出后多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和批示,而领导“重视”之前基于此节目的威慑力,地方政府往往动用行政力量直接解决问题。不少国家领导人曾为这个栏目题词或到节目组视察,如1998年时任总理******曾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因此,“焦点访谈”式的监督与其说是媒体的监督、舆论监督,不如说是领导的监督、权力监督,因而既有内在缺陷、也难以复制。

(1)靠这种零碎、随机的监督,无法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领导重视或许一时行之有效,政策变动后便“无疾而终”,这种监督背后的“人治”特征使其缺乏可持续性。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领导的“重视”也会异化成对这个平台的“宣传要求”。近年来,《焦点访谈》逐步“无焦点”即是明证,大量“命题作文”、“正面报道”让这个栏目的监督锋芒日渐暗淡。何况,不是每个舆论监督栏目都有《焦点访谈》这样的“政治待遇”,与之相似的是,少数省市电视台一些冠之以“舆论监督”名义的栏目依托的同样是省市官员的行政支持、监督的也主要是下级基层政府部门,但多数都好景不再,热闹了几年后很快便偃旗息鼓。

在广州,《南方周末》的转型与崛起迅速成就了报纸调查报道的“盛世”,同时,也探索出另一种舆论监督的典型模式。与《焦点访谈》不同的是,该报只是省级党报旗下的一张处级子报,没有“中央级”的行政权威,它的舆论监督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草根型监督。其监督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一批职业报人、流浪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良心勇气,而非中央领导的关注或高层授权,监督力量既来自所在集团内部竭力保护的支援空间,更来自超百万份发行量所建立的公众影响力基础,监督手段则主打揭黑式的调查报道。

《南方周末》式舆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主打异地监督,本地监督缺位”,重点关注非广东省的社会民生、官员腐败等负面题材。

用专业主义的标准来看,九十年代中国新闻界以舆论监督为主功能的深度报道实践有何不足?张志安指出:

首先,舆论监督由于缺乏法律保障而“先天不足”,政策约束、权力控制、领导更迭等诸多因素随时会影响其监督力度和功能持续。如前述分析所言,具有相当行政级别的中央媒体所进行的、以批评报道为主的监督,是一种类似“治理技术”的权力监督。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精英报纸进行的、以调查报道为主的监督,是一种如履薄冰式的冒险行为,随时可能受阻。在文化批评学者戴锦华看来,前者接近于“越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十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行使并接替了经典权力的功能,而且履行着超载(或曰越权)的多重社会功能。这种‘越权’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学者黄旦则将“舆论监督”的特征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得到各级党组织批准,是党的权力在媒介中的延伸和反映;另一方面,媒体则在不断寻找机会,试图挣脱束缚,独立行使揭露和批评。前者是常态,后者则是困难重重。他深刻地指出,如果西方“看门狗”式的监督属于“权利”(rights)的范畴,是“权利”对“权力”(power)的制约,那么,中国的“舆论监督”实质上属于政治权力支配下的媒介权力,缺少的正是“权利”。

同类推荐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校园灾害危险预防管理与教育

    城市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忧患意识淡薄,安全话题、危机意识、自救常识对于他们就显得格外陌生。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增长自然灾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亲历亲为,他们的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得到了完善;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形成。
  •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网络传播的互动参与性可以被用来促进公共交流,因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其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期望。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个案,都让人们对网上舆论的影响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个案在广阔的网络传播背景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网络上的公众表达从整体上处于怎样的状态,能在多大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尚很难就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传播的实际运作状况出发,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种方法,对网络上的公众表达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对网络表达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提供判断。
热门推荐
  • 西施前传:朕只爱你

    西施前传:朕只爱你

    施夷光,历史系大一学生,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半夜爬起啃书啃到春秋末年夫差自刎身亡时,困急睡着,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名叫施无殇的胖女孩,半夜梦醒出现的杀人黑影,自称蠡哥哥的远方客人,青楼不惜以十斛东海珍珠博美人一笑的飘逸公子,还有那与自己穿越前名字容貌皆一样的美女,每个人都似乎有着秘密,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时空,每走一步都心惊胆颤,当她步步为营走到权利顶峰时,是爱情的开始还是死亡的临近……穿越千年的历史,是为与你同心结发,还是仰望苍穹指点江山。二十年经略天下,二十年风云叱咤,只为那亘古传说在眉目间描画。
  • 梦里寻花

    梦里寻花

    见到你那一刻才知道什么是爱!三年后的重逢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 EXO之幸福来了

    EXO之幸福来了

    和EXO发生的爱亲故事。如果我写的不好请提出来我会改进的哦,谢谢。
  • 羚羽

    羚羽

    传说中有一种羚羊,头上长有一对灰羽覆盖的尖角。成年母羚在遇到天敌豺狼时,会舍生将尖角刺进豺狼的腹部,灰羽上的毒素能击毙豺狼,母羚血尽而死,小羚便得以逃生。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无泣录

    无泣录

    武道没落,在仙神的时代中独孤世家被举族毁灭,独孤梦渊在一异界绝世强者的拯救下逃过一劫,为了复仇拜强者为师,学习异界知识。看他如何在一代逗逼强者的培养下,成为一代绝世逗逼……咳咳……绝世强者!
  • 勇士之城(下)

    勇士之城(下)

    本书为电视剧《勇士之城》的原著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日军攻打常德城的战争背景下,以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党员何平安与当地粮商沈湘菱的爱恨情仇为辅线,主要描写了在非常时刻之下,何平安、余程万为代表的常德城内国共两党以及沈湘菱为代表的民间组织自发合作,一致抗日,最终为保常德几乎全部战死的英雄事迹。
  • 倚天一笑

    倚天一笑

    黛眉浅浅描,梅花朵朵香。凌寒独自开,不与人争春。明月照清酒,对影可忆奴。修得神仙身,自与鬼神通。清风可有足,雁语两茫茫。深宫飘绣带,共君赴瑶池。一如东风来,护花使为泥。人间有无常,生死两地伤。洛阳牡丹花,一开如西子。云中谁敲鼓,子悲落凡尘。风寒冷画屏,哭笑尽无人。雨打窗棂上,响声如故人。解却芭蕉泪,妾本薄命身。无情还多情,花影多雨痕。女人之间的斗争,兄弟之间的冷酷无情,永远是最让人心痛的事情……而这里,是残酷的故事发源地……我写的,不过是人世间中一个关于一个爱情和因果的故事……
  • 感悟人生99个第一次

    感悟人生99个第一次

    本书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来献给那些想提升的人。分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老年时代。
  • 傲慢与偏见(青少版)

    傲慢与偏见(青少版)

    围绕着英国小乡镇上一户家境不算富裕的绅士家的日常生活铺开的。班纳特先生有五位如花似玉的女儿,班纳特太太整日梦想着为五个女儿找到英俊富有的金龟婿。而此时正好有一位年轻的富家子弟宾利先生准备入住他们所在的乡村。当宾利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先生一同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班纳特太太信心满怀,认定她美丽温柔的大女儿简一定能成为宾利先生别墅的女主人,而宾利先生和简也的确一见钟情。宾利先生的朋友达西先生是个俊朗而傲慢的年轻人,他的地位和财富令所有人望尘莫及,但他的冷漠和孤傲也令所有人厌恶。伊丽莎白是一位活泼机敏、举止优雅、气质不俗的姑娘,身份低微却聪慧可爱的她深深打动了达西的心,当他决定屈尊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