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1100000003

第3章 缤纷的窗口(1)

A Window of Rich Colour

巴扎——露天的集市。新疆南部的博物馆,绿洲文明的说明书。

巴扎是新疆南部的博物馆

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去它的博物馆;了解新疆南部,就要去一种叫做“巴扎”的地方。外地人到了那里,都会恨不得多生出几双眼睛来。

什么是巴扎?以往人们把“巴扎”翻译为“集市”、“市场”,与中国内地的墟集、会市有着异曲之妙。

据专家考证,“巴扎”一词是波斯语,意为“大门外边的事情”。由此可以理解,巴扎所囊括的,是除了个人与家庭隐私以外的所有事象。

新疆南部的人赖以生存之地,是散布于大漠和戈壁中的绿洲。外界的人谁想了解绿洲就一定要去巴扎,巴扎是绿洲文明的说明书。

巴扎的首要功能当然是进行经济交流。农民们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拿到巴扎上换回生活与生产必需品,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直接的产品交换。巴扎上也有少数专业商人,巴扎的主角是农民,这是巴扎与城市街市的不同。

行政管理当局知道巴扎是四里八乡的人必去的地方,便利用巴扎发布政令、执行税收;宗教方面利用巴扎宣传教义、公布宗教裁判结果;各种政治或宗教派别利用巴扎宣传自己的主张、招兵买马,巴扎就成了绿洲里重要的经济、政治、宗教活动中心。

绿洲中生活的维吾尔人性情开朗,追求精神生活,耐不住寂寞,便定时到巴扎上来寻求愉悦。各类艺人也不会放过展示技艺、以艺谋生的机会,纷纷在巴扎上亮相。巴扎也就成了文化活动的中心。

巴扎依民间约定俗成的日期和地点轮换举行。有时候是在城市一侧,有时候在某个废园或碱滩上,无论环境如何,巴扎内的氛围是相同的。

现在,现代化交通和信息网络遍布绿洲的各个角落,绿洲已经不再封闭,以巴扎为依托的小城镇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固定的巴扎取代了流动的巴扎,巴扎上舶来的工业品取代了土产手工制品,专业商贩成为巴扎的主角,为绿洲文明说明书的巴扎增加了全新的内容。

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在巴扎上看到历史在现实中的延续、传统与现代交汇、趋同与特异较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异情异色。

三伏天带羊皮帽子

初到新疆南部的人见到当地农民三伏天还戴着羊皮帽子便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热吗?19世纪40年代中期,谪戍新疆的林则徐曾到新疆南部履勘垦务,他曾写道:“赤脚经冬本耐寒,四时偏不脱皮冠,更饶数丈缠头布,留待缠尸不盖棺。”

这只是诸多风情中的一种景象,现在这种情景依然可见。在新疆南部的巴扎上,人们会发现当地人的顶上春秋多彩特异。这些戴在头上的文化符号,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人文信息。

新疆南部的维吾尔人信仰******教,不得光头露顶是教规所严格规定的。教职人士在进行教事活动时头上以白布缠裹,普通百姓一律男性戴帽、女性裹巾,春夏秋冬无一例外。

新疆南部地处亚洲大陆的腹地,为典型的内陆荒漠性气候。夏天的中午,阳光几乎能晒干人们身上的最后一滴汗,但是到了夜里,睡觉时还得盖上棉被。人们形容新疆南部的气候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阳光强烈、空气干燥、风沙大、昼夜温差大,这些富于阳刚之气的自然条件对于人来说,是猛烈的冲击和侵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得增加保护层的厚度。

头是人最重要的部位,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伤及大脑;头部又是人的体热散发量最高的地方,有40%以上的人体热量是从头部散发出去的,大脑因此而容易遭受寒冻伤害。智慧的维吾尔人早就懂得了保护头部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选择,选定了与他们生存环境最相适应的头顶保护层,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头饰文化。

就像警察的大盖帽一样,羊皮帽子是新疆南部农民的职业头饰。头上戴着羊皮帽子、身上穿着或腋下挟着一件棉袷袢,是离家外出的标志,来赶巴扎的人也多有此装束。

新疆南部于田县一带的巴扎上,有些年长的妇女头上也戴着羊皮帽子,她们有的是在出售自己制作的帽子,有的是买了帽子携带回家,有的则是为了御寒。但这也是当地老年妇女的习俗之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头巾上再戴一顶羊皮帽子,就成了这些妇女郑重的装束,就像西方人的晚礼服一样。当然这种装束一般出现在寒冷的季节。

羊皮帽子分为黑白两种。三百多年前,戴黑帽子的和戴白帽子的曾是两个敌对的教派,称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为了争权夺利,有过多年血腥的争斗。争斗因清王朝的介入而消除,之后,是戴黑帽子还是戴白帽子,基本上由个人的偏好而定。

有的羊皮帽子制作工艺简单,可以成为农民的家庭副业;但是有的羊皮帽子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式样高贵、价值不菲,这就得靠专业匠人制作,于田地区出自名师之手的羊皮高帽可卖到一千多元人民币一顶。

于田女袍胸前的弧饰曾是插箭矢的箭袋

在于田一带的巴扎上有许多穿着长袍、白色头巾上斜别着一顶黑色小皮帽的妇女,这是于田妇女的传统装束。但不是所有的妇女都有资格穿这样的长袍、戴这样的小帽,只有做了母亲并举行过“少妇礼”仪式以后的成熟妇女才能有此装束。这种装束只在于田县及其相邻的民丰县、且末县有,其它地方见不到,在中亚、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于田妇女头上的于田小帽很小,直径十厘米左右,形状像一只茶盏,倒扣在头顶,用大号缝衣针或大别针别在头巾上。小帽用上等的胎羊羔皮制成,一律黑色,帽顶饰以彩缎,十分精致。现在的人善于取巧,巴扎上出售的于田小帽,有许多并不是精选上等胎羔皮的了,而是用手工裰织而成,猛一看与正宗的小帽无异,但是因为降低了成本,实际价值大大低于真羔皮小帽。

于田小帽在古时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这种小帽是一种可以御寒的大帽子,到了后来,出于审美的需要而使其变异,越变越小,到了现在的样式,完全失去了实用的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物,透露着历史文化发展变异的信息。

与于田小帽配套的,是一种宽大的长袍。这种袍一概使用黑、深蓝等色,偶尔可见浅色的,但一样的庄重。袍为长袖、对襟、低领、平肩、宽摆,没有腰身。袖口、领边、襟边、摆边饰以蓝、绿等冷色彩边。

袍服是古代许多民族的主要服饰,直到现在,中国的不少少数民族仍然在穿袍服。但是于田妇女袍服的独特之处,是它特殊的装饰图案。

于田女袍的前胸部分、大襟两边,贴绣着五至七道彩条,横向,弧形,用蓝或绿色布、绸、缎制成,千篇一律,人人一致。这种图案的袍服别的地方是见不到的。

据专家考证,这种袍服原是游牧民族的服装。宽大的下摆适合骑马,而胸前的彩条,最早是用以插箭矢的箭袋,后来经过长期演变,箭袋消失,做为箭袋口的横道保留了下来,成为富于地方色彩的装饰图案。

现在穿着这种袍服的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那么农耕的维吾尔人与游牧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维吾尔人与察合台文化

“维吾尔”是联合、同盟、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古代典籍中频频出现的“回纥”、“回鹘”即是维吾尔人的祖先。元代时出现了“畏兀儿”一词,现今所用的“维吾尔”这个称谓,是1934年11月29日由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为了统一汉文用字而规范的,含有维系吾(我)与尔(你)的兄弟亲缘之意。其实无论“回纥”、“回鹘”、“畏兀儿”还是“维吾尔”,其原本发音是一个,只是汉文在记录时用字不同而已。这个民族本来是中国北方蒙古荒漠草原上的一个小部族,经过长期的与外部族的结盟和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部族。

公元841年,原生活于漠北草原色楞格河与额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因战争和饥疫,被迫西迁。其中最大一支十五部由汗室贵族庞特勤率领,向西进入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地区,逐步取代了早于他们到此、又同是操突厥语的葛逻禄人和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样磨人在中亚的割据,建立了长达371年之久的喀喇汗王朝。

公元926年,喀喇汗王朝国王的侄子、皈依******教的沙土克夺取了喀喇汗王朝的王位,自号苏里唐·沙土克·波格拉汗,宣布以教治政,并奉行一手拿剑、一手拿《古兰经》的武力传教政策,开始东征西讨,扩张******教势力。在中亚******教国家的帮助下,喀喇汗王朝统一了王朝内部,相继征服了天山以南的各个城邦国家,于公元1006年消灭了古于阗国(今和田地区),喀喇汗国国民从此定居于塔里木盆地周缘的绿洲中,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伴。

当年从漠北西迁的时候,另一支人马占据了现今的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这个汗国维持了330多年,后来归属于西辽政权。

清代时,雄踞北疆的准噶尔部蒙古人从南疆的喀什、阿克苏等地强征大批维吾尔人到伊犁一带当农奴。准噶尔叛乱被平定以后,为了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需要,清政府从南疆的喀什、阿克苏,东疆的吐鲁番等地招募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垦,形成伊犁草原上被称为“兰其人(种地者)”的维吾尔族农耕群落。南疆、东疆、北疆的维吾尔族聚居区,成为中国维吾尔族传统的聚居格局。历史上也曾有少量维吾尔人被当时的政府迁移到湖南省桃源、常德或内地其他地方,成为民族交流的佳话。但他们人数太少,又远离民族文化的厚土,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民族文化实体。另外,维吾尔族中还有一部分散居于中亚各地。但是,若论维吾尔族文化的主体,无可争议的是在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

公元1218年,蒙古大军横扫天山南北,成吉思汗将维吾尔人所生活的地域分封给他的儿子察合台,高昌回鹘与喀喇汗王朝的遗民们终于又统一在了一起。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后代最高统治者、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耳·秃胡鲁汗在年老后皈依了******教,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统治者与维吾尔臣民们一起创造了察合台文化,这种文化是现代概念的维吾尔族形成的标志。

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创造的文化,使那一批蒙古人最终同化入维吾尔之中。他们与维吾尔族人使用着相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装束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中有些人一直以自己曾是统治民族为荣,保留着蒙古族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南部搞“土改”的时候,仍有不少人在向土改工作队报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时候说自己是蒙古人。因为土改工作队缺乏历史文化知识,便将这些人一概登记为维吾尔族。

虽然不能轻率地定论于田维吾尔人就是历史上蒙回部族的直系后裔,但是从民俗事象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来看,蒙古人确曾在当地长期存在,起过重大作用,并留下了重要影响。

头顶多彩的世界

无论人还是别的什么,顶部都是散布最重要信息的地方,比如,有谁见过警车的警灯不是装在车顶而是装在汽车底盘上的?维吾尔人是个极其爱美的民族,他们的头顶就当然不会满足于黑白两色的羊皮帽子,他们的头顶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维吾尔花帽就是他们代表性的头饰作品之一。

花帽状如中原地区旧时的帽头,维吾尔族称“多帕”,由四片绣面组合而成,帽底沿呈圆形,顶部有四棱,是维吾尔人手工工艺美术品的代表性作品。花帽有男式和女式之分,各有若干种纹样,不同的阶层偏重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不同的喜好。主要的花帽品种有:

巴旦木花帽是用巴旦杏杏核的变形和添加花纹形成的一种图案,犹如云朵,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是维吾尔族男性老少爷们的主要帽饰。

再尔花帽用金丝银线盘绣而成,是姑娘和年轻媳妇们最喜爱的花帽,绣成的花纹图案有浮雕的立体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颇为华贵端庄。

齐曼花帽是最普通常见的花帽之一,图案以米字形为构架,由植物的花枝叶变形交错其上,由枝杆连结或者用线条分隔成若干正反三角形及棱形布局,也称作齐曼塔什干多帕,知识分子或希望别人把他看作有知识的人喜欢戴这种花帽。

夏帕克帽新疆南部男性常戴的那种白帽,是夏季戴的便帽,老少皆宜,夏可护顶,冬天可做为皮帽子的衬帽,大多在帽沿处有水纹图案。

塔什干花帽原是中亚塔什干一带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把对格刺绣几何图形纹样的花帽通称为塔什干花帽,这种花帽色彩对比强烈,红红火火就像头顶着一丛盛开的鲜花,因而得到了青春勃发的男女青年的青睐。

玛日江花帽金丝绒帽体上缀以繁多的珍珠和彩片,是年轻姑娘和小女孩最爱戴的花帽。

格兰姆花帽“格兰姆”就是地毯,这种花帽用扎绒工艺制作,帽体就像真丝地毯的绒面;因为绣起来颇费工力,故产量较少,市面上不多见。因为深受男女青年们的喜爱,巴扎的帽市也少不了这个品种,但是真正手工扎绣的不多。

曼波尔花帽帽边有四组长方形或圆形图案,帽顶绣有四组团花,是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金片花帽是过去年月里的富婆爱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将用压花和镂花工艺加工的金片缀在花帽上,以显示自己有钱,现在很少有人喜欢这种陈旧的夸张手法;但是做为一个工艺品种,巴扎上也可以见到。

同类推荐
  •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本书作者通过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昆仑山徒步探险事件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已经沉陷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45个城市的风景,37个触动人心的语句,N+1次困惑和坚持。无数个感动人心的瞬间,坚持、热爱、勇敢、相信、永不止息地向前,才是青春真正的意义。边走边写的正能量好姑娘vivian谢园:“写给所有和我一样,在去往未来的道路上。哭泣过、迷茫过、怀疑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的孩子:让自己洒脱一点,大步向前跑,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精彩和美好”。
  • 若有所思话德国

    若有所思话德国

    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和挚爱,展示了作者与家乡同心、与祖国同行的赤诚之心和高度自觉,且全书不乏情真意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文风洒脱幽默的好文章。固此,我以为本书值得一读,因为作者的思考极有可能就是读者的思考,抑或能为读者的思考提供参考,确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 众山的拴马桩

    众山的拴马桩

    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地域,通过在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背景之下,以与作者有着深厚羁绊的尼亚孜一家为主角,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的群体行为,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作者以高原的自然和人文为描写对象,并通过行旅感受将自己融入其间,与他挚爱的西极大地一起历经岁月。正是这种深深的情意使作者在面对着的山地、旷野、牧场、村落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使他的文字透明洁净而又真实自然。
  •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它曾让你深爱,让你迷恋,也让你被狠狠伤害、抑郁流泪;放下过往,来到远方,一切清零,江湖往事不再谈论。不再有令你牵肠挂肚的人,不再有令你突然沉默的场景,你又重生了,换一个灵魂,换一种心态,活出另一个自己。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生活,在别处。独自上路去看看这个世界,你终将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热门推荐
  • 我只会写开头

    我只会写开头

    多少次下定决心准备些一篇百万字的小说,结果却发现自己只能写下一篇篇开头,索性就以这个为主题来一本吧,大家随便看,复制粘粘也行,只要你能够以这些开头构造出一本完整的书,就是我的荣幸。这里每一个文章都是独立的,名字就是书名了,所以不要看错哦。本书不定期跟新
  • 我的女友是狐妖

    我的女友是狐妖

    小时候,无意之中救下了两只狐狸。时光流转,我长大了,在某灵异杂志社做编辑。过着朝九晚五平淡的生活。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我在小区门外的垃圾桶旁边“捡”到一个女孩子,并把她带回了出租房……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遇到真爱、坠入温柔乡的同时,身边一幕幕惊魂事件相继发生……我的女朋友是人还是鬼?我们的爱情有没有结果?
  • 网游之法师荣耀

    网游之法师荣耀

    一个有点小猥琐的普通大学生如何一步步成为光辉联盟最强元素掌控者?又怎样带领着自己的种族取得一个接一个的种族胜利。冲破万难最终成为号称不败的光明总指挥?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有的只是种族的杀戮,战争的铁血。最终的他,又将成就怎样的法师荣耀?(改了好几遍,我认了,简介完全写不好。)本书慢热!求支持!求收藏!
  • 太古荒始

    太古荒始

    “天地初开之时,万物初茂头,物种分未明,奇兽强者比比皆是,其众生皆可感悟玄力,成就不朽身躯!”—太古奇录。太古,在这儿代表的是天地初开的时期,奇珍异兽,万般物种初露头角,那片天地广袤无边,那个时期万法初现。一个现代人回归到无尽混沌中,随天地初开重生,在当时没有什么前辈,没有什么上古大神,因为,上古时期的生灵便是神,他们自身摸索的万法万道!初始荒芜的世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章嘉国师论中观

    章嘉国师论中观

    白玛旺杰青海省贵南县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文专业,留校任教,授西藏佛教、历史、文化等多门课程。1998年初到美国加州柏克莱攻读博士学位,现与家人定居北加州,从事西藏佛教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 梁山梦

    梁山梦

    一部悲情血泪史被一个少年改写,他逆天改命,为梁山好汉的命运谱写新章。我中华国土,怎能让外邦侵略?同一版图,怎能被草寇瓜分?羸弱北宋,不能在一统天下!看我梁山男儿,平草寇,逐异邦,驱侵略!但最后,我欲将心与好汉,奈何好汉向他人。终结了一部悲剧,却又开启另一部悲剧。
  • 洪荒战神域

    洪荒战神域

    有一块远古的大陆名唤战神域。何为战?战天,战地,战命运!没有实力你什么都不是!唯有手持战斧,涌满腔热血,与天比高才对的起自己!不为别的,只为一个问心无愧!我为战神,谁敢一战!
  • 武皇传

    武皇传

    穆族的废柴,自生来便拥有一魔臂,影响他的修为,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关于千年前的大战!一个海蓝镯,内蕴奇妙神剑,实力强悍的中年人又来自何方?一次又一次涉险,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灵药丛生之地有他的身影,险恶之地亦有他的身影。出入于鬼神莫测之地,游遍天下之禁区!转神通,开天眼,圣法一出,何人能挡?最终是成为一代实力绝伦,开天亦可,裂地亦行的武皇,还是一捧无人知晓,永坠黄泉的尘土?
  • 琴风萧瑟:眸定终生

    琴风萧瑟:眸定终生

    那日,她参加宫廷宴会,遇到了他。那日,选妃,他手指着她,笑道:“我选她……”世人都道,靖王无欲无求,更不喜女色,却偏偏选中了她……“为什么?”她问。“因为一个……千年的约定……”那日,他笑得灿烂。兜兜转转,千年约定,终是无悔……
  • 毒姐誓死不炮灰

    毒姐誓死不炮灰

    一百年,普通人的一生也就这么长时间吧,可这对于邵雪来说却是极其煎熬的百年,谁会想到一时贪玩登陆一次游戏竟然会穿越,不过好在她回来了……只是这一回来就陷入了豪门恩怨,成为注定被牺牲的棋子。邵雪对此表示:毒姐我誓死不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