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1900000011

第11章 留在新疆的记忆

钱萍

这辈子,我曾两次到新疆工作,在那里度过了近二十来个春秋。新疆,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地方;新疆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是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新疆……

我第一次到新疆工作,是我们祖国还处在国民党黑暗统治的1938年。那时,新疆的督办盛世才为了稳住自己取得的政权,急于在国际国内寻找支持力量,于是,他搞了一个“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方针,要求斯大林给予提供援助。斯大林当时认为他这个六大政策还不错,所以就向他提供了援助,帮助盛世才初步稳定了局势。对于盛世才的六大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也是赞同的。所以,当****同志从莫斯科回国经过新疆,盛世才提出要我们党给他派些干部帮助工作时,党中央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我就是那时和陈潭秋、毛****等二十多名同志,受党中央派遣,从延安到新疆工作的。

我们这二十几个人主要在新疆财政厅工作,毛****同志任厅长。除少数几位同志留在乌鲁木齐外,绝大多数人都被派往外县工作。我于1939年、1940年、1941年分别在莎车、阿克苏、于田任职,历任这些地方的税务局长和金矿局局长等职。盛世才这个家伙很狡猾,他既要我们工作,又害怕我们的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会****群众,所以他把我们这些人一年调一个地方。尽管这样,我们的同志还是给新疆劳苦大众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给他们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1942年,盛世才追随******叛变革命,把我们在新疆工作的全部同志召回乌鲁木齐,先是软禁,而后投进监狱。入狱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巧妙地同敌人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陈潭秋、毛****、林基路等不少同志在斗争中光荣地献出了生命,一直到1946年,通过党中央******副主席与国民党政府多次谈判,最后在时任国民党新疆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极力斡旋下,我们才得以集体释放,离开新疆。

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党人的迫害却并没有结束,就在我们返回延安的路上,我们的一位同志又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了。

当我们终于回到延安时,延安的同志们隆重欢迎我们,毛主席还请我们吃了一顿饭,大约两天以后,王震同志率部队回到延安,两件大事凑在一起,当时的延安真是热闹极了。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新疆过了9个年头,其中有5年是在监狱度过的。那时我还很年轻,只有二十三四岁,在革命的风云里,是党和老前辈领着我前进。残酷的斗争,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但是,那毕竟是一场黑暗的、残酷的、血淋淋的罪恶。新疆,真正使我难忘的,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灿烂的阳光下,为新中国开创石油工业局面的那些人和事。

王震与新疆的石油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又回到新疆工作是在1950年。那时,我从西北财委会调到新疆省财委会工作,王震同志任财委会主任。1951年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我被调去任中方的总经理。

调动工作,是王震同志找我谈的。当时我听说调往石油公司,心里发悚。我对王震同志说:“我啥也不懂,我搞不来!”王震同志说:“我给你当后台老板,你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好了。你白天找我也行,晚上找我也行,什么时间有困难就什么时间找我,但有一条,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做不好,我打你的屁股!”我说:“那你就给我明确一下任务吧!”王震同志说:“任务嘛,说起来也很简单,现在和苏联打交道,首先一条,就是把中苏关系搞好。我们在石油技术方面,什么也不懂,要向他们学习,学技术,学本事,学现代化企业;第二条,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要团结各民族一道工作,搞好民族团结。”

任务明确了,领导又支持,我心里踏实多了。我很快就赶到独山子(当时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总经理部设在独山子)上了任。当时跟我一道去的还有司机、通讯员和我的爱人。

当时,中苏石油公司,地方不大,就独山子几口出油井,产量很少,人也不多,有200多个苏联人,中国人多说也就两千,而且大多都是工人。总经理部里,别说一般干部没配上,就是领导干部也没有。我是中方的总经理,其实是光杆司令,下面二十几个处,除了苏方配有处长外,中方一个也没有,干摆着个空架子。为这事,我去找王震同志。他问:“你要什么样的干部?”我说:“处一级的机构里,中方的人一个也没有。”他说:“那好,我从部队里给你抽调二十几个干部去吧。”后来,他很快就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了二十多个师团级干部给了我们,余萍、曹进奎、范子久、张启华、刘锡田、刘照民、张家达、胡大年同志,就是那时候去的。

领导干部解决了,一般干部怎么办?我又去找王震同志。他说:“你要一般干部的话,我们这里有个俄文学校,我爱人是校长,你去那里作个报告,看你的本事,你能动员多少去,就算多少吧!”我心里很高兴。

那时干活,说走就走。王震同志带我到了俄文学校,对他爱人说:“你把学生集合起来。这是中苏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他给作个报告,动员到石油公司去工作。”学生很快集合起来了,我就把公司大概情况说了说。那时的年轻人热情高,动员工作一结束,就有一二百人报名。这些学生,学过一点俄文,苏联人很高兴地说:“你不但弄来了人,还懂一些俄文哪,好!”

这些年轻人刚来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苏联专家说,要培养干部,人太少,还得要人。到哪儿去找呢?后来我一想,干脆向中央要。正好这时候周总理给王震同志打来电话,要他到北京汇报新疆两个公司的情况。王震同志带着我和金属公司的总经理到北京向总理汇报了工作。总理嘱咐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培养出一批技术干部。”汇报结束后,我就跑到重工业部要人。那时陈郁同志是重工业部的部长,他说:“我们有个燃干校(即燃料化学工业部干部学校,简称燃干校),你自己动员去吧。”那时燃干校在焦作,我很快就跑了去。这些年轻人都好说话,做了个报告,他们很高兴,都乐意到新疆去。这样,就在燃干校又弄了二三百个干部。后来,王震同志又从步兵学校调来一批人;还有分来的大学生、中技生,人员越来越多。

领导干部有了,一般干部有了,技术干部也有了,工作基本铺开了。这些为以后新疆石油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创造,是和王震同志自始至终的热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张仲瀚与新疆的石油建设

说到新疆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张仲瀚同志。他也是给了不少支持和帮助的。张仲瀚同志是22兵团(后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政委。他是搞军垦的,住在石河子。王震同志跟他打过招呼,让他多支持石油公司的工作,所以他对石油建设很关心。加上他和我个人的关系也很好,石河子跟独山子距离又近,因此,他经常到独山子来看看,问缺什么东西。而我也经常到石河子去,凡有什么生活供应方面的困难,就去找他解决。那时候,他真是给我们想了不少办法,帮忙解决了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们没有粮找他要粮,没有油找他要油,没有莱找他要菜,没有肉找他要肉……求他的事情真不少。而他呢,有求必应,凡是有的,能够办的,都尽力支援,尽力帮助。当时,苏联人喜欢吃肉,每人每天得一斤多,那时,他们有二百多人,还有少数民族同志也喜欢吃肉,肉的需求量大。可我们的牛羊肉,要多少,有多少,两个大地窖挂得满满的。这些都是生产建设兵团张仲瀚同志支持的。以后,油田上盖房子、修公路、铺设水管道,生产建设兵团又支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车辆,这些都为油田的建设提供了帮助。所以说,在新疆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张仲瀚同志是有功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生活物质供应基地,在新疆的石油发展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我与克拉玛依

中苏石油公司总经理部开始设在独山子,以后又转到乌鲁木齐,离克拉玛依还有好大一截路。不过,自从对克拉玛依进行勘探以后,我经常到那里去。

我第一次去克拉玛依是在1952年,那时还不叫克拉玛依,叫“黑油山”,我是和苏联专家一起去的。我们的地质队员在黑油山打浅井,搞勘探。井很浅,只几百米。我向工人们了解情况,大家劲头很高。当然条件很苦,四周全是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在那里察看了周围的地形,看了看水源,留下的印象是,荒凉得很。

还有一次,我和李聚奎部长一块儿去克拉玛依。夏天,天气很热,工人都住在活动板房里,李部长找工人谈话,工人说:“李部长来啦,和我们大家一块儿吃烤鸭子吧!”刚听这话,我还不大明白,后来一想,原来工人把闷热的活动板房比作烤炉了。李部长哈哈笑了笑,便和工人坐在一起交谈起来,谈工作、谈生活、谈未来。这些说明,那时候克拉玛依确实是很艰苦的。克拉玛依后来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没有那时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搞不出来的。

条件艰苦,逼着人动脑筋。以后,大家想了个法子,把房子修得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在地下,这叫地窝子。这东西比活动板房凉快得多,而且还可以修宽敞一些。由于有优越性,所以,当时以至以后很长一个时期,油田上都在使用,客厅、食堂、办公室、新房,全都在地窝子里。

其他两件事

还有两件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我觉得也该说一说。

第一件事:石油公司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人,其中好大一部分都是从部队来的,年纪都大啦。人年龄大了,总要有个家,可他们在部队行军打仗,没时间,也没条件找老婆,所以年岁一大把了,还都是光杆一条。当然,他们也不是不想找对象,可石油属重工业,缺女同志,想找,也没法子。这事虽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对个人来说,也绝不是小事。弄不好,也会影响职工的思想情绪,给工作带来损失。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跟七一纺织厂挂上了钩。这个厂女同志多,男同志少。开始,我当红娘,给别人牵线,成了几对以后,就又给他们派任务,让他们再给别的同志帮忙搭桥。就这样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越介绍越多,逐渐地给不少同志解决了个人问题,成了家。

从后来的效果看,这件事对稳定职工队伍、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开发新的探区,都起了些积极作用的。

第二件事:那时为了发展石油工业,业务学习的空气还是很浓的。在这方面,苏联专家们抓得很紧,要求也很严。

首先,我这个总经理不懂石油技术,也不懂企业管理,必须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地学。那时,有个计划处长,是个苏联人,他给我找了一个学习大纲,每个星期都给我讲课,讲企业领导工作怎么做以及一些有关石油的知识。

那时在基层,针对各个专业,都有业务学习。钻井有钻井方面的,采油有采油方面的,运输有运输方面的……各家几乎都有。苏联专家在这方面很负责任,花了很多时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技术力量。那时,我们有不少同志不但技术知识学得好,俄文也学得好。还有一部分同志被送到苏联进行正规学习。从现在看来,那时抓业务学习是正确的、有好处的。有不少技术人才以后在油田建设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4年5月

(作者曾任中苏石油公司副总经理,中方第一任党委书记)

同类推荐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公文作品集

    公文作品集

    本书《公文作品集》可分为讲话、论文、调查、通讯、报告等章节。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中国教育史导论

    中国教育史导论

    本书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
热门推荐
  • 追爱77次:男神,宠宠我

    追爱77次:男神,宠宠我

    水乐心暗恋喻童言三年了,在第四年开启了扑倒男神大作战!在一次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中,喻童言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单纯呆萌的女孩,可是前有无耻室友窥探,后有情敌学长觊觎,中间还有妹控大舅子的白眼,男神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
  • 青春恰似梦中梦

    青春恰似梦中梦

    这是关于九零后地泪于欢,我们能追忆地永远是过去,不怪时间无情,上帝冷血。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爱着她,爱着他。
  • 战时烽烟

    战时烽烟

    本是情报科科长的胡俊楠,只因一次意外泄露了自己共产党的身份。被日本人拖进实验室,却意外存活。并获得了超能力。看他如何运用超能力与敌寇展开殊死较量。。。。。。
  • 鸳鸳何时了

    鸳鸳何时了

    谜题揭晓,命运的纠缠,结局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有可能吗?爱?恨?我究竟该怎么半
  • 喂,恶魔,我喜欢你

    喂,恶魔,我喜欢你

    “那个……我喜欢你”“对不起”什么?!本公主第一次主动表白就被拒绝了?!“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让你主动,答应我,做我女朋友”
  • 重生之极限蜕变

    重生之极限蜕变

    前一秒,她还在怒骂老天,怨其不公,让她成为孤儿,没钱没势,还要照顾孤儿院的那些弟弟妹妹,日子过得千辛万苦,后一秒,她就在谢天谢地,感谢上苍。为什么变化会那么迅速?那是因为——她,林婧涵,重生了!而且老天还好心的买一送一附送了异能。正所谓异能在手,天下我有!拥有元素感知力,她林婧涵能够感知天下所有元素,阴阳五行,光...
  • 风希若菱

    风希若菱

    在青春的时光遇到你,然后我们在一起,白首不分离。
  • 姐姐再爱我一次

    姐姐再爱我一次

    如果说,我们走到了结尾,那么一定是你先离开的时候,如果说,我们走到了最后,那么一定是你操纵我的生活。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爱卿诗集·春来集

    爱卿诗集·春来集

    本诗集中部分诗作写作时间最近,为2015年春节前后乃至开春之后所作,故名《春来集》。不单是季节的春天到了,诗人的春天似乎也快到了,诗集中记录了诗人的《职场现形记》《神山》电影项目获批前后的心路历程,背后的资本运作十八般武艺按下不表。不过,骗子伊藤礼治和郑国华依然阴魂不散。伊藤礼治骗诗人时,诗人已经身无分文,向骗子伊藤礼治进贡的7万块钱一半是诗人透支的,一半是诗人的弟弟卖了自家的老爷车给哥哥的。郑国华骗诗人时,诗人本以为时来运转,遂厚着脸皮向远在美国颐养的老父老母开口,哪知道又遇到更恶毒的骗子。诗人的妹妹早已入籍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支持着不争气的哥哥。受姊妹之惠若此,故,诗人觉得独生子最不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