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41800000020

第20章 历史精英(14)

然而,宴会开始了。令众人瞠目结舌的是,端上来的全是:泥盆里盛着的小米绿豆干饭,陶器里盛着的熬萝卜丝子。

冯玉祥即席发表演说:“西北军是吃小米粗粮养活的;但是比吃大米洋面的中央军能打仗;他们见了鬼子决不会往后退。现在国难当头,前方将士能吃到小米绿豆干饭、萝卜丝子汤,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今天的告别宴会就是请大家与前方将士一甘共苦的。”

不少平生都在钟鸣鼎食中过来的绅士,也只好平生第一次吃这“粗粝之食”。

沈鸿烈驻守长岛

沈鸿烈是东北海军司令,1928年起在长岛驻守了五年,由于热衷地方建设而留下了“口碑”。

他认为强化海防必先开发岛民智力,所以紧缩军费,多方协调,办起了海岛第一代国民小学,开长岛学校教育的先河。当时岛内教师奇缺,他高薪从外地招聘,当时有歌赞道:“二八年建宏功,培养人才丰,优秀教师聘胶东,学科尽精通。莘莘学子乐陶融,沐在春风中。”女教师王岱青病故,他亲笔为其题写了挽联:我欲大造群才绛帐宏开全赖若昭做都讲;天胡不遗一个朱颜冥寂俨如正则赴长流。

他把现代体育带到了海岛。天津南开大学的学生曾应邀来海岛避暑,进行各种球类,包括足球表演,每年春季南北长山岛的小学都要举行田径运动会,他亲自当过径赛的发令员。

1929年,拨专款从青岛购进樗树苗100万棵,柞树苗50万棵,桑槐苗30万棵。分送各岛栽植,并且立下了责任状,确保成活率,规定了护林赏罚条例。为绿化海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31年,他还发动军民集资修缮了显应宫,改建了山门,增修了凉亭,铺设了甬路。他撰写了对联:海上息鲸波从此风调雨顺,山中开贝阙应知物阜民康。

沈后来在各地都重视地方建设,在青岛主持修了“汇泉体育场”,扩大了中山公园;在威海整修了“环翠楼”,契机就在长岛。

19.最早外宾

开埠之后,以传教士为首的外国人争相在烟台“抢滩”。1881年烟台总人口是29000人,而外侨就有250人。到了1911年,迅速增加到1300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把生命都献给了这块热土,以致在虹口公园处都建有外国人专用的公墓——万国公墓。这在全国城市中是唯一的。

不要苛责这些外国人,说他们只热衷于传教而不重视东方文化。他们兼办教育、医院也是不争的事实。把万国公墓看做是“无形资产”吧!将它稍做恢复并且与烟台山连在一起,开展“国际旅游”,有什么不好?说不定还会成为烟台旅游的“龙头”呢!那块绿地已经危在旦夕,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变成楼群!

韦廉臣

公元1855年,即烟台正式开埠前六七年,金秋八月,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夫妇来烟台,走进了市郊通伸村传教布道。这是基督教传入烟台的开端。

这是《芝罘区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的记载;另据内部印行的《烟台市民族宗教志》载,韦廉臣夫妇到通伸传教的时间是1864年,在开埠之后。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承认了韦廉臣夫妇在传教上的开拓性意义——他们深入穷乡僻壤。

这一创举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闭关锁国”已经很久了,乡人视他俩的满头卷发,高鼻子,蓝眼睛,不啻是妖魔鬼怪,加之语言障碍,很难接受那些“上帝”,“耶稣”的说教。韦廉臣夫妇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烟台这座城市最初接触西方文明是从教会开始的,后来也多系与教会相关的学校、医院等项事业。工贸不仅时间晚,而且规模小,不同于其他的沿海城市。

梅里士

美国长老会牧师。他在1862年抵达登州,那年春天,霍乱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到晚秋九月,仅上海一地因霍乱而死亡的人数每天都在千人以上,梅里士在死亡的恐怖中无畏前进。由上海赴登州的途中,他的两个儿子均染病而亡。他在登州见海滨一带多沙砾地,土质贫瘠,很适合大花生的种植,就把自己携带的半斤大花生种交给了当地农民,也是最初的教徒种植,获得了成功,很快就推广开来,教民的数目也剧增。

这时,发生了一起教案,梅里士租买当地一黄姓居民的房产,遭到当地百姓和地方官绅的反对,最后闹得很大,但也扩大了教会的影响。

倪维思

美国北方长老会传教士。

1861年6月抵蓬莱,住在北门里的一座破败不堪的观音堂里。次年,倪夫人在这里招收了两名女学生,办起了女“义塾”,从此开烟台女子教育的先河。1968年梅里士所办的女校与狄考文妻妹办的另一所女校合并,迁到了“察院”,蓬莱有了初具规模的正式女校。

倪维思夫妇对烟台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园艺方面。1871年乔迁烟台后,除像梅里士一样把大花生介绍给烟台农人外,还从美国及欧洲搜求各种苹果、梨、葡萄等果树的幼苗,凭其幼年在纽约州农家生活所获的果树栽培经验,在毓璜顶南坡的高地上,自置农田十亩,辟作示范农场,培育优良品种赠送农人。

他在烟台居住了30多年,1893年病故。传教之外,他还撰写了一本书《中国和中国人》。其中大量涉及到烟台人的文化个性。

唐浦生

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的创始人。

185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普塔基镇。

1884年来华,与先期来华的米尔斯结为夫妇。是时,中国的聋哑教育处于空白阶段,米尔斯夫妇决定创办聋哑学校。唐浦生先学会汉语,并进行字音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887年在登州成立了“启喑学馆”。

启喑学馆

1895年米尔斯辞世后,长老会停止了经费供给,学馆被迫停办,她迁居烟台,用亡夫的抚恤金,贷款和募捐,在东山海滨购地17.5亩建新校舍,继续历尽艰辛地办特殊教育。她多次西行欧美,百计呼吁关心中国的聋哑孩子,仅1906年就在美国作报告29次,写书信40多封,接受多次采访,终于得到了美国各界人士的同情和赞赏,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和许多知识人士都接见过唐浦生;美国200多处聋哑学校的学生都发起援助中国聋哑儿童的活动。1909年,烟台聋哑学校接到美国长老会的通知,确定学校从此由长老会委员会领导,并供给经费45000元。学校由此又征地28.5亩,扩建校舍至楼房6座,中国的特殊教育渐成规模。

为使聋哑教育后继有人。唐浦生又说服了自己的外甥女,美国加勒德大学著名聋哑教授卡特于1906年来烟台任教。卡特后来就任“烟台启喑学校”校长。

唐浦生1929年病逝于南京。

狄考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人。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的创始者。

年他历尽艰险来到烟台。船只横渡太平洋屡遭风浪,海盗的袭击;在香港海面又触礁几乎丧命,乘小船来芝罘转登州,创立了“登州文会馆”。

“文会馆”的学生食宿免费,一学六年,狄考文的工作艰难可想而知。但他坚持下来了,终于造就了第一批六个大学生。

长期以来事迹不彰,这是因为他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在一份要求美国反对八国联军撤出北京的联名信上签了名。

登州文会馆

马茂兰

英国北爱尔兰人,基督教牧师。

1893年在烟台大马路创办马茂兰公司,中文名为“仁德洋行”。

1894年美国长老会教士赫斯夫妇决定回国定居,把在烟台开办的女子花边班托付于马茂兰夫妇。1895年马氏即在南山路正式创办女子花边学校,收容生活无着的贫苦女子入学,一边读书学《圣经》,一边学习花边编织技术。学成后往胶东农村推广,数年后以此为生计的妇女仅烟台就数以千计。

1896年,马茂兰夫妇在三马路兴建二层楼的新校舍,是烟台当时颇为壮观的建筑,不久又在十字街创办孤儿院。

马茂兰夫妇一边通过仁德洋行从国外购进纱线及最新流行的花边图案;一边组织当地商人、工人生产和收购花边,运至欧美市场销售。所营业务,以孤儿院产品为名,不仅获当地出口关税豁免权,在欧美各国也享受进出口关税豁免。胶东妇女生产所得报酬微薄,而洋行却获得巨额利润。20世纪初,其资本积累已达五六万海关两,居山东省进出口贸易之首。

1902年,马茂兰在三马路建奇山基督教会,花边学校划归教会,后改为烟台培真女子中学。

马茂兰纪念堂侧面及正面

浦其维

浦其维是美国南方浸信会传教士,曾获得博士学位。

1881年来中国,1882年到达黄县(今龙口市),1889年秋创建黄县浸信会,并先后参与黄县布什神学院(崇实学校的前身)和黄县怀麟医院的创建工作。

1913年乔迁烟台,任烟台焕文学校校长,直至1922年。

李提摩太

烟台的洋建筑

天主教烟台主教区主教府原貌

英国传教士。

1869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次年在烟台登陆。先后在宁海(今牟平)、莱阳、潍县、青州、济南等地,后又到东北、山西,收效甚微。这段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化,从儒到道,无不涉猎,终于明白了结交官绅发展势力的重要。1876年借山西、山东大旱之机,以“慈善家”的身份主办赈济,赢得了山东巡抚孙宝琦的信赖。后来跻身官场,应李鸿章之聘,赴天津主办《时报》;在北京会晤康有为,参加强学会,参与康梁变法,成为西方列强在华传教士中最著名的一位。

1900年到美国活动,鼓动美国政府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辛亥革命时期积极支持袁世凯,是一个热心中国政治外交活动的“官场牧师”。

他著有《留华四十五年记》等。

同类推荐
  • 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本书介绍了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宁夏话剧团从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到80年代的落寞,在90年代通过锐意改革走出困境的经历。
  • 卓尼土司历史文化

    卓尼土司历史文化

    卓尼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有左右西藏政教二普的摄政王策墨林,有学富五车的甘丹赤巴,有保家卫国的爱国僧人察罕呼图克图棍噶扎勒参,有着作等身的扎巴谢珠,有支援中国革命的土司杨积庆等,我们缺什么?卓尼文化底蕴丰厚,需要开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练出卓尼精神,为当地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奋斗。
热门推荐
  • 万妖简

    万妖简

    如果那个人本不曾来过,姐姐不会离开。她的世界,原该没有那夜以继日痛不欲生的仇恨,命运把她推向死亡的踵音。“我求你,杀了我。”如果那个人从不曾回来,爱恨不会重叠。当不共戴天的千年仇恨被称霸六界的阴谋燃烧成扭曲的爱,当佛观红尘的悲悯之心被她的惊世风华拉扯成入骨之毒。“和尚,我要你为了我,堕成魔。”倘若人妖之爱从开始就被这天道轮回打下了魂飞魄散的烙印,那么妖与佛呢?相爱相杀。
  • 嚣张特助擒夫记

    嚣张特助擒夫记

    现在到底谁是老大?这个自告奋勇说要陪他加班的特助,所谓的陪,就是在沙发上直接睡着了?叫她醒来,竟然直接扔一串钥匙给他,让他送她回家。隔天,她竟一脸委屈地跑来责备他没有帮她换睡衣。拜托,他已经很明确地跟她说他不希望有办公室恋情了,怎么她就是不死心呢?还为了他勤学煮咖啡技巧。啊喂!能不能别跟咖啡屋老板那么明目张胆地秀恩爱啊?啊喂!能不能别对他的兄弟不停地抛媚眼啊?啊喂!能不能别在他面前跟别的男人热舞加亲吻啊?啊喂!这个女人知不知道适可而止啊?看来他是不得不关起门来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瞳域

    瞳域

    这款名为OSU的游戏深深吸引了我,当我想为它写些什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个春秋。一个擅长魔方的普通少年,因为手速异常被地下组织觊觎。各国OSU强人的地下争霸,都市异能和门派较量,MUG不为人知的世界改变了他原本的生活……瞳域在这本书中,是一种能力,一种信仰,一种足以引以为傲,值得去战斗的东西。多年后,你可曾记起,自己当年的执念?【读者群:478894098】
  • 妖恋红尘启示录

    妖恋红尘启示录

    千年的等待不知能否换来这一世的携手与共,今生的擦肩,不知是上天的刻意为之,还是命定如此。遇了,就是他的劫,爱了,那将万劫不复。只是这份爱真的就这样天地不容吗?....“我愿生生世世为你做梨花酥,你可愿再尝些?”她泪眼蹉跎的问道。他轻轻捏起一块放入口中,有多久没吃到这熟悉的味道了。只是这样就觉得很满足,全然不顾此时的一身伤皆是拜眼前女子所赐“只因是你,我愿意,哪怕与你生生世世永坠轮回。”没有她,要这修为有何用。没有她,即便长寿又如何。她笑了,笑的那样绝世风华。只是如同烟花,片刻即逝。因为她替他挡下了致命一箭。这份情,这份爱,到底能不能得到救赎?难道天地当真如此不仁?究竟该何去何从......
  • 帅气殿下:丫头休想逃

    帅气殿下:丫头休想逃

    往事如烟,近况似尘。红尘滚滚,只因烟雨。面对被男神幕希的拒绝,校草告白,这一切,女主言雨晨该如何应对。面对背叛,雨晨该何去何从……
  • 梦里矢车菊开

    梦里矢车菊开

    终于进了她梦寐以求的学院才发现每一个人都不复从前,然而经历波澜起伏后才发现自己已不是自己但追梦,,,,不变
  • 大祭司的噩梦

    大祭司的噩梦

    沈夜的悲剧生活自从天降丽丽才如同噩梦般展开,从此爱徒爱人爱将都被卷入混乱的状况中。
  • 火神使者

    火神使者

    少年英豪,灵脉被毁,受尽欺凌。偶获神格碎片,接受火神传承,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火神使者。修《混沌天灵诀》,力、法双修,神威无敌,战无不胜;会炼丹、能炼器、懂阵法、造傀儡……全能修行,霸绝三界,开启逆天成神之旅。
  • 独家专宠:极品校草的最美校花

    独家专宠:极品校草的最美校花

    她一家小公司的董事孙女,生性善良,一双水澈的双眸总是放着清灵般光泽,却从小失去父母,爷爷不认,家人不疼的处境。他是世界第一大家族的独子,面容俊美,如同一只妖孽,遇上瘦小的她,死死抓住她,要吃她,更要保护她。(苏沫雪:你会疼我吗?夜泽熙:会;苏沫雪:你不离不弃吗?夜泽熙:会。;苏沫雪:嗯……你还会什么?,夜泽熙:我还会吃你。;苏沫雪:如果你吃不到呢?,夜泽熙:我不会吃不到!)扑倒!
  • 拯救男孩

    拯救男孩

    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最新力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男孩成长中的问题,深刻详尽的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并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书中强调:教育应尊重男孩的性别差异、父亲对男孩教育的影响、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以及男孩怎样承担压力和责任等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男孩教育的必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