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41900000046

第46章 胶东“ 四铺”

忆往昔,乡下人的生活离不开铁匠铺、木匠铺、剃头铺、裁缝铺……。

俱往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曾遍及乡村的铺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相当一部分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于我等曾无数次光顾过这些铺子的人来说,它们已经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铁匠铺

谚语:“打铁先得自身硬。”

旧时农村,机械化程度很低,锄、镰、锨、镢,犁、耢、耧、耙是农耕时代必需的农具,刃口磨秃了,部件损坏了,需要修修补补;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畜力车,需要及时“挂马掌”(给骡、马等大牲畜的蹄子钉上马蹄形的铁掌),铁匠便成了必不可少的行当,铁匠铺便成了乡村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四壁黑黢黢的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口大风箱不紧不慢地拉着,随着风门缓慢而有节奏的开关,“呱——嗒,呱——嗒”,一团红红的火苗随着风箱的节奏而上下蹿动,红红的火苗映照着忙碌的身影,叮叮当当的响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这便是我儿时印象中的铁匠铺。

一间铁匠铺至少需要两三个人。一个掌钳的,这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多由师傅担当;一个轮大锤的,这是个力气活,一般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负责;还有一个拉风箱的,多由小学徒担当。铁匠师傅最典型的打扮是上身光着膀子,下身围着块油布或皮围裙,一张似乎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脸。

铁匠铺里的三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别看掌钳者掌握的只是一把钳子和一把分量不重的小锤,却是这个三人集体中的决策者和领路人,他的小锤敲向哪里,后面的大锤便打向那里,他的节奏快,轮大锤也不敢怠慢;他的节奏慢,轮大锤的自然慢了下来。

打铁要看火候。火候不到,物件太硬打不动;火候过了,钢铁就烧化了,铁匠的本事之一就是要会看火候。“趁热打铁”是人们的常识,更是一个好铁匠的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温之后,火候到了,掌钳的用铁钳从火中取出物件,将闪着灿烂光芒的物件放到铁砧上,只见他一手掌钳、一手挥起手中的小锤,精准地敲向需要锻打的部位,大锤跟着小锤的落点,准确有力地击中目标。一时间,小锤轻快的“叮叮”声,大锤沉重的“当当”声,像一首和谐的二重奏。大锤小锤上下挥舞,火星四溅,锤声叮当,这是铁匠铺最为紧张的时刻,连看光景的人都屏住呼吸,出神地观看这紧张而忙碌的时刻。

打铁是男人的事业。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打铁先得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说炉火烘烤,热浪灼人,单是那沉重的风箱往复运动,那十几斤重的大锤上下翻飞,没有力量和气魄是无法胜任的。

铁匠铺里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这是很见铁匠功力的环节,自然由掌钳的担任。放在铁砧上锻打的物件,由橘红渐渐变成暗红,掌钳的便将物件拎起,将刃口部分先放进水中,刺啦一声,溅起一团水蒸气,接着,再将物件全部放入水中,小小的水桶便开锅一般。此时,整个锻打过程便告一段落。修补好的农具堆在墙角旮旯,上面用粉笔写着姓名,等待着主人来领取。

在胶东农村,既有相对固定的铁匠铺,也有流动的铁匠铺。每当农忙之前,在村头的大树下或闲置的库房中,便会有外乡的铁匠在此设铺,在这些流动的铁匠中,以章丘的铁匠居多。等忙过了这一阵子,他们便用手推车推起全部家当,去往他乡,继续他们的铁匠生涯。

木匠铺

谚语:“木匠打老婆——有尺寸”。

大集体的时代,几乎村村都有木匠铺,那是因为生产队里的大车、小车以及犁、耢、耧、耙等生产工具,还有社员家中自用的锄、镰、锨、镢、手推车等小一些的生产生活用具,凡是与木头有关的,都需要制作,需要维修,木匠铺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地方之一。耳朵上别着一根铅笔,头上顶着刨花,身上沾满木屑是木匠最典型的形象。

木匠铺一般需要有个院落,因为需要放一些备用的木材。各种各样的锯、刨、锛、凿,还有墨斗、胶锅都是木匠铺不可或缺的家把什。那时的木匠工具,还没有电锯、电刨,所用木材,均需自己割树,自己破板,因此,拉大锯便成为木匠的基本功之一。

木匠铺的人数根据需要或多或少,两三个或三五个不等。木匠有分工。大致有粗木匠和细木匠之分。粗木匠主要是一些要求精度不怎么高的粗活,如盖房子需要的大梁、椽子、檩子等,俗称“砍房架”。细木匠的技术要求较高一些,加工的物件要求精度高一些,如做(胶东许多地方称“打”)家具。有时也会应社员要求加工一两件小家具,如马扎、板凳之类,别看是些小物件,还是真能检验木匠手艺高低的。俗话说“榫是榫,夘是夘”,来不得半点差错。

因为木匠与人们的生活颇为密且,关于木匠的谚语也特别多。“长木匠,短铁匠”,说的是木匠和铁匠的职业特点。“木匠打老婆——有尺寸”,说的是木匠对尺寸把握的精到。“什么大人什么孩儿,木匠儿子会砍寨儿(方言,即楔子)”,说的是木匠技艺的传承。有一首与木匠有关的儿歌,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世代传唱:“扯大锯,拉大锯,割倒姥娘(家)大槐树,姥娘不给饭儿吃,上树抠个鸦雀蛋儿吃,烧不烂,煮不烂,累得XX(少儿的名字)一头汗……”我小时候就是听着这个儿歌长大的,我的儿子听过这首儿歌,如今,我的孙子还在听着这个古老的儿歌。

可能是因为爷爷是个木匠的缘故吧,我小时候对木匠格外有兴趣,经常到木匠铺看光景。木匠铺里,二人一组,一人站在长条板凳上,一人坐在地下,一上一下拉大锯(亦称“快马子”),木屑顺着锯缝汩汩而下,发出“哧楞哧楞”的响声;刨子(俗称“推破”)卷起细细地木花,发出“哧溜哧溜”的响声;锛子砍在木头上,木屑飞溅,发出“梆梆”的响声;凿子凿击木头,发出“嘣嘣”的响声……这些声响在木匠铺里此伏彼起,仿佛是一曲多声部的小合奏。

木匠铺的师傅们,虽然也是挣工分吃饭,但是与终年日晒雨淋,在田间劳作的社员相比,还是有一些优越感的。同一生产队里,会木匠手艺的人多一些,谁跟队长或书记沾亲带故,谁便更有机会进入木匠铺。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手中的手艺,师傅们说话办事自然有一些底气很足的样子。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木匠铺日渐式微。随着人们追求的提高,木匠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公社或乡镇的家具厂、木器厂应运而生,木匠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记忆。

剃头铺

谚语:“剃头挑子——一头热”。

乡下人叫剃头铺,城里人称理发馆,乡下人的叫法土气些,城里人的称呼文明些。其实,究其本意,乡下人的叫法也许更接近这个古老行当的本意。

明朝以前,汉族人是不兴剃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头令”开始,有了剃头一说,至今不到400年的历史。那时的主要工具是剃头刀,现在理发的主要工具——推子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一百余年,而电动推子的应用则是我辈亲眼所见,至今不过三四十年的历史。

旧时农村的剃头铺,并无明显标志,门板上或墙壁上写上“剃头”或“理发”二字,算是招牌,门口挂一块随风飘摇的白布,就算讲究些的了。虽然也是手艺人,但剃头这门手艺历来被人瞧不起,所以,剃头匠似乎永远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工具也很简单,推子、剪子、梳子、剃刀,一个脸盆,一面镜子,一块荡刀布,一把椅子或板凳,差不多就是理发的全部工具。天气暖和之后,剃头、理发也在胡同口或树荫下进行。

早些年,剃头和理发不是一回事。剃头主要是指剃光头,理发是随着推子的出现而兴起,理发就有个发型的问题,而光头是无所谓发型的。那时农村人剃光头的居多,特别是一些上了些年纪的老汉,光头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剃头师傅将头在温水里洗过,然后用剃头刀开始刮,不一会儿,头发落地,脑袋就成了一个光光的电灯泡。有小伙伴剃成光头,我们会称它“马蛋儿”。旧时理发,手艺很重要。碰上手艺不高,再加上推子或剃刀不锋利,常见剃头的人龇牙咧嘴,痛苦不堪。还有小孩子“护头”,每一次理发就像上刑,需家长摁住方可施行,经常听到剃头铺里传来小孩子杀猪般的号叫。一些嘴巴巧的年轻人便编一些顺口溜,讽刺剃头铺:“剃头铺,手艺高,剃头刮脸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薅得满头净血泡……”

有时村庄不大,剃头的人不够多,剃头师傅还会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乡下人叫“拉乡”。剃头匠的挑子,一头挑着板凳和工具箱,一头挑着火炉和脸盆,所以便有了一句知名度很高的谚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形容某件事一厢情愿,很形象,很到位。

剃头铺是村里男人们聚集的场所,因为村里女人剪头一般是不进剃头铺的,多由自家姐妹或东邻西舍互助完成,所以剃头铺便成了男人的世界,说话办事便有些放肆。剃头匠手里忙着理发,嘴里也不闲着,抽空和顾客扯闲篇,讲笑话,按时下流行的说法,也讲一些黄段子。张家长,李家短,天下事,身边事,在这里传播、交流。谁家女人红杏出墙,谁家男人爬墙头,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流汇集,剃头铺就像一间新闻发布厅。

乡间也有一些剃头铺的手艺世世代传承,技艺超群。特别是刮脸的技术,让人舒服得不行。记得一位贾师傅,那刮脸的手艺,至今仍让人怀念。在脸上涂上肥皂沫,捂上热毛巾,几分钟后,揭下毛巾,手持荡得锋利的剃刀,再硬的胡须,到了他的手里,也变得所向无敌。胡须浓密的地方,要用手抻开,刀尖刮,只听见锋刃贴着脸皮,发出“噌噌”的细响,特别是锋刃掠过眼皮和耳郭的刹那间,就像通上了微电流,舒服得让人真想睡一觉,那感觉多少年再未有过。

如今,城市里自不必说,就连农村,单纯的剃头铺已不复存在,“理发”字样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偶尔还有那么一两家理发的,也早已改成了什么“发廊”、“发屋”、“美发厅”了。

裁缝铺

谚语:“裁缝掉了剪子——光剩了尺(吃)”。

裁缝是个很古老的职业,人类告别了兽皮树叶遮体的年代,大概就有了这个职业,只不过那时不叫这个名字。

《周礼·天官·缝人》记载:“女工八十人”。汉代郑玄注:“女工,女奴晓裁缝者。”清代顾张思《土风录》记载:“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翦缝缀之事,后遂以名其人。”

四五十年前的乡下,买成品衣服穿是件十分奢侈的事。已经顶起半边天的妇女们,大多疏于女工,能够独立缝制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少,裁缝铺便应运而生。

一把剪子,一把尺子,是裁缝最基本的工具。民间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裁缝掉了剪子——光剩了尺(吃)”,不仅十分精确地说出了裁缝最具职业特点的工具,还是人们形容饕餮之徒的形象比喻。

旧时乡下的裁缝铺,一般开在临街的厢房或南屋,一个摆放布料的案板,一两台脚踏缝纫机,一把剪子,一只熨斗,就是裁缝铺全部的家当。常见的裁缝形象是,无论男女,脖子上总是挂一根量尺寸的软尺,戴一副洗得发白的套袖,对顾客似乎总是笑脸相迎。在一些较大的村子,一般有好几家裁缝铺,谁家的手艺好、态度好,就到谁家做。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但裁缝铺里已经有了市场竞争的气息。

量体裁衣,要的就是可身可体。在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中,裁缝这个行当恐怕是最能体现个性的职业。每个人的体型不同,不像现在的服装行业,一个样板,成百、上千、上万的加工,然后任人选择。我们的社会,千人千面,一人一个体型,特别是碰上那些特殊体型者,是最能展现裁缝手艺的,这些人身上可体的衣裳,就是裁缝铺最具号召力的广告。

临近春节,家境再窘迫的人家也要给孩子们置办件新衣。这时的裁缝铺越发得繁忙了。脚踏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彻夜响个不停,比平日更光亮的电灯泡从天黑亮到天明。裁缝铺的明天寄托着多少人家穿新衣的美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闺女出嫁,稍有条件的人家,给闺女配一台蜜蜂牌或蝴蝶牌的缝纫机,那可是一件十分风光的嫁妆。即便如此,仍不影响裁缝铺的生意。因为裁缝这个手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做不出什么像样的衣服,乡下人称之为“鲁生”(方言,意为技艺不精的手艺人)。

别看只是几块布片,剪裁得当,缝制缜密,最后穿着得体,那可是要看真功夫的。能否剪裁出时兴的新式样,也是裁缝铺能否兴旺的法宝,有心灵手巧的,再加上时常能到城里学会几样新款式,裁出几个新花样,同样是裁缝铺生意兴旺的窍门之一。

时至今日,曾遍及乡村的裁缝铺几乎绝迹,有那么多的成品服装供人们选择,谁还费时费力地去找裁缝?当然,也有一些追求个性的人士,喜欢穿出花样,穿出个性,也会去找依附在商场角落或是街头巷尾的裁缝铺,去量体裁衣,做一件唐装或其他中式服装。有这样的需求,裁缝铺还顽强的存在着,但毕竟大势已去,恐怕很难再现当年的辉煌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现代散文鉴赏

    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现代散文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名家散文佳作,其中既有优美的山水游记,也有回忆性的人物小记,还有充满哲理的美文,内容丰富,笔力深厚。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 美女如云

    美女如云

    《美女如云》为中国当代作家韩小蕙的散文作品集,主要收录了《美女如云》、《做个平民有多难》、《把心留在泰宁》、《三清山神话》、《中华民族三章》、《冬雪雪冬读书暖》、《艺术赤子吴冠中》、《别一种悲壮》、《关于幽默》、《七八颗星天外》、《我心中最重的一块金牌》、《青春年代好读书》、《增城儿女绿和蓝》等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作文考试高分秘籍,青春文学阅读宝典。新概念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它成就了那么多人的文学梦想。本书主要收录了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的散文作品。通过他们绘声绘色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讲述了爱情的温馨和浪漫,亲情的可贵和温暖,友情的美好与宝贵。当然也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以及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更多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之,这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写真集”。
  •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

    本书收入了我国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钟志清女士在过去十余年间发表的38篇学术随笔、文章与论文。
  • 胡麻的天空

    胡麻的天空

    一个历经苦难、内心温暖的“好学婆婆”,65岁重新识字画画,一笔一画都带着生命的体温,暖暖内含光,一部化万物为萌物,融沧桑为柔软的“自然笔记”,60年乡土与社会的变迁跃然纸上,60年人生与家庭的记忆静静流淌.我们很少真正去体会母亲的独立人格和存在价值,很难真正去深入了解母亲的内心世界。秀英奶奶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在本书中,一位农村老人六十年的自然情怀与社会记忆静静流淌,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热门推荐
  • 巫帝

    巫帝

    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沙场之中的小兵,世人畏惧的巫者。背负着公羊家族的荣辱与兴衰,少年离木选择为家族复仇还是选择忠于濒临沉沦的帝国?逝者已矣,生者何存?!巫灵正在伴随着少年离木的成长而逐渐苏醒,当凌驾与武者力量之上的巫者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且问天下,谁与争锋?!我叫离木,祖籍巫州,真武宗低阶武者,修炼真武诀三年,请指教。
  • 如果世界再也没有你

    如果世界再也没有你

    每个人都不会知道自己人生走向,每个遇见的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位,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没有办法安排这一切,只能听天由命,尽可能的去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因为你不知道,会不会在下一秒你就失去这一切。那年我们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晚一点相遇,也许我们的结局就会不同。
  • 热血末日录

    热血末日录

    热血不会冷却、末日自迎新生、求推荐、求收藏、想跟作者谈论的请加群55172925、
  • 豪门不良妻:总裁,你过来

    豪门不良妻:总裁,你过来

    距离新婚只有两周不到的韦静深终于下定决心——不是逃婚,是去夜店里玩!可是,她自以为聪明地找到了一个长相不错,结果这男人却是个刚从海外回来的总裁级富二代汤林翱……婚期逼近,想要甩掉与汤林翱之间的纠缠,偏偏这男人步步紧逼,而她那个明明对她毫无感觉的准未婚夫也来插一脚,到底是假象还是另有目的,不想成为豪门玩具的韦静深终于在阴谋重重的迷雾里决定,她要、反、击!
  • 末日危途

    末日危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我的信仰就是无尽的杀戮!在这个危途的世界里,谁是猎食者,谁又是猎物?我们坚持只为看到次日朝阳!我们杀戮只为证明生的信仰!我就是末世危途之中独一无二的王者!吃人肉的小姑娘,不爱穿衣服的猫女,和丧尸搞基的男人,带着小女孩的杀手,千年僵尸掌控的村落,血族控制的营地,龙湖山的秘密,午夜徘徊的生魂,狱间归来的恶鬼,千奇百怪的末日,带来光怪陆离的人生。
  • 一箭情深

    一箭情深

    哇靠,七岁的霍小仙同学竟然一箭射中了人家的胸口,而且还不知情!算命先生说:“此伤疤是你有缘人留下的。”愤怒的谢氏集团大少愤然:如果让他找到凶手定将凶手碎尸万段!
  • 每天懂点职场生存之道

    每天懂点职场生存之道

    《每天懂点职场生存之道》是一本让当下年轻人顺利渡过“断奶期”,少走和不走弯路的职场必备读本。本书从易懂、接受性强的寓言出发,结合职场实例,阐述了年轻人必知的职场生存策略、工作态度、自我定位、有效行动等内容,从而帮助年轻人悟透职场道理,掌握工作方法,并在工作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 宙斯神像的诅咒

    宙斯神像的诅咒

    被囚禁的学者,被遗忘的部族,宙斯的诅咒逐一应验……还等什么,翻开“奇迹之旅”你就能得到,一次前往神秘遗址的机会!一场惊心魂魄的冒险旅途!!数轮挑战智力的头脑风暴。
  • 我的校园生活很无聊

    我的校园生活很无聊

    我本来只是想作为一个宅男默默的度过我的学生生涯,但是却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的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作为一个坚守二次元的动漫宅男,却在三次元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女孩子,我是应该坚定操守,还是要臣服现实?
  • 异想征程

    异想征程

    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中开辟一个世界,里面有你能想到的一切,一个奇幻的世界,亲情、爱情、不一样的情感。在哪里创造一个角色附上你的魂念代你征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