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55500000007

第7章 近代日本中国哲学思想领域的《论语》研究(2)

服部宇之吉所言之“道与德的分立”,源于他对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体认。服部宇之吉举《周礼》以为据。《周礼》中的儒是与师相对立的存在,道与德则是国民教育的科目,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它们又被分为两类,六德、六行谓之“德行”,六艺则别为“道艺”一类。《周礼》把道艺、德行分而为二,长于德行的为贤者、亦为师,长于道艺的为能者、亦为儒。即道、德与师、儒皆分而为二。但是,“孔子却不以此种意义上的儒自居,孔子视道、德为一体,集师、儒于一身,此乃孔子加诸原始儒教的一种改革。故对孔子之教不可用儒教之名,而应称之为孔子教”。[17]可以说服部宇之吉在这里发现了孔子之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将道德合二为一,视为人间社会最基本的伦理纲常。

其次,服部宇之吉指出,孔子对古来的丧葬之礼也添加了全新的解释,作出了伦理性的说明,“此亦孔子立教之大旨所在”。他举《礼记·檀弓上》的一段仲宪和曾子关于陪葬品的对话以为例,来说明孔子对丧葬礼制也添加了伦理性解读。仲宪说,夏人使用明器陪葬,是告诉人们人死后是没有知觉的。殷人用祭器是告诉人们人死后是有知觉的,周人兼用明器和祭器,则是表示人们对于死后是否有知觉存疑。曾子不同意仲宪的说法,“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何以见得古人就会认定亲人死去就毫无知觉了呢?)服部宇之吉认为,孔子的解释则更加明确:“明器、祭器并用,乃仁智之至”。概言之,即孔子以“孝”释礼:

以孝子之情观之,亲虽逝,然气息尚存,手足能动、眼目能见。亲体虽陈于眼前,但无论如何不会弃己而去,仍会安眠于此。故还可以使其苏醒、复言,而绝不会认为就此彻底逝去了,此乃孝子之仁。若以之为死则实属不仁。但若以之为生,然气息已绝、身体渐冷,以理智观之则不能言生,仍以之为生则实为不智。[18]

也就是说,从孝子之情来看,不以为亲已亡故,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则实不可言生。因为感情深笃,希望能长生而永不下葬,这是厚仁欠智的表现;反之,以为死者是无知觉的,于是就草草下葬,此虽明智但却空乏仁心。因此,明器、祭器二者并用,恰可以满足仁智也即情理兼尽的双重要求。作为人子的情感需要,与人类的理性要求,仁至义尽,二者得兼,这便是孔子对于丧葬原则作出的伦理性阐释。

第三,服部宇之吉进而把对“孔子教”的推重,定着在对于孔子的礼乐教化、人格养成的尊崇上,他多次重申“人格的完善是孔子教的中心”。[19]这其中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孔子教主张的君子人格之养成,予以充分认定,服部宇之吉甚至强调指出,“孔子教的政治思想德治主义,所谓人君之德也即以人格作为政治之原动力”。[20]另一方面自然还包括对孔子人格本身的极大敬仰,他毫不讳言自己的尊孔,虽然因为“专业是中国哲学,然而即便离开专业的关系,亦信奉孔子大可为人尊敬的伟大人格,特别是可以作为我们的理想的高大人格。”[21]作为孔子的追随者,服部宇之吉坚定地以推崇孔子的人格、推行孔子的德教为己任,他说:“以孔子教而求得一己之修身,进而引领天下之人,此乃我孔夫子之徒属者义不容辞之责任。”[22]以孔子作为伦理楷模,不仅是服部宇之吉孔子教的出发点,更加成为其精神指向上的终极诉求。在近代日本中国学家中,以宣扬“孔子教”而著称的莫过于服部宇之吉了,也正因如此,他甚而至于被称为日本“当代的孔夫子”。[23]

服部宇之吉提倡“孔子教”,既与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术研究的个人经历有关,更与当时的时代话语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催生的“新学”主张。在新旧时代转型、新旧思想对决的挑战面前,服部宇之吉选择以“孔子教”解释儒教,以伦理主义的孔教观为近代日本社会开出一份他所认为的济世药方。其实这绝非专属服部宇之吉的抉择,而是代表了一批人、一种流派对于近代社会的思考,前述“斯文会”的出现便是极好的注脚。当然,面对同样的社会现状,认识与判断会是极其多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在“斯文会”设立的大致相同的时段,在日本京都也诞生了一个学术社团,这就是以京都大学为核心的“支那学社”[24]。这些与服部宇之吉处于同一时代的日本近代学人,接受近代文化的洗礼寻求以新的态度来研究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将来,表现出强烈的期待与关注。与“支那学社”的主张相对照,服部宇之吉对儒教的理解与诠释,无疑显露出浓厚的护教色彩与保守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其儒教伦理主义“孔子像”的底色。斯人斯论,在近代日本的《论语》传播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痕。

第二节 武内义雄与《论语之研究》

武内义雄(1886—1966)字谊卿,号述庵,出生于日本三重县。武内义雄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始自其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之时。1910年,武内义雄从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毕业。此后十年间,和当时的许多大学生一样,武内义雄的职场生涯颇为不顺,他作过“怀德堂”[25]讲师,在大阪府立图书馆兼职。但也正是在这期间,武内义雄完成了他最初的学术积累,不仅为其日后开展的有关《老子》《论语》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日本古写本资料,也就经典的形成过程问题,投入了作为一个哲学史家的考量,此即其所谓“原典批评”的学术思考之肇始。

1919年至1921年武内义雄留学中国。归国后不久于1923年赴仙台就任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教授之职,担当“支那学第一(中国哲学)讲座”。翌年任该校图书馆馆长、学部长。二战期间,曾任“东宫职御用掛”,为日本天皇讲授中国哲学史,并于1942年至1944年期间主编《东洋思想丛书》第三十八种《顾炎武》。1948年退官获名誉教授称号。1959年任名古屋大学中国哲学讲师。1960年作为“文化功劳者”受到表彰。1966年80岁时辞世。

作为近代日本中国学领域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家,武内义雄长期从事有关儒学以及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他力主排除传统汉学的义理空疏之弊,实证地追求确立思想的历史确定性,成为日本中国学实证主义学派的中坚学者[26]。武内义雄的思想史式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理念与“原典批判”的文化主张,在其对于《论语》的研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与彰显。

一、关于《论语》文本的厘定——对《论语》文本的究明

20世纪初,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已显露端倪,表现在学科建设上,在当时著名的两所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中,都开始设立了近代意义的中国学研究学科。[27]1906年,作为近代日本中国学开拓者之一,也是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创设委员之一的狩野直喜,担纲主讲中国哲学史。武内义雄就是在1907年从第三高等学校考入了刚刚开设不久的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成为狩野直喜门下最初的学生。同年,即武内义雄入学当年的1907年,京都帝国大学又开设了史学科,由刚刚从新闻界转入大学执掌教鞭的内藤湖南负责讲授中国古代史;1908年文学科开讲,狩野直喜又担任了中国文学史讲座课程。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武内义雄继承并发展了其前辈学者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等人的学风和近代学术理念。

武内义雄一直恪守着立足于文献、求实求真的学术风格。他坚持认为:“所有的古典研究都必须从两种基础研究做起——第一,通过校勘学获得正确的文本;第二,弄清书籍的来历,进行严密的原典批评。”基于此,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便开始于关于《论语》本文的确定。

首先,武内义雄从四五百种现存《论语》文献中[28],选取了在中国的《论语》研究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本子——何晏的《论语集解》和朱熹的《论语集注》加以校勘。成书于魏的《论语集解》,首创中国古籍注释史上集解之体,其中收录的东汉以来的八种注本,集中保存了《论语》的汉魏古注。而朱熹的《论语集注》则为南宋最具代表性的注本。据朱熹本人所言,其注释原则乃不废古注并多集宋人之说,且兼下己意,注重义理分析(《朱子语类》)。武内义雄对此二注本的基本判断当属准确,他指出二者的差异即在于作为古注的何晏《论语集解》基本上是以训诂学的方式对《论语》作出解释,而作为新注的朱熹《论语集注》则重在从义理上推究儒教的精神。[29]只是对《论语集解》,武内义雄似着力更深,这一方面是缘于其文献实证的治学志向,另一方面,当与《论语集解》在日本的文本流传事实有直接关系。

而就日本方面的《论语》古注而言,武内义雄则着力推重江户时代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和荻生徂徕弟子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

伊藤仁斋是江户时代的著名学者,也是日本汉学时代“古义学派”的创始人,素有“江户第一大儒”之称。年轻时的伊藤仁斋曾以程朱理学作为治学之本,年届中年之时,伊藤仁斋开始对宋儒的理气心性之说产生怀疑,于是便以一家之言著书立说,从而开创了古义学派[30]。伊藤仁斋尊《论语》为“宇宙第一书”,他说:“盖天下所尊者二,曰道,曰教。道者何?仁义是也;教者何?学问是也。《论语》专言教,而道在其中矣。”[31]因此为探究孔子之深义,伊藤仁斋执笔撰写了《论语古义》一书。

伊藤仁斋以尊重《论语》的古来原义为本,尝试剔除朱子之学加之于《论语》的主观阐释。伊藤仁斋以一种学术直觉分别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朱子集注》的缺陷加以辨明。《论语古义》中记录了伊藤仁斋的许多独特体认与独到的见识,其中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创见是,伊藤仁斋将论语二十篇以“乡党篇”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之为“上论”和“下论”,认为只有“上论”才是“古论”,而“下论”则是作为补遗由后人续辑而成的。伊藤仁斋阐述了如此划分的理由。第一,乡党篇理应作为“古论”的终章而放在最后,故应放在“上论”的终了处以分隔上论下论;第二,在内容和文体上,“上论”“下论”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32]。伊藤仁斋为首的古义学派对《论语》所作的上论、下论的划分,指出了《论语》中窜入了既非孔子也非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论,这在对于《论语》的研究上,无论于日本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都发挥了开启研究视野的作用。

荻生徂徕是晚于伊藤仁斋四十年的江户时代又一著名学者、江户汉学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荻生徂徕为学之初先治朱子学,后对朱子学产生疑问而追随伊藤仁斋古义学,至晚年又进而反对伊藤仁斋的古义学,自倡古文辞学而成一家之说,其《论语徵》一书就是针对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而作的。[33]所谓“论语徵”,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得很明白:

余学古文辞十年,稍稍知有古言。古言明而古义定,先王之道可得而言矣。……有故有义,有所指摘,皆徵之古言,故合而命之曰论语徵。[34]

这种“徵诸古言”的做法,在《论语徵》中随处可见[35],这表明荻生徂徕对宋儒的流于空疏所予以的责难,是建立在涉猎先秦古籍、归纳其用例的基础上的, 这一研究中国古典的“语言学”方法,正是古文辞学派的精髓[36]。

荻生徂徕注意到历来古书多有误谬,并意识到那些以奈良、平安时代遣唐使带回的古写本为源头的日本古钞本,多可正中国古籍版本之误,于是便命弟子山井昆仑对足利学校秘藏的古钞本及旧版本进行校勘。山井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对易、书、诗、礼、春秋、孝经、论语等七经和《孟子》加以校勘,于享保十一年(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著成《七经孟子考文》,献之幕府,引起了极大反响[37]。

武内义雄服膺于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的学说,他认为,伊藤仁斋学术上最杰出之处在于“推行经典的批判,以批判的态度作为学问的基础”;荻生徂徕的出色之处则在于立足训诂学的立场,以阐明古典本义。二者的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学术诉求却是高度一致的,此即“摆脱朱子学的羁绊,自由地把握儒教的精神”[38]。在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中,特别表现在对《论语》文本的厘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深受此二人学术影响的痕迹。

概括说来,武内义雄在考察了《论语》的各种版本异同之后,按照《论语》各篇成书的先后顺序,分别就所谓“河间七篇本”“齐人七篇本”“齐鲁二篇本”等篇章次第加以分析整理,对应今本《论语》篇章作了下述归纳编序:

齐鲁二篇本——学而第一、乡党第二。

河间七篇本——雍也第三、公冶长第四、为政第五、

八佾第六、里仁第七、述而第八、泰伯第九。

(“子罕第十”为后人附加在河间七篇本上的内容)。

下论——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问第二十一。

同类推荐
  •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化中国》,国内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上一个世纪。
  •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7天教你读懂哲学

    7天教你读懂哲学

    本书为普及哲学知识的书籍。书中大量介绍了外国许多著名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著作等,并对每一位大师的生平成长之路和求学之路做了深刻的剖析,旨在向人们宣传和阐述他们的哲学观点和理论。本书通俗易懂,知识性强,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是客观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和正统弗洛伊德学派以外的,最受学术界、工商界、宗教界欢迎的心理学大师,有心理学领域“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以及人的多层次需求的理论,是近20年来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理论。“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更是成为当代人最推崇的口号和追求的信念。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热门推荐
  • 图纹世界之暴击无双

    图纹世界之暴击无双

    ……从小被疾病缠身的他服下了暴龙帝皇的龙心治病。获得了天下无双的暴击图纹、璀璨国度第一图纹师的灵魂记忆。在图纹世界,他将如何成为史无前例的传奇图纹师?
  • 墨天琴

    墨天琴

    梦碎的瞬间墨雪就呆呆地站在君暮村,伸手覆上小风的毛发,小风哼叫了几声最终安静了下来。南宫凉回首便望见那个素来笑得欢快的墨雪安静地眼角滑下眼泪。他们的注定,很难逃过,那一场生死的浩劫,有一天骤然出现,原来一切都那么脆弱,他敌不过宿命中的安排,她亦放不下那千年里他的许诺。风里,她想起了东方儒,那个掌心里有淡淡温度的男子,她的师兄,她初懂男女之情的那个人;她想起了寒风,那个一脸不羁却带她吃饭的人;她想起了师傅,那个第一次见面就嘲弄她的雌雄共存体,而独独他,那一刻,她希望自己从不认识他,从不。
  • 珊瑚海底的秘密

    珊瑚海底的秘密

    八岁的时候,她被带到他的身边。这就是你以后的主子了。“你以后就叫竹影吧,"一个好听的声音从她头顶响起,她抬起头,眼前是一个帅的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少年,他的声音干净好听。"竹影这是雪儿,以后你就专门负责她的安全。”十四岁时他对她说,他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雪儿躺在血泊里,他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朝她大喊"死的怎么不是你。"她被他设计掉入大海,在沉入海底的时候,她感到特别的温暖,死亡其实也并不可怕,她在胸膛的最后一口空气流出时想到。十八岁时,“你是谁,我们见过吗?,”她一副不解额的看着他。“对不起,如果我说让你留下了,你可以不走吗?”他含着泪哽咽的说。“先生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要找的人。”十八岁相遇时,她步步设防,他步步紧逼。。
  • 悦读甘州·故事

    悦读甘州·故事

    甘州是一块古老、厚重、深沉、美丽而又不乏神秘的热土,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甘州人,我对家乡始终充满着依恋、热爱之情。通过《悦读甘州》,对家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诸如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的“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当前,各地都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拉动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然而,我们的旅游文化,也面临着一个继续向前发展的课题。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不能仅仅依靠挖掘古代人文景观,而需古今并重,唯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不负时代之所望。
  • 宝贝你爱谁

    宝贝你爱谁

    青春校园,他待她如宝爱她如命,她却丝毫不领情.......当她终于接受他却是他离开之时,从此便相隔千里,多次的擦肩而过.......再见已是物是人非,五年后,他已是商界霸主,而她却只是芸芸众生中最卑微的那一个。那场尴尬的重逢注定让他们之间有了更多的障碍。在他的心里她就是一个绝情负义的女人,而她却认为是他移情别恋在先,当一切真相浮出水面,他们却再也回不到当初........传言中的他唯利是图,阴险狠辣,可是对她,却只有满满的宠爱,他能原谅她的任何错误,甚至她的背叛,只要不离开他就好.......他能在商界翻云覆雨,把所有投怀送抱的女人拒之门外,可为什么她就是不愿意好好待在他的身边,明明他可以给她一片天下,她却抛下他一次又一次,都说一个人的忍耐和爱是有限度的,但他对她的爱却是永无止境!
  • 爱情有时徒有虚名

    爱情有时徒有虚名

    童仝最新力作!每一篇短小精干的文章背后,作者想告诉每一位女性的是:理性的女人,不应把爱情当做生命的全部,也不需将爱情憧憬得太过美好。当爱情遭遇现实,它只是徒有虚名。这不作品是作者多年来对爱情、生活、婚姻的思考、感悟和积淀。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允许我吃醋》《喜新厌旧》《未婚妈妈的芥末粉》《防不胜防》《其实我知道》《那么近又那么远》《童言无忌》。
  • 冥婚:鬼夫阴魂不散

    冥婚:鬼夫阴魂不散

    我天生一双阴阳眼,却只是一个半吊子的猎人—猎鬼师,虽然技不如其他猎鬼师,但是我有一腔热情。我进入大学当天,不小心划破手,血滴到那枚阴冷的玉佩上,暗结了冥婚,当天晚上就被一只鬼给压在床上缠绵不休,“娘子,为夫等你好苦!”阴风阵阵,不管是驱鬼符,桃木剑,帝钱,响铃咒语,还是那五角星符,偏偏都收服不了他,更可恨的是还看不清他的面容,却夜夜被他恣意欺躏。捉鬼的时候,又被一个讨厌的俊美男人缠上,事后还被他讽刺技术不精,气的我拿那人一点办法都没。白天被男人欺负,夜里被厉鬼欺负,直到肚子里传来一句软糯的叫喊:“妈妈!”我愤而决定联合那男人先收拾那只厉鬼,却发现他是……
  • 风云录:剑侠情缘

    风云录:剑侠情缘

    世人皆知她性格怯弱孤僻,经脉尽毁废物一个。然而,当双眸再度睁开,来自21世纪的灵魂又将在这个世界掀起怎样的惊涛湃浪。阴谋迭起,江湖动乱,前途坎坷,而她又该将如何披荆斩棘,最终站上这众生之巅。他,冰冷面具下尘封数年的内心,只因她的出现而再次拥有了温度。夜色中的萍水相逢,一曲琴瑟和鸣乱天下红尘!“我愿用一生血雨换你一世安然。”他道。“不管今世也好来世也好....我所要的只有你.....”她笑。
  • 带刀首辅

    带刀首辅

    穿越大明嘉靖年间,成为江湖一流刀客。原本只想随波逐流,却意外卷入锦衣卫、东厂与朝堂纷争之中。从此步入仕途杀恶吏、斩贪官、战倭寇、闯辽东……凭借手中战刀,胸怀韬略,平步青云,成就一段带刀首辅的传奇。
  • 养鬼人

    养鬼人

    养鬼术是江湖著名的邪术,此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十分流行。当时并无避孕意识,往往导致家中人口过多,徒增生活负担,百姓往往留二子一女后将再生下的孩子都抛弃。有鉴于此,通晓此术之人会以亲生骨肉为目标,减去负担之余更能差遣鬼仔,呼风唤雨。事实上,养鬼并非邪术,心存善意则御鬼入道,心存歹意则必遭反噬。天道有常,善恶必报,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