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3800000014

第14章 控制系统的研制(1)

3.1 测控系统

航天时代伊始,首先产生的需求就是在地面建设航天基础设施。实际上,航天器与洲际导弹(假设把它也发射到太空) 差别显著。一般导弹只飞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能击中目标,且在飞行期间,要对导弹进行控制并监测各子系统的工作情况; 而卫星或行星际飞行器看上去却完全不同——它们可能要飞行数年。此外,卫星要配备各种独特的、能长期工作的设备,学者们总是想尽最大可能地利用它们。为了能正常应用航天器,地面必须部署能够进行无线电接收和转发的地面测控网,而且与卫星的通信最好没有“盲区”。

计划发射“Д卫星”时,建立地面测控系统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任务,而此卫星即是当时规划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讨论该项目时,很快就发生了利害冲突。主管导弹项目的武器装备部提议,应该由НИИ—4МО作为主管单位负责地面测控系统,因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广袤的苏联国土范围内部署观测点,很多地方又是常人难以抵达的无人区,如此规模宏大且难度极高的工作只有国防部才能完成。但是军事专家们持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发射卫星是科学院的兴趣所在,国防部不应该在这个领域牵头负责。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朱可夫1元帅针对分歧进行了决策。在极具远见地看到航天在未来军队中可能形成新军种的远景后,他选择支持导弹专家们的意见。从那时起,朱可夫就写下“将太空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名言。

1956年1月30日,苏联政府发布了建造“Д卫星”的命令,任命НИИ—4МО作为主管单位,负责建立地面测控系统。项目负责人由时任研究院院长的索科洛夫2中将担任。

因为预定的卫星发射时间已经临近(1957年夏天) ,无法部署完整的地面测控系统,所以人们决定先使用为P—7导弹研制的观测测量设施,但这会使卫星的有效工作时间局限在几周内,而且对卫星轨道的测量精度也不高。

因此测控系统的原型机就采用了卡普斯金亚尔的靶场测量系统。这个系统是从无到有,并且在全员动员的状态下研制的。所以最初该系统仅装备了最简单的观测导弹飞行的设备:英国造的无线定位炮瞄雷达和之前由НИИ—885研制的CTK—1有限通道无线雷达站。沿导弹主动段飞行的地面迹线设有测控站,上述设备安装在了站点处; 而在发射区域周围内,呈三角形放置了3 个德国制高精度光学跟踪仪。为保障测量的同时性,还建立了时间统一服务系统。雷达和光学测量设备的自身定位则通过释放气球和利用地面参考线来完成。飞行轨迹是用计算设备算出来的,在最佳状况下可以使用带键盘的计算—解算设备。

随着新型导弹的出现,靶场测量系统也需要随之更新。如果说P—1和P—2导弹用CTK—1型有限通道雷达就可以捕获的话,到P—5导弹时就需要建造新的CTK—2 型雷达了,它的无线电信息接收通道增加到了28个。而且采用机械式发射机使得弹上安装的无线电遥测设备的重量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后来,НИИ —885 分离出一部分,组成了第567 专业设计局。在不断更新无线电遥测系统的过程中,该局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测量装置:PTC—3、PTC—5、PTC—6、PTC—7、PTC—8。

但是其间,出现了第567 设计局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它为基础组建的专业分部莫斯科能源研究所专业设计局3。对手提出了新一代监测站的构想,能够监测导弹飞行的整个过程,直到导弹与地面接触。第一个监测雷达系统“Д 指示器”是基于脉冲式雷达、全向天线以及弹载应答设备的原理构建的。在成功进行了系统试验后,20世纪50年代初P—2导弹发射时,该监测雷达开始了批量生产(贡采夫斯基机械制造厂生产地面雷达,而НИИ—885的测试厂生产弹载设备) ,并且以“PKT”为型号名称从1954年开始装备军队。系统的作用距离达到了500 千米,而且按照当时的水平,实现了很高的测量精度——在极限作用距离条件下,距离误差在50米以内,而射向误差不大于3.6分。

在对PKT的改型研究过程中,在总设计师波格马洛夫4的领导下,莫斯科能源研究所专业设计局研制了“望远镜”系统,能够借助安装在弹头上的“火炬”应答机的信号开展工作。它成功地通过了试验验证,并获得了在秋拉塔姆的测量点进行安装的许可证。

1956年,波格马洛夫所在的设计局又新建了一座名为“额尔齐斯”的弹道测量站和一个“拖网”无线电遥测系统,该系统在与PTC—7展开的公平竞争中获胜。

这样,在P—7导弹开始进行飞行试验时,设在秋拉塔姆的第一个测量站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英国制造的无线定位炮瞄雷达被“望远镜”系统所取代,而CTK—1 有限通道无线雷达站被通道数超过其5倍的“拖网”遥测系统所替代。

一号测量站的建设是在1956年11 月完成的。这个设在秋拉塔姆的测量站由3个不相连的平台组成,分别位于当地至高点科林什克的鸟冠状山峰顶处,沿垂直于 P —7 导弹飞行路线的方向一字分布。从装配试验厂房到测量站修建了长1.5 千米的沙石路。而在测量站另一侧1.5千米的地方,则为导弹飞行经过的区域。

从装配测试厂房方向过来的第一个平台,放置着测外弹道的移动式相位计无线测角雷达“额尔齐斯”,雷达安装在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的轮式汽车通用车体[1]上。雷达天线由9个分米波喇叭型天线组成(中心天线,2个十字构型大、小天线组),固定安装在基座上。

在距离“额尔齐斯”雷达500 米处的平台上,安装了无线电转发和光学外弹道测量设备,周围设有带刺的铁丝防护网。平台上建有砖结构的平房,内置时间统一服务系统,是测量站的通信和控制中心,还有方形塔式电影经纬仪 KTh —41、圆形塔式电影经纬仪KT—50和2个“望远镜”无线遥测雷达站。

在第3个遥测平台上有木板搭建的两居室芬兰小屋,一号测量站的官兵曾在此居住。小屋的右侧,稍往前一点有安装在通用车体上的8个无线遥测雷达,测量“拖网”遥测站的慢变参数,还有6个无线遥测雷达测量PTC—5的快速变化参数。旁边有辅助车辆,还有安装在双轮拖车上的汽油—电子组件8 H01。

秋拉塔姆的靶场测量系统除了一号测量站外,还有另外两个遥测站点,这两处安装的设备要简陋得多,但它们却能让人们全程跟踪P—7导弹的飞行运动,直至飞抵勘察加半岛。

第一个站点群用于测量主动段飞行弹道:2号站和3号站是光学测量站,6号站是弹道测量兼遥测站,4、5、7、8、9号站则仅安装了弹道测量设备。

第二个站点群位于弹头落点区,组成了独立的第43号科学—试验地面站群,中心位于勘察加区的克柳奇村,包括12、13、14、15、16、17号测量站。站点群围绕着60 千米× 60 千米大小的弹头落点区域修建。15、17号站是互为备份的遥测站,而12、13、14、16号则是弹道测量站。

到1957年第一次发射 P —7 导弹时,这些站点系统均已就绪。如此繁多而复杂的靶场测量系统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导弹系统的状态信息。在P—7导弹飞行的第一阶段的试验中就已经计划要测量多达700 个参数。为此,导弹上也安装了重达2.88 吨的测量、记录系统,其中包括3 个“拖网”遥测系统(分别装在 A 舱段、B舱段和弹头部分)、2个PTC—5系统(安装在A舱段和弹头部分)、“火炬”应答机和АРГ—1系统各一个(安装在弹头部分),还有压力、温度、振动、过载等各种传感器。

巨大的费用是值得付出的——遥测专家们指出,这些系统能够发现各种瑕疵和不容易暴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几小时。

当然在 1956年 9 月 3 日,第 1241 号命令的 633 页明确了НИИ—4МО为组建航天测控网的组织领导单位。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提供飞行保障时,该院的研究人员马上想到了利用已有的靶场测量站点完成任务。所以,在最初航天测控网的设计方案中,建议部署的8个测控站点,其地理位置与秋拉塔姆靶场测量站点的位置惊人地一致。

接收卫星的遥测信息的任务,应由航天测控网中经过完善的“拖网”遥测系统来实现。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足够多的可靠通信线路,因此只有最重要的、表征航天器活力的参数在测控站点进行实时处理,处理结果被传送至位于莫斯科郊区堡舍沃村的НИИ—4МО的协调计算中心。遥测通道收集的数据都由“拖网”遥测系统记录在照相底片上,然后再通过专用邮箱发送,以便科学院的研究所开展研究。而把所有的测量过程同步,并把测量结果与世界时联系在一起的工作,就需要通过已经相对成熟的“竹子”时间统一服务系统得以实现。

当“Д卫星”的雏形逐渐成形后,НИИ—4МО和第一特种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共同接到了依照卫星改进现有设备的技术任务。之后,所有设备都在其名称中增加了“Д”字符,以示区别,比如,“望远镜Д”型无线电测距雷达。

正当卫星测控站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1956年年底,人们发现原计划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存在着爆炸的危险。对此,第一特种设计局建议,紧急研制重量只有100 千克的简化卫星,以替代“Д卫星”。

与此同时,НИИ —4МО 再次分析了正在建设的航天测控系统,并进行了修正。测量站点的数量增加到了13 个,但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站点与现存的靶场测量站点重合了。因为“简化卫星”或其他卫星的飞行轨迹将沿着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的方向飞行,由于地球自转,卫星的地面轨迹将逐渐西退,所以科学测量站(现在称为航天测控站5,简称测控站) 部署在了以下有人居住的地区:

1号测控站(1Д测量站) 部署在秋拉塔姆(在1 号靶场测量站旁边);

2号测控站设在马卡特(第44号测量平台,哈萨克斯坦);

3号测控站设在萨雷—沙岗(位于国防部第10 科研试验基地,哈萨克斯坦);

4号测控站位于叶尼塞(在叶尼塞河岸边,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

5号测控站设在依斯古珀村(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

6号测控站设在叶利佐沃村(勘察加半岛);

7号测控站设在克柳奇村(勘察加半岛);

8号测控站位于吉瑞卡村(马加丹州);

9号测控站位于红村(列宁格勒州);

10号测控站设在辛非罗波尔(克里米亚);

11号测控站设在萨尔特恰拉村(特比利斯附近,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境内);

12号测控站设在新西伯利亚;

13号测控站位于乌兰—乌德(布列斯卡娅自治共和国)。

这样航天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就此得到确认,1957年5 月8日总参发布指示,明确了系统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核心成员、通信设施、时间统一服务系统和13 个测控站点。而每个测控站士兵和中士的人员训练和数量配备则在卡普斯金亚尔基地的专门会议上讨论确定。

1957年夏,除了位于马加丹州的8 号站外,其他测控站从全国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人员、设备和其他各种物资。8号站因为其远离城市、难以抵达,更重要的是那儿覆盖着的永冻土层,很可能对测控站点的后续建设带来“意外”,因此后来决定不再在该处设站。而为8号站研制的设备则留在了堡舍沃,为各测控站点培训人员时候所使用。

1957年10 月初,最重要的 7 个测控站部署完毕。人们在伊尔—14飞机上安装了特殊的设备来模拟卫星的工作,对各站点进行了模拟飞行验证。

将“Д卫星”用更轻、更简单的简化卫星代替,其上又没有安装测轨和遥测设备,这使得P—7导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这些都增加了航天测控系统的工作难度。P—7导弹去掉了与地面“望远镜Д”无线测距雷达相关的“火炬”应答机,这种改变直接导致了测轨精度的下降。测控网各站点内补充安装的П—30无线定位雷达,由于没有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研究雷达屏幕中圆形视场的图像记录的尝试,也就不可能给出可信的结果了。另外,即使是与最小的飞机相比,卫星反射面的面积也太小,这就决定了不能用被动的方式记录其轨迹。因此,采用各测控站点所安装的电影经纬仪,以视觉的方式针对“简化卫星”这种小尺寸的目标进行位移跟踪,就显得很不现实。

考虑到这些困难,人们决定通过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可靠的稳定性,以及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发出的关闭发动机的主指令(利用1号和6号测控站的“拖网”系统记录确定),来判定卫星是否入轨。在轨飞行段的轨道则使用科学院的光学天文台和无线电方位计来记录。

1957年10月4日,苏联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射。发射几分钟后,设在秋拉塔姆1号靶场测量站的P—250接收机就接收到了无线电信号。在与第二级火箭分离后,卫星发出的独特的“滴滴滴”的声音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接收过程持续了大约两分钟,之后“简易卫星”飞到了地平线以下。经过一个半小时后,接收过程再次建立,卫星开始了第二圈的飞行……

同类推荐
  •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空中客车公司如何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从一个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嗤之以鼻的欧洲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超过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用飞机制造商的艰难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公司既要面对美国制造商的强大压力,又要克服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特殊的体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来自政治(包括政府)的种种压力,几乎是举步维艰,走一步摆三步。全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极强,空中客车公司每一次陷入绝境时令人叹息,每一次峰回路转又令人拍案叫绝,而折射出的经验与教训又使人回味无穷。本书可作为航空界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应用航空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人类航空探索曾做出重要贡献。从1909年冯如驾驶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动力飞机首飞成功开始,中国航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航空历史的大国,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介绍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的专著。根据林左鸣董事长提出的编写中国航空工业史的要求,在航史编修办的组织下,作者孟鹊鸣查阅和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编写完成了这部《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总史: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填补了此项研究及出版领域的空白。
  •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2008重点课题“西湖治理史及其生态学评价”成果的一部分,围绕着西湖治理这一中心,重点阐述了历次对西湖治理的具体经过,及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对每次治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乔·萨特——波音747总设计师,当之无愧的“747之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是第一次披露。747飞机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乔凭借他的洞察力、正直、勇气,带领他的项目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了堪称工业界奇迹的747飞机。本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风趣,既可给航空业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以启迪与借鉴,也能为航空业外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热门推荐
  • 从开始到未来,只是为了你

    从开始到未来,只是为了你

    三年前,天真烂漫的她遇到了他,他锦衣玉食,家财万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他温柔如水,深情款款,许下三年之约,那个遥不可及的音乐学府,是他们将相遇的地方。一年后,她遇上车祸,却安然无恙,唯独忘记了他的模样,这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惊天秘密?两年后,她循着记忆考上了南校,一切故事的
  • 龙剑传

    龙剑传

    大道苍茫,无有尽处。人生岁短,百年而竭。灵师纳天地灵气以固元体,历生死之劫以定心魂。功力通天,自能超脱于世间,但那茫茫天道却有谁能踏破!-龙族青冥前往巽周山寻找隐魂石,在与巫族的冲突中,不幸身中巫咒。青冥将死之际,托付挚友风承影和蓝竹音夫妇,将自己身殒后凝结的龙珠送回圣山龙潭。当蓝竹音将龙珠投入龙潭时,她腹中的胎儿却意外地接受到了禁忌的传承。龙族得知此事,千里追踪,寻到风氏夫妇,但是闻知危情的夫妇二人已然将初生的婴儿托与他人抚养……
  • 隐婚蜜爱:老公回家请敲门

    隐婚蜜爱:老公回家请敲门

    御子湖畔偶相逢,惊飞野鸟无数……外加结婚证一本砸在她头上。本以为自己不过是某男的挡箭牌,结果某男宠起人来,连他自己都惊讶!“老公,人家喜欢这个牌子的包包,但人家不喜欢这个颜色!”某男直接拿起手机:“将X公司买下来,把X款式的颜色换成少夫人喜欢的,马上生产。”某女大喜过望,继续眨着星星眼,轻喃道:“老公,人家很喜欢白天的你,却不喜欢晚上的你,介个怎么破?”某男了然的挑挑俊眉,附在她耳畔认真的回答:“如果老婆想黑白颠倒,我倒是不介意,而且会更加卖力的!”某女气结,将包包摔到他怀里,下达最后一个命令:“恭翊景,今天晚上不许回家!”某男瞬间如临大敌,因为他,没有自己家的钥匙!!!
  • 八目蛛皇

    八目蛛皇

    来到陌生世界之后,叶小超渐渐适应了这里平淡的生活,那天,像往常一样外出狩猎的叶同学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无意中遇到的一只小萝莉,居然就是传说中万中无一的人形伴生兽。“呦~那边的呆萌小哥~要和本王签下契约么~”那只斜靠在树上,满身伤痕的白发小女孩微笑着的向他打着招呼。就这样,一个对这世界完全不了解的天外来客和一只老气横秋的大龄萝莉结伴而行,一头扎进了这强者倍出,魔兽横行的无尽世界。
  • 女尊之男神进化史

    女尊之男神进化史

    韩以琛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会沦落到这个地步。这个世界于二十一世纪基本相似,只有一点,大大不同,那就是,这里掌权的全是女人,女总理,女富商,女。。。刚穿到这个五岁小男孩的身上时,本以为自己是下一个龙傲天,没想到,上帝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初来乍到,韩以琛,不甘过,烦心过,但经过十年左右的相处,他慢慢接受现实,苦中作乐,也总算领略了一把女人的悲哀了,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就像□□,既然反抗不了,就尽情的享受吧!请收藏喔~~~~保证不吭~谢谢大家,谢谢一直支持的我的书迷们!
  • 异世新王

    异世新王

    穿越当天居然赶上登基!还是个弱小的国家?慢慢发展,逐步变强!国家太多,那就统一大陆!
  • 海豚2号:惊险食人谷

    海豚2号:惊险食人谷

    《海豚2号(惊险食人谷)》内容提要:车长莫杰突发重病,房妮老是不得不充当临时车长,驾驶海豚2号带领同学们午夜12点准时出发旅行。没想到一出门就遇到了太空警察。好不容易摆脱掉了太空警察,苏达达和安顿却被一个神秘的“汉堡包”所吸引……一个个惊险的遭遇在此展开,他们能否凭借着勇敢和智慧战胜邪恶,最终脱离险境呢?
  • 九天创神诀

    九天创神诀

    百锤成仙,千炼入圣,九转成神……一段传说的终结,另一段传奇的开始……封印千万年的邪恶势力,亘古传承的正邪之战,苦境人界的神秘背景,隐藏在黑暗的各方势力将再一次掀起腥风血雨……请关注梦说一剑的跨年度大作九天创神决,陪紫薇麒麟与子风一起九转成神
  • 惹爱成婚:腹黑首席太迷人

    惹爱成婚:腹黑首席太迷人

    “我才十九岁!我不嫁!”她委屈愤怒。他们相差十六岁,他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想嫁给他的女人多如过江之鲤,可她不想攀附权贵,更不愿意做他的第四任妻子。“你下个月就二十了。”婶婶说:“你嫁过去之后,什么都不用愁,有什么不好的?你还挑三捡四,端什么大小姐架子?”“既然这么好,你怎么不让你女儿嫁过去。”她被激怒了强硬的回绝道。“关于婚礼的事,秘书会跟你联系。”他对她说,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偏偏点名让自己娶她,一个毫无姿色、身材可谈,甚至连家庭背景也是惨淡无光的女人。女人?他心底发出冷冷的笑声,面前这位,像是发育不全,怕还称不上女人吧。
  • 塞上曲

    塞上曲

    最后的,属于我的记忆,被定格在图书馆陈旧的木架轰然倒塌的那个瞬间……然后……别怀疑,我没有精神分裂,也没患上臆想症,而只是,非常非常老土,非常非常俗套的穿越时空而已。穿越时空?如此俗烂的剧情,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而它,却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