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3800000002

第2章 火箭的故事(1)

1.1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宇宙航行的历史应该从1903年说起。正是在这一年,五月份的《科学评论》杂志,发表了卡卢加州自学成才的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1 的论文《用喷气式仪器研究宇宙空间》。作者在文中指出,只有借助液体发动机火箭,才能实现飞向宇宙。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之前,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航天知识。19 世纪,飞行活动开始蓬勃发展,并首次试图制造出比空气重的飞行器,这就促使人们产生了建造星际飞船的设想。满腔热情的幻想者马上抓住这一新思想,况且,在神话和以前的文献中,就有飞往月球和其他星球神奇旅行的描述。而那些活跃的发明家们也不允许自己再等待了。

但是,奔向宇宙道路的第一个障碍,也许是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地球引力。早在168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就证明2 ,为了进入绕地球轨道,至少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7.91 千米/秒,而飞向月球或其他星球,就需要第二宇宙速度11.2 千米/秒。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呢?

19世纪中叶,人们已经知道火箭可用火药作燃料,但是,速度和操纵性还有待改善。不过,火炮的研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现了有来复线的炮——可以在几千米的距离内密集射击。于是人们便认为,弹体越大、火药越多,炮弹的速度就越高。后来的研究证明,火炮炮弹的最大速度,只是稍稍大于2千米/秒,而加大炮筒和炮弹尺寸完全没有用,炮弹可以飞行得更远些、快些,但达不到理论上预期的效果3。

不过,在19世纪,人们还是把巨大希望寄托在了火炮身上。所以毫不奇怪,飞向宇宙的第一个技术设想是和火炮相关的。

1865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第三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4迅速走红。小说中描述的长274 米、重68000 吨的大炮,使用的固体燃料是164000吨硝化棉。书中设想,用这门大炮向月球发射无人乘坐的炮弹,但是后来,很不寻常地,炮弹在核心内设置有客舱。三个大胆的人决定坐进舱内去太空旅行一番。当然了,小说里向月球的发射取得了成功,而他们不仅实现了星际旅行,还在十分惊险离奇的飞行中飞向了我们相邻的天体。可是在现实中,事情远没有这么乐观。

假设,这一火炮发射的完备炮弹具有第二宇宙速度。详细计算表明,炮弹在炮膛内最初和最短的一段距离上,它所达到的加速度会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不管是何物体,其内在所具有的重量是其自身重量的 60000 倍!也就是说,乘客经受的冲击过载将达到60000g5。

儒勒·凡尔纳也想到了,小说中描述的星际旅行者将经受巨大的反作用过载,于是炮弹被装上简单的防震装置,以为这样可使旅行者不致擦伤或碰伤。在19世纪,学者们还不知道人能承受多大的过载,但是,上述离奇而巨大的过载数字把人们吓坏了。研究人员评论凡尔纳的设想时说,这种炮弹上的乘客毫无疑问会在地板上被压碎。而和真实情况差不多的是,今天,人们更进一步确定了,致人死亡的冲击过载大于300g6。

但是,小说中的人物还遇到另一个危险,就是空气阻力。因为,这一阻力的增长速度比炮弹的速度快得多。而除此之外,物体飞行越快,其发热和损毁也越快,流星雨就是证明。儒勒·凡尔纳的大炮在其设定的加速度条件下,炮膛出口的空气阻力将毫无悬念地拦住炮弹,而炮筒会碎成小片。

尽管有这些严重缺陷,法国作家的设想仍然引起了社会反响。人们不断讨论,甚至提出了改进方案。如果做一长达300 千米的大炮,并将炮膛中的空气排除,炮口“移出”大气层,并往炮弹内注满水——因为水是理想的天然减振器,那么,理论上应可以避免所有问题。不过,这一理论课题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无论在儒勒·凡尔纳时代还是现在。

但这一想法还是激发起巨大的想象力。后来,不少宇航事业奠基者承认,正是幻想的“月球炮”召唤着他们献身于这一领域。

齐奥尔科夫斯基阅读了凡尔纳的小说。还在青年时代,这位未来的著名学者就被飞行所吸引,并确定了他科学兴趣的主攻目标——制造更完善的气球、气艇和飞行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航天学对齐奥尔科夫斯基来说是居第二位的,是对天文学的爱好才把他引向如何达到宇航高度和速度的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刻看出巨炮设想的缺陷,并否决了这一方案。于是,他集中精力探讨利用离心力,即环绕赤道加速高架桥的思想,或者更有前景的巨塔,但全都复杂得难以实现7。此后,他审视了各种飞向宇宙的方法。

尽管在齐奥尔科夫斯基早期手稿中已经提及利用反冲力(后坐力) 在真空中运动的可能8 ,但他还没有想到火箭。1896年,卡卢加州的学者阅读了费多洛夫的小册子《排除空气作为支撑介质的新飞行方法》9。年轻的发明家在书中叙述了自己创意的有好几个发动机的“飞箭”作用原理:一些发动机使其升空,另外几个使其在水平方向运动,第三组完成反作用舵的功能。每台发动机都由气体发生器和“管道”组成。气体在压力下进入“管道”,并向外喷射,产生反向推力,以此使“飞箭”向相反方向运动。

费多洛夫的设想让齐奥尔科夫斯基惊叹不已,稍后他写道:“这一设想把我推向严肃的工作,正像掉落的苹果开启了牛顿引力一样。”

费多洛夫在书中没有作任何计算,学者们只好自己独立完成。1897年5 月10日,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了计算公式。今天,按照惯例,公式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确定了4 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任一时刻的火箭速度,燃气流从喷口喷出的速度,火箭的质量,爆炸物质量10。假设,需要发射地球轨道卫星,也就是说,当燃料烧尽之后,火箭速度应该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每一物质燃烧后的气流速度都是其独有的。调整这两个数值,可以挑选燃料和火箭质量之比,以达到最佳值。

公式立即向齐奥尔科夫斯基证明,直接利用火箭飞向其他星球是可能的。公式也使他确定了火箭的理想燃料:如果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而用液态氧作为氧化剂,则火箭的载重量会显著提高。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自己计算的基础上,写出论文《用喷气式仪器研究宇宙空间》,其第一部分在1903年发表。文中,除其他内容之外,他还描述了使用氢、氧燃料的直喷口火箭。最主要的是,论文表明了此种火箭和火药燃料火箭相比,能够逐渐加速,避免了在发射段的冲击过载。

论文没有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其第二部分7年后才面世,即1911年,刊登于《飞行信息》杂志。在文中,齐奥尔科夫斯基给出了克服地球引力,向其他星球飞行的计算结果,并提出了宇宙飞船自主式生命保障系统的思想。作者用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航天学座右铭的语句结束论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

1.2 赫尔曼·欧波特的火箭

虽然涌现了大量关于齐奥尔科夫斯基及其论文的文字11 ,但是直到1923年,它们才被真正认可,也就是在苏联报刊上出现了关于德国火箭成就的消息之后。

赫尔曼·欧波特被认为是德国火箭制造的奠基人12。从青年时期起,他便研究航天学理论问题。10岁时读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并在物理老师帮助下做了简单计算之后,他懂得航天火炮的设想不可实现。14 岁时,赫尔曼·欧波特得出结论,征服宇宙只能用火箭。15 岁时,他独立推导出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18 岁时,他完成了液体燃料火箭设计方案。1917年,欧波特在军中服务时,设计出军用25 米高的弹道火箭,其燃料成分是酒精和液态氧,并用泵将燃料压进火箭发动机内。为使飞行稳定,还应用了陀螺13 ,至此,大致确定了至今液体火箭结构中仍在使用的基本原理图。

计算表明,以酒精作燃料的一级火箭,其飞行距离超过任何炮弹,但对宇宙航行来说却不可行。因为燃料箱会逐步排空,从某一时刻开始,将成为无用载荷,使飞行不但不加速,反而会减速。不过,欧波特找到了出路,并于1920年写出二级火箭方案。第一级以一份酒精、氧作为燃料,第二级用氢、氧。

稍后,欧波特充实了自己的探索,并在1923年6 月发表专著《星际空间火箭》14。该书是世界文化中第一本以科学的严谨性表明制造大型液体火箭技术可行性的专著,书中还讨论了火箭实际应用的最新目标。那些令人瞩目的设计详细的图样,在那个年代,简直无与伦比。通过此书,人们看到,航天学不仅是科幻作家专属兴趣的领域,而是一项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可以在此施展才华的事业。

在苏联,欧波特的著作同样引起了共鸣。1923年10 月2 日的《消息报》刊出了书评。所有这些激怒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因为书评对他的论文却一字未提。为了纠正这种不公平,1924年,他将自己1903年的文章以单行本再版,并分发给对其感兴趣的人员。欧波特得到他应得的承认,他也立刻承认了俄国学者的优先权。苏联的科普工作者对此大加宣传。结果是,欧波特的书不仅成为确认齐奥尔科夫斯基优先权的推手,而且推动了苏联火箭航天课题的宣传。

欧波特的下一部著作《实现航天飞行之路》15发表于1929年。德国学者在书中总结并十分仔细地分析了火箭制造领域,以及自己过去的和新的研究工作。欧波特审查了两种型式的火箭。模型B携带科学仪器,用于研究大气上层; 而模型E则用于飞向宇宙空间。第二种型号特别有趣的是,在它身上,浸透着许多影响后来火箭发展的技术设想。

模型E火箭有一个大喷口和宽底座,底座上固定4 个尾翼。火箭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加速级,使用酒精和液态氧作燃料;而第二部分,在同样的情况下,氧化反应却使用液态氢。第二级的上部设置了带有舷窗的小舱,可进行天文观测。欧波特称其为“地球居民的玻璃缸”。作者估计,携带两名乘客的火箭“大约4 层楼高”。发射前装满燃料时它的总重量为288吨。航天行程中,乘客能够身穿类似潜水服的特殊服装,在一定时间内离开“玻璃缸”。至于座舱重返地球时在大气中的制动,欧波特建议用降落伞实现,或者借助滑翔降低速度,以减小载荷的特殊升力面和尾翼。

欧波特的想象和技术翔实的工作引来热烈喝彩。德国和与其友好的奥地利在《星际空间火箭》出版后的5年时间里,相继出版了超过80部有关宇宙火箭技术的图书,掀起了火箭热。

1927年6月11日,正当火热的巅峰时刻,在德国城市布莱斯劳(现在的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一群醉心于航天飞行的人集合起来,成立了星际报道协会16 ,协会成员几乎立刻就开始商定小火箭的设计工作。

1929年5月,著名导演弗里茨·朗闻知欧波特之后,邀请他做影片《月亮上的女人》17的科学顾问。当欧波特来到柏林时,又一个创意诞生了:作为广告炒作,在电影首映之前发射一枚真的火箭。弗里茨·朗同意了,并从电影经费预算中拨出10000 帝国马克。发射日期定在1929年10月19日。

制片厂广告部立即发布了这一消息。新闻界开始大力宣传欧波特的火箭。而火箭本身的制造却并不顺利。因为设想乃至论证是一回事儿,将其用金属制造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儿。

液态火箭发动机的作用原理似乎颇简单。从一个容器向燃烧室送入燃料(液态氢、汽油、煤油、酒精),再从另一个容器送进氧化剂(液态氧),以保证燃烧。混合物在燃烧室燃烧,其生成物从尾喷口排出。但是,实现这一原理实在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燃烧室是在高温、高压、高速的条件下工作的。

类似环境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工业设备中都未曾有过,因此,当出现液态火箭设想时,科学界还没有研究过这些复杂的过程。但是,为了研究它们,需要有哪怕一台工作的发动机,而这样的发动机还没有出现——一个怪圈。

经过初步计算之后,欧波特选用汽油作为燃料。当时认为,液态氧和汽油混合会立即发生爆炸。抱着驳倒此观点并达到稳定燃烧的愿望,欧波特开始试验。但他不是用发动机原型机,而是在“纯理论”的装置上试验。他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研究极端细小的汽油流输送至装有液态氧容器会发生什么。终于有一次,发生了爆炸。他的鼓膜崩裂,左眼受伤。医生建议他休假治疗,但顽强的学者继续进行试验。

最终,欧波特创制出独一无二的锥形燃烧室,称为“锥喷嘴”( Kegelduse)18。尽管令人担心,但其燃烧时工作还是稳定的。实际上,这是欧洲第一台有效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需要检测火箭的气动力特性。这通常通过在风洞吹风的办法来检测,但这样的试验非常昂贵,又占用许多时间。欧波特决定,试验观察模型从高空坠落,这样可给出定性的概念。于是他找到一家工厂的大烟囱,从上面投掷木制的火箭模型。当时,还真的拍摄到了这一瞬间。“广告商们”展示了他们的智慧:把影片倒过来放映,让降落的火箭起飞,并通报“欧波特火箭第一次试验发射”。

欧波特终究没有来得及在《月亮上的女人》首映前,制造一枚货真价实的火箭。他超支了大量钱财,被迫离开德国数月。

同类推荐
  • 大鹏同风起

    大鹏同风起

    《大鹏同风起--国际名人驾机飞行传奇/飞行系列丛书》编著者丁邦昕、魏克。《大鹏同风起--国际名人驾机飞行传奇/飞行系列丛书》以平实,生动的笔触,讲述了飞机问世以来100多年间,国际上23位政要,名流驾机飞行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丘吉尔、布什父子、阿萨德,魏茨曼,穆巴拉克、侯赛因,加加林,普京,他信,查尔斯,安德鲁,威廉和哈里王子……有的是职业飞行员,沿着从军,从政之路扶摇直上,或改行从事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有的出于对飞行的爱好,历经千难万险,终身挚爱未曾改变;有的则是兴致所致偶尔为之,一飞冲天,轰动一时。
  •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未了的传奇:波音747的故事

    乔·萨特——波音747总设计师,当之无愧的“747之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波音747从立项、研制、试飞直至交付客户的整个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是第一次披露。747飞机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乔凭借他的洞察力、正直、勇气,带领他的项目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了堪称工业界奇迹的747飞机。本书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风趣,既可给航空业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以启迪与借鉴,也能为航空业外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 我跟师傅学工程管理

    我跟师傅学工程管理

    全书共分4章,旨在让工人了解装修的重要行业知识,为工人们提升自己,独立接恰装修项目提供知识储备。第一章,工程预算报价,介绍工程预算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合同的拟定,介绍怎样拟定合同,并详细讲解工程中的甲乙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第三章,施工现场流程管理,主要涉及装修工程中的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第四章,装修中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是国家对装修行业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合同纠纷问题等。并附录一套家装施工合同,以供参考。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由于特定的历史和自然原因,在保护区辖区通常保留有很多的自然村落,这些村落与保护区和谐相处,并在长期的繁衍与更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于其他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态职能。它们在得到自然界长期所赋予的物质恩惠的同时,也肩负着保护自然与家园的历史使命,它们被视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直接实施与受益者。
热门推荐
  • 觅千珏

    觅千珏

    仰望天空,感受那唯美的满是星辰,那北斗七星勾勒出了和谐的弯,心中如诉万千的舒服,可在心中的回忆又是挥之不去,如果有人听我说完这个回忆那该多久,不过我愿从头说起。。。。。。
  • 业余鬼灵师

    业余鬼灵师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我的身世注定我要与这恐怖的诅咒作斗争。是命运?还是有人刻意为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诅咒不解除,我会永远顺着这条不归路走下去,为了我的家人,也为了我自己……从我成为传承者的那天起,我开始带着我的朋友们踏上了一条与鬼怪斗法的不归路。谁能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危险、恐惧,接踵而至!
  • 老子商学院

    老子商学院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它们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做过具体明确的表达,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将老子思怨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将东方传统文化与两方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去粗取精,走一条有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
  • 凌霄剑客

    凌霄剑客

    时逢盛夏,枝繁叶茂。阳光在树林中留下斑驳的光影,小鸟在枝头吱吱的叫。林中传来“簌簌”的声音,一道身影从树梢掠过,打破这林间的静谧。这道身影在林间不停的穿梭,惊飞林中的鸟儿,踏碎枝头鲜艳的红花。身影猛地停住,是个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左右,穿着粗糙的布衣,头上黑发凌乱,乌黑的眸子中满是惶急,前方几步处就是悬崖。PS:没错,就是俗套的跳崖。
  • 学弟翻身:溺宠傲娇小萌妻

    学弟翻身:溺宠傲娇小萌妻

    开学社团招新时,她一不留神就招了个妖孽进了自己的部门。“会编排报纸吗?”少年闪着耀眼的如猫眼石般美丽的眼睛,很恳切的点了点头,怕她不信般,他掰着手指头:“我不仅会编排报纸,还会编排程序黑人电脑,还会撒娇,会卖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怎样,学姐你收吗?”许伊人“……”却不想这只看上去无害又萌萌哒的学弟是怎样腹黑又无耻,以至于让自己在被拐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让自己未来的大半时间都在床上惨绝人寰地度过。“无耻,大混蛋,我要离家出走!”
  • 女儿悲

    女儿悲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昔年战乱,唐末诗人韩翃怀念乱离之宠妾。故事的主人公杨时云,并未堕入风尘,亦无机缘成为大户人家之妾,但生逢乱世为女人,不如太平之犬,一也。曾经的H城,日寇入侵,丧夫失子的时云再嫁小头目运栋,借运栋之手枪杀曾经欺骗自己的春生,又协助运栋,以下神之名解救被日军俘虏的方军长,最后运栋却死于时云之手。什么样的爱恨情由,让这样一个柔弱女人对自己曾经的男人痛下杀手。
  • 侠路相逢

    侠路相逢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爱情一个是宫家大小姐,一个是闻名的侠盗,当侠路相逢时,究竟谁胜谁负?
  • 黑白对决

    黑白对决

    深藏在阴谋与隐忍下的异能,是黑,在长久的准备后终于袭来。正义与用生命铺垫出明朗前路的警察与军人,是白,在重重阴谋与异能下找寻真相与出路。这个世界会走向何方?是顺从缘故的呼唤,走向异能统治的世界。还是在头脑的风暴与鲜血的道路下,由平凡人抗争地把世界拉回原来的轨道?三名出类拔萃的年轻警察,开始不断地成长,对抗袭来的异能。
  • 重生之洛蓝蓝

    重生之洛蓝蓝

    蜀山外院弟子洛蓝蓝因偷学内院高级功法在练功即将大成之时被发现,被其长老诛杀,在异界大陆得以重生。得以重生的洛蓝蓝在异界大陆将怎样过活?又将怎样大放异彩?从而走向极致巅峰...
  • 复仇之都市修仙

    复仇之都市修仙

    拥有可以秒杀巨熊的体质,但封羽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反而对让他拥有这样体质的人恨之入骨....一切,只为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