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明朝时期人,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古代四大科学名著《天工开物》的著作者。
公元1615年,宋应星经乡试,中举人。但宋应星对功名富贵却毫不在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已有萌芽,一些读书人开始致力于实际学问,宋应星也走上了这条路。他决心写书,写一本与老百姓吃饭穿衣密切相关的书。
宋应星经过一番实际考察和资料查阅后,看到古代关于吃饭穿衣的书已经有过不少。可是,全面而又详细的记载各种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书,还不曾有过,而且有些书还需要补充和订正。据此,宋应星决心写一本包罗衣食住行学问的书。
宋应星从农业开始写起:人所以能活在世上,靠食五谷为生。五谷是靠人种植的。在养活人们的粮食中,稻占十分之七。稻分两大类,有粳米、有糯米……写到这里,宋应星写不下去了。他皱起眉头,想道:下面该怎么写,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可自己实在一点都不懂。
于是,宋应星就拜农民为师,学习水稻的种植和其他农作物的栽培。他还自己开辟了土地,作为实验田。经过一番艰苦的劳作与学习,掌握了实际知识,自己开辟的实验田也获得了丰收。望着丰收的景象,他不胜感慨:真是像辛弃疾在《西江月》词中说的那样,“稻花香里说丰年”啊!后来他就是这样把农作物学艺一点点的搞得十分精通。之后又开始了科技与工艺方面的学习。
当时是明朝末年,江西的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因此,他首先从瓷器制作写起。经过一段的苦学,瓷器、陶器的制作工艺,他都掌握纯熟了,就又进行铜、铁器铸造的工艺学习。宋应星将钢铁工场看到和听到的浇铸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全都记了下来,还专门调查研究了采矿、冶金、造纸、榨油,以及车船、兵器的制造过程等等,积累了著书的丰富资料。
可正当宋应星要积极著书的这一年,他却被派到奉新县西南的分宜县担任主管教育的小官——教谕。这是一个清闲的差使,他买下了一间小小的草屋,继续他的著书。他白天、黑天写啊、画啊、改啊、抄啊,把原稿涂了又涂,改了又改;许多地方,墨笔写的黑字被红色的笔涂没,改上去的红字又被墨笔的黑色抹去,补充的文字写不下去,由一根粗线引到纸的背面。或者做上记号用另一张纸补入……也不知大叠大叠的书稿,曾凝聚着他多少的心血啊!
春末的一天,宋应星抄完了最后一段,把全部文稿,分门别类地归成二十卷,然后铺开一张白白的连史纸,蘸饱了墨,写下了铁划银勾的正楷字:“天工开物”书名。
宋应星将书名题为《天工开物》,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更是详实精妙。
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初版本正式问世了。这是一本详细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等等技术、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光辉的巨著。刊印没多久,这本书就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外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调查研究,立志苦学,得出了许多科学结论;他运用数据计算和比较,作了大量科学的统计和记录,总结了丰富的生产知识,而且提高到科学的理论的水平。他的《天工开物》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