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49400000004

第4章 邱剑云

第一节 行文解字怎可信口开河

生于1939年,松江二中退休教师,系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

这一个时期,报刊上以小见大式的文章多了起来,从名人乃至伟人的点滴小事写出了他们令人敬佩的风范,使读者深受教育。但个别作者忘了一点:不可只顾用意好而信口开河。不久前,看到《******一字不苟》一文,不禁感从中来。文章不长,照录如下:

1983年6月,全国都在学习“雷锋式的光荣标兵”朱伯儒的先进事迹。这天,空军政治部宣传科收到了广电部转来的******亲笔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宣传科当即向各大媒体发稿。

岂知这时军委办公室来了紧急电话,转达了******的意见:题词切勿急于发表,应该先请语言学家审阅一下,防止用字不准确,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宣传科的领导遵嘱找到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王力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如此,显得不大规范,还是改用“副”字为妥。

可是,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

******却不然。他一听,马上让秘书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给王力,赞誉他一字不苟的责任感:“用字不(‘不’字应改为‘应’字)规范,谁都不可例外。”

一个电话给政治部宣传科:“立即重写一张,很快派人送来。”

******要求将原先写的那张收回:“要刹住错字误字,前门要狠抓,后门也不可放松。”

不久,我们见到了“一字不苟”的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其实,“名符其实”并没有错,******原先的题词完全可以用。汉语词典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同样列为词条,并指明“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通用;“名副其实”也说“名符其实”。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现代中国汉语大辞典》不但也同样收录了“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还收录了“名实相符”与“名实相副”。古今的一些经典作家的作品中,“符”“副”通用的例句比比皆是,何曾有过非“副”不可的说法!这很可能就是******同志写“符”的原因所在。至于说到王力教授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更不靠谱了。“符合实际”的“符合”,“标点符号”的“符”,什么时候不再使用了?怎么就“显得不大规范”了?而且让这些话从王力口中说出,他还是语言学家吗?连如今的一些半杯水专家都不如了,这可能吗?不知该文作者的写作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特别王力教授的“认为”云云是否有据,大可怀疑。如果王力先生这样说,作为成语,“名副其实”比“名符其实”通行,还是改“副”更好些,倒是符合语言学家的口吻。不信的话,请看文中一句:“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因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不改也无所谓。否则,凭王力先生的认真劲,能让中央领导不规范的字面世吗?但小平同志还是坚持把“符”改了“副”。“一字不苟”的内涵也就更丰富了。

如果说这一篇小文因为作者信口开河而造成了不应有的瑕疵,那么此类瑕疵,无非是道听途说或想当然造成,一旦被人发现,尽可纠而正之,若能变随便为严谨,不但不该继续遭受非议,反而是择善而从的大好事。这里举《新华字典》释“鹅”的一件往事:

鹅,《新华字典》1965年版、1971年版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由于不知道怎么区分鹅的雄雌,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把一只“头部有黄色突起”的杀了,但接着竟然发现鹅肚子里有蛋!编辑们赶紧查阅资料,这才得知,鹅不论雄雌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的突起大些。1979年版《新华字典》因此作了修订,把注释改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

凭《新华字典》从1953年问世至今已售出四亿五千万册的业绩,底气十足的编撰者本可对读者来信不予理睬,但人家就是谦恭行事,从善如流,难能可贵。与之相比,就很值得一些信口开河却强词夺理、以致越描越黑的人士的反思。

近日有一则逸事,名曰锦旗之“撼”,其荒唐可笑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是故宫失窃,一个小小的蟊贼竟然凭业余水准的手法盗走了九件文物。在公安局破案之后,故宫即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撼”是个错字,所以锦旗在电视上一露面,网民即大哗,社会也一片震惊。其实,这年头从通知到启事,从公告到会标,从书刊到海报,从讲坛到学府,发现错别字还不是司空见惯的小菜一碟,本无所谓莫名惊诧的,只是故宫是顶级文化单位,想来也是有顶级文化的人士才进得去的,因而有幸引起极大关注。不过事情至此,也就罢了。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会过去嘛。谁料故宫一位负责人却死要面子,站出来高调表态,说是“撼”字没错,非但不错,还显得“厚重”,这可就众人皆醉我独醒,唯此一人慧至心灵了。然而,“厚重”在哪里呢?试看所举之熟语:“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是的,这句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写过来的熟语没错,却更显“撼祖国强盛”错了。原文是说,解放军是撼不动的,你阁下却说,“祖国强盛”可以撼动,这是哪儿跟哪儿啊,走到“厚重”的反面去了。看到过自打耳光的,还没见到这么自打耳光的。何必信口开河地强辩呢?承认把“捍”错写为“撼”就得了呗!认个错字,实在也损不了多少顶级身价。

然而,信口开河的先生死硬到底了:看看网民不买账他的“厚重说”,又拿出“专家谈”作杀手锏,声称事前曾就“撼”字的用法请教过专家。意思是专家早已认可了,你们这一班非专家吵吵个啥?这可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可这年头专家贬值贬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有多少人还拿专家当回事呢。因而还是众口难掩。有人是相信专家的,却不相信这种“专家谈”,说,专家就这么个水平,打死我也不信,请把姓名亮出来!也有人说,尽管而今的专家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大滑坡,可也不至于连小学生的眼力都没有吧。总之,拉大旗做虎皮,没用。万幸的是,没有什么专家挺身而出,就像平时常常给某人某事帮腔那样,为故宫的“憾事”而来点更厚重的信口开河。可见,专家毕竟还是专家呀,看到危险也是不敢往里跳的。否则,将会在国人议论中又添一番精彩。

敝人把所涉及的三件事一比照,发觉三者实在不在一个等级上。“名符其实”之类,无非是疏忽而已,查查工具书就可以自行纠正的;“鹅”的解释出错只是少花了一点考察的工夫,但最后还是补上了;只有错“捍”为“撼”却是强不知以为知,死活不认账,一副其奈我何的“皇家气派”。所以后一种信口开河特别令国人痛心。

第二节 摸错了哲理的门框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是引发大众关注的热点,过去是说什么的都有,近年来报刊上却是一片赞扬声了。想想也是,那么高级的人才封闭在绝对安静的地方,斟酌来斟酌去,能不有出色的表现么?于是,考生走出试场之后,又有不少“考外人”也觉得文题含金量高而参与进来激扬文字,即使早过了高考年龄的人士也会技痒难熬,忍不住一展身手了。不过,很少见到为考题增色添彩的文章,倒是见过知名作家下水而被阅卷老师评为不及格的。幸亏阅卷老师同样是够“知名”的,知名作家才抗议了几声就偃旗息鼓了。还见过一些等而下之的下水者,写得套话连篇,陈词满纸,外加望文生义,生拉硬扯,免不了看得一头雾水。

这类大作最容易在材料作文中出现,其最大特色是爱往哲理上靠,譬如一见材料中这样两句话——一是刻在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切都会过去”,一是刻在契诃夫小说人物戒指上的“一切都不会过去”,那对立统一的哲学功底便呼之欲出了。落笔就是: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立的统一。如此一提纲挈领,主旨便确立了。于是,一路的轻车熟路,一顺的人生高论、处世智慧便哗啦哗啦地倾泻而下,直到肚子里的货色用光了,再把两句话的哲理精粹点睛出来,一篇玩意儿便一气呵成了。

要说对这样的大作如何不屑,倒也未必,普天下的葫芦文差不多都是这个腔调。过去有种文章,称之为图解式,是对某项政策按图索骥的解说。与图解式相类的这种,可称为句解式——按句进行解读。一解读就钻到套子里去了。套子是出题者的本意也好,是据此作文者自结的也罢,总之是造成了独立思考个性写作的缺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考生来说,一般总是囿于阅历见识,短于文化积累,这样写也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而对“考外人”的版面亮相而言则要不得,这可是要误人子弟的。何况他们有的是充裕的作文时间,不必像考生那样限时而无法深思熟虑,怎么一见材料就不假思索地“哲理”起来了呢?

据说有专家认为,只有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出题,考生才写得出“哲理”,单列出一句话——或是“一切都会过去”,或是“一切都不会过去”,就不具哲理的启示。真的就不能只用一句名言引发考生由“此”而想到“彼”吗?譬如“一切都会过去”,考生就不能由此想到“但往事并不如烟”?同样的道理,考生就不能由“神马都是浮云”而想到“但一切都不会过去”?如此由一及二,难道不是更好的哲理解读吗?这样,恐怕更能测出考生的写作层次,拉开得分的档次。那么,为什么不呢?是出题者真的担心考生写不出哲理来,才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启发、点拨考生的?可能是,也可能与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好事坏事论”的思维模式有关。本来,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可经某些高人一“点拨”,坏事也成了好事,因为,不出那样的坏事就出不了这样的好事。于是,在某些地方,出了人为的大灾大难,不开研究处理的会,却忙着为救灾救难人员开庆功大会。这就是所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哲理展示。在这种思维定势中浸润久了,就很容易举一反三,把其他种种两股道上跑的车并到一道来“哲理”。“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路而摆到一起来的。尽管一句名言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另一句源自小说虚构人物,出题的专家也顾不上应有的严谨了。其实,只需稍加分辨,“一切都会过去”,分明是指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西谚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无不揭示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人再怎么厉害、怎么威权,也不能跨过时间这道坎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今的一些穿越来穿越去的电影人物无非是黔驴技穷之编导手里的道具而已,大卫的那句名言说得完整些,应该是“对于时间而言,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明明白白的绝对真理。就算真有什么时间隧道可通过去,毕竟也不再是现在时了。再看“一切都不会过去”,则是一种相对性的个人情愫、集体记忆、史笔评断。民间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之议,坊间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之说,史家有盛世衰世、仁政****之评,诗人臧克家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叹。诸如此类皆是过去了的留痕,与“一切都会过去”本是两个层面的不同显示,怎么可以扯到对立统一的哲理上去呢?倒是臧克家的另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从人的层面写有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有点值得思辨的哲理味儿。

曾读过一篇就辛弃疾词和******词中的风流作的文章。按说辛弃疾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的是再怎么风流,总还是在时间的雨打风吹中过去了;只有过去的舞榭歌台还在任人凭吊当年的风流。******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讲的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已经过去,不足为训了,将为今朝的风流人物取代了。这里面本没有什么哲理可言,至多也就是“俱往矣”式的不同抒怀。撰文者却偏要从两个风流中找出对立统一的哲理,结果难免牵强附会,贻笑大方。

还曾读到一篇大作,作者从******名言“时间就是金钱”,讲到自己的感觉“时间就是生命”,进而大谈时间的哲理。难怪有人说,爱侃哲理的人容易流于故作高深。不是么?“时间就是生命”假如也算个命题的话,实在是说了等于没说,生命不就是时间的累积么?而“时间就是金钱”,却是说时间宝贵,人要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财富,可以看做“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新解。看起来就是常识问题,何必硬抠什么哲理呢?

最好笑的是有关“半截真理”的故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故事,过去那些事儿中的一件罢了。据传媒披露:爱迪生关于“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名言,是出版系统一位主管动了手脚而出炉的。许多年间引得不少人士为此煞费苦心大谈成功的哲理,说汗水怎么怎么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把刻苦、拼搏强调成近乎唯一的手段,而把灵感贬低到等同小聪明的地步。后来总算有知情人揭开了真相。原来,爱迪生之言的后半截被腰斩了。后半截是“但有时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不知那些原来感悟哲理的写手们会不会把那个满脑子糨糊的主管狠狠地骂一顿?要不是这家伙习惯了瞒和骗的操作,窒息了灵感的召唤,他们又何至于摸错了哲理之门,该走的房间不去走,却走到另一房间去了呢?

“半截真理”可以说是一件偶发事故,或者说是一件偶揭事故,但其有普遍性的告诫意义:下笔就套,是要闹笑话的。笔者从开篇饶舌至此,大抵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本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本书被专业人士评为“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被大众称之“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
  •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

    《文学作品欣赏教程》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文学作品欣赏教程》熔古今中外于一炉,适合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使用。
  •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大半个世纪,胡适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大师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精要,也最易于大家把握的篇章,阅读本书。不但能让您能窥见胡适先生思想宝库中闪烁的数不清的珍宝,也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本书收录《化外荒原》、《神圣的泥土》、《山城的静中消息》、《在这桃花盛开的时节》、《挽住芳菲》等散文作品。
  • 红烛·死水

    红烛·死水

    《红烛》中的诗多创作于闻一多留美期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表达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死水》中,诗人更加注重以精巧的构思来凸显诗的神韵,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新诗的格律化,这一点对后起诗人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热门推荐
  • 剑阻洪流

    剑阻洪流

    修仙门派灭族遗孤正魔相争萧无惑如何在世界乱流中自处?如何一步步揭开灭族真相?又如何逆转天下大势?
  • 巫师之殇

    巫师之殇

    洪荒天地,所有生物齐聚一堂,相处融洽,但可怖的预言突然降临世界,沉睡了几百万年的厄运之神终于苏醒。灾难降临,祸乱滔天的世界逐渐分裂为六个世界。东汉期间,宫廷内外昏乱,被迫嫁入皇族的宫人苏紫伶,却不堪与东汉第一巫师寂天冥相爱。可怜绝命鸳鸯难逃宫廷斗争,难逃一死。苏紫伶被刘协亲手杀害后,寂天冥亦不甘偷生,堕落灵界,却不肯投胎,受尽十八层地狱的煎熬,只为见可人一面,可惜再次会面之时,她竟然与灵界名捕辰夕成亲,被迫倔强的灵魂带恨离开。苏紫伶含怨未白,也无法追踪寂天冥的脚步,惟有投胎神界,利用其权力继续寻找情人。虽然苏紫伶在神界找到了自己潜在的能力,但与寂天冥擦身而过,并留下更多缠绵的爱恨,让孤独的可人左右两难。无助之际,辰夕再次出现,搭救了迷途的灵魂。得知寂天冥放肆地扰乱灵界规则,擅自穿越到一个新的时代,为求可人安心,辰夕选择放弃神捕之位,与苏紫伶来到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人间。二十一世纪的人间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属于六界,却又像一个生命体。强者不断收到“它”的邀请函,每一位战士都为了吞占“它”的力量而来,却没有人发现,“它”并不是怪兽,而是世界,一个可以控制任何人生死的厄运世界!到底,谁,才能够与它抗衡?
  •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新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新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1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王俊凯的夏天有雨

    王俊凯的夏天有雨

    今生遇到就好好去爱,因为来世我们一定不会再见——安雨墨青春不长,可路还很远。请让我牵着你的手,我们一起走下去——王俊凯
  • 升仙传

    升仙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吞噬龙帝

    吞噬龙帝

    平凡少年偶获吞噬龙魂,从此开启一段无所不吞的吞天之路!你的元力,我吞!你的丹药,我吞!你的血脉,我吞!林峰一路高歌猛进,神挡吞神,佛挡吞佛,从此整个世界暴走!
  • 天才倾城炼丹师

    天才倾城炼丹师

    她,本是华夏古武世家下一任家主,却因为遭亲生妹妹和未婚夫的背叛,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损。她,是南璃国有名的废物二小姐,因为一直爱慕的太子殿下提出退婚,她便上吊而亡。当她的灵魂进入她的身体,她发誓,凡事得罪她的人,她定当一一奉还!他本是南璃国四皇子,无情无欲,却遇见了她,当他有了情,一生一世只宠她一人。两人最终携手江山,站在任何人都无法匹敌的巅峰,睥睨天下苍生!(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月之泪,剑影成花

    月之泪,剑影成花

    荒村孤女司空月,来历不明,命格也是古怪,因缘巧合,碰上了云山掌门索胥便拜他为师,谁知再一次和她的好朋友去人间玩时碰上了一位叫乐正关闵的男子,从此,司空月身边有多了一位亲人……“乐正关闵,你明知道我已接受了你,我既已接受了你,你干嘛还招惹那些不必要的桃花——络纱?”关闵跟在小月后面一边解释一边竖着三根手指头发誓道:“我真的不喜欢络纱,只是她一厢情愿罢了,我乐正关闵敢发誓!此生我只爱司空月一人!!!”“那行,我们约法三章!”“成!”………【可爱单纯女主,碰上玩世不恭男主】
  • 同桌好好玩——同桌棒棒糖

    同桌好好玩——同桌棒棒糖

    《同桌好好玩》从同桌到邻桌,从校园到家庭和社会,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主要人物有“福尔摩斯”巴奇,调皮鬼周大齐,爽歪歪李晓果,见义勇为的侯洋,学习好的小美女纪阳,等等。别小瞧这些爱玩的孩子,他们的本事可不小,他们在玩侦探中竟能让一个快破裂的家庭获得重生,他们通过卖花给贫困的小伙伴温暖;他们在集体的力量中让顽劣的小混混尝尝拳头,也让他们自己从恶作剧中醒悟。
  • 巅峰统一

    巅峰统一

    数万年天下未曾统一,天庭未曾统一!打着济福天下的名义去招摇撞骗,长渊将会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的统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