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09900000060

第60章

是故道有别异。有余师说由见道伴类故。此执不可取。为证不成就故。对观后世俗智。有时可令现前不一向。无时可令现前。此云何。

偈曰。此无生为法。释曰。此智于在观及出观位。一向不生为法。若入观不得生此智。以相违故。若出观亦不得生此智。以心粗故。若尔此云何可修。先未曾得今始得故。今时云何得。若不可令现前生。由至得故得。由得故得。此释所未曾闻。是故如此修必定不成。若执如此。修义得成。如宿旧师说。彼说云何。由出世法功力故。此对观后智则是所修。云何已修观后出观人。缘四谛为境。最胜世间智。今得现前。即彼是修如此修即是至得。若得能现前彼依止相续。何以故。若得性已性果必可得。毗婆沙师不乐受此义。复次此世俗智。为依几地修。随见道地。偈曰。自下地。释曰。随见道所依止地。或即依此地。或依此地之下地。修世俗智。若是道依止未至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有二地。或依未至定地。或依欲界地。乃至若见道依止第四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或同或下。有此世俗智。几念处摄。偈曰。灭后。释曰。若观灭谛已后。所得世俗智。是最后念处摄。谓法念处由决判一世俗智。所余应知。皆是四念处摄。此观后世俗智。偈曰。共谛相。释曰。随正对观谛所得。此智行相则同此谛行相。由说与对观同行相。则已说此智与彼所缘同谛。由见道所得故。偈曰。用得。释曰。世俗。智有二种。一性法得。二修习得。由执此智共同类起。于欲界****四阴五阴为自性。偈曰。十六六有欲。释曰。所修此言流。若未离欲人。于第十六道类智刹那中。有二智现在修。有六智未来修。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偈曰。离欲人有七。释曰。若人先已离欲。于道类智中。他心智是第七所修。偈曰。有欲修道中。从此上七修。释曰。从第十六刹那上。于修道中乃至未得离欲。于一切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世俗智。若修世间道世俗世智。是现在修。若修出世道。四种法智中。随一是现在修。余六智是未来修。偈曰。七地胜通解。得不坏杂修。于无间道。释曰。七智所修此言流。七地者。四定三无色。放彼离欲故名为胜。于五通慧通达不坏性时。若有学人于杂修定位并论。在一切无间道中。则修七智。如前所说。若修世俗道。现在修世俗智。若修出世道。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一现在修。通达不坏性时。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此中应知。尽智为第七。偈曰。上。诸八解脱道。释曰。从离欲七地上离欲有顶。于诸八解脱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及他心智。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若现在修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修一智。偈曰。学练根解脱。六七智修余。释曰。若有学人。修练根时。于解脱道中。若有欲人。但修六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若离欲人修七智。以他心智为第七。有余师说。世俗智于二位中所修。此二道于前加行中。得修世俗智。偈曰。无间道六修。释曰。若已离欲未离欲有学人。修练根无间道中。但修六智。如前。不得修世俗智。似见道故。不得修他心智。一切无间道中所遮故。云何遮非惑对治故。偈曰。有顶胜亦尔。释曰。若离欲有顶时。于诸无间道中如此修六智。偈曰。于尽智修九。释曰。离欲有顶时第九解脱道。即名尽智。

此中修九智。除无生智。偈曰。得不坏修十。释曰。若人本以不坏法为性。此人于尽智位中。得修十智。得无生智故。偈曰。练不坏解脱。释曰。若人练根至不坏性。此人于最后解脱道中。亦得修十智。偈曰。所说余修八。释曰。何者为余。离欲欲界时。第九解脱道中。离欲七地五通慧。有学杂修定中。一切解脱道。为通达不坏性。诸八解脱道中。一切离欲人加行及增进道。于此一切道中得修未来八智。除尽智无生智。若有学判如此。若无学人五通慧杂修定。加行解脱道增进道中。或修九智。或修十智。五通慧杂修定无间道中。或修八智。或修九智。二通慧解脱道中。由无记故。无未来修。若凡夫人欲界及三定离欲。最后解脱道中。依定地修加行。三通慧解脱道无量等功德摄。于时世俗智未来修。他心智亦尔。除决择分能善根见道伴类故。于余处得未曾得道时。但世俗智未来修。复次于何道中所修智有几地。世俗智者。随道所依地。此地或由道初得。以此地为依止。未来修世俗智。无流道者。非一向随道所依地未来修。此云何。偈曰。为离此地欲。是得此下修。释曰。若为离欲此地修二种道。谓加行道等。随地由离欲初所得。或以此地为依止。或以下地为依止。一切无流智必定是所修。偈曰。有流于尽智。释曰。于尽智生时。一切地诸有流功德。凡是尽智所应得。皆是所修。谓不净观。阿那波那。念处。无量八解脱等。譬如同时绳断诸被绞人一时气通。复次此人已至心自在王位。一切善根由至得故。并皆起迎。譬如有人得大王位。由贡献财物说国土迎。随有所得皆是所修不。于前若未得则是所修。何以故。偈曰。先曾得非修。释曰。若法退已还得。此非所修。已修所弃舍故。为但得为修为复有余。非唯得。何以故。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治净修。此中偈曰。得修及习修。是善有为修。对治治净修。有流诸法修。释曰。得修习修者。谓修一切有为善法。于未来有一修。于现在有二修。此二修依前二正勤成。未生令生。已生令长。对治修治净修者。谓修诸有流法。此二修依后二正勤成。未生令不生。已生令灭。若尔有流善法。则具四修。若无流法。但有前二修。若染污及无记法。但有后二修。西国阿毗达磨师说。有六种修。四修同前。五守修。六择修。守修是六根修。择修是身修。如经言。是六根已善调伏已善修。复次经言。于身中有如此物。谓发齿爪毛等。广说如经。如此于身简择故。自爱不起。罽宾国师说。此二修入对治修及治净修摄。

分别慧品之二

说一切凡夫及圣人。由通义于一切智修诸德已。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此法唯佛世尊一人。于尽智生时已至得得修。非于余人。今当说。何者。十八。偈曰。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释曰。十力四无畏三念处大悲。是名十八。此中解十力有七义。何者为七。一自性。二分别。三独得。四平等。五作事。六次第。七差别。此义应知。此中偈曰。处非处十智。释曰。处非处中智力具十智。偈曰。业力有八智。释曰。于业及果报中智力具八智。除灭智道智。偈曰。定根欲性力。九智遍行道。或十智。释曰。定解脱三摩提三摩跋提智力。转转根智力。种种欲智力。种种性智力。各九智力除灭智。遍行道智力。或十智。或九智。何以故。若执此道共果说名遍行道智力。则具十智。若执不共果。但有九智除灭智。偈曰。世智。于二。释曰。宿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但是世俗智。偈曰。六十灭。释曰。流尽智力。或六智为性。谓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世俗智。若执唯灭智名流尽智力。其义如此。若执流尽相续中智说名流尽智。力。则具十智。说十智力性已。彼地今当说。偈曰。宿住退生力。于定。释曰。宿住智力。及死生智力。依四定为地。偈曰。所余力。于诸地。释曰。所余八智力。一切地所摄。一切地有十。一谓欲界未至定中间定四色定四无色定。一切十智力。依止剡浮洲界人身起。离佛世尊不出世时。此十种智力。于余人不说名力。但于佛相续说名力。于他有对怨及碍故。不说名力。偈曰。云何。力由此无碍。释曰。唯佛灭一切流及无明习气等皆尽。于一切境界智生无碍是故于佛威力。于余人有碍。何以故。彼欲知此境。于境中智不生故。是故不应受力名。曾闻大德舍利弗弃舍求欲出家人。复次曾闻鹞所怖鸟。大德舍利弗。不能知其受生初及受生终。如此由智无对怨及碍故。佛世尊心力。如境界无有边际。若心力如此。身力云何。偈曰。身那罗延力。释曰。复次有余师说佛世尊身那罗延力。偈曰。或节节。释曰。有余师说。于一一节中具那罗延力。大德说。如佛心力无边际。佛身力亦尔。何以故。若不尔。此身则不堪受无边际智力。何以故。一切佛世尊独觉转轮王。节节中有龙结锁钩骨故。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偈曰。百增。象等七种力。释曰。人道中百香象力敌一白象王力。百白象王力敌一摩诃诺那力。百摩诃诺那力敌一钵娑建提力。百钵娑建提力敌一婆郎伽力。百婆郎伽力敌一遮[少/(兔-、)]罗力。百遮[少/兔]罗力敌一那罗延力。如此百百增。香象白象。摩诃诺那。钵娑建提。婆郎伽。遮[少/兔]罗力。成那罗延力。有余师说。二倍此力名那罗延力。随转增为胜。何以故。佛力无量故。偈曰。此触入为性释曰。此身力应知。触入为自性。是四大胜类所造色。异七种触。余师说如此。偈曰。无畏有四种。释曰。依经文说。无畏有四种。偈曰。前二初十力。后二第二七。释曰。处非处智力。如第一无畏。如经言。我今已成三若三佛陀。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一无畏。流尽智力。如第二无畏。如经言。我今诸流已尽。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二无畏。属业智力。如第三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与障碍相应法。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三无畏。遍行道智力。如第四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为出离生死诸净品道。广说如经。应知是第四无畏。如此四法。应知是四无畏。无畏以无怖为性。云何说。智慧为无畏。由此四法故。诸佛于大集中。无复疑心故。说彼名无畏。此无疑是智慧所成故。于智说无畏非智。此四显何义。显自利利他义。前二是自利。后二是利他。复次此四唯是利益他事。能除说者垢及所说垢故。说四无畏已。念处者。由弟子众差别故有三。如经说此念处。偈曰。三念念慧性。释曰。此三念处念慧为性。是时若弟子众。恭敬心听及修行。不恭敬心听及修行。复有具二。于中佛世尊无爱欲心。无嗔恚心。无杂污心。云何说此三。为佛不共得法。此三显如来习气灭尽。复次若自弟子众。于师教恭敬受行。不恭敬受行。及具二事中。喜忧等事。如于佛一向不生。于他不尔。此三不生。于佛是希有法。余人则无。故立此法为不共得。大悲今当说。偈曰。大悲世俗智。释曰。大悲以世俗智为性。若不尔则不应成缘一切众生为境界。亦不得以三苦为行相。譬如声闻悲。云何名大悲。偈曰。由资粮行相。境平等最上。释曰。一由资粮大。能生长大福德智慧资粮故。二由行相大。以三苦为行相。缘众生起故。三由境界大。通缘三界众生为境故。四由平等大。于一切众生平等起利益事故。五由最上大。无余悲上此故大悲与悲有何差别。偈曰。差别有八种。释曰。一性差别。由无嗔无痴为性故。二行相差别。由一苦三苦为行相故。三境界差别。由缘一界三界为境起故。四地差别。由依四定。第四定为地故。五相续差别由依声闻等相续。佛相续生故。六至得差别。由离欲欲界有顶所得故。七救济差别。由欲救济欲成救济故。八悲差别。由不同同悲故。已说诸佛由十八法不与他共。为与诸佛一向共不。与诸佛有共不共。此云何。偈曰。由资粮法身。及行他利益。一切佛平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光与暗的巡礼者

    光与暗的巡礼者

    一个本该前途光明的孩子,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他死去,又重生。一个复仇者最不想遇到的事,想报仇,却发现仇家已经死去,孤独的他怎样存在于这个残酷的世界。他从黑暗中走来,独自走向光明。
  • 史上最强功法

    史上最强功法

    有点坏,有点变态,有点色情,有点激情,有点暴力,有点猥琐,有点嚣张,有点霸道。无限的YY,无限的激情,无限的暧昧,无限的浪漫。~~敬请期待后续章节~~PS;第一次写作,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如有好意见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请投上宝贵的一票吧!谢谢人生感言:一日一夜一场梦,一人独自随西风。一生一世一轮回,海誓山盟一场空。
  • 赤瞳的使徒

    赤瞳的使徒

    注意!前方有一本冒险小说正在向你袭来!注意!前方有一本冒险小说正在向你袭来!这是一本冒险小说,这是一本冒险小说,这是一本冒险小说,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这真的是一本冒险小说啊,你们要相信我啊!书友群:484114237欢迎大家的加入,一起探讨,虽然现在还只有我一个人~
  • 琴音镇九霄

    琴音镇九霄

    手抚地魔琴,音镇九霄天,拂袖降宵小,唯我至尊心!……心觉有情,力战九霄,初入创世,请多关照!……
  • 一生一世玲珑雪

    一生一世玲珑雪

    世人皆说,爱上神仙的妖精命途坎坷,那么如果一只妖精爱上了佛祖合该是什么下场,自然是没有好下场。没错,我就是那只大逆不道的妖精,我肖想了佛。至于我为什么会爱上那尊佛,大概是因为我相信缘分吧,我以为我们缘分颇为深厚,三生三世的缘分话本子里不都会修了几十世的缘分吗,难为有这样的缘分,又何必为难我不去爱上他?我心安理得地爱着他,一生一世。然而繁华落尽过后,却原来不过大梦三生,风花雪月一场:我何其有幸能够成为一个佛的劫数,我又何其可悲成为一个佛的劫数.......缘分深厚啊,却实际不过缘分凉薄,佛与苍生皆有缘分,而我,合该也是苍生~不过一场风月情浓,只为成就你大爱苍生。我是小青蛇,我是姬侬。
  • 女扮男装:宫廷之倾世绯凰

    女扮男装:宫廷之倾世绯凰

    谁在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随心而动,随心而行,亦正亦邪,无所畏惧。绯凰绯凰,何为绯凰?绯,一袭绯色,惊心动魄。凰,还是皇,迷了心,惑了眼。绯凰绯凰,竟是非凰!竟是非皇!花雾间,一曲绝世传说印在了天地间!
  • 易烊千玺之原来玺欢你

    易烊千玺之原来玺欢你

    夜晚将至,天上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夜熙清子坐在芦苇丛中望着候鸟,心里很平静。慢慢的。雨下大了清子缓缓起身,有低血糖的她忽然眼前一黑便不省人事……长长的睫毛抖动了几下。清子睁开眼,看着陌生的一切和眼前这个帅到没话说的boy——易烊千玺。立即警惕的坐起,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 守护甜心之残雪忆薰

    守护甜心之残雪忆薰

    被朋友所不信任的她,被养父母所欺骗的她,被命运所捉弄的她,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身份,找到了新的幸福,找到了新的友情,也开始了复仇之路……
  • 十仙门

    十仙门

    传说天地间有十仙门,供奉十方神器,太极图,两仪钟,三才符,四象灵珠,五行鼎,六合琴,七星剑,八卦碑,九宫盘,十全阵旗,聚齐十方神器就可以掌天地之奥义,成万物之主宰,手握乾坤,永生不死。
  • 暮雪姻缘月情殇

    暮雪姻缘月情殇

    被爱人陷害致死的婧风,再睁眼时已是圣血教大小姐,凑巧得到血脉传承的她能否走到巅峰?行走江湖时的同伴竟然是前世的爱人兼仇敌,但早已寄情于彼此,她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