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98000000002

第2章

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如百法中解。規矩者。初玄奘大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乃奘師弟子。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遂請奘師集此要義名集施頌。集諸法義惠施眾生。將八箇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良以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此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和合變為阿賴耶識。依此識變起見.相二分。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則生滅心行當下消亡。一心可入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為果。然此八識心王本無善惡。而能造業者乃五十一心所助成心王以造善惡之業。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易於調治耳。以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能緣之心具有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言現量者。現謂顯現。量謂量度。以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如鏡現像。又如見山便知是山。見水便知是水。不假分別。故名現量。言比量者。比擬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墻見角知彼有牛。隔山見烟知彼有火。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以有比度故名比量。言非量者。若心緣境時。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境不稱心名為非量。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者。乃現量所緣。言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性境。頌云。性境不隨心。謂此根塵等相分皆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此性境以實五塵為體。具能所八法成故。帶質境者。乃比量所緣。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以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變帶生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獨影有二。謂有質.無質。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名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若意識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此似帶質。并有無質獨影皆從能緣見分所變假相分。故曰獨影唯從見。此三以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故。真帶質境者。即以心緣心。故云。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謂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第八所緣本質同種生。一半與第七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以兩頭攝不定。故曰。帶質通情。本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之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所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則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由是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故。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取。正是要學者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 等。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此下十二句。頌眼.耳.鼻.舌.身等五轉識也。首句先頌五識境量與三性。問。前五轉識未轉依位。於三量中定屬何量。於三境中定屬何境。答。前五識量屬現量。境屬性境。以五識與八同體故。緣境之時單屬現量。前五轉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時當第一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現量。所緣之境即屬性境。性者實也。即實根塵相分境有實種生。以現量具三義。一現在簡過未。二顯現簡種子。三現有簡無體。法護法云。五識唯緣實五塵境。即不緣假相分。故名性境。但任運緣。不作行解。不帶名言。得法自相。故名現量。且如眼識緣青黃赤白四般實色時。其實色上長短方圓假色雖不離實色。有眼識但緣青等實色不緣長短假色。長短假色唯意識作長短分別緣。俱舍云。眼色但能了青。不能了是青。意識了青亦能了是青故。又眼識緣青境自相時。得青色之自相。若後念分別意識纔作解心。即帶名言。便是共相。屬比量也。故假智詮不得自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唯五識緣五境時。具四義故。得法自相。一任運。二現量。三不帶名言。四唯緣現在境。故名得法自相也。問。五根依何教理證是現量。答。圓覺經云。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可證五根現量不生分別。其眼光到處無有前後。終不捨怨取親愛妍憎醜。例如耳根不分毀讚之聲。鼻根不避香臭之氣。舌根不揀甜苦之味。身根不隔澀滑之觸。以率爾心時不分別故。若剎那流入意地。纔起尋求。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便落比量。則染淨心生。取舍情起。以五識唯緣現在。不緣過未。但只一度。故云性境現量。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問。五識現量本無善惡。與八同體無有分別。何與第六通不善性耶。答。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指五識也。又曰。五六相須。以隨念分別時與嗔等惡所俱起。故成不善。問。何為相須。曰。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與六為明了門。六與五為分別依。是相須理。

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三界分為九地。欲界一地。名五趣雜居地。具有八種識。****四地。謂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今言二地者。謂****初禪離生喜樂地也。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亦不聞香故亦離鼻識。但有眼.耳.身三識而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則眼不見色。耳不聞聲。身不知觸。以入定中而此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耳。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頌五識具三十四相應心所也。識論云。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王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雖諸心所名義無異。而有六位種類差別。謂徧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根本惑有六。隨惑有二十。不定有四。合五十一。此五識於六位中唯闕不定。言徧行五者。徧。周圓義。行是遊履義。緣境義。徧行一位具四一切。謂一切性。即善惡無記三性也。一切地。即三界中九地也。一切時。即過現未來及一剎那時也。一切俱。即八識俱通也。問曰。何以前五具徧行五所耶。答。五八同體。本識具此五法。又能徧一切識。然此五法。心起必有。故前五亦具此耳。別境者。謂別別緣境而得生故。以欲等五法不徧心故。唯徧三性九地。以四境別名為別境也。四境者。謂欲所樂境。所決定境。於慣習境。於所觀境。慧則於所觀境揀擇斷疑。是其體用也。問曰。何以前五具別境五心所耶。答。前五任運緣境。率爾同時。俱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各引自類種子。各各緣境不同。且如眼根緣色則不同耳根緣聲等。以各各不同故。識具此別境五法也。具十一善法者。以五識是性境現量。故具此耳。問曰。五識既是性境現量。如何有根惑三隨惑中二大八十染心所耶。答。五識本無染法。緣五識起時。以第六為分別依。第七為染淨依。故挾帶染法與之俱起也。若小隨十法各專有主。故不具耳。以五識任運無矜恃執持之力。故無根惑之見.慢。以了境分明。故無疑與不定。故五識但具三十四耳。

五識同依淨色根

此頌五識依根得名也。五識隨依色根立名。具有五義。曰依根之識。根所發識。屬根之識。助根之識。如根之識言依者。五義之一也。言淨色者。揀非浮塵。又言依根擇非依境。境但為所緣。無發識用。如根壞時。設若有境。識亦不起。唯根能發。故曰依根。非浮塵者。以彼虗假有損壞故。故名為浮。又無見聞覺知之用。名之為塵。故楞嚴云。浮塵根眼如蒲桃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是也。以有損壞。故非五識之所依耳。言依淨色根者。楞嚴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以見精映色。結色成根等。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故名淨色。以此淨色即無明殼也。亦名勝義根。謂於眼等一八淨色如淨醍醐。有此性故。眼等識生。無即不生。照境發識以成根用。故名勝義。不同浮塵虗假損壞。此無損壞。故亦名勝義。不同浮塵無見聞等。此能覺知。故亦名勝。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是也。問。淨色根畢竟是何物。答。此無見有對色。雖有質礙而非眼所得見。比量所知。非現量得。如何可指。然此識精圓映五門。隨浮根之照用。是知浮根則有五而淨色唯一。故曰元依一精明耳。

九緣十八好相隣

此頌生識之緣也。有為之法必仗緣生。今生八識之緣大槩有九。但各識全闕之不同耳。故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九緣者。一空緣。即根境相離中間無礙。空隙之空也。二明緣。即日月燈等照燭之明也。三根緣。即發識之根也。四境緣。即諸識所緣之境也。五作意緣。即徧行中之作意也。六分別依。即第六識也。七染淨依。即第七識也。八根本依。即第八識也。九種子緣。即是諸識各有自類親種子也。此中九緣。於四緣中三緣所攝。種子即因緣也。境緣即所緣也。餘七緣即增上緣也。諸識從緣。唯眼識全具。耳闇亦聞。除明唯從八。鼻舌身三合中取境。暗亦能知。故除空明。若根境中間空隙不相合者。即身不覺觸。舌不知味。鼻不知香。故後三五三四者。謂六識具五緣。七識具三緣八識具四緣。六識五緣者。根.境.作意.根本.種子。於空.明之外又除分別。即自體故。不言染淨即根緣故。七識三緣者。根本依.作意.種子。不言根境者。謂依彼轉緣。彼即根境故。八識四緣者。根.境.作意.種子。不言根本。即自體故。不言染淨。即根緣故。無分別者。不緣見分。無分別故。若從頭各增一等無間。則眼等即十緣。等無間者。乃各識前念已滅。即開闢處所引後念令生。中間無隔者。即相續心也。前念不去。後念不生。為前念自體占自路故。故識生時須用此緣耳。

合三離二觀塵世

此頌五識取境不同也。眼耳二識離中取境。鼻舌身三合中取境。何以知之。曰。知處不知處。異壞根不壞。根別以識從。緣生因緣顯。識以從緣義知有離合。謂九緣中空.明二緣是顯根離義。眼耳二識既具空緣。是離中知也。若無空緣。境逼附根。不唯無知而且損根。如纖塵入眼即壞其目。大聲附耳即使人聾。故曰壞根不壞根別也。鼻舌身三不具空緣。是合中知也。若具空緣。根境遠離。香味觸塵俱不知故。今三識不具空緣。故香臭入鼻。酸醎上舌。寒熱著身。三根宛然分明了境。即知不壞故。又如眼即知色境在何方。耳即知聲從何方來。而鼻舌身則不知境之處所。故知來處者表為離知。不知境處者表是合取也。觀者即能緣見分。眼等五識及諸心所。塵世者即所緣相分。乃色等五塵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不沉的舰炮

    不沉的舰炮

    他们是一群被任何史书都轻描淡写的英雄,他们是一群被这个物欲时代所遗忘的男人。他们即使没有战舰,即使没有精良装备,即使破衣烂衫,即使是打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发子弹,最后一滴鲜血!他们仍然顽强地打了下去。在抗战胜利的游行队伍中,他们举着的条幅上只有两个大字:海军!
  • 蓝瞳,眸色

    蓝瞳,眸色

    林夕明明只是一个乖乖的富家女,好吧,其实不是很乖,5岁把他家的美国进口沙袋打烂了,8岁把她13岁的表哥慕枫打哭了,从此以后慕枫看到她都绕道走,11岁跟着妈妈回到林家之后,把当时让她爸跟她妈分开的小三整疯了,15岁跟她爸叫板是关于公司的股份该不该分以前抛弃她的那个妹妹,17岁认识了王家大少王俊凯更是被宠的没边了,18岁因为王俊凯去了美国一意孤行一定要去美国复旦大学读书亲手把她爸递给她的剑桥大学录通给撕了,这样一个强势女子,看到王俊凯,竟然,竟然腿软了,还竟然,竟然流鼻血了,林夕,你能再不要节操一点吗?“为了螃蟹,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家夕对我没节操,关你什么事,有意见?”颖儿:“没有,你们继续”
  • 小妞野蛮:校草大人请自重

    小妞野蛮:校草大人请自重

    问题少女VS傲娇校草刚转学就得罪了校草,陈桃花就注定了以后的悲惨生活。在学校闹得水火不容,没想到还要和这恶魔同住一个屋檐下。酒醉强吻,第二天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他的女朋友。小妞害羞扭脸,“哎……校草大人,你自重!”某小妞泪奔,真不该误惹这恶魔,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 上海不做灰姑娘

    上海不做灰姑娘

    她一直把他当成弟弟,而他却不知不觉爱上了这个没有女人味总拿他当小孩儿的笨女人,两个在感情上都很幼稚和笨拙的人,一点一滴中有着青春中纯纯的美好。
  • 志怪异谈

    志怪异谈

    我小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很多自己无法可以解释的灵异怪事,成年后我和老刘接管了师父留下的福缘馆。这中间发生了许多灵异时间,就由我给大伙讲诉这些年碰到过的灵异事件!
  • 傻妃璇天下

    傻妃璇天下

    一朝穿越一朝梦!我是来打酱油的,求放过……………………………………
  •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姚小桃在山间抓鱼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江湖有一天会因为她而变了个样儿。她的能耐,确实是欠火候的。不过,加上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就得另说了。原来,这江湖不仅有美男可以看,可以快意恩仇,还挺罗曼蒂克的。
  • 打印个野人来巡山

    打印个野人来巡山

    我的外挂很罕见,有它等于金饭碗。老虎替我来站岗,金雕助我越苍茫。猴儿来个筋斗云,蟒蛇嘿嘿作桥梁。还有奇葩果子吃,山泉水喝能壮阳。带上它们巡大山,神龙架里跑个遍。更有香车美女伴,不羡鸳鸯不羡仙。……苦逼程序猿王泽得到一款超级无敌打印机,在老家开启了他的桃源生活……
  • 公主变身晗

    公主变身晗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你我有缘。本作者是一个取名无力的渣所以…故事灵感部分来自于动画《光之美少女》,部分来自脑洞。故事和梦想有关,主要写女主们在保护世界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实现梦想。
  • 良好的教养

    良好的教养

    良好的教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用一生去培养。有教养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言谈,与他人和谐共存;无教养的人则以自我为中心,蔑视仪与规范。教养的人会在不经意间展示良好的风落;无教养的人则虚伪、做作、为人表里不一。有教养的人对待金钱、生活、娱乐有着正确而成熟的态度;无教养的人则虚荣、放纵而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