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31800000030

第30章 回顾我的创作道路(3)

一九七九年我访美时,在朋友处看到一份台湾报纸。上面,在方框里登出我的几本旧作的照片并引了我几段“答辞”。专栏题目则是:《****为什么斗争萧乾?》。其实,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并未因文艺观点挨过斗。我的书一直被视为毒草,非但没人肯印,我自己也把它捆起来,堆在老鼠经常光顾的屋角。我是由于怀念老商务以及要求对知识分子“放心容忍”而成为“****”的。

我虽然曾竭力提倡过写书评,在编刊物时也组织过书评队伍,可我自己写的书评并不多,也未能充分实践自己的理想。

三十年代曾为《栗子》写过一篇代跋:《忧郁者的自白》。八十年代,我每出版或重印一本书,就写篇“代序”,往往都在万字以上。我编完《杨刚文集》后,曾写过一篇“编后记”,我试图借此谈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新闻工作与创作之间的矛盾。那阵子,不断有青年记者同我聊天时谈到这个问题。有的在为之而苦恼着,也有的则干脆不安心工作。可能台湾新闻界也存在着这一问题。那么就仅供参考吧。

研究及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我的一个方面。然而由于疏懒,这方面我做得更少。一九四九年以前,我几乎没译过什么。那以后,由于被排斥在文艺队伍之外,才译了一些东西。大多是出于无奈,有的甚至只是为了代替体力劳动。

但是在大学时代,包括我主修新闻的那两年,我真正的兴趣还是在外国文学方面。四十年代,我曾有幸在剑桥钻研了几位我慕名已久的作家。我读过伍尔芙夫人、劳伦斯和福斯特的全集,迷上过亨利·詹姆斯,甚至死抠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他那天书般的《芬内根的苏醒》。

一九三九年刚抵英伦,我就想去拜访维吉尼亚·伍尔芙。怎奈那时我的身份是“敌性外侨”。在伦敦和剑桥,我有行动自由。然而我不能去离海岸三英里的地方,而那时,维吉尼亚正和她丈夫伦纳德住在色塞克斯郡滨海小镇路易斯的“僧屋”别墅里。珍珠港事变后,我一夜之间成了“伟大盟友”,有了行动自由。那时我却只能由伦纳德领着去凭吊她自尽的遗址了——看来并不太深的乌斯河,岸边小树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我在“僧屋”度了一个难忘的周末。灯下,伦纳德抱出这位绝世才女大包大包的日记供我翻阅,并且准许我做笔记。在后花园里,我们边谈边摘苹果。

一九四六年回到上海,我很快就遭到双重灾难。那以后,生活一直动荡不安。一九四九年来到北京,没过多久就发现,意识流小说可万万提不得,因为文学方面也是一边倒,苏联文学是主流。西方文学基本上只介绍那些揭露资本主义丑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然而仅仅责怪客观是不够的。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我整个扑了空,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四十年代我选择意识流小说作为研究课题时,考虑得就很不周详。现在不能不承认,当时我更多地是赶时髦。三十年代初,乔伊斯和伍尔芙的名字在西方最响,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也属热门。我仅仅知道在心理描绘方面,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挖得更深,因而这个流派的小说档次更高。及至我认真研究起来,内心又不断产生矛盾,不断有“这种文学合不合中国国情”的疑窦。一九四八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讲授“现代英国小说”时,就曾说过乔伊斯的晚期作品已走入一条死胡同。

本来就这样三心二意,一旦发现这种研究完全悖时,四周不断出现不祥的征兆时,我就知难而退了。

一九四九年八月来到北平后,我的住房始终很窄,从英国带回的千余册有关现代主义的小说、评论和传记只得存放在友人家。这批精选而且珍爱的书成为我没法背下去的包袱。在老友严文井的帮助安排下,我只好将它们转给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如今回想起来,幸亏这么做了。不然的话,在一九六六年八月那场红色风暴中,那批书必然同我的大批笔记一道化为灰烬。研究英国现代派文艺曾经是我的一番梦想。这个梦破灭得很惨,也很彻底。

有时我怪自己在一九四六年回到上海之后,不该去写那些政论杂文,本应埋头总结一下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写出几篇有分量的论文。然而那样一来,一九四九年以后——尤其在反修反帝的六十年代,我的日子也许更不好挨。

在这种矛盾心情下,我就产生了一种没出息的随遇而安的想法:写得越少,挨批的可能也越小。在红色风暴中,我甚至曾巴不得当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八十年代中期,当现代主义成为反自由化的靶子时,有人问起我的看法。我承认自己在文艺观点上是保守的,我还是更倾向于现实主义。但我坚决不当顽固派,更不赞成对现代主义或任何新的流派进行讨伐。应该允许新一代文艺青年大胆地去探索,并让他们自行得出结论。我不赞成设禁区。这点艺术民主总要坚持的。“五四”闹过文学革命。今天,文学也不应停滞不前。现实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时代而在形式与内容上起着变化。文学离不开创新。僵化将意味着衰退,以至灭亡。

杂文

一九八〇年初访美归来后,许多报刊要我写写观感。这也难怪,隔绝了三十年,读者们自然急于知道太平洋彼岸那个国家的现状。

然而对我来说,问题却并不那么简单。经历了三十年的革命学习,遇到事物我每每先考虑教训。在过去岁月中,我曾看到并听说过有人出访西方世界后,在报告中夸奖了几句,因而被指控为立场不稳。但我又坚信,倘若硬把那里涂成一片黑,被涂黑的反倒是自己的眼睛。

我就决定用“点滴法”来描述此行。这样,一可以不必作什么总的评价,二可举具体事例,该褒则褒,该贬则贬。既不至于太违心,风险冒的也较小。《美国点滴》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刊出后,不但读者欢迎,因为可以一口气读完,我还发现报刊编者对这种“点滴”写法也有偏爱,显然是版面上便于安排之故。于是几年里我接连写了七组,其中《****杂忆》还在台北《联合报》上登载过。不知台湾青年对《终身大事》那十篇会不会感兴趣?那可能都是些老生常谈,然而却包含着我从多年苦难中得来的体会。如果有朋友早年曾在老北京生活过,也可能喜欢看看《北京城杂忆》。一九八七年,此文曾在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评奖中,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荣誉奖。没想到一九四九年以后,我竟然还能享受到这一殊荣!

四十年代由伦敦回到上海后,由于生活强烈的反差,我就用塔塔木林这个笔名,一气写了好几篇讽刺文章,针对当时令人强烈不满的现状,同时也描述起自己的“乌托邦”。这里有《老残游记》的影子,也看得出英国十八世纪一些讽刺作品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塔塔夫妇这番幻想的旅行,勾勒出我所向往的那个中国。

《上人回家》写于因“双百方针”而一度宽松起来的一九五六年,几乎是四十年来我唯一的一篇讽刺文。在《猫案真相》中,我的主旨在于质问而不在讽刺。此文多少反映出,当年在完全剥夺了被批判者的辩护权之后,诽谤者可以多么随心所欲地任意编造。这里还可以看到,在阶级斗争中,某些一时处于优势的知识分子糟蹋起已经被踩在脚下的知识分子来,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多少人就那么永远地背上了黑锅。我很幸运,竟然活到可以为自己分辩一下的今天。

书信

一个人活了八十岁,所写的信当然绝不止这些。过去我曾是个有信必复并且爱写长信的人。这里收的,基本上是一九七九年以后写的。我给朋友写信,向来不留底。三十年代编刊物时,一个下午我通常能写上二十来封约稿信。大部分是事务性的,但间或我也会在信中同友人讨论一些文艺问题。那些信自然早已随着时局的变动而消失了。当时往来频繁的(如杨刚),也早已不在人间。

一九四九年以来,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我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拿写信(以及讲话)来说,也懂得了加以克制。尤其是一九五五年胡风等人因信函获罪而锒铛入狱后,只要能口头或在电话上说的,我就不写。即便写,也只限于事务性的干巴巴几句话。这种心态我一直严守到一九七九年。

那以后,信写得勤了些。然而上了年纪,精力差了,长信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个集予里有编者傅光明君,从胡适先生资料中找到的一封短信——记得那是四十年代我从伦敦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以及五十年代致巴金的几封信(幸亏“****”期间他的寓所被贴上了封条)。此外,大都是近十年来写的一些短信。英国复辟时期一位戏剧家曾说,讲演稿应字斟句酌,写信则应力求酣畅,不宜瞻前顾后。这一境界对我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综观我这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这也是我青年时期有意识的选择。一九三二年我就看中了记者这一行业,并为自己的一生做了个规划:通过记者生涯,广泛地体验人生,以达到从事文学创作的最终鹄的。尽管我走过的生活道路十分崎岖,成就也微不足道,但我仍认为自己十分幸运:一辈子基本上是照我原来所设计的路子走过来的。

“眼高手低”通常是句贬语。我在开始创作时,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信条:不怕自家手低,但眼一定要尽量放高。我从不模仿,然而我喜欢在心目中为自己立下一些“样板”。“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在写《篱下集》那些以穷孩子为主人公的短篇时,总想到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都德的《小东西》以及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

每逢青年记者同我谈起新闻写作问题时,我总强调:写的尽管是新闻文字,平素却应多读些文学史上有定评的名著以及当代出色的作品,就像书法家观赏历代碑帖或油画家千方百计到罗马或巴黎去瞻仰绘画史上的名作一样。

我很早就从斯诺老师那里听到这番道理。今天,倘若有人问起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只恨书读得太少。并不是没有书可读。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图书馆近旁,除了“****”那些反常的年头,自己身边也总有几架子书。关键在于时间抓得不紧,以及大部分时间生活上的动荡不定。

一九三六年,我在《我与文学》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向往之后,接着写道:

我希望目前这点新闻的训练能予我以内地通讯员之类的资格,借旅行及职务扩展自己生活的视野。如果在经历中我见到了什么值得报告给大众的,自己纵不是文人,也自会抑不住地提起笔来。如果我什么也不曾找到,至少在这大时代里,我曾充当了一名消息传达者。

一九三八年我就把写小说的笔停了下来,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去,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目击者。我还踏访了战后满目疮痍的西欧。

我曾说过,倘若阎王爷要我登记,表示下辈子愿意干什么。我一定填上:仍要当记者。我喜欢新闻这一行,但是我更爱文学创作。

一九九〇年八月二十三日于北京三里河

(此为台湾版《萧乾选集》序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版)

同类推荐
  •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本书评述了古典爱情诗歌,包括项羽与虞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王献之与桃叶、元稹与红拂、崔郊与女婢、李煜与小周后等。
  • 安徽80后诗歌档案

    安徽80后诗歌档案

    本书主要收集了一度的诗,夏春花的诗,八零的诗,孙苜蓿的诗,陈巨飞的诗,缎轻轻的诗,严正的诗,王太贵的诗,李成恩的诗等等。
  •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

    人间笔记人间笔记1之火车记心虚悬着,处于古汉语所谓“惴惴”“忐忑”之中,像断了线的汼……
  • 好一束美丽的红杜鹃

    好一束美丽的红杜鹃

    “以咋该咋派文学”的派性宗旨是:客家人写的和写客家人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所有述写客家人生活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装进这个箩筐,不论他是客家人还是非客家人。
  • 生命在纸上行走

    生命在纸上行走

    瘫痪病榻,才感悟到散步阳光下的幸福;饥困荒漠,才渴望得到一滴水的幸福;身陷囹圄,才领会到获取自由的幸福。缺陷像一把钥匙,打开幸福之门,幸福在缺陷中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绝世通天

    绝世通天

    万千大世界,不证大道,终归殒落,古来过往多少豪杰,倒在通天大道之上,本已度过九重天劫,证道阳神,飞升仙界,奈何却不知为何出现在另一方世界的少年体内,既然已如此,不管过去种种事,就此再踏世间巅峰。
  • A Woman of Thirty

    A Woman of Thi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到异世争天下

    穿到异世争天下

    普通学子与女友分手后斥骂苍天,惨遭雷劈却奇临异界。神奇异界,天脉大陆,三国五盟六会七家,看主角如何在强者如林的异地打出一片天地!仙侠修真,有。神秘巫术,也有。武者,魔法师,更不会缺。人间战火燎烟,六界混战不堪。神魔之墓爬出的巫族圣女王盼;百年修真如一日的仙女忆儿;从神界下凡并与人间强者悲恋的神皇之女云花。。争霸是主题,修行是线索,爱情来贯穿!一本新玄幻经典作品,满足所有人口味。看作者如何巧到巅峰的把一切杂糅在一起。感人,动情,热血,悲怆,豪迈,尽在本书!小白精心打造之作,请朋友们品读!
  • 不悔,此生有你

    不悔,此生有你

    现在已是繁花落尽,我爱的那个少年呐。你会好好的。我依然忘不掉你梨涡浅笑温柔的模样,你变了,好冷漠。我也变了,不再留恋。王源,对不起。王俊凯,好久不见。易烊千玺,我爱你,再见。
  • 修真缔造者

    修真缔造者

    一百年前,他缔造了一个修真世界,一百年后,他从远方归来,却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史,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 薄情老公好霸道

    薄情老公好霸道

    她第一次看到他。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看着她。她鼓起勇气把稿子交给他,迎来的却是残酷的击打;她第二次看到他,他正浏览与女人花丛之中,玩世不恭,手指指着她的额头吐出令人羞愤的话语。每一次见到他,他总会给她带来各种不幸和折磨,可是怎么办,在见到他的一刹那,她整颗心都开始沦陷了……
  • 浮光海也有荆棘

    浮光海也有荆棘

    年少时,我们总免不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可最后相守的人却很少是当初的那个人,但我仍然想让大家在年少时狠狠爱一次,所以我写了这篇长稿,来怀念当年的他们和她们,一样的青涩,一样的懦弱,但永远不断的在进步。文中的安纤莫和米蓝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她的身上都能让你们看到当年的你们和正年轻的你们,米蓝的大大咧咧,粗神经是否让你想起了班里的某一位同学,安纤莫的小心谨慎和胆怯对航晨的那份心意,有没有让你想起当年的自己
  • 孝感天

    孝感天

    叙康熙年间赵便焚儿祭神,以求神灵保佑其母病愈事。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男神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男神

    说的是从初三的悸动,历经现实的打磨到最后的理解。才知道原来当时的我们是那么的逗比,本书应该能帮助很多人找到青春时代的那种感觉。
  • 末日贵族

    末日贵族

    主人公理扬理氏家族:200年前由于种种原因被迫离开东方大陆,来到贵族林立的西大陆并获得侯爵封号。经过家族几代人的努力理氏成为了在世界上拥有重要的影响力的家族。但是3年前西大陆众多顶尖势力突然向理氏发起进攻,一夜间理氏覆灭,只剩下理扬、理维两兄弟幸存。哥哥理维带着理扬横穿整个大陆经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几经生死向理氏的故乡逃亡。在2年后的一次绝境中哥哥理维独自引走了追击的幽灵部队之后生死不明,理扬只身返回理氏故乡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