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31800000032

第32章 透过活物看人生(2)

故事既然以养蚕为中心,很自然地就勾起我对神的质疑来了。当时我所关心的并不是有神与否的问题。我只是认为,即便有神,它对人间的不平,也无能为力。它并不能支配祸福,左右吉凶。因而一切只能靠自己。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事在人为。我不相信天才,也不认为人的命运是预先注定的。我有自己的因果论,就是种什么收什么。人一辈子像是在同社会及自然的环境对局。每走错一步棋,就得承受其后果。这使我学会了得意时不忘乎所以,倒霉时不怨天尤人。

大约在十三四岁上,我同几十只瑞士奶羊打过一阵交道。《蚕》脱稿后,紧接着我又写起羊来了——这就是《小蒋》。

这里,我写了当年背着十六瓶羊奶一路送到哈德门的经历,也虚构送奶伙计同掌柜的一场冲突。小说的核心却是小蒋同一只叫“鹿儿”的奶羊之间的友谊。重读此文,当“骑士和村女在晚风中残墙上的幽会”一段映入眼帘时,我脸红了:觉得要么那个写法过了火,要么我自己在感情上有些反常。我现在已记不起在羊圈里干活时,可曾对哪只羊偏爱过了。然而那是可能的。总之,这篇小说反映出早年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孤儿,一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动物身上,一面又从动物那里寻求温暖。

在小学及初中工读时,我还织过几年地毯:从杂毛、牛毛一直织到羊毛毯。就在刚刚织上土耳其凸花毯时,换了工种。但是我从来不喜欢回忆那段生活。唯一写到织地毯往事的,是《落日》。多年来,我却常缅怀着羊的那段日子。所以我把自己的出生地羊管胡同故意改为羊“倌”胡同。

唯一写到狗的,是《花子与老黄》。这里,我用的是第一人称:一位阔少爷。小时,我的朋友大多是穷哥们儿,可也有过几位阔同学。一位住在清河,父亲是那里织呢厂的总工程师;另一位在城里,我曾在他们家度过一两个寒暑假,从而体验了一下富家子弟的生活。他们家有厨师、奶妈、老妈子、拉车的和听差。那种“下人”口口声声称他作“少爷”。我写《花子与老黄》的主导意图是写那些“下人”生活的悲苦和毫无保障。刚好听人讲起疯犬症有多么可怕。于是,我就编了这个故事来鸣不平。情节虽是虚构的,但这样的不公以及比这更为不公的事,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这篇小说一开头,我就描述了花子(“我的护兵”)的情态。写它的顽皮,对主人的媚态,以及对生人的凶劲儿。羊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狗则爱憎分明。

我养过狗,也同旁人的狗打过许多交道——尤其是送羊奶时,每天都得同它们搏斗一番。每当我放下新奶,取走空瓶时,那些责任心过强的家犬总以为我偷了什么走,就死追着我狂吠。自然,我也曾有过自己的黑儿,对人犬之间的友谊,我并不陌生。

其实,我从未见过疯狗,只听说过。在写花子疯了时,我就没正面去描绘。我只写七少爷连疯狗都护着的执拗劲儿以及老黄的愚忠。故事结尾,我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写了女主人的无情无义以及老黄的悲惨下场。

在小说《俘虏》中,我第一次写到了猫。

我为自己写东西定了个原则:“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在写作时,朦胧间心里总有个楷模或追求的目标。然而写出来的东西通常要离那水准差得十万八千里。取法乎上,也许仅得乎下。不过,我总认为心里有那么个崇高的影子,会有好处。

写《俘虏》时,我竟然曾想到过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说来真有些不自量!并不是那故事,那人物,而是那扑朔迷离的气氛。

我现在还依稀记得,童年经常去玩耍的那个“大院”。东边通到我家所在的小菊儿胡同,西头有几家宅门,门前小土岗上是一排垂杨柳。靠北边是座土地庙。七十年代中期,我曾骑车去那里重访过。不但庙和柳树不见了,“大院”本身也早已盖满了房屋。

然而在我的童年印象中,那个由破烂平房围起的、茅草丛生的“大院”是个魅力无穷的所在,就像是雅典郊外的森林。在这篇习作里,我着重做了两种练习。一是烘托氛围;二是试着写人物关系的变化。在小说中,我想再现黄昏时分“大院”里触及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一切景象。天下飞来飞去的蝙蝠、草棵里唧唧悲吟的秋虫,人们边打盹儿边拍着蚊子,孩子们则满“大院”跑来跑去,做着种种游戏。小说的男主人公叫铁柱儿。一九四七年,当我第一次做爸爸时,我就用它给娃娃起了小名。女主人公叫荔子,后来这也成了我女儿的名字。

开头,我写铁柱儿和荔子的敌对。我把小时看的一些章回小说如《小五义》、《七侠五义》里的绿林好汉的形象套在男主人公身上了。荔子对男性抱有仇视心理。这样的女孩我也见过。我想试写铁柱儿和荔子由对立到友好的过程。这中间,起媒介(或杠杆)作用的,就是一只叫咪咪的猫。

文洁若在她编选的《断层扫描》“编者的话”中,曾提到过咪咪,咪咪半夜回来,浑身带着露水舐舐小主人的指头那段,确实是出自我个人的经验。早年,夜间胡同里的叫猫声,也时常颤巍巍地飘进我们那小屋。起先总是苦苦哀求,后来就破口大骂起来。一九三八年春天过贵阳时,在旅店里又听到过一次。最初,由于口音不熟,听不出喊的是什么,很快就猜出是丢了猫啦。

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俘虏》是唯一不含任何社会意义的。我只是借它来描绘自己最喜回味的一段童年生活。

散文《爱狗者》写的不是狗,而是人的自私。他爱的仅仅是属于自己的狗。对于一般的狗,倘若稍微侵犯到他的利益,他就凶得很哩。那阵子,我读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的短篇,学着用不大的篇幅,鞭挞生活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

我老早就为活物鸣过不平。“**********”前家里还保存着初中时的作文本,有一篇的题目是《赛驴》,写骑驴人跨在驴背上,挥鞭大耍威风。驴累得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却分享不到胜利的光彩。一九三六年春到上海,我在大世界楼下看到跑驴。那是在闹市中心一所游乐场的底层。地上铺着一圈黄土,看来是作为“乡野”的点缀。驴头上还系着红绸子。花上几只角子,就可以骑到背上跑几圈。

不知怎么,我又替驴子打起抱不平来。现在回想起来,深觉那时幼稚得可笑。驴也罢,马也罢,反正都是给人骑的。

当时我写的那篇为驴子叫冤的短文,收在一个集子里,可惜也毁于“**********”。此文反映出一个北平青年初到上海时的憨态,简直什么都看不惯,连大世界里的跑驴,也觉得不自然。也许那时我受了卓别林的影片《城市之光》一些影响,怀着乡下人对城市那种本能的敌对心理。这又使我记起一九三五年沈从文为我的《篱下集》所写的那篇“题记”。他在文中自称是乡下人,又把我也封为乡下人,并希望我永远做个乡下人。从“题记”来看,“乡下人”也就是“诚实人”和“老实人”的同义词,而城市人则“怕事,偷懒,不老实……相当偏见,凡事投机取巧、媚世悦俗……”

我一向不大同意京派海派之分。一九三三年(也即是我写作的那年),郑振铎、巴金、靳以等相继来到北平,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等刊物。平津新一代作家对启明老人所提倡的明清小品兴趣十分淡薄。当时占据全国青年人心思的是抗日救国,迎接大时代。在这情况下,并不存在京派与海派之间的鸿沟。沈从文那篇《题记》当然并不是针对京派海派而发。他只是把“乡下人”的意见同“流行的观点”对立起来。一九三五年,我或多或少也是带着那种感情去的上海,替大世界的驴喊冤叫屈,也可能就是当时我那种情绪的反映。

《大象与大纲》是我借一件真人真事阐发一下自己的艺术哲学——或者不如说是我对当时教条主义式文艺领导的一点诤谏。这里,我拉进一头大象。在火车里,我确实听到一位青年工人活灵活现地谈论他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头象。估计在厂领导心目中,去谈大象就太轻浮、太言不及义了。我在文中想说的不外乎是:写东西离不开个人感受这个粗浅道理,从侧面,从细微处,照样可以反映大事物。在八十年代,这也许是老生常谈了,可文章是写于五十年代啊。

一九三六年在上海,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养兔的散文,题名为《殇》。记我从内蒙带回的一窝兔:白色的是公兔,母兔则是黑的。还有八只刚出生的乳兔。蒙古包的主人把它们用个蒲包一卷,就慷慨地送给了我。临别时,他一再叮嘱让兔娃娃自己睁开眼睛,千万不要动手去掰。

捧回蒲包之后,我就放在床底下。岂料我刚走开,就有人伸手摸了兔娃娃的眼睛。我急得嚷了起来,当时还不晓得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天清早,床角、桌下以及门前台阶上,到处都是被咬得浑身血肉狼藉的小兔。八只小兔,一只也没留,而咬死它们的,正是那位被触怒了的兔妈妈!

本来是欢欢喜喜的一个小家庭。那以后,公兔和母兔都闷闷不乐。只见母兔不怎么吃食了,很快它就蹬了腿,丢下公兔这个无儿无女的鳏夫。也许由于过分愁苦,不久它就双目失了明。

这事使我深切感到,人类同活物打交道,切不可一意孤行,忽视它们自身的生活规律。

一九四九年来到北京后,最初生活一直安顿不下来。那时对思想改造的理解就是全面否定自己。一晚,请了几位朋友到我在石驸马大街那间小屋喝咖啡。客人走时,其中一位去过延安的老干部悄悄地(而且肯定是十分善意地)提醒我说:“可千万注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啊!”

我心想:那么苏联人喝不喝咖啡?

咖啡喝不得,狗就更养不得了。抗美援朝后,为了防止细菌战,全市的狗一律由公家收走处理。当时一辆辆卡车开进胡同,挨家挨户地收。从那以后,除了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及本国得到特殊许可的少数高级人士外,狗就在城市生活中绝迹了。

猫沾了“除四害”的光。既要消灭老鼠,总不能把捕鼠的猫也一道消灭吧。

五十年代初,我在宿舍里养过一只大肥猫。由于它恶习不改,净偷人家的鸡啦鱼的,只好把它扔掉了事。二十年后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桐儿捡来了一只被打伤的弃猫。我们替它把伤口洗净,包扎上。洁若打开一罐炼乳喂它,慢慢地居然把它救活了。我们给小猫起名花花,桐儿还在门旁替它挖了个猫洞。那是五七战士自己盖的土坯房,从北往南,一排排地盖,越盖规格越低。我们那一排在尽南端,房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倒也不乏野趣。

谁知好景不长,花花突然失踪了。一天傍晚,桐儿又从草丛中将它抱回来。那时花花已奄奄一息,下半身血肉模糊,可能是被野狗咬的。这一次,炼乳也不管用了。

那是盛夏,眼瞅着伤口开始生蛆了。为了结束它的痛苦,我和桐儿便用件旧衫将它裹起,在屋后刨个坑埋了。洁若没敢去看。当时已是干校后期,大部分人都已调回京,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孩子中,老大在江西插队,老二回京当售票员,身边只剩下老三桐儿),前途渺茫,不知不觉就对弃猫起了共鸣。

如今,到了晚年,我自然巴不得身边有只猫狗,而且不断有朋友提议要送我猫——纯白的,狸花的。然而住在楼房,又都上了岁数,实在没有精力去养。于是,我只好养乌龟。

这还是一九八五年春间去武汉参加黄鹤楼笔会时,老友李蕤送的。当时带回来五只,其中有两只是甲鱼。甲鱼可没有乌龟那么老实,在火车里,深更半夜竟钻出篓子,一直爬到火车的甬道里。害得我光着脚把它们一一捉了回来。

五年之间,一只乌龟莫名其妙地失了踪,我就守着剩下的两只。每天喂它们点鲜鱼,换一次水,隔天打扫一下卫生。夏天,它们喜欢在那白搪瓷盆子里泡澡,仰着脖儿,若有所思地望着周围一米见方的世界——阳台的一角。更多的时候是钻进一绿色塑料布底下睡大觉。一入冬,它就干脆不吃不喝,一睡就是五个月。真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

我也闹不清何以从小喜欢小动物。兴许是因为早年生活太孤寂单调了,那些小动物确实丰富了我的童年,也给过我不少慰藉。这样,活物就自自然然地进入我的创作。我从它们身上得到过启迪,时或还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和处境。

使我同活物的命运联系得最紧密的,是一九五八年四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当时,北京——也许全中国,在党中央一声令下,群起消灭麻雀。那时,北京城里大多还是平房。家家派人爬上房顶敲脸盆并用棍棒竹竿驱逐麻雀,赶得它们无处落脚。据说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之。同一个夜晚,我挥泪告别家人,默默地扛起铺盖卷,前往唐山柏各庄农场。我同被列入五害的麻雀一样狼狈,也一样没有着落。

麻雀并没有消灭掉。后来也许不再那么吱吱喳喳了。我呢,一晃儿也活到了八十开外。

一九九〇年九月十八日

(收入《萧乾文学回忆录》,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

同类推荐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捕鱼者说

    捕鱼者说

    《捕鱼者说》收录了《终于能管你一回》、《心境》、《失眠》、《张山的相好》、《后妈》、《女人》、《捕鱼者说》、《福婶的心情》等近百篇微型小说作品。
  • 毛泽东的字条

    毛泽东的字条

    本书收录作者在大陆出版的《文艺报》、《中国电视报》、《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人民网、楚汉文学网等及香港出版的《文艺报》、《中国文学》等76个单位刊载的作品。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杂文、随笔、评论等共165篇,有26篇获奖。
  •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热门推荐
  • 华夏天龙皇

    华夏天龙皇

    无意间成为龙魂之主,有了力量当然要纵横都市。掌握清朝龙脉的秘密,有了势力当然要横扫寰宇。岛国的忍者;美利国的生化人;英吉国的圆桌骑士;教廷的天使;黑暗议会的狼人和吸血鬼;奥林匹斯山的圣斗士。要么臣服于我,要么就给我消失。因为你们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本书主角绝对无敌,老婆们绝对极品,事业绝对辉煌。什么叫YY,这才叫YY,才叫极度YY。
  • 凤临天下:杀手王妃千千岁

    凤临天下:杀手王妃千千岁

    她,龙屹帝国左王府“非雪郡主”,丑陋无颜,连下人都能欺负的嫡小姐;她,二十二世纪的毒医武三全的杀手之王,冷血腹黑,美若天仙,聪明无比;当她变成她,凤眸一睁,庶妹害死前身,怎么弄死的就怎么弄死她;姨娘报仇,废除四肢,关入妓院自生自灭;庶姐想毁清白,废除丹田,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便宜爹想害死自己,废除丹田,气死他,夺其家主之位……明明玩他们玩的好好的,突然冒出来的摄政王妖孽是什么鬼?当自己感动,情窦初开时,她该何去何从?却不料……
  • 终极血脉

    终极血脉

    人们总是圈养着各种动物用来填饱自己的胃口,却很少有人想过,如果有一天,人类发现,自己也不过是被圈养的食物,将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当世界变成一座沙城,当灾难不断的毁灭着未来,他带着古老的龙之血脉,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为了追寻自由,不仅是自己的,同样是整个人类的----自由。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陪葬哑妃:皇上,你中招了

    陪葬哑妃:皇上,你中招了

    她,西凉国最绝色的公主,却是举世皆知的哑巴,只能沦为陪葬守灵者!她令三朝帝王为之倾倒,却难逃宿命的纠缠,在权力与爱情的角逐中遍体鳞伤。一段旷世情缘,一场生死之恋,后妃争宠,阴谋纠葛,风波历尽后,谁还在原地,一如既往地等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上古世纪之天原界

    上古世纪之天原界

    遵从起点和创世的召唤,脑洞大开的我开始写上古世纪的前传,话说,上古世纪这个名字好挫!好了、简介就这样,字数已经够了,最后再吐槽一句,上古世纪的地名和人名让人看的蛋疼菊紧......
  • 游龙记之二龙啸九天

    游龙记之二龙啸九天

    一个追求真爱与自由的公主为了真爱逃婚出皇城,皇帝闻听后震怒不已,命三千精兵全国辑拿公主归来。一路上的奇遇和凶险如同黑夜里驰行的野兽,时隐时陷。为了见到心爱的人,她不惜以命相搏。时值外倭相犯,皇帝以令他出关带兵退敌为报,许予他和公主恩爱长久。一个平静的小村庄,王世杰热血报国参军以敌外倭,妻子罗文茜身怀六甲答应等他战胜归来。天上的神仙为争王母贺礼各出奇招,花仙献上百花蜜出尽风头,雷公垂涎百花林中花奴小玉美色令电母吃醋不已,更有风仙雨师从中挑唆矛盾,天庭之上一派祥和背后却是暗流涌动,一场翻云覆雨改变各仙宿命运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有人为此得意洋洋高居官位,有人为此痛失所爱,有人为此血洒断头台……
  • 洪荒娲皇传

    洪荒娲皇传

    现代名牌冷血女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天地初开的洪荒宇宙,虽然得到无数洪荒宇宙的宝贝,但是自己穿越成的身份也太过尴尬了吧,因为穿越的这个身份,居然是人族圣母兼妖族圣人的的女娲娘娘,虽然是天定的圣人,也是为洪荒宇宙中鸿钧之下的第一位圣人,但是实力最弱,更因为造人成圣后,实力不强,被三清和西方二圣堵于娲皇宫,眼睁睁的看着巫妖屠戮人族而毫无办法,导致自己这个人族圣母在人族心目中面皮丢尽,不得不窝在娲皇宫,甚至连自己的道统都没有传下,且看知晓洪荒宇宙发展的女娲,这一次的她,是否还是圣人之末?是否还是无法摆脱无情天道的掌控?是否还是夹在人族和妖族之中无法抉择?且看洪荒娲皇为你一一道来。
  • 英雄联盟之启航

    英雄联盟之启航

    符文大陆,这是一个空间极为不稳定的大陆,每过一段时间,就有各种各样的生物被传送到这个空间来,战争,杀戮,在这片大路上每一天都在上演,放佛这片大陆只为战争而存在。伴随着神迹的出现,符文大陆的一切都变了,战争在慢慢的减少,人们的眼中似乎看到了已经平静的符文大陆,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杀戮,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人的出现,他的名字叫《启航》。
  • 天空之城——花落

    天空之城——花落

    她生于樱花,死于樱花.樱花落之时,便是她死之时.但,直到她遇见了另一个人,她的生命将不再短暂,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