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31800000037

第37章 跑江湖采访人生(1)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一、“黄鱼”塞北行

一九三四年,我那位堂嫂安娜除了教学堂,在家里还收着几名学生(大概都认为学道地的英语总得找黄头发的)。平绥路货运员孟仰贤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比我大上一两岁,那时正押运货车往返于北平与包头之间。每跑一趟,就可以歇上三两天。于是,笃学的他,必然夹着书包,毕恭毕敬地找安娜来上课。我也常去那里玩,一来二去地就熟了。

那年暑假里的一天,仰贤抽冷子问我:“想不想跟着跑一趟车?”乍一听,只觉得简直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紧跟着还补充一句:“一个大子儿也用不着你花,而且管保你一路玩个畅快。”

那阵子铁路职工除了每年正式发免费乘车证之外,还经常可以带几名“黄鱼”。客车上,只消向列车长打声招呼,就没人查票了。至于货车,那就更不会有人过问了——何况带我去的这位孟货运员又是一列货车之长呢。

那时,我算是已见过不少世面了。往南,曾跨过黄河和长江,并在黄河和南海上漂浮过。往北一九三〇年我也曾到过绥远境内的卓资山。那次是跟安娜和她的一些美国老乡去的:时间很短,而且一直住在教会的高墙里。我多么想亲一亲蒙古的土地啊!尽管为了怕遭歧视,自懂事以来,我始终瞒着自己的民族成分,可顺小我就清楚自己是个蒙古人。住在古城里,我时常向往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土。我对这第二遭去内蒙——去我祖先狩猎或牧放过的地方,抱有种种憧憬:认为无论如何那里起码社会风气会比关内纯朴洁净,那里的民众必然强健壮实。

我们是在西直门上的车。平素仰贤去安娜家,总穿件蓝布大褂。如今他身穿镶红边的藏青制服,腰间还挎上个工作袋,显得格外神气。我呢,除了盥洗用具和旅行日记外,还揣着一颗渴望寻根的心。

那列货车仆仆风尘地朝着西北方奔去。过了张家口,站名牌上开始出现“旗”字。我意识到车已进入蒙古境。我的心不免悸跳起来,像是在说:“蒙古,你的一个流入关内的后生又回来看你了。这回我要把你瞧个仔细。”

客车有时间表,货车却无拘无束。有货装卸,即便小站也停,而且一勾留起码就是大半天;没货,哪怕像集宁那样的大站,它也毫不理睬,噗噗噗地照样往前开。当然,货车上不用说软垫了,甚至连一把靠背椅也没有。我和仰贤白天各坐一条板凳,晚上就地一躺。那时年轻啊,骨头经得起在硬邦邦的地板上颠簸磕碰。地板有缝,时而还望得见铁轨上迸溅的火星。只觉得这么旅行才潇洒自如哪。

列车运行中,讷讷寡言的仰贤忽而打盹儿,忽而从兜里掏出账本翻看。我则总把脸贴在那一小方窗玻璃上,目不转睛地凝望着。车一停,他就挽起袖子,把一根铅笔头掖在耳缝,泼泼辣辣地指挥起装卸货物了。这当儿,我就溜到站外,去逛市镇。等他办完公事,才来陪我做社会调查。

铁路上的人对当地熟稔,关系也多。我们不但看市容,还深入到社会底层。在大同,他曾带我摇摇晃晃地踩着湿漉漉的升降机,下到黑洞洞的矿井。在那里,看到人们以每天两三毛钱的工资,在死亡线上挣扎。更使我惊骇的是另外一种“井下”:由于贫穷,塞外到处是人肉市场。这里有八岁上就出来卖唱的小姑娘,也有替妻子所接的嫖客低声下气地点烟倒茶的丈夫。没有什么绿油油的草,遍地种的都是罂粟。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鲜艳极了。它的毒汁却侵蚀着千百万民众。墙下贴满了各种戒烟药丸的广告,可烟馆里烟雾弥漫,炕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瘾客。

塞外并不纯朴,它也远不洁净。

归来,我怀着忡忡忧心写了《平绥道上》,登在《国闻周报》上,一九四七年收入《人生采访》,一九七九年出版散文特写选时,我又莫名其妙地把题目改为《平绥琐记》。总之,那是我写旅行特写的开始。

那并不是我头一遭去内蒙,为何以前一次的感触就没那么强烈呢?一九三〇年那回,我竟然还站在山脚下大片大片迎风招展的罂粟花丛中,让人拍过照呢。可是一九三四年我再去内蒙时,就那样触目惊心,那样愤慨,那样急切地想探索现实。

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间,我在文学道路上拜了第二位师傅:巴金。他读了我那阵子写的一些小说,对个别人物或情节也表示过赞赏。但是他嫌我的视野太窄,要我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关心社会,拥抱同类。他还要我不仅要欣赏生活中的美,更要正视丑恶。在他的启发下,我写了《道旁》等小说。

那一年,在《我与文学》一文中,我就开始认识到:“对现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一九三六年又在《忧郁者的自白》中说:“在这师傅的鞭策下,我渐渐学习着忘记自己,而又把广大人生同自己联系起来。”那趟“黄鱼”旅行是我接触社会现实的开始。我原想毕业后重返内蒙,而且也不是没有这种机缘。只是当我一听说去了得当个官儿,我就坚决地打了退堂鼓。

从那以后,我这个有意识地不带地图的旅人,就天南地北地闯荡开了。

二、双重灾难

一九三五年夏天,天津《大公报》老板要物色的原是一名肯于安分守己伏案工作的副刊编辑,可他觅到的我这个青年,心里想的却是进报馆能当上个东跑西颠的访员,深入到生活的腹地中去。那时我对社会,对人间,真是无限好奇。我有着一颗不安定——也安定不下来的心。

我还是把编副刊的工作接过来了,而且干得很起劲。然而我更渴望的是深入生活。这从我那阵子在《文艺》副刊上写的“答辞”中不难看出。我像是在为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出着主意,其实,时常是在抒发着我自己的志愿和渴望。在《生活的舆图》中,我对费君说:“你想走入现实生活里去,这是文艺界进步分子的普遍要求。”其中当然也包括着我。在《给漂在帆船上的》一文中,我对亚君说:“世界上虽有一些乘着火轮躲在洋舱里的旅客,唯独那些在帆船上把着孤桨,经受着艰险的人,才有份观看江海的真貌。”

当时,大公报社设在天津租界里。在我心目中,那就是间“洋舱”。我所向往的却是乘一条帆船,撑着孤桨,到生活的海洋上去漂荡。

贫穷对我并不陌生。我尝过断炊的滋味,小时在上学的路上也见过饿殍。然而活到二十五岁上,天灾是怎么回事,我还茫然无所知。往日,帝王们真会挑:地理上,北平可谓得天独厚。天津还闹过大火灾。可这里,人祸不断,天灾却难得光临。

七月进报社后,全编辑部所在的那个长大房间里,我编副刊的那张桌子离译电员的不远(各地拍来的电讯,用的都是数字编码,需要译过来)。整个夏天,不断听他边译边叹息着:“黄河无缘无故干吗改道!”有时译完一篇电讯,就摇头自言自语着:“怎么好,水势越涨越凶。已经平了堤顶,可雨还在下!偏偏又刮起西北风。再涨,眼看七个县就要陆沉啦!”那阵子,报纸要闻版头条标的不是水势就是灾情。民间成立了救济水灾联合会,报纸头版正当中开了天窗,醒目地呼吁着:“多救出一条命,就为民族多留一名生力军!”

这时,有位读者来信问我什么是他的出路。我在《答辞·理想与出路》中告诉他:“这惊动了我左侧的一位正译着报告江河水位电报的同事。‘已经淹没二十几个县了!’他回答我。”我还把这同南欧恶霸墨索里尼侵略阿比西尼亚联系起来。法西斯洪水那时也正在欧洲泛滥着。

《大公报》的胡霖社长在我进报社之前,就清楚我想接触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进去后不久,他确曾派我采访过一次天津法院。任务尽管完成了,我还是坦率地告诉他说,我要的是更广阔的内地。

总编张季鸾一到编辑部就扎进他那小办公室。胡霖则喜欢先到各版看看。也可能在他巡视编辑部时,听到我在向旁边的同事打听最近的灾情。一天,他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那里正坐着一位看来比我要长上几岁的穿长褂的青年。胡社长介绍说,这是画家赵望云。报社已决定派我们两人去鲁西采访水灾。他眯缝眼睛问:“怎么样?一个画,一个写。”

三十年代《大公报》的做法值得回顾一下的,是它对社会力量的大力倚靠。首先是与平津几家大学(如南开经济研究所)的联系。除《文艺》外,它的十几种各科副刊都是请教授们主编的。另外还设立了“星期论文”,每周以重酬为教授们提供一次论坛。驻外记者(如戈公振)也大多是由留学海外的人士兼任的,现今报社一般都设有美编室,可版面上除了偶尔印些摄影,却很少见美术的踪影。那时大公报社里并没有专编美术的,可是版面上经常有些风格别致的图画。报社当时有两位客卿:一位是画大西北的沈逸千,另一位就是这位赵望云。这种客卿办法既避免了报社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又可大大丰富版面,加强了社会联系,同时发挥了社会上的闲散剩余力量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我不懂美术。但是一九三五年进《大公报》后,看过几幅赵望云发表在报上的画,也听到报社内部关于他的一些微辞。有的甚至说他糟践了国画。从题材来说,他不画山水花鸟,专画社会生活:农村的集市或城市街巷的景物。我深感国画如具有时代的生命力,就不能总停留在唐宋山水及古装人物上。它必须与时代生活相结合。我觉得赵望云的画有着现实感,富于生活气息。因此,一听说我们将成为旅伴及合作者,自是感到十分称意。

一路上,我一边眺望窗外的华北平原,一边听他用浓重的冀中口音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倾吐着他在艺术上的抱负。他出身河北束鹿县辛集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使他没有可能进美术学校,国画主要是他自幼靠观摩摸索出来的。不知怎么一来,他被冯玉祥看中了,不时地请他登泰山去教画。同时,他也从冯将军那里学到一个道理:不但永恒不变的山水可以入画,同样应受到注意的,是民间生活。赵望云的作品进不了画廊,受不到藏画家的青睐,冯将军就一批批地买了下来。(天晓得那些画如今流失到何方了!)就这样,赵望云成了职业画家。

我们先到省会济南,在那里访问了大明湖畔的收容所,并向有关方面了解一下省内水灾的概况,给天津报社发去一篇题为《山东之赈务》的通讯稿,登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完成了新闻报道的本职任务之后,我们又南行济宁,转往兖州。灾情开始在铁路两旁出现了:连根拔起的顶桩,裂陷的堤坝,时而还可望到狂奔着的洪流。伤心啊,大片大片的庄稼都被淹没了,高粱穗漂浮在水面上,坍塌的屋舍旁,倒着溺毙的牲畜。

车站的站台很自然地成了难民的临时露天收容所。那里挤满了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男女老少。都以为我们是“放赈的”,一只只泥圬、瘦削、颤巍巍的手朝我们伸来。我拿出馍馍给他们,只能含着泪倾听他们悲苦的吐诉。晚上,我在客栈的昏暗灯光下,结合在济南车站所见,写了《鲁西流民图》。这是我进《大公报》之后第一篇旅行特写,为此还接到过胡社长表扬的电报。

顺便说一下,《大公报》有一传统:每逢在外边的工作人员做出些微成绩,社长必亲自驰电褒奖一番。四十年代我在西欧战场上采访时,也曾接过胡霖社长这类电报。对于驻外记者,这既是温暖,又是鞭策,无形中也是一种导向。记得电文说,《流民图》刊出后,赈捐立即更为踊跃了。我自然也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那些用数字表示的灾情报告,感动不了谁。特写应诉诸读者的视觉,用文字描绘现场实况。越真切,就越有读头。在这方面,我同望云实在是异曲同工。他用画笔,我用的则是自来水笔。我们相约,今后这支笔将专描绘民间疾苦。

鲁西踏访之后,望云就登泰山看望他的冯将军去了。我则去了苏北邳县。那时我平生第一次骑马,而且是在一条细窄、坑洼不平的埂埝上:一边是淹没的稻田,另一边便是运河。领我巡视灾区的县长骑术熟练,已经跑得老远了。我想追上,可又不会摆弄缰绳。那匹马大概感觉出我不谙骑术了,也不知它怎么一蹶,就把我甩下来了。幸亏跌到稻田的一边,没把我丢进运河。

我挣扎着从泥泞中爬起,暗暗责备自己当记者太不称职了:既不会骑马,又不会游泳。倘若跌到另一边,那我就只好去阴间采访已去见龙王爷的灾民了。

灾情之外,同样使我痛心的是鲁西与苏北民众之间的械斗。山东官民为了不让灾区扩大,也为了促使水势早日退下来,就希望黄水往苏境宣泄。于是,暴虐的洪流就向铜、丰、邳、沛等县冲来。当时邳县眼看就要陆沉。面对由鲁西奔来的大水,苏北人为了自保,就组织起民夫,连夜筑坝堵水。这下子鲁西的水位自然又高了起来。鲁西怎能甘心这么在水里泡下去,何况水势还继续猛涨!为了生存,他们夤夜聚众扒堤。这样,同胞之间不幸的械斗就发生了。这种人灾比天灾还要悲惨!我痛心地看到,自然灾害肆虐时,民众竟自相残杀起来。

一九四七年二月,我坐在上海江湾那间斗室里编《人生采访》时,在前言中慨叹道:“山东抱怨江苏故意把水堵在鲁境,江苏责备山东夜间武装破堤。我恍然发觉中国吃尽了中央集权的亏,但却没享到一分‘通盘筹划’的好处。”

同类推荐
  •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在文化树下喝茶

    在文化树下喝茶

    散文集装帧精美,共20余万字,遴选了作者近年来利用工作、生活闲暇潜心创作的各类散文作品百余篇。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一马平川”,描摹冀中平原的人文风貌,对语生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呈现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第二辑“平原故事”,以故事形式记录平原的流年碎影,试图拨开生活的表象,寻找文化的影子;第三辑“从平原出发”,领略平原之外的景物和风情,字里行间镀染着作者思考的印痕。作品文笔清丽,画面感强,时空转换明快,富有时代气息,深得“新荷花淀派”风韵,于漫不经心间给人以心灵的感动,传递大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
  • 国家日记

    国家日记

    本书包括《重犯押向西部》、《中国反恐怖揭秘》、《共和国告急》、《中国第一农民市场》四个故事。
  • 西吉民间谚语

    西吉民间谚语

    本书是西吉县文化馆编辑出版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西吉县的民歌,介绍了西吉县的民间谚语。
  •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热门推荐
  • 钢之战记

    钢之战记

    浩瀚宇宙中有一颗无名的星球,起初这里妖兽林立,人类只能残喘,直到一位断臂人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制造机甲。从此人类依靠机甲成为了这颗星球的主人。然而千年过去,在这安静的生活下却隐藏着危机!习惯了安稳的他们能够度过这次危机吗?冰凉的零件,制动的炽热,机甲的组合,冰与火的碰撞交织出战斗的呐喊!爆发吧!我的机甲,只为你爱的人能够存活下去!
  • 大悲天世界

    大悲天世界

    我和你的差距就在于我的领悟不来自于这个世界
  • 美丽的时光

    美丽的时光

    我的大学因为你的闯入而真正开始。没有遇上你之前,我从来不相信,原来,我们真的可以用生命去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我放下二十年的矜持,每天向你靠近一点点,我不是不优秀,只是我怕在你眼中不够优秀。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所有人眼中的美丽时光,只是,太美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碎。当选择一次次来临的时候,我害怕得如同断了线的风筝,美丽的时光里总有残忍的一面,正如你美丽的外表究竟藏着怎样的内心?我不敢去探视,因为我害怕你的选择。
  • 重生之筑起幸福城堡

    重生之筑起幸福城堡

    怎么回事?玉坠变成玉戒?还从墨绿变成艳绿?而她竟重生了??----------且看重生前淡漠冷情满是创痍、寂寥的江墨芫(yán)到重生后快乐幸福的江墨芫(yán)如何用11岁的身29岁的心让家人朋友拥有幸福与快乐吧!
  • 永远就是这样远

    永远就是这样远

    那天,一如从前的每一天。木头看着天坚定地说:“我相信你,永远就是这样远。”小不点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瞪着大大的眼睛:“不对!吃好吃的才是永远呢!”
  • 雷破千尊

    雷破千尊

    意外开启雷符,缔造雷神传奇。废物高宇意外开启雷符,两年多没有结成丹海的他竟然意外获知自己是非常罕见的特异体质——木厄雷体,从此高宇踏上雷电之力与元力双修的道路。血族入侵,家国沦陷,有着恐怖雷电之力的高宇是否能战胜血族第一强者赤血鬼灵?神秘古城开启,无数强者涌入,浑身电弧闪耀宛如雷神降临的高宇是否能斩杀仇敌寒煞冰魔?清淑恬静的岑雨萱深深铭刻在高宇心里,可是那个热情奔放的小魔女林若欣却对高宇紧追不放,处在两个美丽女人的漩涡里高宇该何去何从?空间节点提前变得薄弱,魔族打通空间通道大举入侵,人族危在旦夕,高宇是否能得到万人倾慕的圣天神器碧落八荒?又是否能成功晋入难于上青天的天龙境拯救人族?
  • 咒魔书

    咒魔书

    打开那本书,书中,有你,有我;踏上那段路,路途,光明,黑暗……
  • 阔少的灰姑娘

    阔少的灰姑娘

    明明是一对亲姐妹却有着迥异的命运,一个从小被抛弃,一个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明明以为不会再见,谁知若干年后命运的缰绳又将两人再次捆绑,与之同来的还有两个男人,他们带着目的,甚至仇恨,只是一路牵绊一路纠缠,最后的最后到底谁在爱着谁?当一切真相大白,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又该由谁来抚慰?林林种种的爱恨过后,要有多少的勇气才能念念不忘?
  • 七月七日晴天雨

    七月七日晴天雨

    被渣男借故抛弃的凌染大醉一场,醒来的时候发现躺在陌生的房间。原来是便利店员工看她可怜,所以带她回去。等等,你说他是总裁?
  • 天价猎爱游戏:帝少私爱小萌妻

    天价猎爱游戏:帝少私爱小萌妻

    她拼命逃离:“恶魔,不要!”他步步壁咚:“要不要,我说了算。”当她欺他上瘾:“刷完盘子过来给我揉揉肩,对了还有洗脚水端过来。”而他宠她上天:“输了,我娶你。赢了,我嫁你。”“唔…不…嗯…要,要!”————————————他是云帝国第一望门二少爷,唐远诛。多金寡情,权利遮天。她是普通又平凡的女大学生,树小莓。看起来弱不禁风,而平凡的表象之下,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女汉纸。当他察觉到她的鲜美,便无法控制的想要捕获她。可她的性格,硬碰硬只会香消玉殒。他邪魅一笑——“硬的不行,来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