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74900000031

第31章 刘德水:欲说还休

人过四十岁,往往就不免回忆。回忆好不好?有人说一回忆,就表明人老了;也有人说回忆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将来……一笔糊涂账,永也算不清的。抛开这价值判断,说我自己的,如今,回忆切切实实地闯到生活中来了。好也罢,坏也罢,它才不管你!因此也只好接受现实。这次接到阿滢兄的约稿信,就更有充分的理由,尽情地回忆一下了。

但是说起我的中学时代,真是欲说还休:竟不知从何说起,甚而不知有何可说了。乏善可陈么?也不是。问题在什么是“善”也说不清,遑论“可陈”?在我的视界里,旧时岁月,直如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年代越久远,就越显出斑驳、沧桑的面貌来。当初觉得美的,经岁月的蚀染,如今重新审视,业已失去了原来的艳丽。何况那种艳丽,还笼罩着当时特殊的色彩!如今,时过境迁,不要说别人看来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是我自己,也已经不复是当年的我,昔日的流年碎影,在日渐消逝的时间河流里,也就全都改变了原初之色。但是,不管怎样,凡已然的,均不可改。即便是不堪回首的,也已经定格于历史的镜头中。至少,也还有些古董价值吧。语云,“敝帚自珍”,其此之谓欤?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想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好在约稿信中有偏重“文化情趣养成”这个要求,也就可以删繁就简,多画郑板桥所谓“三秋树”了。

我幸或不幸,出生于一九六三年。幸,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已过,没有赶上挨饿的大饥馑。日前读杨绳祖先生的《墓碑》,真为自己长出了一口气。要是早生几年,还不知道现在能否在这里写这篇稿子呢!不幸,是我中学开始之际,正是一九七六年年初。那时候,天下依旧大乱,伟人预言的大治一直没有到来。尽管还是世事懵懂的孩子,也随着大人们一通乱:写大字报、批判稿,画“批判党内不肯悔改的走资派”的墙报,唱《党中央两个决议威力大》歌曲……糊里糊涂地走进了中学阶段。一月八日******逝世,四月五号天安门广场闹事,批邓“反击****翻案风”,九月九日******逝世,都是印象较深的世事。那个时期的生活,除了潜意识的积淀,实在说不出有什么其他遗痕。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潜意识的积淀,对人的影响实在大矣哉——一个人在成长最重要的时期,环境的熏陶、影响,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判断力尚未养成的孩子这里,这种熏陶就更为突出。它使得你的骨子里都是那些你所接触到的东西,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甚至语汇、语风……都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让你在不经思考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都是这些东西。这是今天回忆起来,让我最感痛心的。记得十几年前与张中行先生聊天,还说到这个话题。我说:“您是从森林被抓进笼子的老虎,知道森林里是什么样,那种认识是感性的,切身的,而我们是出生在笼子里的,只是靠耳朵的听,才知道森林里是什么样。可是骨子里充斥的,都是笼子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可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孟德斯鸠临终前,面对神甫的质问,也曾慨叹:“帝力之大,如吾力之为微。”如今,这段少年最初的经历,令我始终生活在一种苦痛之中:脑子里自然流露的,都是那样一种特定的“****”式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也是标准的“****”语体……唯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对遗存于身上的毒素,要时刻保持警惕!“终日乾乾,夕惕若”,靠读书来大剂量排毒,庶几能使自己尽最大量地摆脱——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真正开始让我的眼界开阔起来,接触具有一点文化色彩的东西,还是“****”结束之后。只说我所喜欢的京戏吧。从小,我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对京剧情有独钟。在那里,还懂得了一点修辞:“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沙家浜》)。“你的财宝车儿载,船儿装;千车也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红灯记》)。“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智取威虎山》)。……尽管还不全懂那词曲的奥妙,但毕竟让我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还多少了解了一点儿语言的魅力。然而可怜的是,除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之外,根本不知道还有古装戏。搜索枯肠,记忆里只在一位贯姓同学家看过劫余的一张贯大元的戏照。贯大元是我们同村乡党,曾听老人说过他的逸事。直到一九七八年初,寒假前,古装戏《杨门女将》首演,在村部的大院里,只有一个十二英寸黑白电视,大家挤着看。我也夹在人群中,踮着脚,好奇地看。从那时起,我才知道有这样的京戏——穿着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服装,说着那样一种怪声怪调却又很有味道的话,表演那么有趣却又奇怪。看完,听老人们闲话《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那故事遥远、神秘,深深吸引着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我的心里惦记着这神奇的戏与故事。

终于有一天,电视台要重播这部戏。我的一位老师,是“****”前毕业的大学生,也喜欢京戏,知道我好奇,叫我一起看。记得是一个晚上,在学校的一间小屋里,刚刚买了没几天的十二英寸黑白电视前,我们早早地坐好,等着欣赏。第一场《寿堂改灵堂》,我被剧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在一旁,一边听一边给我讲:寇准是老生,冯志孝扮演,马连良的高徒,除嗓音外,深得马派幽默、轻巧的真髓。还有那位王大人,演员名字忘记了,名丑,演得也好。杨秋玲饰的穆桂英,青衣兼刀马旦;《探谷》一场,曲牌叫高波子,很好听;尤其肖润增扮演的采药老人,言派老生,曲折婉转而又不乏苍凉……老师听得入神,跟着一起唱。我在一边,虽然不全领会,但电视里精彩的表演,老师那如醉如痴的神态,把我深深地感动了。原来京戏竟这么美!

“还有更好的哪!”老师对我说。从此,跟着他,我知道了京剧的行当: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花脸(架子花、铜锤),文丑、武丑……知道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萧长华、金少山、裘盛戎、侯喜瑞、郝寿辰、马富禄、叶盛兰……知道了富连成科班、中华戏校、四大徽班进京……这些戏曲知识,都是在课外,由老师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我的。如果说我在戏曲上还有一些了解,那只是因为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所以,在我走上讲台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所学,跟老师的知识水平关系甚密。如今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其实说到底,也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自己对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传承什么?怎么传承?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文化的传承,要靠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受之于前,施之于后,此之谓传承也。这对我后来的教书生涯,影响是较大的。

再说读书。几年前读止庵兄《插花地册子》,看到他在中学时代甚至更早,读了那么多书,而且得到他的父亲——诗人沙鸥先生和其他父执辈的指导,我真羡慕不已。那真是得天独厚!我福薄,父亲只念过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母亲是“睁眼瞎”,家学是没有的。所幸者是卜居之地为孟母三迁之后的所在,比邻学校,算是跟“文化”有了一点亲近关系,沾染了昔日觉得可贵、今日觉得可怜的一点点文化味,让我在铁屋子里略微睁开了蒙眬的睡眼。想起来,既庆幸,又悲哀,只得长叹一声:命也夫!命也夫!

到后来,初中的后半段,加上高中三年,社会形势变了,科学文化知识成了最吃香的事物。“****”期间,流传的顺口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一度改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确,从前招工进城,摆脱农门,移居城市,都是那些“长者”之后。后来考大学,全凭知识,不论出身,很多社会边缘人物的子弟,凭借自己的本事,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真是扬眉吐气啊!语云“草上之风必偃”,这风气,改变了社会。我们开始努力学习了。徐迟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更是鼓风吹火,让我们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念书、解题,看谁做得多,得分高。高者自然可以进入好学校——重点中学。我有幸,因为遇到一位好老师,在初中后半段开始喜欢物理学科。读初中二年级时,就已经把初中的所有物理课自学完毕。记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还获得了全县首届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得到了一支价值九元钱(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大数字)的上海产英雄金笔。后来,更有幸的是,于一九七九年进入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中。但是今天回想起来,那哪里叫读书啊!早晨起来要晨练,然后每天就是上课、做题,晚自习一直到十点半。结果呢?解题能力有了,还考上了大学,然而说到人文素养,可惜,检点起来,却是微乎哉,不多也!

也不能说一无所获。在知识上开阔了眼界:摩尔根、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保里不相容原理……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奇妙;数学的严密,让我们体会到了上帝的严谨、和谐与一丝不苟……这些,大多还是后来进一步思考、追认的结果。如果说到人文,就实在惭愧了。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与艺术、人文是绝缘的。音乐、美术,因为与大的实现“四化”、小的高考无关,所以进不了课表。记得唯一的文化娱乐,是每天中午,大家买了饭,都端着,到学校东面的一堵墙边集中——墙外的一家有收音机,每天中午电台播放刘兰芳评书《岳飞传》,吸引着我们一大帮爱好文史的,在那里一边吃,一边享受。一大群人,挤在一处,成了彼时学校的一道风景。现在还记得刘兰芳女士那幽默铿锵的话语:“机灵鬼儿透亮奔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拔根汗毛那都是空的!……”

不过,这样的学校教育,也是不得已。我们这个民族,和世界相比,落后得太多。“老子欠账儿子还!”真是一句经典名言。祖先欠的账,如今真要子孙来还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为民族发展付出的代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样说,有点文不对题,只好再加检点,所幸也还有一点可怜的遗存。其一,是前面所说听刘兰芳女士评书,清楚记得的,还有里面对书香门第的描述:窗明几净,摆放着图书,四壁挂的都是名家字画……那成了我当初最向往的“家”的境界。老师知我有此想往,推荐给我一副长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襄阳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现在,我的家里庶几如是。“靡不有初”,回思前尘,这大概是读书种子悄然植根的可怜的初始吧。其二,是在高中阶段,我因为身体原因(学习压力大,神经衰弱),休学一年。本来高中两年(改制为三年,是一九八五年之后的事),我度过了三年。正是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我读了几本书。当然也是无计划、无系统,不可能像止庵兄那样。可这在我,在我们那些同学中,已经算是颇可引以为豪的了。如今回忆起来,记得的有雨果的《海上劳工》《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莫里哀的《喜剧六种》,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选本),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茅盾的《散文速写集》,秦牧的《艺海拾贝》,杨朔的《杨朔散文选》,碧野的《碧野散文选》,等等。这种杂览,只是解决了一点儿眼界的“知”,很难建立系统判断的“识”。真是可怜得很,不过聊胜于无而已。此外就是见到了一位前清秀才,八十多岁了,是我父亲当年读私塾时的老师,他的曾孙与我同窗,送给我几本字帖,加上我父亲在“****”中保留下来的几本,计有颜鲁公的《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 的《四时读书乐》,后来又自己购买了谢德萍编选的《中国现代书法选》,费新我的《怎样学书法》,又因为一位同学开始学习绘画,与他及他的老师、国画家郭笃民先生接触,了解了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算是给自己在书法、美术欣赏方面的爱好奠定了一点儿基础……可惜,这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歪打正着而已,算不上体制教育的成果。这也让我对体制教育有了另外的思考——现在,一个人所学到的对一生有用的东西,究竟有多少是体制教育的成果?

我在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谁的童年、青少年时代都是可贵的,因为今生仅此一次。投入情感,追求理想,可以说是人在青春阶段的生命支点——人的生命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支点来支撑起自己的历史和未来。可是在我,因为赶上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回忆起来,就不能内心坦然,理直气壮。正如当年的“红卫兵”一样,青春时代对理想疯狂、执着,如今回首,却是一场闹剧。而逝者如斯夫,生命之舟不能掉头,回首过去,也就始终摆脱不了尴尬的局面。所以,说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不胜唏嘘。只能用一个词语:欲说还休。仅此而已。

刘德水,一九六三年生,一九八六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至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语文特级教师。

同类推荐
  •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倾蓝紫在古典文化的范畴内,精选了十来首留存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的,曾经无比熟悉的古诗词,以专业的深度,通俗唯美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加以全新解读。一方面,让我们回忆起那段摇头晃脑的背诗时光,一方面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古诗词的绵长内蕴。
  • 吴哥之美

    吴哥之美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 生命中的美丽

    生命中的美丽

    每一个困境都是祝福,每一个恶人都是天使。我们经验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经验着自己的心灵。人与人需要和谐,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和谐,整个社会需要和谐,而这一切和谐都离不开爱,离不开自我的和谐。爱可以让人充满智慧,自我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多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力量,以微薄之力改善自我所处的环境,同时,从改善自我的精神处境出发,以图在任何困难、挫折、磨难、意外等情况面前变得通达、圆润和自在,并对他人构成影响。而这种改善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思索,去反省,去修炼,去与物对接,与人对流,与生活讨经,与书中探秘,历经千辛万苦,一点点地觉悟,一步步地力行。
  •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在中国的文化意识中,父亲是天,是铁的纪律,是人生的权威,是绝对的原则,是冷酷的理念,严峻的教导者,但这只是文化观念的表导意识。我们通过这套书,中要告知天下的儿女们父爱如山。
热门推荐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请与我虚度余生

    请与我虚度余生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以为隐藏得很好的伤口,直到遇见冥冥中注定的那个人,他如外科医生般扒拉着我们身上的伤口、最后完美缝合,最后的最后他偏偏还能拐得你执手共此生。
  • 霸噬天下

    霸噬天下

    拥有基因进化晶片,就拥有无限可能!带着晶片穿越而来的蒙山,演绎一篇辉煌的霸世人生。新书上传,求收藏、推荐。
  • 洛慕兄姐师们之家皇家贵族的恩怨

    洛慕兄姐师们之家皇家贵族的恩怨

    这是一个同学之间是皇家贵族的发生的师门事情
  • 挟宋

    挟宋

    挟宋者,任逍遥!开个小店,小本经营,盗本小说,随便讲讲,就赚的美人泪,还有几文钱,小资小调,世外般的渔村生活。日子淡了,鸟了蛋疼。做个海盗,专抢官府,谁让你不给我好脸色,东侵西略,聚一帮贼众,占山为王,偶尔跑跑海运,倒买倒卖,再赚点外块,黄金白银如流水。钱多了,也发愁。大宋,小金……,美女如云,我不能再沉默了,决定揭杆而起,祸乱其中……
  • 见好

    见好

    畅销书作家柏邦妮有一个好人缘,这让她的每一个被采访者都和她“相见甚欢”,所谓“见好”就是看得见对方的好,但首先要让对方看得见你的好,而柏邦妮就是有这种亲和力。不管是陈丹青的神采奕奕——“他妈的”;黄晓明的细腻——“给每个亲人送礼物,我一定想得很仔细很周全”,还是范冰冰的老辣——“拍《十月围城》,剧组和当地的地头蛇起了冲突,范冰冰亲自去谈判”,柏邦妮都能聊得很开怀,并且得到她最想了解的。这是一本以平常心交流的文集,这里没有光环、不打官腔,有的只是平等相对又妙趣横生的交谈。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外国篇)

    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从古到今,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责任重大。父亲如果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父亲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孩子的点滴进步离不开父亲对他的科学培养。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父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父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在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他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本书可读性强,指导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对中国的父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指导作用,是当代父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
  • 血泣兵魂

    血泣兵魂

    一笔混沌初开;两笔天高地远;三笔斗转星移;四笔山川无尽,连延不歇;五笔风雨不止;六笔江河湖海远平天;七笔草木丛生;八笔万物燎原;九笔天地尽显,傲立绝巅!墨写天下,迹遍苍生。最高贵的天地神兵,最傲然的天地意志。他是前世傲视众生的神兵,他是当世后进巅峰的少年。当两者合一,什么,方才是绝巅?!一切生命短暂的事物都早早地在那好似一样的白、好似一样的黑中化作飞灰。万年不变的天地穹宇,千年如旧的日月星光。有谁踏过了奈何桥,又有谁饮尽了孟婆汤,是谁泊过了黄泉水,又是谁见过了阎罗王。这一世的天地中,会是谁,续写那缘自千年前的传说,再度于日月星辰下,黑白交替间、刻下再一世的沧桑。
  • 魔法抗日

    魔法抗日

    主人公李天带着许天吃饭的时候,被一个叫做普明的人把他们带入了异界,他们并学会了魔法,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一个梦想——抗日
  • 仙莫

    仙莫

    一本书写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思想,若你懂我所言,那如你所想,若是不懂,亦可仅仅表达我内心所想,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和大家分享。简介:人生真的是处处都是谎言,你问我可曾后悔,可愿睁开自己的双眼看这个世界;回望来时的路,莫言为仙,也许睁开自己的双眼,是自己看到的世界.....怎奈风已去.....看透人生百态,终是看不清自己这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