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参加了赖大家举办的家宴后,别人全都把这事忘了。赖家不过是贾家的一个奴才家,虽然家里有人做了官,但到底根基浅了些,如何能比得贾府的排场与气派呢?所以,在贾家人看来,一般也是泉石林木,亭台楼轩,十分整齐宽阔,也有好几处动人处,但怎么也不能与自家的大观园比。大家都安于现状,参观回来就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只有探春是带着考察的心去的,到了后不只是吃喝玩乐,而是带了虚心学习的态度,与赖家人交谈,了解情况。这一交谈,探春还真发现了自己家的问题,并且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问题估计探春早已发现了,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越位可是一大忌,所以探春以一闺阁女儿的身份,主要还是弄墨侍书。便是这样的时候,她也是不甘寂寞的。大观园内,由她倡言,发起了诗社,姐妹们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活。但探春志不在此,况且在诗社有薛林二位高才在上头压着,她也不能夺冠。探春是一庶出,做主子的愿望就特别强烈,所以她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样,她就不单单等待将来嫁一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她还要以一个主子的身份观察,以一个主子的责任感发现问题,并且等待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才干。但她的问题并没有向上级建议,只是在王夫人委她以重任后才公布于众。
探春的机会来之不易。若不是凤姐实在病得支持不住了,若不是李纨尚德不尚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可能还是不会把权利交给探春的。探春深知这点,所以她就更加珍惜这个机会。
第五十六回题以“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之敏首先在于“敏”于发现问题。想贾琏他们外出的机会很多,甚至凤姐也有很多,但他们都没有看到自家的问题,或者看到问题而没有想解决办法,得过且过。责任心与危机感对于管理者很重要。探春既有责任心,又有危机感,便事事留心。赖家的园子虽然小,但管理得非常好,赖家人在贾府便是管家身份,对贾府存在的问题及弊端一定很清楚,但赖家人虽然是管家,却也只能在贾家人的决策下才能行事,自己没有决策权。只是从贾府里学到的管理经验还可以用到管理自家的事情上来,于是实行了园林承包制,效果不错,这一招又被探春学了来。
探春有热情,也有勇气。李纨宽容,那是她还要在这园子里住下去,住一辈子。探春不管不顾,那是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探春一上任,李纨便成了助手。
荣府的管家奶奶们早从多年的历练中学到了炉火纯青的看人下菜碟的本领。有等看笑话的;有故意刁难的;有煽风点火的;更有亲娘打上门来的。好在凤姐没有拆她的台,派平儿前来助阵,不过探春以自己的坚决和眼泪抵挡了回去。
探春依法炮制了改革方案,要把大观园承包出去。这样包出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让那些没营生的妈妈们有了活儿干。因为有活儿干,她们就没有闲工夫吃酒赌钱了,也就少了惹是生非的可能,有利于社会安定。还有就是大家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不只是承包者收入提高了,而且那些在园子里参加其他工作没有承包的人年终也可以分点红。以探春借来的经验显然只是一个轮廓,这么顾前顾后完善的办法还是宝钗想出来的。
在处理人事及财务问题上,宝钗基本没发言,因为涉及到人家的家事,特别是涉及到贾府各利害关系人,所以凤姐问到她时是“一问摇头三不知”,闹得凤姐知难而退再不请教了。但在关于如何承包以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宝钗却以一个统观全局,惠及众人的高度,实行了人性化管理,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在实际操作上,显得更为成熟。
宝钗的成熟还体现在她的最后演说上。宝钗这次肯这么亲自作为,是不想有负于王夫人的“三五回”的嘱托。这一点必须给大家说清楚,不能让人说三道四。以她的为人,必要事事周全,所以在参与了决策后,她还要提出自己的要求,这要求本来是分割承包人的利益,但宝钗选择的时机很好,是在大家对前面的改革心满意足的情况下提出来,而且把利益均沾的好处说得明明白白,使人接受起来更容易些。何况,宝钗分析得那么入情入理,说得是那么委婉恳切,使这项改革得到了众人的理解和支持。宝钗的话看似只是解说了改革意图,但这点意图让众人感服。所以大家齐声表态说: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姐姐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么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这个改革的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集体是以探春的激进与宝钗的稳健搭配组合的,若只有探春的激进,恐怕很容易出现不公,产生怨言,最后使改革流产;但若没有探春的激进,以宝钗的为人是不肯提出动作这么大的改革方案的,也只能是维持现状。探春之敏,宝钗之惠,一刚一柔的组合拳,恰到好处地把改革进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