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准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那是她的人生理想。但晴雯既没有袭人想做妾日后争荣夸耀之心,也没有小红想攀高枝施展才能的追求,她几乎只是随意而任性地生活着。但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又副册上的判词却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从小是一个由赖家孝敬给贾母的丫鬟,自然出身极为低微,但她的心何以比天高呢?
因跌折了扇子,被心情不好的宝玉骂了她两句“蠢才”,并忧虑了一番将来当家立业的事。晴雯不仅没反思自己的错误,还数说了宝玉一顿,并拿过去与现在对比,证明宝玉的反常,又推理到宝玉“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哪里像下人对主子说的话,虽然说宝玉一般情况下没有尊卑观念,可那也因为宝玉除了父亲也从没受过谁的气,而且众人都拿他当凤凰似的捧着。更何况晴雯这小丫头明明知道宝玉是喜聚不喜散的还拿这话噎人,难怪宝玉气得“浑身乱战”,袭人只好上来帮腔,结果这晴雯连袭人也捎带上了,连讽刺带打击,弄得全都哭了,方才休战。
晴雯对主子没有一丝畏惧,是因为从心里没把自己当奴才,而是一样的人。这一点可能来自“风流灵巧”的自信。晴雯是因老太太喜欢才派到宝玉屋里的,因为长得好,还是老太太为宝玉准备的“美妾”。晴雯聪明伶俐,言辞爽利,眼里竟也揉不得沙子。地位不高,脾气不好,又没心机,这就容易招人恨了。
晴雯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的消息一经传出,那些老婆子们立即趁愿,说可除去一个祸害精了。晴雯以一个丫鬟的身份,地位还没有袭人高,除了曾经逾权撵过坠儿,恐怕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祸害行为。之所以招人恨,最大的可能是说话不注意,得罪了人。
邢夫人分院别住,邢夫人的陪房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与宝玉屋里的丫鬟打交道,但却是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的谗言,这原因便是因为“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有了这个暗访机会,她便要借机报复这些不拿她当回事儿的丫头们。她的报复目标本来不是一个,但王夫人认为姑娘们的丫头比别人的娇贵些也是常情,否了她打击一大片的计划,她便把晴雯单独提出来了。晴雯的错误,主要是“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能说惯道说明口齿伶俐,算不得缺点,那小红就因为这优点被凤姐看中得到提拔任用。但晴雯的能说惯道基本放在跟人吵架上了,别人吵不过,自然窝火。抓尖要强就更要不得了,宝钗地位那么高那么能干还“装愚守拙”呢,你一丫鬟不知天高地厚总想占上风,无形中又让人心里别扭。这些都是她招人怨的原因。而晴雯是从来不隐藏自己的憎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演了一出反抄检。探春是一个有心机的女子,她在事先得到消息后对如何应对以及可能的结局都有了准备,知道自己是主子,惹了事也不能怎么样,最多闲言闲语一番,“难道还打我一顿不成?”最坏的结果她也想到了。而晴雯只是一丫鬟,连惜春都吓得不知怎样时,毫无思想准备的晴雯却与敌对势力瞬间交了手,掀箱、倒箱、嘲骂管家媳妇,这样做势必给本就处于危险境地的自己带来更大的危机,甚至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对晴雯来说,她是宁可倒霉,也绝不受辱。
这是晴雯品质上的高贵处,但这也本不是一个丫头该有的态度。这种无意识的平等意识,正是心高的体现,而因为不可能达到,所以才是心比天高,而结局注定会悲惨。
如果说晴雯是一个蠢笨的丫头,那么,她的心高就是可笑。可是晴雯还有好处,她有别人没有的专长,她还真诚而又敬业,见宝玉为“孔雀裘”着急,自己病得七死八活的却坚持补完了衣服。她还很聪明,当王夫人有意考察她时,她立即明白了王夫人的用意,赶紧把自己放在不起眼的位置,反应极其迅速,应对得极其机警。
但是,晴雯再聪明也逃不出那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她的一切不幸似乎都是被自己的好给误了。她的美招来了王夫人以及婆子们的诋毁,她的聪明引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甚至灾祸。袭人回家奔丧,怡红院里晴雯最有资格替代袭人,但晴雯一派活泼天真,反倒任意玩笑起来。夜里麝月出去方便,晴雯仗着自己身子壮,在大冬天里只穿着小棉袄就出去了,准备和麝月玩笑给她一个惊吓,结果把自己冻感冒了。这是玩出来的毛病。后来好点了,偏又有贾母赏宝玉的孔雀裘给烟灰烧了一个洞,第二天还得穿这件衣服出门,却没有一个裁缝会修补。晴雯只好自己带病加班工作,连夜将衣服补好。劳累一夜病又加重。等到病好些时,偏有人献殷勤来通风报信,说老爷要问宝玉的书。晴雯深夜相伴宝玉读书,别人困得直想睡觉,她还骂。还是宝玉说让她们睡去,可巧园子里有了异常响动,晴雯就自作聪明地出主意让宝玉假装受了惊吓,结果引起上层对大观园安全的检查。后来知道老爷查书的事是子虚乌有,但这件子虚乌有的事,就把晴雯的性命给搭了进去,怎么看都觉得人生是那么荒诞。
荒诞处还在于冤。袭人与宝玉有过云雨之欢,但袭人在王夫人等众人眼里却是个贤德之人;碧痕侍侯宝玉洗澡时,洗了足足有两三个时辰,弄得席子上都汪着水,虽没有明说什么,总有些暧昧。连晴雯的嫂子都疑心小姑子和宝玉有什么,晴雯却从来都回避这些事,最后却以“狐狸精”的罪名被撵了出去。这也是她至死不解的问题:“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宝玉),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李嬷嬷骂袭人时,也只是说:“妆狐媚子,哄宝玉。”晴雯却毫不隐讳地说出“狐狸精”三个字,这三个字正是别人加给她的罪名,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孩,最后就死在这样的罪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