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16000000008

第8章 哲学与宗教学世界名著(1)

《老子》[中国]老子著

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1.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名聃,一说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者。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是管理图书文献的史官。中年时一度到鲁国避难,与孔子相交。后来周王朝发生内讧,老子因而离开东周王朝,西出函谷关,归隐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以史官所特有的博学多识和深切的历史意识,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著书言道德之意,即后世所传之《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余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又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因为《道德经》,老子便成了道家的开山之祖,被列为中国古代圣人之一。

他的地位崇高,大唐帝国的太宗李世民都自认是他的后代。

2.内容梗概

《老子》一书成就及影响如此之大,我们在为这宝贵遗产自豪之余,有必要了解其基本的内容。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惟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出天地万物。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长。第三,“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出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相反相成的恒常的规律性的道,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运动,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恒的运动变化着,以其自然而然的状态为依据,不对万物干预,让万物顺应自然。按道办事的人,只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就是从这里推衍出来的。第五,主张致虚守静,柔弱不争。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呈现为“静”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隐居山川,与世无争。

《老子》一书注书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抄写本。目前较好的版本有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张松女口《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3.社会评价

《老子》书仅五千言,却是一部深刻的哲理诗,包容着极大的智慧。《老子》的道是脱离物质世界的绝对观念,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核心;但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表明《老子》已经不满于义寸有形的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力求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并决定事物的最一般的东西。另外,它不像元素论那样用物质的特殊形态,而用超出一切具体事物的道来解释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子》的作者的哲学抽象能力比他以前的哲学家都高。《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人们所乐道。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接触到过一些对立统一的思想,但多半是就事论事,从没有像《老子》这样把它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艺术上,全书旨意微深,而文辞简约优美,善于取譬没喻,且颇多民间谚语,时见用韵,在先秦哲理散文中独具一格。《老子》作者的不足之处,也为人们留下有益的教训。

《老子》一书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远涉重洋传播于世界。一位美国学者预言说,中国的《老子》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美国《纽约时报》又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10大名作之首。这部诞生于遥远的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迄今仍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博得东西方学界的一致青睐。

由于《老子》一书瑕瑜并见,一些不同倾向的思想家都把它当作自己哲学的思想宝库。

《论语》[中国]孔丘著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之作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其祖先原为宋国贵族,因政乱逃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较贫困,青年时曾做管理牛羊及仓库的小吏,中年后聚徒讲学。孔子一生73个春秋,常常带着几个学生周游列国,寻求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做过几次官而且政绩卓著,但为期很短,更多的往往是四处碰壁,有时还会被围攻,甚至有一次差点饿死,形同“丧家之犬”,在孤独、落寞中完结一生;与他有关的重要经典他从未主动操刀动笔,往往由后学结集完成,《论语》也是这样,它是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共计20篇,它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论语》的确又不是孔丘生前写定。

孔子在教学之余,删诗书,定礼乐,他对中国当时的文化遗产,作了大量编辑工作。以诗为例,他从上下几百年,地区广而杂的诗篇中精选出代表作品305篇结集为书,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同时又对它作了恰当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又整理了《周易》等经典,亲自编写了鲁国编年史《春秋》,在中国古代文史管的源头引出了泽被万世的甘泉,今天的人们能沐浴先贤经典的光辉,不能不感谢孔子。

2.核心思想

贯穿在孔子一生的是他与时代极不协调的追求与理想。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转型期,礼崩乐坏,伦理、道德、品格、价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这时孔子挺身而出,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温、良、恭、俭、让,要恢复周礼,施行仁政,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和宣传着自己的理想与主张。他的学说里,有对理想君主与仁政的美好设计,有对社会结构与伦理关系的合理规划,有对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理想评估,有对平民生活与痛疾苦恼的热情关怀。他的理想的主体与他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在更深的层次上其实是人类人性与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那种悲天悯人与自我牺牲都闪亮着人性、人心的光辉,经过时间的磨洗,人们从思想、心灵、灵魂上一步步与之认同,所以孔子不仅成为儒家的代表,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当孔子在现实政治的运作中无法实施自己的理想时,他找到了有着更深远意义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在孔予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具备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则兴办私学,将教育从官府引向民间,那个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而其中有3000人就是孔子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国家,堪称各国的精英,其中最优秀的有72位,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股了不得的力量,可见当时孔子兴办教育的无量功德了。他在教学中积累的许多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教育家们奉为圭臬。

3.内容梗概

《论语》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前两三个字为题,无意义,一段话为一章,共492章,13000余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历史等各方面,《论语》记载了孔子关于“天”、“命”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对鬼神持怀疑态度,其伦理思想核心是“仁”,常指人的主观的自觉精神,其政治哲学主要是德治主义,强调道德教化,而贬低行政命令和刑罚的作用。

《论语》中有关教育和学习的论述非常丰富。其中讲述了许多学习心得。如“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同时,还记载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关系的论述。

4.社会评价

《论语》其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章节简短一言一事,各自起讫,前后不相属,也无长篇议论,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堪称语录的典范之作。《论语》的语言明快、生动、典雅、含蓄,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精辟言论,后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成了文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丘的哲学思想倾向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许多合理因素,如提出“两端”概念,概括矛盾的两方面,提倡学思并重,言行一致,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等,都包含了不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论语》这部篇幅不大的教科书,是历代学子的必读教材,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海外也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当仁不让西方的《圣经》,虽然两者的性质并不相同。

《伦理学》[荷兰]巴鲁赫·斯宾诺莎著

近代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1.作者简介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是理性主义的先驱。他出身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年在犹太教会读书。后转而专心研究笛卡尔和布鲁诺的学说。他拒绝了父亲要他经商的意愿,放弃了应继承的遗产,进入无神论学校,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公开反对宗教教义、怀疑上帝的存在,宣扬无神论思想,因而不断遭到教会的迫害。1656年,教会开除了他的教籍,但他没有屈服,也没有皈依任何宗教。他以教书和磨镜片勉强维持生计,并继续坚持科学研究和哲学著述活动,坚持反宗教的斗争。1677年,他死于肺结核。斯宾诺莎一生写了不少著作,主要哲学著作有:《知性改进论》、《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等。

《伦理学》是斯宾诺莎一生哲学思想的结晶。书中阐述的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是17世纪西欧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总结,它肯定了惟一独立存在的自然物质实体是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坚持了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唯物主义观点。

《伦理学》还包含着很多辩证法思想,特别是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等命题,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它还突出地阐述了唯理论的认识论思想。这本书把理论道德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并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相信用理性的力量能在世界上建立起人的幸福生活,这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2.内容梗概

《伦理学》共分五个部分,构成了斯宾诺莎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论神。斯宾诺莎在这一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直接了当地给自因、实体、神等8个概念作了界说,又直接提出了7个公理,36个命题和一些绎理,并根据定义和公理加以详细的证明。他还反驳了相反的观点,提出一系列全新的观点。神即自然,他反对把神置于自然之上的有神论观点。实体学说是他的哲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他认为实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原因,是属性的总体。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阐发他的因果决定论思想。

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斯宾诺莎对心与身的关系、认识的各种途径以及真理标准等作了论述。心与身的关系:人是实体的一种样式,是心灵与身体的统一体,心灵是身体的观念,身体是心灵的对象。认知的方式或知识的种类:人们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斯宾诺莎把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分为“意见”或“想像”、“推论”、“直观”三种知识,并认为感性知识是没有确定性的,不可靠的,只有“推论”知识和“直观”知识才是可靠的。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斯宾诺莎提出了真观念的两个标准;内在的标志和外在的标志。

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这一部分讨论各种情感是怎样惑乱我们的心灵,蒙住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智认识的问题。斯宾诺莎提出了心身同一论,批评了心灵决定身体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意志自由论”。他还提出了“自我保存”说。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眭,心灵的首要的、基本努力就是肯定自我的存在,人的意志、情感和理性都是这种保存自我的努力的不同心理反应形式。

第四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这一部分作者讨论道德的基础、善恶的标准、人的奴役状态和理性指导下的符合人性的道德生活。斯宾诺莎关于道德的几个主要观点是:保存自我的努力是德性的惟一的基础,由于人的本性决定,每个人都是趋善避恶的,而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保持自我存在。人们若受情感的控制的,则不能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只有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才是最合乎道德的生活。他认为理性的命令首先是爱自己,在理性指导下,起于理性的欲望,决不过度。

第五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这一部分论述了至善就是人对自然的认识,道德的修养过程就是认识真理的过程。提出几个观点:心灵克制情感的力量在于理解情感。求善的过程也就是求真的过程。自由是按必然性行事。

总的来说,《伦理学》一书包含了斯宾诺莎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从自然的必然性出发,通过人的认识这一途径,最后达到人的自由。必然性——认识——自由,这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三个环节。

同类推荐
  • 疾恶如仇(中华美德)

    疾恶如仇(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好的故事就像遗落在大海中的珍珠,虽小却珍贵无比。读故事,学道理,一直以来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帮助孩子塑造优秀品质、早日成才的一条捷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好的故事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这本书能启迪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和完善自我,以优秀的品质成就卓越的人生。
  • 双面猎犬

    双面猎犬

    《双面猎犬》里面讲了猎犬洛嘎和母豺达维娅共同患难后结成一家,朝夕相处。可洛嘎忘恩负义,被达维娅推进怒江而死。达维娅回到豺群,生下白眉儿便死去。白眉儿被-迫做了苦豺,地位低下,可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活了下去,后来成为村长阿蛮星优秀的猎犬。
  • 地外生命探索

    地外生命探索

    本书讲解的主要内容为神秘现象,在资料客观翔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也许其中的观点并不能为读者接受,但是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豪夫童话

    豪夫童话

    豪夫是19世纪初叶德国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童话作品。
热门推荐
  • 青春未能言说的秘密

    青春未能言说的秘密

    她做为美术特长生以最低分被这所A市最好的高中侥幸录取他以美术特长生的最高分被录取就这样他们被分在了同一所学校,后来又被分在同一个班,徐栩的名字在江如生的前面,江如生的做为在徐栩的旁边。很多话,在当时的我们无法说出口,原因有很多,比如血液,家庭,老师的某种威胁,就这样它们变成了藏在心底的秘密,无法言说。
  • 郎爱上羊

    郎爱上羊

    她是羊族的三公主,在精灵界中,她是最受欢迎的公主,他是狼族的小王爷,却因为老王爷爱上人间的女子,他成为了狼族遗弃的野狼;他举起手中的剑,一剑劈向她……她睁大了那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如既往的深情的望着他,慢慢地,泪水自眼角溢出,一滴、二滴……
  • 末法箭圣

    末法箭圣

    东洲大陆,灵气枯竭,修者渐弱,妖兽横行,血腥屠戮,修真门派纷纷被灭,人族节节败退,朝不保夕。丁坚意外穿越而来,本是修真巨擘飞羽门的亲传弟子,如今却只是小型门派紫云观的一个底层杂役,融入了这个混乱的末法时代……
  • EXO——觉醒

    EXO——觉醒

    传说,有一块金黄色的琥珀,它藏在深不见底的星空湖中,是世间万物能量的源泉......
  • 智慧升华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智慧升华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本书讲解了实现梦想需要具有的心态、品质和实际行动,并以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生动故事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孙膑的故事》、《鲁班的智慧》、《阿基米德的智慧》等。
  • “小鬼儿”谈天

    “小鬼儿”谈天

    本书从少年那些事儿说起,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引子、结尾各一部分,正文七部分,全文近20万字。全书以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记述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片段,摹写了20世纪中后期向21世纪变迁的农村景象。作品用写实的语言把人生的价值取向融入逸闻趣事,用畅想的笔法把未来的美好希冀诉诸于字里行间,其中不乏灵魂的漫步、理想的萌芽、批判的责任以及矛盾的冲突和心灵的自白。作者以一个反躬自问的思考者形象出现,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还将向哪里去”等力求做出注脚,也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探究了生活的真谛。整个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都市烈魂

    都市烈魂

    火夕之草阳下灼,烈焰斩魂焚九天。异界大能被神力撑爆,魂穿地球。不屈少年欲翔飞九天,有心无力。天降师傅,武魂觉醒。烈魂体质,焚烧万物。救世寻母,弑神屠魔。梦醒夕阳,心碎魂破。英雄笑天下,群雄如蝼蚁。王者之路应该用什么来铺?英雄之名应该让什么来扬?我不是好人,也不想当坏人,但是我只想做我认为对的事。我不是圣贤,也不是天上神,但是我也有想要保护的亲人。
  • 羊皮纸档案:双鱼玉佩

    羊皮纸档案:双鱼玉佩

    二十一世纪初,一具百年不腐的女香尸从砀山出土,她肚子里的“天香豆蔻”和古老的羊皮纸将盗斗世家出身的胡科,考古学家邵梓童,神秘人慕容毕方聚在了一起。三人根据羊皮纸上的记载去到了罗布泊,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段发生于1980年不为人知的往事,而一切的起因,就是传说中的“双鱼玉佩“。楼兰地陵下的经历将主角们一步又一步引领进了双鱼玉佩的传说,当他们越来越接近真相,邵梓童发现自己失踪多年的母亲,还有胡科的爷爷都曾参加过一个秘密行动。“双鱼玉佩“究竟是一个神秘行动的代号,还是真实存在的能复制一切事物的东西?砀山女香尸体内的“天香豆蔻”又与它有什么关联?(本文取材自真实的十大未解之谜——双鱼玉佩)
  • 酆都乱

    酆都乱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阴阳两界只手遮天,阴曹地府为我重建!
  • 离与归

    离与归

    他无法看到那玩世不恭的笑脸下掩藏着多大的痛苦,她也无法看到那温柔的微笑下是怎样悲伤的过去,那点点滴滴的温暖能否把他们心里的寒冰融化,浇灌出美丽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