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52400000038

第38章

论。生第四定中有中者。此即经文。大小乘论解之各别。大乘.经部许天中有转生地狱。有宗不尔。故对法云。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 经部师者。婆沙论云。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 有宗计者。如婆沙论六十九云。问若中有于界不转。无闻苾刍事云何通。彼佛法中适出家已。修世俗定初静虑时谓得初果。乃至第四谓得阿罗汉。起增上慢未得谓得。彼命终时第四静虑中有现前。便作是念。一切系缚我已永尽。应般涅槃更无生处。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邪见拨无解脱。由谤见力彼中有灭。无间地狱中有现前生无间狱。答住本有时有此移转。非中有位。谓彼将死由业势力。第四静虑生相现前。故起邪见生无间狱。

论。而言生上不起下等者。按瑜伽论五十八云。诸烦恼缠未离自地烦恼欲者自地现起。已离欲者即不现起。若在下地上地诸缠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说成就下地诸缠 又六十二云。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有违此文故论通也 问言多分者为据时言。为约惑数 答理该于二 问时即何然。若约惑说如何前言皆容现前。复几不起 答起通见.修名为皆也。起数增减略有三种。一云起三。谓邪见.贪.及俱无明。二云起六。如疏所明。三云起十。故论标云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 有义断云。于第二说然更推求起五为胜。除我见一。不见世间执他地法以为我故。故分别见非缘他地。当生处色尚未起故。润生之爱缘当生处增上果生。既唯迷事亦不可说与理惑俱 详曰。润生我见据总缘说。又此润位非一刹那。理.事二惑前后间起。而言润生迷增上果。据彼爱境正润位说。理应无爽。枢要.灯中有此意也。故五.六释取舍任情。

论。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等者。按瑜伽五十八云。如是所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 六十二中五爱缘上。如枢要引。

论。而有处言至或依别缘等者。按集论云。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杂集释云。所言无明缘上地者。谓与见等相应。见者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缘他地诸法执为我故。又瑜伽论五十八云。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

疏。此中例边同于我见必依起故者。以全常见得缘他地。例彼我见亦得缘他。无有边见不依我见。边见缘他。我见亦尔。

疏。执欲界闻思昔所起等者。有义断云。欲界闻.思既非三见及所起戒。如何二取说缘下地。故不缘者以之为胜 详曰。意说二取忆于下戒。因闻.思起所有二取名缘于下。不言闻.思即是二取所执见.戒。余难如灯。

论。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等者。对法第四亦同于此。故彼论云。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是见所断 杂集释曰。见处者谓诸见相应共有法.及种子。疑处亦尔。

论。见所断十实俱顿断等者。按瑜伽论五十九云。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怀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释曰。总缘四谛共相作意名坏缘谛。遍缘诸谛作无我观方能断惑 问无分别智岂有缘总无我等行 答一释如疏。又有释云。据彼共相方便所引。名缘诸谛作无我观。非真见道有此行相。

疏。如坏念住等者。坏犹杂也。身.受.心.法二三四合而以观之名坏念住。

疏。对法第七等者。按彼论云。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谛皆是十种烦恼因缘。又为依处。是故一切迷此因缘.依处起诸邪行。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烦恼力乐著生死。于清净法起悬崖想生大怖畏。又诸外道于灭.道谛妄起种种颠倒分别。是故十惑皆迷灭.道起诸邪行。

疏。其烦恼起皆具此二缘者。因依.怖畏是二缘也。

疏。答执彼下见眷属戒等者。按五十八云。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戒禁取。

论。别谓别迷等者。有义问云。见修道惑百二十八依何者说。有云依别迷说。以总迷者体既是一。不可别配四谛异故。依粗相说。随转理门说身.边见唯迷苦谛。委细说者亦迷三谛。虽不亲迷。缘三谛惑为我.我所及断.常故 惑可。此依总迷者说。体虽是一。随所迷境四谛亦殊故无有失。然疏说云唯依数总别缘而说此义不然。若别缘者其数亦别。其数总者缘亦非别。既无数总而别缘者。如何约此以明其数 又疏云。对法第七.瑜伽第八约总迷谛说十迷四。五十八约别迷谛。二唯迷苦。八通迷四。百二十八即是对法.瑜伽七八。如何乃言约别缘说有尔所数。故所立文自相违也 详曰。若许别迷以为正者。所言别迷为据数总行别名别。为约数行俱别名别。若数总行别即同疏明。一何取舍爱憎不等。若数行别百二十八数何得有。又何须云委细粗相。若言约总亦无失者。岂二三合缘非总耶。若是总者百二十八数亦增减。若非是总应在别收。即前别迷百二十八数还增减。进退有违。如何断云别总无失。又若云别依十各各别缘谛说言。总约十通缘四谛。不据自余总别说者。理亦不然。前解与疏竟有何别。后说其数但是假施。摈实取假未见其可 又弹疏说理亦未可。且谛各十十数岂非总。各缘自谛何非行别。故对法云。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集.灭.道所断亦尔。此即明证。云何破言无有数总而别缘耶 又破会违亦不得意。云对法等约总迷者数总名总。五十八中据别迷者数别名别。以此而言矛楯焉有枉见披剥。余义如灯。

论。二取执彼等者。此等用缘三见等起。望苦.集理有所隔故名之为疏。是重缘惑。

疏。即余四见及疑无法执等者。疑与四见我见不俱。汝云我见摄法执尽。即四见.疑便无法执。便无法执者便成大过。岂有烦恼不依法执而得起耶。

疏。若除影外等者。有义今不依此。影外所枝未必同时。如先闻有过.未等名后方缘故。后后心生无名相故。又简境等无有名故。设远假名但可许说名增上缘。何成本质。俱时发影名为质故。先心缘名随名分别。后心缘义影像方生。能诠所诠全不相似。岂得说名为后义质。故知影像亦有全无所杖之质。不尔便违前第一卷。说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详曰。疏此问答意简有宗。有宗心生无不杖质。纵缘空花龟毛兔角。亦以名等为质生起。纵而以简。由彼名等是能缘心近远所托似于真实故。云即无无本质者。非许名等同实尘等本质之体云无无者。何得乃以实质为难 又能诠所诠全不相似等者。此亦不然。岂诸质.相皆相似耶。如碍.不碍.虑.不虑等而非一故。余难准斯德失可悉。无俟言矣。

疏。今无漏缘中不得作后解者。漏无漏缘质影双说。例事.无事不唯望质。

疏。瑜伽云又十烦恼等者。五十八文。

疏。灭道广大佛法等者 分别灭道。缘安立谛 广大佛法。缘非安立真如为境。

疏。对法第五至同五十九初文者。有义疏说是同。今解有别。慢.见六同。贪.嗔二种五十九文从多分故唯名有事。对法尽理与见.慢俱亦名无事。然疑一种瑜伽尽理说通二种。对法既云与见.慢俱方名无事。疑非彼俱不通无事故理不尽。无明一种二论无违 详曰。疏括诸文考量其理。理文顺者云不相违。若文参差取旨以会。初五十九观文有乖。以如前会。对法第五理亦有阙。谈理同彼不尽名同。非据彼文一一同也。又如所断理亦有余。对法贪.嗔何得尽理。邪见.见.戒岂唯无事。言见相应并名无事。何非大过。太过失存理尽焉在。若言据见无事者说。若尔文滥何名尽理。以此而言疏无违也。

论。彼亲所缘虽皆有漏等者。按对****第六说云。又缘灭.道谛诸烦恼。不能亲缘灭.道为境。由灭.道谛出世间智及后得智内所证故。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故。

疏。与有事缘别不可为例者。此有二意。一成有事缘第一释。二成无漏必约影.质不可。以彼有事缘中初释相例 问云何名别。答有事缘惑能所二缘而皆有漏有相顺义。可直据质而以明之。无漏缘惑能所二缘唯违无顺。故不唯质得此缘称。

论。缘自地至所起名境者。相.名.分别三名为事。事依分别之所起故。依主受称。灭.道等名依分别起。依主同前为境可知。故瑜伽论五十八云。若缘苦.集事境所有诸漏。是缘邪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境及缘不同分界境所有诸漏。是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烦恼能缘灭.道。亦不能能缘不同分界。非无所缘 释曰。言不能缘。显不相似。非无所缘。显虽不似而托于名亦复缘之。

论。唯是烦恼分位等流性等者。问各何分位是何等流 答按瑜伽论五十八云。诸随烦恼当知皆是烦恼品类。且如放逸是一切烦恼品类。所以者何。于染爱时多生放逸。乃至疑时亦有放逸。贪著.悭吝.憍高.掉举等皆贪品类。皆贪等流。忿.恨.恼.嫉.害等是嗔品类。是嗔等流。谄.诳是邪见品类见邪是等流。覆是诳品类。当知即彼品类等流。余随烦恼是痴品类。是痴等流 诸论不同如下随文疏自会释。故不重云。

论。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者。有义忿等十种唯意识俱名之为小。无惭等二通六识故名之为中。掉举等八遍七识故说名为大 详曰亦有斯理。然无所凭且依论释。

论。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者。显扬第一二十随惑皆具五业。忿业五者能障无嗔为业。乃至增长忿为业 释曰中间三业与本惑同故云乃至。余准此知。后废不言。

疏。此因不定亦不遍故者。异品阙彼遍无性也。

论。杂事等至多随烦恼故者。按瑜伽论五十八中而亦引云。若杂事中世尊前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扰恼等 又八十六云。贪烦恼异名者有十五种。嗔亦十五。痴有七种。具如彼列。

论。谓随烦恼名亦摄烦恼者。按对法第七云。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法。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亦名随烦恼。

疏。趣向前行等者。按彼论云。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 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论。有义忿等四俱除乐者 问那落迦中方有苦受。彼何有悭云通四受 答传有两释 一云彼虽无有财等。于自苦具亦有悭故 二云于自所知之法容有悭也 曰初释全非。谁于苦具见爱惜耶。第二理通。按大般若。菩萨于彼以三乘道化彼有情。明容闻法。故知于法悭亦何失 今复释云。但言悭法得苦受俱。非言有苦皆有悭也 纯苦鬼.畜苦得悭俱不违论旨。

疏。非言不共无明至恶惠俱者。不共无明既有不与恶见俱时。此无明位不正知等依何而立。由此故知。依无明立不正知等方名遍染。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替身皇妃

    替身皇妃

    乞儿小童被选中代替富家千金宫燕去选秀。碰到了鬼魅般嗜血的二皇子上官桓和霸道自私的太子上官峻。她慌乱了。后宫斗得你死我活。单纯善良的小乞儿如何能在这复杂的宫廷里生存?她的弥天大谎给她带来了如何的不幸?她能否获得真爱呢?请看全文
  • 混沌状态的清晰思考

    混沌状态的清晰思考

    混沌理论代表了当今科学家对于世界的最新看法,它再不如牛顿认为的那样明确和有序,整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与随机性。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个模糊的世界,我们可不可以作清晰的思考呢?这本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作品在详细地介绍了起源于20世纪60-80年代的混沌理论的同时,也教给了我们怎样作清晰思考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重视全盘思考等等。书中提出的这些意见都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可以认为是属于21世纪的一种认识论。
  • 腹黑总裁是妻奴

    腹黑总裁是妻奴

    "做我的女人","不好意思,没兴趣!"他恨不得天天把她放在口袋里,去哪都形影不离!她恨不得天天把他踩在脚底下,享受女王般的待遇!结果.她圆满了,他悲催了~"看什么?信不信老子毙了你!""小黑黑,人家不喜欢血腥的画面~""是是,老婆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偷偷地抹了一把汗)姑凉们,老子在坑底等你.ps:男主女主非sm.带点小甜,小宠,小虐/个个美人,不脑残,不小白,男主女主男配女配集体挖坑大喊:果断跳坑吧!
  • 嘻嘻,妹子不毒,何以立足

    嘻嘻,妹子不毒,何以立足

    “嘻嘻,你们,想我了没?”清晨,古香古色的大殿上,准时显出了一个娇美的身影。某才子:”想!“某大王:”想!“某太子:”想!“……一排排美男子异口同声。弄的身旁小丫鬟翻了个白眼:”小姐,咱别闹。那个男人不想你?你可是陆菲菲啊?“陆菲菲:”啊,对!嘻嘻,是我的,你们统统是我的。“众美男无语:”……“话说,谁不”想陆菲菲“?陆菲菲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也会走上一条穿越的不归路……
  • 缚天

    缚天

    这是一个仙者为尊、凡人为奴的星球,一个奇幻美丽、天道残酷的世界;让我们和少年沐晨一起,气定神闲的来修仙,来破这天规、法则、束缚;“嗯!这世界,就应该是我想的这样!”感谢腾讯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感谢书评员,真心谢谢!
  • 善良天使公主西娜

    善良天使公主西娜

    她,是魔法界中高贵的天使公主,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下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她,是个向往自由的公主,在那无尽的光荣下有着的是不被人知晓的泪水。PS:更新不太稳定,很可能很久没更一章,但应该不会弃文。
  • 最强交易系统

    最强交易系统

    智商低成绩差没人缘可自从有了公平交易系统以后整个人都变了美女老师小萝莉御姐校花警花……疯拥而来男人就是应该这样风骚
  • 深爱食堂

    深爱食堂

    喧嚣过后,有一家餐厅收留你疲惫的身躯;忙碌之后,有一道菜满足你空荡的胃。《深爱食堂》呈现十六道家常菜中的十六种滋味:“牛奶蛋炒饭”隐藏距离与爱,“麻婆豆腐”细品放下与舍得,“不加盐的小黄鱼”回味陪伴与温暖。人间百味,市井温情,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靠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是主动找方法解决,还是找借口回避责任,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前途。《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详细介绍了众多成功方法,结合大量案例指导读者灵活运用思维技巧,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方法总比问题多(白金版)》适合企业管理者、企业普通员工和企业培训师阅读。
  • 火爆小妞成长记

    火爆小妞成长记

    宋小妖,蓬莱仙岛少主子,风华绝代小美人,身份成谜,一身元气与众不同,性子有点小霸气、小邪气,耍的了酷,卖的了萌,坑人无声无息。寻亲路,强者诞!一代风华妖女,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