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99500000257

第257章

齐上统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唯有二人初来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发被服缦条。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用三归五戒十戒。迭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僧。来到汉地。与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磨。后到魏皇初三年。昙摩迦罗又译出戒律。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删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于时尼众来求受戒。支法领曰。如律所明。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尼等辞退而还。泣泪如雨不能自胜。后到汉末魏初。东竺国有二比丘尼。来到长安。见比丘尼众。问曰。汝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等悉未有具。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冻死。二人堕黑涧死。余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吴地亦与彼尼受具讫已。西尼思忆本乡。即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七余年。后至魏文帝三年。内敕设无遮大会。魏帝敕问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灵验。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时即有比丘。请向西国问圣人得戒源由。发足长安到于天竺。见一罗汉启白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罗汉答曰。我是小圣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为汝上兜率奉问弥勒世尊得不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高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以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时即有远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有无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国。或有冒涉流沙风寒命过。唯有华手比丘独还汉地。当本去日有迦毗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悬远多诸崄难。弟子送师至彼来往清吉。未到之间。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双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里金华即灭不现。大瑞既征。故戒福永传也

晋庐山有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蔬食布衣卒以终岁。乐住庐山与远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驯伏。永尝出邑博晚还山。至乌桥。乌桥营主醉骑马当道。遮永不听去。日时向晚。永以杖遥指马。马即惊走。营主倒地。永捧慰还。因尔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过。永曰。非贫道本意。恐戒神为耳。白黑闻知归心者众矣。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而专谨戒律执志逾勤。虽沉痾苦。而颜色怡悦。未尽少时忽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晋新阳县有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是远公之弟子。善持戒行。讲说众经。兼习禅业。于晋义熙年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人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受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迂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铜助远公铸佛。安后不知所终

晋庐山有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南投庐山。事远为师内。外经书多所综涉。志尚传法不惮疲苦。乃于山之西南。别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授。后少时邕见一人着单袷衣。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神嚫以外国二锄。礼拜辞别。倏忽不见。后往荆州卒于竹林寺

齐琅琊[山*聶]山有释法度。黄龙人。少出家。游学北土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宋末游于京师。高士齐郡明僧绍。杭迹人外。隐居琅琊之[山*聶]山。挹度清卓。待以师友之礼。及亡舍所居为栖霞寺。请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许间。忽有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清雅羽卫亦严。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余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诸栖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继。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山*聶]山庙巫梦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祠祀勿得杀戮。由是庙同荐止菜脯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瓯中如水与度含。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征感若此。齐竟陵王萧子良始安王等。并遥恭以师敬。资给四事。六时无阙。以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四矣

梁山阴云门寺有释智顺。本姓徐。琅琊临沂人。秉禁无疵陶练众经。齐竟陵文宣王。特深礼异。以天监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顺疾甚不食多日。一时中竟忽索荠饮。弟子昙和。以顺绝谷日久。密以半合米杂煮以进。顺咽而还吐索水洗漱。语和云。汝永出云门寺。不得还住。其执节精苦皆此类也。临终之日房内颇闻异香。亦有见天华天盖者(右五验出梁高僧传)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综异闻。确乎内湛令响外驰。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一人不见。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范即乘船入水为鱼受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躯。不可移转。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一无损处。屡兴别瑞。传言不尽。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禅定寺道场释灵干。俗姓李氏。金城逖道人也。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三业护持均禁遮性。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雒州。置塔于汉王寺。初绕塔所屡放神光。风起灯灭。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又感异香从风而至。道俗通见。四月八日下舍利时。寺院之内树叶皆萎。乌鸟悲噭。及填平满还如常日。以大业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右二验出唐高僧传)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贞观十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会天晦冥不归留宿。夜僧设松柏末以供养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被僧衣为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椁以新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门。又巡街南行十许里。街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不可胜数。法义至一曹见官人。遥责使者曰。是华州张法义也。本限三日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义家狗恶。兼有咒师。咒神见打甚困。袒衣而背青肿。官曰。稽过多咎。与杖二十。言杖亦毕。血流洒地。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按。按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法义前披检云。去簿多先朱句毕。有未朱句者。则录之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弘骂不孝。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何事。僧曰。张法义是贫道弟子。其罪并忏悔讫灭除。天曹案中已句毕。今枉追来不合死。主典云。经忏悔者。此案句了。至如张目骂父。虽蒙忏悔事未句了。僧曰。若不如此。当取案勘之。应有福利。抑判官令典将法义过王。王宫东殿宇宏壮侍卫数千人。僧亦随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师当直来耶。答曰。未当次直。有弟子张法义被录来。此人宿罪并贫道句讫。未合死。主典又以张目视父事过王。王曰。张目忏悔此不合免。然师为来请。可特放七日。法义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后来恐不见师。请即住随师。师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义固请随僧。僧因请王笔。书法义掌中作一字。又请王印。印之曰。可急去还家。凭福报。后来不可见我。宜以掌印呈王。王自当放汝也。法义乃辞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止黑。义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觉在土中甚轻薄。以手推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义掌中所印之处文不可识。然皆为疮。终莫能愈。至今尚存。陇西王博叉与法义邻近委之。王为临说(右一验出置报记)

夏侯均者。冀州阜城人也。显庆二年病。经四十余日昏乱殆死。自云。被配作牛频经苦诉。诉云。尝三度于隐师处受戒忏悔。自省无过。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是。均已被配磨坊。经二十日。苦使后为勘当受戒。是实不虚。始得免罪。此人生平甚有膂力。酗酒好斗。今现断酒肉。清信贤者。为隐师弟子斋戒不绝(右一验出冥祥拾遗)

同类推荐
  • SILAS MARNER

    SILAS MARN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筍谱

    筍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政学录

    政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分别经

    分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东高僧传

    海东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红尘相伴——锦鲤抄

    红尘相伴——锦鲤抄

    我愿化作那河塘中那一宛普通的鲤鱼,游历四面八方,她那时这样想到,可命运并非如此,她是锦鲤家族中的圣人,她要去守护家族秘密,保护家族的水域,可她被红尘所束缚,努力成人,与他相恋,最终,他却因为自己的利益弃她而去,并将她逼向死亡。一句句的往生咒唤醒了沉睡了千年的她,再度归来的她将会怎样......
  • 武道封玄

    武道封玄

    杀伐不断、战火四起的东炎大陆。杀戮与争斗是唯一的主题,权力与利益交错。浮华与争斗之中,武道衰微,剑修凌世。一个人,一杆枪,纵横天下。站在无数敌人尸体的顶端,才发现天道永无止境!一壶酒,一杆枪,破碎虚空,君临玄界!身体不朽,征战不止!谁才是这万界之内的王者?
  • 天望

    天望

    人所望,为天。天所望,为何?渭水河旁,长松树下。三名少年,相对望。扶衣相跪,拱手共拜。一拜天所证,二拜地所承,三拜心所称。结为兄弟,散去,再聚首。敢笑天不够!争于天下,谁堪否?
  • 思归去来兮

    思归去来兮

    出生农村的留守儿童汪粒粒,是个脾气“怪异”的姑娘。她应试教育成绩十分优秀,并且通过高考了的独木桥迈进了重点大学。然而不会为人处事的粒粒得罪了某些同学,被孤立,学习生活弄得一团糟,最终导致多门挂科,然后退学提早进入了社会打拼。当在社会上四处碰壁,生活潦倒的汪粒粒变得有家不能回,身体也不太健康时。粒粒早已过世且从未见过的曾祖父在她梦中出现了。曾祖父告诉粒粒,“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之前所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考验你,属于你的时代开始了。记住随心随性,随其自然方成大道。”总之,汪粒粒是踏上不同寻常的天道一途了,成功地演绎了一场属于她的逆袭之路……
  • 好妈妈是这样练成的

    好妈妈是这样练成的

    本书列举了在作为母亲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100个细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专家的指导,帮助年轻的父母完成角色的自我教育。
  • 踏入万界

    踏入万界

    几万年的百族争霸已过,人类在这场争斗之中脱颖而出,此时人类世界空前繁荣。人族鼎盛,百族势微。人类之中大能之士不甘居于一界,开始向外探索,上天入地,显露神通。当诸多手段一一使出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此微不足道,自己的力量如此难登大雅之堂。而这一切,也只是整个世界微微露出的一角。
  • 我编的武侠

    我编的武侠

    我只想想写点什么,这些事情可能是我在现实中遇到的。我随便写写编成故事。主角并非天下第一,会遇到很多挫折。每次战斗都是险象环生,到了最后主角也非无敌。我看了各种作品标签,发现别人的写的主角太过炫酷,而我和我的主角都是平凡之人,也许会经过时间的磨练得到一些东西,但是去的更多。
  • 绝世阴阳

    绝世阴阳

    古有盘古开天地,今有方天捉鬼收妖。多多关照
  •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能联盟之淡紫色的忧伤

    异能联盟之淡紫色的忧伤

    【病不二家族】前世,她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为了天下,她委屈了自己,最后不得好死,今世她发誓在不委屈自己,同样也守护了意想不到的。“前世是前世,今生是今生,但是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他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她,虽然从来未曾说过爱字,但是她一直知道,没有人比他更加的爱她了。“姐姐,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姐姐,总有一天我会光明正大的接她走进家族,为了这个目的,我什么都可以做!”身为弟弟的他,年纪虽小,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从来不曾忘记,曾经有一个亲人,为了他步入黑暗。“无论她瞒了我什么事情,但是我知道,她永远都不会伤害我,因为我是她的姐姐!”虽然前世曾是仇人,但是姐妹之间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我曾经服侍在她的左右,她心怀天下,我敬她,也懂她,今生我希望她幸福。”她看着自己身边的人,笑着说。而她却靠在自己最爱的怀里,笑着说“我今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个爱的人,懂我的人,一生很长,但是我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