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99500000084

第84章

佛告大王。欲知彼国师子月佛者。今此会中婆须蜜多比丘是也。王闻此语。即起合掌遍体流汗。悲泣雨泪悔过自责。向婆须蜜多。头面着地接足为礼忏悔前罪

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万四千金色猕猴者。乃是过去拘楼秦佛时。波罗柰国。俱睒弥国。二国之****有八万四千比丘尼。行诸非法犯诸重禁。狂愚无智如痴猕猴。见好比丘视之如贼。时有罗汉比丘尼。名善安隐。具为说法复怀忿恨。时罗汉尼见诸恶人不生善心。即起慈悲。身升虚空作十八变。时诸恶人见变化已。各脱金环散阿罗汉尼上。愿我生生身作金色。前所作恶今悉忏悔。时诸恶人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次第经历。至九十二劫常处地狱。从地狱出。五百身中常为饿鬼。从饿鬼出。一千身中常为猕猴。身作金色。大王当知。尔时八万四千犯戒尼骂罗汉尼者。今此会中八万四千诸金色猕猴是也。尔时供养诸恶比丘尼者。今大王是。此诸猕猴。因宿习故。持华持香供养大王。尔时。污彼比丘尼者。今瞿迦梨及王五百黄门是。佛告大王。身口意业不可不慎

尔时王闻佛说。对佛忏悔惭愧自责。豁然意解成阿那含王所将八千人求王出家并成罗汉。余一万六千人皆发菩提心。八万诸天亦俱发心。八万四千金色猕猴。闻昔因缘惭愧自责。绕佛千匝向佛忏悔。各发无上菩提心。随寿长短。命终之后。当生兜率天上值遇弥勒得不退转。更过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劫。当得成佛。八万四千次第出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普金光明王如来

又处处经云。佛言。有憍梵钵提。已得阿罗汉道。反作牛齝。弟子问佛。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时。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余习未尽故作齝食。若依智度论。问何以作牛。答由过去世经他谷田。取五六粒粟口尝吐地。以损他粟故作此牛。由作牛。多身故牛脚齝食也

五通部第四

如菩萨处胎经云。尔时有妙胜菩萨白佛言。世尊。五通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佛告妙胜。此欲界中善男子善女人。不须眼通。生便彻见一阎浮内众生之类。粗细好丑城郭树木。或有人眼能观二三四天下。不须眼通生便观见。或有人不须眼通耳通。清彻闻一天下男声女声一切音声。即能别知。一不修耳通。一一晓了。或有人不习不学自识宿命。吾从某处来生此间。父母种族名姓尽能别知。或有人不修习神通。知他人心行善恶趣向生处。有缘众生无缘众生。并悉能知。或有人身能飞行周旋往来。不修身通。身便能飞。无所触碍。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佛告。善男子善女人。修眼圣通除色断垢。三空定门便能得见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或有闻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天下一切诸声。善恶六道悉能晓了。或有人除去识垢内外无瑕。得意圣通自识宿命。一生二生乃至无数阿僧祇劫。所从来处。父母眷属。国土清净。悉能识知。或有人修十神通。解知法性。强记不忘。便能得知他人心念。一生二生乃至无数阿僧祇劫。所从来处。父母眷属。国土清净。名姓种族。皆悉知之。或有人思惟法观。以心持身以身持心。睡眠觉寤意想如空。便能举身一天下二天下乃至三千大千刹土。入地如空。山河石壁无所挂碍。或有人临当成佛。以智慧力除众生垢。坐树王下不起于坐。故得成佛六通清彻。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凡夫所得通  犹如诸飞鸟

有近亦有远  不离生死道

佛通无碍法  真实无垢秽

念则到十方  往返不疲倦

以慈念众生  得通无挂碍

仙人五通慧  转退不成就

我通坚固法  要入涅槃门

尔时坐中有菩萨。名曰普光。前白佛言。未审六通识法。是一是若干。若识是一法如来金色神足道场游诸佛刹。为识致身。为身致识。若身致识则无六通。若识致身此名一法。无身无识。唯愿世尊。报我此义。佛告普光菩萨。汝所问义为第一义问。为世俗义问。若世俗义问。识法若干无有定相。若第一义问则无身无识。何以故。分别识法自性空寂。无来无去。亦无染着。汝问金色此有为法五阴成就。非自然法。非第一义。我今为汝说识想法。菩萨六通身识共俱。非识先身后。非身先识后。何以故。法相自然。识不离身。身不离识。犹如二牛共其一轭。若黑牛前白牛后则种不成就。若白牛前黑牛后种亦不成。非黑牛前白牛后。非白牛前黑牛后。则种成就。神足道果亦复如是。身识共俱无有前后中间。如来色身有前有后有中间此世俗法。非第一义。于空寂法无有若干

颂曰

善恶宿熏习  感报各殊方

曾为鬼害怨  或作狼仇殃

屠儿忆杀业  须蜜戏猴乡

宿祐除患者  在处游天堂

触类兴清遘  目击洞兼忘

凡圣钦嘉会  贤愚庆流芳

四生行善业  六趣感神光

苦乐虽殊别  同知命短长

感应缘(略引九验) 晋羊太传 晋王练 晋向靖 宋释昙谛 魏释乘师 隋刺史崔彦武 唐释道绰 唐刘善经 唐沙门玄高

晋羊太傅祐。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晋名臣声冠区夏。年五岁时。尝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环。乳母曰。汝本无此。于何取耶祐曰。昔于东垣边弄之落桑树中。乳母曰。汝可自觅。祐曰。此非先宅。儿不知处。后因出门游望遥而东行。乳母随之。至李氏家。乃入至东垣树中探得小环。李家惊异曰。吾子昔有此环常爱弄之。七岁暴亡。亡后不知环处。此亡儿之物也。云何持去。祐持环走。李氏逐问之。乳母既说祐言。李氏悲喜遂欲求祐还为其儿。里中解喻然后得止。祐年长常患头风。医欲攻治。祐曰。吾生三日时头首北户。觉风吹顶意甚患之。但不能语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祐后为荆州都督镇襄阳。经给武当寺殊余精舍。或问其故。祐默然。后因忏悔叙说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诸罪。赖造此寺故获申济。所以使供养之情偏殷勤重也

晋王练。字玄明。琅耶人也。宋侍中。父玟字季琰。晋中书令。相识有一梵僧。每瞻玟风彩甚敬悦之。辄语同学云。若我后生得为此人作子。于近愿亦足矣。玟闻而戏之曰。法师才行正可为弟子子耳。顷之沙门病亡。亡后岁余而练生焉。始生能言。便解外国语。及绝国奇珍铜器珠贝。生所不见未闻其名。即而名之识其产出。又自然亲爱诸梵过于汉人。咸谓沙门审其先身。故玟字之曰阿练。遂为大名云

晋向靖。字奉仁。河内人也。在吴兴郡丧数岁女。女始病时弄小刀子。母夺取不与伤母手。丧后一年。母又产一女。女年四岁谓母曰。前时刀子何在。母曰无也。女曰。昔争刀子故伤母手。云何无耶。母甚惊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犹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录之。靖曰。可更觅数个刀子合置一处令女自择。女见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儿许。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审其先身(右三验出自冥祥记)

宋昆仑山有释昙谛。姓康。其先康居人。汉灵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眠寤见两物具存。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云。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唤[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向者忽言。阿尚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谛后游览经籍遇目斯记。晚入吴虎丘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文翰集有六卷。亦行于世。性爱林泉。后还吴兴入故章昆仑山。闲居涧饮二十余载。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余(右一验出梁高僧传)

元魏之时。有北代乘禅师。常受持法华精勤不懈。命终中阴托河东薛氏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陈宿业不愿处俗。其父任北棣州刺史。其第五郎随任便往。中山至七帝寺。寻得前世本时弟子。语曰。汝颇忆从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禅师者。即我身是。吾房中灵机可速除却。弟子闻验抱师悲恸哀伤。人众道俗奇怪将为大征。父母恋惜。恐其出家便与纳室。尔后便忘宿命之事。而常兴厌离常乐静居(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入。循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处客谓主人曰。吾昔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经函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常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洟泣曰。己妻存日常诵此经。钗亦是其处。彦武指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头发置此树空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崔尚书敦礼说云。然往年见卢文励。说亦大同。但言齐州刺史不得姓名。未如崔具故依崔录(右一验出冥报记)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也。清约雅素慧悟天开。承昔鸾师专崇习业。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绰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感见鸾师在七宝船上告绰云。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并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士女等众以裙襟承得。薄滑可爱。又以莲华干地而[木*函]者。经七日乃萎。及余善相不可殚记。至年七十忽然龀齿新生如本。全无历异。报力增强。自非行感伦通。讵能会斯嘉应也(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唐汾州隰城人刘善经。少小孤母所抚育。其母平生常习读内典精勤苦行。以贞观二十一年亡。善经哀毁过礼。哭声不辍。至明年善经恍惚之间见其母曰。我为生时修福得受男身。今生于此县南石赵村宋家。汝欲相见可即至彼也。言终不见。善经如言而往不移时而至彼。于是日宋家生男。善经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见在。善经常以母礼事之。隰州沙门善抚与善经旧知。见善经及乡人所说。为余令言之

相州滏阳县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赵氏。其兄子先身于同村马家为儿。马家儿至贞观末死。临死之际顾谓母曰。儿于赵宗家有宿因缘。死后当与宗家为孙。宗即与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点儿左胁作一大黑子。赵家妻又梦。此儿来云。当与娘为息。因而有娠。梦中所见宛然马家之子。产讫验其墨子还在旧处。及儿年三岁无人导引。乃自向马家云。此是儿旧舍也。于今现存。已年十四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右二验出冥报拾遗)

同类推荐
  • The Magic of Oz

    The Magic of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DOOR IN THE WALL

    THE DOOR IN THE WA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蚍蜉传

    蚍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职场之上,海面之下

    职场之上,海面之下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走进蓝海科技时,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走出蓝海科技时,他彷徨无措、失落沮丧。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在传统大型企业中经历了种种明争暗斗、权力更迭、人情世故、职场爱情,不但见证了某国产手机研发生产的艰辛曲折,还饱尝了在职场中闯荡打拼的酸甜苦辣。
  • 琥珀倾城

    琥珀倾城

    她是现代的好强、普通女孩,却穿越到了一个王府的小姐身上。修炼不了魔力被人称为,白痴、废柴。她来了她就要改变一切,白痴、废柴通通用到你们身上去吧。他,是至高无上的神,却被贬落凡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可回到,神殿。却打误撞,成了世间唯一个大魔法师的儿子。一出生便拥有神力,有着前世的记忆,济世救人。
  • 有一天,我会忘了你

    有一天,我会忘了你

    有些暗恋只能遗忘,我知道终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
  • 玄月天道

    玄月天道

    茫茫天道,无边三界,求仙坠魔不过是种选择兄弟并肩,佳人相伴,镇鬼降妖仅仅是种历练多主角的选择,耐人寻味的剧情,让您能体验简单却又复杂的故事。简单的说:没有过目不忘的神脑,没有废柴逆世的神遇。没有张口闭口的逆天,没有不灭不败的光环没有五渣战力的伙伴,没有万花丛中的群芳。没有脑残身残的反派,没有越级横扫的灭团没有万年不变的山河,没有语言永通的族群。没有戒指通天的老妖,没有随手而得的神兽没有想啥来啥的拍卖,没有学啥会啥的变态有的,是带领每一位书友走遍三界的一群逐渐成长的少年,无论你是怎样的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你愿意成为的那一位主角或是配角或是反派或是名路人。
  • 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

    本书存在足以使其崩坏的设定瑕疵,所以本书暂停更新。误点击的书友请不要期待。
  • 武仙录

    武仙录

    一个武术绝伦的人,一份所谓的仙缘,原来却只是梦幻。最后终于明白....一个男人,追逐一着段永远到达不了的巅峰。就这么一步一步。未达到巅峰,却已知晓........古武家族,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儒家为何在这个世界消失不见?他们去了哪里?一切将慢慢展开。。。
  • 惊天诡鼎

    惊天诡鼎

    出土于殷墟旧址的司母戊鼎,被誉为国之重器,出土之后几十年时间里,谁都没有从这尊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青铜器上,发现任何异样。2013年2月,保存司母戊鼎的国博地下2号库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了让人讶异而且惊悚的一幕:从司母戊鼎里,出现了一个极似人体的生物影像,这个记录于监控录像中的生物体,只存在了两分钟,在其消失之后,司母戊鼎的鼎身上,浮现出一串类似于象形图案的密码。随着破解密码的工作展开,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足以颠覆所有人认知的惊天隐秘。
  • 月涩璎空

    月涩璎空

    洁白的精灵花随风舞动,犹如纷落的雪花,空气中浮动着精灵花特有的淡淡清香,在黑夜的映衬下,点点星光从花瓣的空隙间透露而出,依稀可以看见皓月当空下,淡蓝的银河在天空缓缓流淌,在星火般得灯光下,色彩被调和的如此宁静。所有的愁绪在这片花海中,慢慢沉淀,融化。心绪,在此刻变得清澈。张开手掌,几片散落的精灵花,落在手心。指尖轻触,如丝绸般顺滑。用雪亮指甲轻轻在上面写下你的名字,一字一瓣,随风飘零在这场精灵花雨中,淹没于其中。落地的精灵花犹如钢琴键上的修长手指,轻快的敲击出优雅的旋律,安抚聒噪的心情。古老的预言家说过:精灵树上的精灵会在月涩城众多子民中选中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主人,而那个被选中的人....
  • 三公主的复仇爱恨

    三公主的复仇爱恨

    她是万年不变的大冰山,她是逗逼可爱的小丫头,她是腹黑狡猾的花心女,当她们再次回到故土,展开蓄谋已久的复仇行动时,突然闯进她们生活的三王子,是非会成为她们复仇路上的绊脚石?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