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90400000015

第15章 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1)

第一节 成吉思汗病殂地点史料评介

成吉思汗病殂地点旧有清水县西江说、灵州说、六盘山说等等,所持各说的史料依据上自12世纪的宫廷秘藏,中有17世纪的传抄润色,下至近现代的著述论辨。到底哪种说法更接近原貌,更为真实可信?从根本上讲,这取决于所据史料的原始性与出土遗物的验证性。数百年来,研究考证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著述,主要依据以下三类史料,从中分析推断。

第一类是根据国家宫廷秘藏帝王《实录》寻觅成吉思汗病殂的地点。这一类史料,唯有《蒙古秘史(元朝秘史)》和《元史·太祖本纪》。《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上距成吉思汗死亡仅13年,原本系用畏吾儿体蒙古文书撰写。元朝刚灭亡,明朝就将徐达接收的包括《蒙古秘史》在内的元朝宫廷档案“十三朝实录”及朱元璋命有司访求来的古今书籍“藏之秘府”。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诏令修《元史》,元太祖成吉思汗《太祖本纪》的编纂主要依据《蒙古秘史》等元朝宫廷档案而成之。

第二类是根据各种著述寻觅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这一类史料,一般来说,著述成书时间越早,其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就越大。现将第二类史料按其著述成书或作者出生的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世界征服者史(1252年~1253年)》《史集(1247年~1317年)》《宋史(1343年)》《宋史·夏国传(1343年)》《辽史(1343年)》《金史(1343年)》《元史(1369年)》《宋史纪事本末(1605年)》、蒙古《黄金史(17世纪)》类著作、《蒙古源流(1662年)》《新元史(1850~1933年)》《元史新编(1851年)》《蒙兀儿史记(1856~1921年)》《多桑蒙古史(19世纪)》。

第三类是根据考古调查的遗迹遗物、民间传闻和文献记载综合推测、推定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这一类资料,见于报道的有宁夏固原开城遗址、凉殿峡遗址、海原海城遗址、甘肃清水县西江遗址等。

由上可知,从文献记载的角度讲,关于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记载,《蒙古秘史》和《元史·太祖本纪》是当朝《实录》,是最早的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世界征服者史》《史集》是当代史家写当代史,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宋史》《辽史》《金史》是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纂修,《元史》是明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李善长、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宋濂等18儒士修纂,均属官方修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就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史料出处而言,《蒙古秘史》《元史·太祖本纪》《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宋史》《辽史》《金史》是源,其余著述是流。总之,寻觅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追根溯源、还得从文献记载的源头找起;考古调查的遗迹遗物,尚须有与成吉思汗病殂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作验证。

记载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最早原始史料有以下四种。

《蒙古秘史》载:“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州、今宁夏灵武境)后即升天。”《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上距成吉思汗病逝仅13年,这是最早记述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史书,其作者应是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近臣。该书原本用畏吾儿体蒙古文书撰写。元朝刚灭亡,明朝就将徐达接收过来的包括元朝“十三朝实录”在内的宫廷档案及朱元璋命有司访求来的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从洪武元年开始,根据当时保存在宫廷中的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本《蒙古秘史》,由翰林侍讲火原洁、编修马懿赤黑二人用汉字将其拼写成蒙古语并转译为汉文,译成后改名为《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应是“十三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所以,《蒙古秘史》是蒙元史料中最原始最早的宫廷档案,其源头性、真实性位居榜首。《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是在攻取灵州城以后死亡的,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所以,《蒙古秘史》中“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州)后即升天”的这条记载,不能作为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的证据。以往许多学者依据该条记载将成吉思汗的病死地点归入“灵州说”是错误的。《蒙古秘史》的记载证明:成吉思汗死亡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只能存在于成吉思汗攻取灵州城以后的进军行程与所经地区。

《世界征服者史》载:“成吉思汗从西方返回他的东方老营后,他就讨伐唐兀以遂他的宿愿。他把该地敌人的劣行肃清,把他们全部征服,这时,他得了由不良气候而引起的不治之症……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愈历害,因为不能把他从所在之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剌马赞月4日(公元1227年8月18日)与世长辞。”《世界征服者史》系十三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1226~1283年)编撰。志费尼本人长期担任蒙古国阿母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他曾三次随同阿儿浑前往蒙古宫廷,在蒙古国都城哈刺和林住过一年零五个月。在此期间(1252~1253年),志费尼应友人之邀请开始撰写《世界征服者史》。因为志费尼的写作年代上距成吉思汗死亡仅27年,他又任职蒙古官场,能阅览宫廷秘籍,许多史实都是他亲历亲闻。因此,《世界征服者史》是最原始、最有价值、最具权威的史料。《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病死于征服西夏以后。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准确时间,是西夏末帝李晛出城向成吉思汗献城投降的时间。据《史集》《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李晛出城向成吉思汗献城投降的时间是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初八左右,则该年七月初八左右成吉思汗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元史》成书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史·太祖本纪》《明史纪事本末》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明史·徐达传》载:洪武元年庚午(公元1368年9月14日),徐达攻入元大都,“封府库及图籍宝物。”据李善长“进元史表”说,元代十四朝实录,徐达“封府库”得其“十三朝实录”,仅缺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顺帝一朝实录。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洪武元年,朱元璋敕令编修《元史》。《元史》以明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李善长为监修,明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宋濂等18儒士为修纂官,并派出欧阳佑等十二人为采访官,到处搜集史料,进行《元史》的新修、补修、重修。编纂《元史》依据的史料来源,正如李善长“进元史表”所言,“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若自元统以后,则其载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续编而上送”。可见,《元史》依据的是元代“十三朝实录”,凡涉及元朝皇帝的重大史实,它都是史出有据的,例如,对成吉思汗的病殂年代,中外史料记载都与《元史》记载一致。经历代学者研究,《元史·太祖本纪》的史料依据基本出自《蒙古秘史》。《蒙古秘史》的主要内容应是“十三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所以,《元史》史料价值很大,可信度很高。《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初五病危,七月十二病死,则该年七月初五至七月十二成吉思汗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金史·撒合辇传》:“四年,大元既灭西夏,进軍陝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令有司罢城防及修城丁壯,凡軍需租调不急者权停”。《金史》系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公元1314~1355年)等人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纂修,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后世研究者将“朝廷得清水之报”视为“成吉思汗已死”的时间与地点。查核原文,《金史·撒合辇传》的这条记载只是说朝廷从“清水”得到报告,方知“成吉思汗已死”。该报告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亡于“清水”。以往许多学者依据该条记载将成吉思汗死亡的地点归入“清水说”是错误的。其实,这条记载仅能说明成吉思汗死亡于攻取灵州城以后的陇右地区。

《宋史纪事本末》载: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按:铁木真卒于是年七月,本文为追叙)”。《宋史纪事本末》依据《宋史》等史料。《宋史》系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公元1314~1355年)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纂修。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成吉思汗病死于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七月,则该年七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以上原始史料对成吉思汗病死时间与地点的记载是一致的:即成吉思汗病死于攻取灵州以后的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之驻跸地。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成吉思汗驻跸于何地?对此,波斯著名史学家、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约公元1247年~1318年)在其主编的《史集》中有详细记载。《史集》“蒙古史”卷成书于公元1307年,上距成吉思汗病死80年,是研究中世纪蒙元史的世界名著。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征服了波斯等西亚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合赞汗诏令宰相拉施特编纂一部蒙古史。拉施特充分利用伊利汗国宫廷秘藏《金册》等国家档案及当时已成书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蒙古史著作,还有元朝的宫廷史料进行编纂而成,其史料的可靠性、权威性可想而知。

《史集》说:当成吉思汗“来到女真(金国)、南家思(南宋)和唐兀(西夏)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時”,他“自知病危,大渐已近。遗命秘不发丧,待献城时杀夏主屠城……猪儿年秋第二月十五日(即公元1227年9月),他为他那著名的兀鲁黑留下了汗位、领地和国家,离开了〔这个〕易朽的世界。”对于成吉思汗从“病危”到病死的情况,《元史·太祖本纪》有具体记载: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由于《史集》与《元史·太祖本纪》对成吉思汗从“病危”到病死前后连贯一致的记载,就将成吉思汗病死的时间与地点记叙的清清楚楚: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六盘山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据此,要找到“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的确切位置,一是要确定成吉思汗病殂前的行程踪迹在哪些地方?二是要确定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在哪里?三是要确定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在哪里?四是要找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之地”六盘山地区的“萨里川”在哪里?五是要找到“哈老徒之行宫”的具体遗址、遗迹在哪里?

第二节 成吉思汗南下陇右

要寻找成吉思汗病死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首先必须追踪成吉思汗病死前半年内(指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到七月十二日病死前)的进军路线与起居地点。因为这段时间内成吉思汗的进军路线、起居地点与成吉思汗病殂行宫所在地的地理方位直接相关。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从驻跸的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根据宋夏文献记载,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只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条是中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西南进军,进入今宁夏同心,跨过清水河,沿唐宋丝绸中路穿越宋夏时期的打冷沟川,经今宁夏中卫香山南麓、海原、抵达甘肃靖远后南下西进,经会宁、临洮、进入陇右地区的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境)。这条进军路线,旧本《范文正公文集》和前苏联收藏的两幅古《西夏地形图》上都是标绘清楚的,这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的捷径。从中路进军积石州应是成吉思汗的最佳选择。

第二条是南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南下今宁夏同心,沿清水河进入今宁夏固原开城、瓦亭、甘肃平凉、华亭,再折而西进,经张家川、清水、秦州(今甘肃天水境)、陇西、临夏进入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西宁县(今青海省西宁市)。从这条路线进军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不仅在道路里程上要迂回绕一个大半圆,而且进入今宁夏固原后所经地区时属金国,沿途都是成吉思汗的敌对据守。当时,成吉思汗的目标是进军陇西的西夏积石州,切断积石州西夏守军东出救援被困的夏都中兴府。因此,成吉思汗绝不会反向入陇东,再翻六盘山,经开城、瓦亭,绕道甘肃平凉、华亭、张家川、清水,转一个大半圆后从南路进军积石州。

据《史集》记载:“狗年(1226年),成吉思汗得恶梦,父子密谈,立下遗嘱,以窝阔台继位。将儿子打发走后,成吉思汗向南家思进发。那个地区上的君王接二连三地来降……唐兀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据《元史·太祖本纪》,“夏主李晛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之事发生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六月。据此,《史集》所称的“狗年(1226年)”实即《元史·太祖本纪》所说的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史集》所称的“南家思”即南宋。《史集》说成吉思汗向南宋进发,这是指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亲自挥师南下陇右攻取西夏积石州等陇右地区的军事行动(《元史·太祖本纪》)。宋廷南渡后,金国、西夏与南宋在陇右地区穿插接壤,蒙古军入川伐宋陇右是其必经之地。陇右疆土正处于成吉思汗攻取西夏积石州和南宋的进军方向上,因此《史集》将成吉思汗攻取西夏积石州的进军路线说成是“向南家思进发。”

据《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按竺迩传》《西夏纪》,公元1227年农历正月,成吉思汗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老城),他本人则从驻札的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及其东北毗邻地带)挥师南下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二月份,攻破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三月份,攻破洮(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宁(西宁县,今青海省西宁市)三州县和信都府。夏四月,成吉思汗驻跸龙(隆)德(今宁夏隆德县),攻取德顺等州(今甘肃省静宁等地)。至五月份,“蒙古时尽克夏城邑”,西夏“全境被扰,不能复振,唯有乞降”,成吉思汗派遣唐庆等出使金国。闰五月,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六月,成吉思汗驻跸清水县西江(今甘肃省清水县红堡镇)。至此,蒙古军南下陇右的战役胜利结束。由上可知,成吉思汗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到六月,他除闰五月在六盘山避暑外,其余时间都在黄河以南、陇山(六盘山)以西直抵河湟的陇右地区行军和打仗。查阅1227年成吉思汗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的有关史料,绝无成吉思汗走南路入固原,经开城、瓦亭、平凉、华亭折而西进,绕道张家川、清水、秦州攻取积石州的任何文献记载。

以上蒙古军队攻城略地的路线证明,成吉思汗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走的是中路,即从今宁夏盐池、同心跨过清水河,沿唐宋以来的丝绸中路,穿越海原、甘肃靖远后南下西进,经会宁、临洮进攻陇右地区的积石州。这条道路,也就是《西夏地形图》上标绘的从西夏的盐州川、灵州翔庆军、韦州静塞军沿打冷沟川,经萧关、天都寨、西安州、会州直抵陇右,通向永寿保泰军、兰州、积石州的军事、交通大道。这条道路上的西安州,地处西夏、宋朝和金国这三国的“交界之地”,是西夏、宋朝、金国反复乞赠、攻夺、割赠的军事、交通枢纽地区。成吉思汗从盐州川攻取积石州,今宁夏海原西安州是其必经之地。

第三节 成吉思汗北还西夏

据《元史·太祖本纪》,成吉思汗从公元1227年农历正月南下积石州到当年六月底驻跸清水县西江,他始终征战在陇右地区的最南面,在此期间他没有病危、病殂的记载。

公元1227年农历六月份,金国派遣使臣向成吉思汗求和,西夏末帝李晛向成吉思汗乞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成吉思汗答应了李晛“延缓一月献城”的请求,同意李晛延缓到七月份献城投降(《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按竺迩传》《史集》《西夏纪》)。

《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病危、病殂发生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元史·太祖本纪》只说了成吉思汗病危的时间,但没有说成吉思汗是在什么地方病危的。对此,《黄金史》却说得很清楚:“可汗(成吉思汗)进军西夏,哈萨儿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戍年冬季月殡天,享年六十三岁。”这就是说,成吉思汗是在北还“进军西夏”的途中患上了“痛风病”,经“李氏汉人医治”无效而“殡天”的。由此证明,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27年农历七月初离开清水县西江,按李晛请求“延缓一月献城”的原定献城投降时间回师北还西夏,前去接受西夏末帝李晛“献城”投降事宜时“进军西夏”途中病危的。也就是说,成吉思汗七月初五病危时的地区是在蒙古军回师北还西夏的途中。关于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病危的具体地点,《史集》记载的更清楚:“当他(成吉思汗)来到女真、南家思和唐兀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時,女真国王遣使献珠,唐兀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緩一月献城。”《史集》所称的“南家思”指南宋,“女真”指金国,“唐兀”指西夏。当成吉思汗来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西夏国王“遣使请降”,这指的是二十二年六月“夏主李晛降”这件事(《元史·太祖本纪》)。从《史集》的记述看,成吉思汗所至的“六盘山地方”是在金国、南宋和西夏的“交界处”。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中说:成吉思汗“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丧,忽令敌人,待合申主来,即尽杀之。猪儿八月十五日,帝崩”。从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看,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都是发生在“行至六盘山”时,而此“六盘山”位于“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主儿保”即金国、“南纪牙斯”即南宋、“合申”即西夏,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重、临崩遗嘱、逝世都发生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

成吉思汗于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病危后,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厉害,因为不能把他从所在之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剌马赞月4日(公元1227年8月18日)与世长辞。”《黄金史》说:成吉思汗是在“进军西夏”的途中患上了“痛风病”后,“哈萨儿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戍年冬季月殡天。”从《世界征服者史》《黄金史》的记载看,成吉思汗在病危、病死期间内(公元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病危,七月十二逝世)并没有离开其北还西夏途中驻跸的的六盘山。这就是说,成吉思汗从蒙古太祖公元二十二年(公历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公历8月18日)病危到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逝世都是驻跸在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六盘山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第四节 成吉思汗驻跸海原西安州

据《史集》记载,当成吉思汗來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西夏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那么,金国、宋朝和西夏这三国的“交界之地”在哪里?

历史记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金兵押着徽、钦二帝从开封北返撤出宋境,同时册立北宋原任宰相张邦昌为楚帝,管理黄河以南的土地。同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归德,史称宋高宗,是为南宋。宋朝旧臣仍然拥护赵宋,宋朝旧疆金名楚地,世称宋境。此后,金国、宋朝、西夏之间战乱频繁,争城夺地不断。为了解决边界纠纷,金国、宋朝、西夏曾订立过边界协议,进行过划界工作。

据《宋史·夏国传》,西夏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境土2万余里。宋萧关是西夏南界。

从“天会议和”看西夏与南宋(楚)的交界。《金史卷二六·地理志》载:“天会五年(公元1227年),元帥府宗翰、宗望奉诏伐宋,若克宋则割地以赐夏。及宋既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阳沟距黃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穀至累胜寨,环庆路威延寨逾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口,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距黃河,依见流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悬邈者,相地势从便分画。”以上交界划分中涉及到的具体堡寨,金人所著《大金吊伐录·卷四》有详细记载,其中西夏南境与宋、金西北、西南的分界线是:“泾原路威川寨、贺罗川、贺罗口、板井口、通关堡、古萧关、秋山堡、绥戎堡、锹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水泉堡、定戎寨、乱山子、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打乘川、征原堡、古会州自北直抵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所有界至,如或指定地名城堡处所,内有出入悬邈者,相度地势,各容接连,两相从便分画。”此分界线交界之地中所列的堡寨绝大部分在《宋史·地理志》中有记载。此处的古萧关即唐萧关。宋萧关“崇宁四年建筑。东至葫芦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堡三十里。南至胜羌砦六十里,北至临川堡一十八里。”宋萧关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石峡口附近。从此萧关稍北向西经新堡子川到甘肃靖远县黄河岸边,至今还遗存有一路宋夏界堠。绥戎堡及其所辖秋山堡、锹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均属西安州。西安州,“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西至通会堡五十五里,南至宁安砦一百里,北至啰没宁堡三十五里”,其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安州古城。定戎寨,“元符二年赐名,地本硷隈川。东至山前堡三十里,西至秦凤路分界堠一十二里,南至通安砦一百里,北至劈通流界堠五十里。”据《嘉靖固原州志》载:“定戎寨,一名干盐池……平旧垒中,得前人所作‘过定戎寨诗镌’,始知其名也。其境东接西安州,西入打剌赤,南通会宁县,北达宁夏,岂宋御夏至此,至金始隶乎夏欤!元废不治”,定戎寨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盐池乡,与今甘肃省靖远县接界。水泉堡,属怀戎堡管,故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水泉镇水泉村。古会州,“元符二年,始建筑,割西安城以北六砦隶州。崇宁三年,置倚郭县曰敷文,又以会州隶泾原路。”古会州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会州陷于金,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此后,会州一直是金夏争夺之地。《金史卷十六·宣宗纪》载: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秋八月,“夏人陷会州,刺史乌古论世显降。”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十一月,金“巩州行元帅府报会州破夏人之捷。”

从“皇统赐地”看西夏与金国的交界。《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载:“皇统六年(1146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軍等沿边地赐夏国,从所请也。正隆元年(1156年),命与夏国边界对立烽候,以防侵軼。”德威城,在今甘肃省靖远县西黄河东岸。

“天会议和”与“皇统賜地”划界堡寨的现存遗迹、遗址证明,西夏南境与南宋(楚)、金国的交界之地在唐萧关(今宁夏海原县李旺堡北)经西夏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至金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会宁县境)的东西边界上。据《宋史》《金史》《夏国传》《元史》等史籍记载,从北宋、南宋到成吉思汗病殂(公元1227年)期间,西安州始终是西夏、金国与宋朝激烈争夺的交界地区,会州一直是西夏与金国反复争夺的重点边城。由上可知,西安州东邻南宋环庆路,西接金国古会州,北边夏国南境,南靠宋朝泾原路,此地正处于南宋、西夏和金国的“交界之地”。所以,金国、宋朝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古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正是成吉思汗所来到的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交界处”的驻跸地。

第五节 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六盘山

成吉思汗病殂于六盘山,这种说法的最早史料依据是《史集》:“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其次是《宋史纪事本末》:“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还有元末明初陈桱的《通鉴续编》、明成化年间商辂的《续通鉴纲目》等著作都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

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的交界地带,为南北走向。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天都山,南至甘肃、陕西,逶迤200余公里,主峰在今宁夏固原、隆德境内。

成吉思汗病殂于六盘山,学术界认识基本一致,但这是个笼统的说法。六盘山从北向南200余公里,成吉思汗到底病殂在六盘山的哪一段地方?看法就大相径庭了。据《元史·察罕传》载:察罕随同成吉思汗“又从攻西夏,破肃州。师次甘州……进攻灵州,夏人以十万众赴援,帝亲与战,大败之。还次六盘,夏主坚守中兴,帝遣察罕入城,谕以祸福。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元史·察罕传》记载表明,成吉思汗“还次六盘”之时正值蒙古“诸将擒夏主杀之”之日。据《史集》《元史·太祖本纪》,“诸将擒夏主杀之”的时间当在1227年农历七月初八左右,也就是说,1227年农历七月初八左右,成吉思汗是在回师北还西夏途中驻跸六盘山的(还次六盘)。《元史·察罕传》中的所谓“还次六盘”,是指成吉思汗“率师渡河攻积石州”的陇右战役结束后又从清水县西江原路(中路)北还西夏,前往接受西夏末帝李晛“献城”投降事宜途中驻跸六盘山的,这才能称之为“还次六盘”,而不是《元史·太祖本纪》所说的成吉思汗挥军南下陇右攻城略地时驻跸的清水县西江。因为在“诸将擒夏主杀之”之前的六月份,成吉思汗就已“次清水县西江”了。成吉思汗六月份驻跸的清水县西江,是成吉思汗在陇右战役中夺取地区中最南面的一个县城,东距六盘山百里之遥。因此,六月份成吉思汗驻跸的清水县西江,既不是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驻跸的城寨,也不是地处六盘山的城寨。所以,《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还次六盘”与《元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成吉思汗“次清水县西江”在时间、地点上都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关于《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所驻跸的六盘山的地理方位,洪鈞在《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中说:成吉思汗“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喪,忽令敌人,待合申主來,即尽杀之。猪儿八月十五日,帝崩”。“主儿保”即金国、“南纪牙斯”即南宋、“合申”即西夏,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都发生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就是《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从清水县西江又原路(中路)回师北还西夏途中所驻跸的六盘山(“还次六盘”)。

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的“交界之地”在哪里?“天会议和”与“皇统赐地”的划界文书证明,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的“交界之地”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古西安州境内。

古西安州境内有无“六盘山?”据《宋史·地理志》载,西安州,“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西至通会堡五十五里,南至宁安砦一百里,北至啰没宁堡三十五里”。宋西安州遗址即今宁夏海原县西安州古城,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天都寨位于宁夏海原县天都山下。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的天都山,宋夏蒙元时期亦称六盘山。《西夏纪》载: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西夏“进攻刘璠堡。泾原熟户万余帐向来骄悍,元昊六盘山之战皆其向导……引元昊乘胜围刘璠《长编一百三十一》。”刘璠堡属镇戎军,在镇戎军北,缘胡卢河川路北控贼界从苇子湾至故萧关(《武经总要》)。镇戍军西距天都山约百里,其西北是三川砦、定川砦与刘璠堡,与石门前后峡连接。刘璠堡之西即天都山。《长编》说:“环庆都监、宫苑副使范全入奏,‘近刺知天都左右厢点兵,然未知寇出何路。’上曰:‘适有边奏,已犯高平军刘璠堡。’”对元昊围刘璠堡的战事,《宋史·葛怀敏传》载:庆历二年,元昊寇镇戎军,“闻元昊徙军新壕外,怀敏议质明袭之。乃命诸将分四路趣定州(川)寨。刘湛、向进出西水口,泾原路都监刘珣出莲华堡,曹英、李知和出刘璠堡,怀敏出定西堡。”莲华堡,位于今海原县城西南,其地宋称莲华山。莲华山,即《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海城县志》中的莲花山,在海城县南十五里,后世音讹为南华山。《宋史·地理志》西安州条载:“天都砦,元符二年,洒水平新砦赐名天都。东至临羌砦二十里,西至西安州二十六里,南至天都山一十里,北至绥戎堡六十五里。”按此地理方位,今宁夏海原县城南十五里的南华山即宋夏时期的莲华山、天都山,亦称六盘山。宋夏时期,刘璠堡、萧关、镇戎军均属宋境,宋朝出击西夏的六盘山之战多发生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天都山、西华山一带。《宋史·张叔夜传》载:“张叔夜……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州本汉金城郡,地最极边,恃河为固,每岁河冰合,必严兵以备,士不释甲者累月。叔夜曰:‘此非计也。不求要地守之,而使敌迫河,则吾既殆矣。’有地曰天都者,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先至彼点集,然后议所向,每一至则五路皆竦。叔夜按其形势,画攻取之策,讫得之,建为西安州,自是兰无羌患。”所谓“五路”,是北宋在陕西沿边设置的五个行政区域,各路北境与西夏南境接界,自西向东依次为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天都”即天都山,“介五路间”即说天都山位于“五路”中间的泾原路西北境。《宋史·王仲宝传》载:北宋天圣初年(公元1023~1025年),“元昊寇延州,仲宝将兵至贺兰谷,以分兵势,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迁四方馆使,领濮州团练使,为泾原路总管、安抚副使兼管勾秦凤路军马事。与西羌战六盘山,俘馘数百人。”《张叔夜传》所指泾原路西北境的天都山即王仲宝与西羌交战的六盘山。

《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说: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地点所在的“六盘山”,位于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国的“交界之地”。金国、南宋和西夏的“交界之地”即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此州境内的南华山,宋夏蒙元时期称莲华山、天都山,亦称六盘山。成吉思汗病逝的六盘山,即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十五里处的天都山(今六盘山北垂)。

第六节 “萨里川”在海原锁黄川

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之萨里川,这种说法的最早史料依据是《元史新编》:“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己丑,崩于六盘山之萨里川。”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死的萨里川在六盘山,而不在其他地区。《元史新编》系魏源(公元1794~1857年)编纂,成书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魏源是最早利用境外资料研究元史的学者。《元史·太祖紀》载: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对萨里川、哈老徒这个地点,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注解说:“《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宮,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地”。中国近代史学家屠寄(公元1856年~1921年),历任晚清翰林院庶吉士,京师大学正教席,擅长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即其名著。屠寄精于蒙语考释,他认为,《元史》中的萨里川哈老徒,即《蒙古秘史》中的撒阿里客额儿。撒阿里是黄色,客额儿是平地,撒阿里客额儿是黄色的平地。依屠寄对蒙语“萨里川”汉语翻译,“萨里川”当指“黄色的平地”。根据以上考证,成吉思汗病逝的六盘山既然是在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的天都山,那么,萨里川当在天都山所在的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域。

旧本《范文正公文集》和前苏联收藏的的两幅古《西夏地形图》上,标绘着一个名叫“打冷沟川”的地方。从《西夏地形图》上看,从东向西,“打冷沟川”的北面是今宁夏中卫市黄河南岸的古“鸣沙县”、香山南麓;“打冷沟川”的南面是今宁夏海原县古“萧关”“天都山”;宋夏蒙元时期,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灵武郡(今宁夏灵武市)、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通向“萧关”“西安州”“天都山”“会州”“兰州”“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的军事大道就标绘在长长的“打冷沟川”上。

关于《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所在的地理位置,历史资料有记述。《道光会宁县志》载:“锁黄川,县(会宁县)东北三百一十里。东西长三百里,南北阔一百里,接宁夏固原界。”依此地域范围,该“锁黄川”包括了东从今宁夏固原西北境,中括宁夏中卫香山南麓和海原县南华山北麓,西南至今甘肃省靖远县的大片黄土川地,与《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当。据《道光会宁县志》记载,该志以明《会宁县志》为蓝本。据《元史·地理志》,会宁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元并县入州,属巩昌路。审视《道光会宁县志》所载会宁全境图域及山川地名,其标绘记载的基本上是元末明初会宁县的地理内容。《明许用中建设永安堡碑记》载:“永安堡,盖为戴节度、王晋安翁新命名云。国初仅设一堡于河上御寇,曰迭烈逊……前所废者乃裴家川,跨诸要害,中距河四十里。计雪山枕其南,刘家沟口接其北,东与捍平川、白崖子、乱古坝堆、锁黄川相联络不绝。川訏膴,草木蓊蔚,古渠坝塍畴尚在。塞人以小河套剌剌称之。”《康熙靖远县志》载:“锁黄川,在(靖远县)北一百五十里,东西延长三四百里,南北百里,中有盐池,西有芦沟水……平衍旷漫,水草茂盛,乃四通八达之处。外寇每乘秋高自花马池入寇,每于此牧马数日,方由青砂岘侵犯会宁、安定,由老官川侵犯静宁、固原等处。”锁黄川所处的军事地理位置,恰如古人所论:“靖远面山背河,绵亘数百里,西襟甘凉,南引陇岷,北控朔漠,东接宁固,密迩荒服,颇号严邑……边防要路:一路自花马池过边,由锁黄川至打喇赤、青砂岘入犯安、会、临、巩地方。一路自花马池、梁家泉,由锁黄川、打喇赤、青砂岘入犯安、会。一路自定边、干沟、梁家泉,锁黄川、青砂岘入犯安、会、临、巩。一路自塔儿湾乘冰渡河,由锁黄川入犯环固地方,由青砂岘入犯安、会堡寨。一路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海原县、天都山地处锁黄川之军事要冲,为兵家必经、必争之地。

由上可知,明清《会宁县志》《海原县志》全境图域及山川地名继承沿用了蒙元时代的许多地理名称,如“打喇赤”“迭烈逊”“小河套剌剌”“乌兰山”“帖木山”“海喇都”“哈喇川”等等,民间传留地名中的音译蒙元地名更多。因此,《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新编》中的“萨里川”,应是《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的音讹音变。蒙语“萨里川”的汉文意译是“黄色的平地”,“锁黄川”的汉文含意是连续不断的黄色平川,这与屠寄所说蒙语“萨里川”的含义为“黄色的平地”一样。所以,“萨里川”是“锁黄川”的蒙语地名,“锁黄川”是“萨里川”的汉文意译。所以,从地理位置、地名语义上推断,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宮”之所在地“萨里川”,当是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的“锁黄川”。今宁夏海原县的树台乡尚遗存有“锁黄川”这一古地名,该地与古西安州毗邻。

同类推荐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热门推荐
  • 如律令

    如律令

    崔正有一卷仙人遗落的书籍,于是,崔正在不经意间,就会念出,急急如律令....
  • 轮回之鬼瞳恋

    轮回之鬼瞳恋

    夏沫是个天生拥有阴阳鬼瞳的女孩。她一出生就被别人视为一个不祥的灾星,七岁那年弟弟因她失足掉落水井而死,让周围的人更加的怀疑她是个不祥的女孩。后来她预知了同村人王二铁家和奶奶的死亡让她身上更加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这一切的一切让她的父母跟周围的人一样用异样的眼神看她,而这一切在她去了镇上的高中读书才暂时告一段落,当她在医院碰到鬼魅遇到危险时出现了一个同样拥有一双鬼瞳的少年救了她,他的名字叫——雨凡,而他也将改变她的命运。在以后的时间里每次在她遭遇风浪危险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帮助她渡过危难。他说他的出现源于一个梦,一个他也弄不明白的梦,他说他与她之间肯定有数不清的命运纠葛而且她注定是他命中的新娘。
  • 风中的纸屑

    风中的纸屑

    《风中的纸屑》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二本随笔集。本书记录的随感均来自作者平时念头闪现时而随手写在便笺上的文字。恰如幸运之手接住风中的纸屑,自然随意。作者用浅白的文字道出自己对人生与命运、幸福与困难、爱与孤独、信仰和宗教、带人和处世等各个方面的点滴感悟。这些一闪念的随感记录更忠实地反映了作者未加修饰、最原生态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深刻启迪!
  • 万界苍血

    万界苍血

    一个少年自莽荒之中携俩兽踏入这个万族争霸的世界,芸芸众生是否有那么一条主宰路?是杀戮,是嗜血……且看少年如何用这亿万生灵的累累白骨铺满这条万族争霸之路……
  • 流浪死神

    流浪死神

    一位魔界死神创造了通往其他位面的裂缝,在一次事发后,他毅然进入裂缝到达了其他的世界,在每个世界取得一番成就后,将会前往下一个世界
  • 零点钟的羽画妖

    零点钟的羽画妖

    第一我不是神笔马良。第二我的萌耳不是摆设。第三我不会告诉你我会扭转时空,最后我怎么总是多灾多福呢。
  • 女孩混社会的日子

    女孩混社会的日子

    叶棂原先是一个被同学无视的女孩,在种种的故事中,她先是加入黑社会,后来又遇见了那个他………
  • 太古陈苍之万里流沙

    太古陈苍之万里流沙

    一生愁,终不过三尺青锋;一世兴,终不荒知命花甲。既已手提七啸逆鳞,又何以畏那八方绿宇。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非仙非妖非人非六道;此之谓神也。三生欢歌,三生清梦。既相逢,许相守,几回魂梦与君同;六道轮回,六值倾覆。虽兵来,遣将挡,何时忠义两相全;九重天涯,九重地蛊。提玄灯,再回首,多少豪杰载青史。悲世苍凉,混世婪劣,盛世清政,乱世敢为。问世路飘尘尘雪,歌廖哀愿重重恩。若矣天会之于我,世必惟沙独龙。曾高人作千殇横诗,妙笔叹尽,无物殇许:半杯月影半似梦,半壁江山半边愁。千殇弹默皇天尽,风华鹊兮泪斩花。
  • 养家养孩子

    养家养孩子

    "南山山下有座房,房里住着个寡妇,寡妇有个傻儿子,破茅房破衣裳"大石镇刘家乡的娃念着无疑是从大人嘴里学舌的歇语经过改编成了童谣口口相传,虽不能大致明白,但并不妨碍他们当做乐趣,一遍又一遍……徐旌自醒过来就直直地盯着房顶看,不,只需抬头就能看见明亮的天空了,所以也不能称之为房顶。良久,徐旌收回视线。旁边睡着的小小身子直盯盯地看着某处,不说话。也不作何动作。
  • 祭弑

    祭弑

    两世为人,厌倦了前世那充满孤独和危险的不归路,总以为这世有亲人的陪伴可以过着平凡而又温暖的小日子,可殊不知一场更大羁绊如泥潭深渊一般,朝他吞噬而来。璀璨夺目的奇异功法,古老神秘的没落血脉,数万道统的争鸣时代,和凶残暴虐的奇异凶兽。这里有无数的机缘和可能,却也同样充斥着太多的杀戮与死亡。不想像蝼蚁一般被踩在脚下苦苦挣扎,就得有一颗适应在这里生存的残酷内心。男子坐落在山崖之巅其身形后面隐隐约约有一令人压抑惊恐的残影忽闪忽现,只见男子眼神深邃仿若苍穹繁星,嘴角淡淡的扬起一条弧线,对着半空发出了一阵轻叹:“我只想活着,所以要有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