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12300000012

第12章 心灵上永远的根

故土对长江三峡外迁的移民来说是什么?是童年在沙滩上的嬉戏;是少年时代捡鹅卵石打水漂的缤纷梦想;是青壮年时“哥是川江长流水,妹是川江水上波”铭心刻骨的初恋。故乡的一湾流水、一草一木和缕缕清凉的江上清风,才是他们情感上的真正故园,才是他们心灵上的永远的根。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重庆任********时指出,移民工作关系着库区的长治久安,关系着工程成败,而移民工作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他说,三峡工程作为工程问题不大,因为它是个物;移民是涉及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复杂,也最难,主要是思想工作。移民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他的亲戚朋友都住在这里,现在一旦要他搬迁,要他离开故土,故土难离这个思想根深蒂固。

重庆市移民局郎诚处长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三峡移民迁到了外地,是一马平川、四通八达的平原地区,一位当地老乡和新来的移民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聊说:

“是你们三峡老家好还是这儿的新家好?”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我们老家好啊!”

“听说,你们老家出门就爬坡,走起来可吃力了,咱们的家出门就坐车,多方便。”

“我们老家有山、有水,一年四季都是青山绿水。你们这儿有山么?没有;有水么?也没有。一眼望去,什么都没有啊。”

老乡被移民一口“呛”住了,一时语塞。

“不管我现在怎样,将来如何,我都认为没什么地方比我们三峡老家好!”移民说完,眼眶已贮满泪水。

郎成说到这儿的时候,还若有所思地叨念:老家有山……有水……有水……有山……

是的,三峡移民不论走到哪里,都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老家。其实,对家的依恋,并非三峡移民的专利,而是人性共同的主题。一首著名的世界民歌《可爱的家》就这样对“家”进行了忧伤的咏唱:

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

享尽了富贵荣华

但是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想念我的家

好像天上降临的声音

将我轻轻召唤

我走遍天涯海角

都怀念我的家

家——啊——

可——爱——的——家——

我走遍天涯海角

都怀念我的家

巴东的三峡移民从山区搬迁到平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平原上“太阳最晒人,雨水最淹人,蚊子最咬人,泥巴最粘人,冬天最冷人,生活最吓人”。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突然离开自己的故土,移民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口音、新的习俗的时候,往往会涌出绵绵的思乡之愁,尤其是中、老年移民,更是苦恋着三峡老家。

一个搬到北方的移民,在冬天不会生取暖炉时,想起了老家:老家多好啊,不生炉,不烤火,四季如春……

一个移民因为不会做面食而多掺了水,瓷盆里的面粉搞成了一锅粥,他不习惯长时期吃面条、馒头,端起碗就想起了老家:老家多好啊,上顿下顿都是喷喷香的大米饭……

一位移民不会种北方的小麦,蹲在土坷中噙着泪水想起了老家:老家多好啊,种庄稼不用这么麻烦,光是种蔬菜一年就卖上万元……

一位移民送孩子上学,一年交了1000多元的学费,他想起了老家:老家多好啊,孩子上学一年只缴300多元……

移民在新家,烧饭用液化气,这烧的可是血汗钱哪,这时候想起了老家:老家多好啊,烧包谷秆、烧杂草柴火,一年下来不用花一分钱……

新家用的是自来水,洗菜、淘米,喝一口白开水都要花钱,这时候不能不想起老家:老家多好啊,煮饭用的是井水、河水,也不花一分钱……

到医院看病抓药,不知为啥医药费这么贵,同样的药方,在贫困的老家可不用花这么多的钱……

到福建、浙江、江苏的部分三峡移民,一闻到海鲜味就头晕脑涨,他们不明白,这么腥的东西当地人咋吃得津津有味?他们还是喜欢吃腊肉、腊排骨、腊香肠……

春节到来之前,一位移民按照老家的习俗买回一头肥猪,按三峡老家的方法腌制腊肉,可没想到新家的气候与三峡老家有着天壤之别,结果他腌制的肉全部发臭发黑,花了那么多的钱,他心痛得泪水长流,这时候,他想起了老家……

一位在老家时常走家串户、四处拉家常,几个大院都听得见她声音的移民大娘,到了陌生的地方由于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几个月目不窥户,足不下楼,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沉默不语的人。晚上看重庆卫视,想起了三峡老家……

移民进入陌生的环境,就要抛弃原有的生活形态,从头学习和掌握一种生活技能。开县移民李从宝搬迁到500公里外的合川安家,他在老家从事屠宰鲜销业,应该说500公里并不远,同样属于重庆市,同样是杀猪卖肉。然而,到了新家,市场给他上的第一课是:消费者不买“带骨肉,”只买“剔骨肉”,这无异于给他当头一棒,卖了10多年的肉,从不剔骨头,别看从肉中剔除骨头事小,费时费工不说,剔得不好,肉就没有“卖相”,这也还得从头学起。这时候,容易想起老家……

说起在新故乡生活的变化,巴东外迁移民向国刚说,以前听惯了川江号子和轮船汽笛声,搬迁前一家住在神农溪起漂点,主要从事造船、拖船和旅游等服务业,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他拉着自己的小儿子说,生活要靠自己调整,过去住在长江边,进出都是爬坡上坎的,过江赶集全是自己撑船。如今来到了“平阳大坝”(意指地势平坦的地方),他这双习惯于撑船掌舵的“老胳膊老腿”,首先学的是蹬人力三轮车。

由于迁到外地的都是文化不高的农村移民,他们面对新的生存环境,不得不付出新的代价,而有些代价在他们看来是极为沉重的,或者是不应该付出的代价。

来到新家的三峡移民,在老家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中,练就了驾驭摩托车的本领,他们在陡峭坎坷、一蹦三跳的崎岖路上行走自如,其技术不亚于摩托车的赛车手,但一来到平原地区,却感到大不习惯,并把老家“不优秀”的一面带到了新家。比如,一部分移民兄弟交通意识比较差,不习惯戴安全帽,有的竟然穿着两片拖鞋就骑着摩托车飞奔。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各省市都发生过多起交通事故,移民死伤都有,这个时候,有的移民看到亲人丧生于车祸,就想起了老家,如果不搬迁仍在三峡老家,这个车祸就有可能避免。

开县渠口镇上马村支部书记朱宏宝,是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他说服亲属、好友全部外迁到湖北省安家落户。不幸的是,迁到湖北的亲人因车祸、生病,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亲人去世,他每一年都要赶到湖北办丧事。他“舅老官”的两个孩子因父母亲去世后无人管,他就把两个孩子从湖北接到自家养起来……

“朱宏宝家境并不宽裕,他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接纳了移民亲友的不幸,默默无语地为政府排忧解难。”开县移民局党组书记陈能文去上马村看望他时,深为朱宏宝的义举所感动。

生活习俗和经济问题引发移民的思家情绪是普遍的。移民对新环境、第二故乡的认同,却是一个深层次的情感话题,这与适应新的生活习惯、新的生活方式似乎无关,因为在移民大脑里,对故乡的眷恋始终统治着他们的情感。

落户移民有人回三峡老家,总是不忘替乡亲们捎上一些花椒、麻辣酱和腊肉,他们“固执”地认为,“人老才乖,姜老才辣”,这些东西还是老家的好。

一些移民告诉我说,一方面,他们喜欢新家的经济条件,渴望在新环境中赚取比老家更多的经济收入,但却在新环境中感到心灵上始终难以安居,因此,对故乡的怀念也羁绊着部分移民的适应步伐,妨碍着他们对移入地社会的认同。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静寂无声的夜晚,在一年那么多个节日里,移民们都无一例外地想起了老家,当拿起电话与老家亲人通电话时,总是“独怅然涕下”。

……

外迁移民小张是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他对送行的移民干部蒋卫中有些伤感地说:

“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有30多个人,虽然分了家,但都在附近住,犁田、栽秧、打谷、施肥等庄稼活都是相互帮衬,一家有事,大家都去照应。尤其是红白喜事,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相聚一堂,周围的乡亲邻居都羡慕得不得了。过年过节,大家走亲戚家串门,你初二来吃汤圆,我初三去烙糍粑,他初四去拜年……甚至赶场、买化肥、买猪饲料都是邀邀约约一块走。现在,我们这个大家族被分别安置到湖北、湖南、江苏和重庆的江津市安家落户,一个大家庭就这样分散了,真不知哪年哪月才能重逢,想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父亲母亲辈、爷爷姥姥辈恐怕是一辈子都见不到面了……”

小张说着说着眼泪就扑扑地往下掉……

蒋卫中也不知说什么来安慰这位情感质朴的小伙子,只是默默无语地听他诉说。为了兴建三峡工程,移民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除了淹没的房子、土地,还有失去的亲情、乡情。而这些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补偿的。

现在,外迁到其他省市的移民大部分人都入乡随俗,都不回三峡过年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些移民回三峡探亲,看到老家的炊烟、水田,眼泪就哗哗直掉,哪一个移民不是“近乡情怯”?

从重庆到山东的三峡移民有一万多人,他们带着自己的饮食习惯、乡俗土语以至秉性融入山东,慢慢地了变成“山东人”,但传统文化之于他们是独特而不会消失的,不仅不会消失,还必然会反过来与当地的传统相碰撞,相融合。

我的表弟徐来,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老师,他出生在重庆,10岁左右从重庆去了山东威海,现在已是一个活脱脱的山东大汉,有山东人的一副大嗓门。2006年春节,他回到重庆,给我讲威海接收三峡移民,也讲“三峡移民专列”的故事,许多人坐上由济南开到重庆的直达火车,是“沾了三峡移民的光”。

闲谈中,徐来表弟分析了山东人和重庆人的区别。他说:重庆人和山东人说话都是大嗓门,但有本质的不同,山东人表示“五”时,把一个大巴掌伸到你面前:“五!”而重庆人却是五指并拢来,拿到嘴前,还把身子倾向你,手腕上钩地轻轻地对你说:“五。”但山东人和重庆人都很坦诚,是一根肠子通屁股的性情直率的人。

在生活中,他对重庆人和山东人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攒钱,二是花钱,三是赚钱;重庆人讲究很好地生活着,而山东人则讲究为什么活着。

重庆人赚了钱来必先讲究吃喝玩乐,他们认定身心健康是一切之本,所以,只有吃好、喝好、玩好才能保持工作的动力,才能有“本钱”去挣更多的钱。山东人恰恰相反,一分一厘都要存起来,自然是省吃俭用,想的是以后生了病咋办?家里买房、盖房咋办?娶媳妇、嫁女咋办?反正哪样也缺不得钱,总是想着存钱以防后患,满脑子的忧患意识。两相比较,山东人善于攒钱,重庆人善于花钱。

那么,谁善于赚钱呢?重庆人有足够的精明,并且吃苦耐劳,仿佛小小身躯里蕴含着无限能量。关键还是生活观念上,重庆人只认目的,相信劳动致富,干活不分高低贵贱,都是为自己赚钱。所以,再苦再累的活——无论是打零工、擦皮鞋、掏阴沟都有人干。

那么,山东人的皮鞋是谁在擦?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山东蒙阳红生态农业集团响应对口支援三峡的号召,到库区发展石榴产业。总裁孙义富一次在巫山对我说,山东当地人都是自己擦皮鞋,掏阴沟等脏活都是一帮外省人在干。山东人有时可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即或赚再多钱,他也不会给人擦皮鞋。尤其在农村,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出外打工,乡土意识浓。攒些钱还往往先把大门装修一番,哪怕吃糠咽菜,也不能让人瞧不起。这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生活观念。

其实,移民搬迁到新家与在老家时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再穷也得把房子修好装好,最怕的就是被当地人瞧不起。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会瞧得上一个穷人?“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重庆人活得实际得多,山东人劳作一辈子都给儿女做牛做马去了,给他们盖房、买房,再把媳妇给他娶进家;重庆人对儿女成人后的事就不如山东人那样的操心,上学或者出外打工,自己赚钱自己盖房、买房,自己娶媳妇去。

这些还仅仅是一些传统上的笼统区别,像重庆爱吃麻辣火锅,山东人喜欢吃大蒜;重庆人矮小,山东人高大之类的区别就不再赘述,观念上的差别才会真正产生碰撞、融合。也许在当地生活久了,重庆人会觉得山东人实在,原来自己可以活得更有责任感些;山东人也会觉得重庆人聪明,原来自己可以活得更舒适些。

搬迁之前,移民小李的一个窝心事就是,他原所在的村集体资金有几十万元,这笔钱是全村村民十几年的积累,由于以前从未想到过要迁走,关于这笔钱怎样分配也就没有明确的说法。搬迁之前,小李找村里商量了几次,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些钱他们都出了力,但没办法分到手,一搬家就可能要不到了。

像小李这种情况,在库区很多,有的地方解决得好,有的还悬而未决。在移民接收地,同样的问题又冒了出来。一些接收移民地方的村民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移民来了成为新的村民,村里原有的集体资金究竟有没有他们的份儿?原住居民当然反对,因为这些钱是他们积累的,外迁移民有补偿,有国家给的政策。一进村来就拿“干股”肯定不合适。可是,怎样不伤和气、合情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地方仍然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办法。但老是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

在一些接收地,农村养老保险已经搞了好几年,而三峡移民基本上都没有保险。移民进入当地后,这项工作搞不好,将极大影响移民的安定。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由当地市财政出钱,给移民搞了保险,解决了移民的实际问题。可在另一些地区,依旧被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手里没钱,想办也是手长衣袖短。

三峡百万移民的难题,难就难在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是一个不停“运动”中的难题。以前认为是难点,现在成了非难点,以前认为是容易的事,一下又变成难题;难题总是此起彼伏,就像峡江变幻莫测的波涛。

外迁的16万多移民中,最多的省市1万多人,少的也是六七千,还有部分自主外迁的移民,分散在全国的25个省市,如何安置、安顿好这部分移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接收地移民局官员介绍说,移民的心理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怕他们躺在“移民身份”上不谋自立工作,生活工作中处处以“移民身份”搞特殊,依赖政府,不仅当地人会排斥,而且融合的难度也会加大。毫不夸张地说,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事关外迁移民工作的成败。

出钱搭屋,置田种地,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政策和投资做到,但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上以及感情上、身份上的融合,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对于故乡无法割舍的关注和思念,常使他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难以言状的失落,使他们很难在情感上完全“同化”于新环境之中。

2006年的春节,迁到江浙地区的一位移民给老家的移民局长打电话,礼节性拜年之后说:

“在老家,你催促我搬迁,我骂过你,但你为我们移民做了很多事,我从心里感谢你。我们一家现在很安心住在新家乡,但说句心里话,还是不习惯。主要是语言不通,出门就像出国一样,一句话都听不懂,东西买不回来,生活不方便。还有就是住在三楼上,长期沾不到地气,人就离开了地球,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周身都轻飘飘的,久而久之,就生了些毛病出来……”

移民在电话里抽泣、哽咽了一下说:“真想老家三峡啊,现在真说不准,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不能给你打电话,我就变成了孤魂野鬼,不能叶落归根了……尽管如此,我们在新家没丢人,没有返迁回老家,也算没有给你丢脸……”

移民局长放下电话,泪水涌上眼帘……

同类推荐
  •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潘乃光的诗歌,直抒性灵,清淡自然,是他几十年幕府生活的结晶,亦是他用心灵去触摸幕府体制之后的伤痛之言。其诗不仅是他游幕的人生传记,同时也是他整个心灵的独自,是一部心灵的历史。它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同时更是整个晚清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缩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原貌。在他的诗中,其情感之无端,思想之激烈,人生之蹉跎,岁月之流逝,种种伤时感世之言,无不警示着幕府士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诠释着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心灵感受,掀开了晚清一代游幕士人所处文学生态环境之一角。本校注以光绪十九年铅印本作底本,手抄本为参校本。对潘乃光的诗歌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校正与阐释,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
  • 燃烧的法兰西

    燃烧的法兰西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法国空军基地进行了轰炸,法军大量飞机未能起飞即在地面被毁。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叶紫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叶紫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巧断珍宝失窃案

    巧断珍宝失窃案

    比尔巴是印度民间故事中的著名机智人物。他实有其人,生活在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莫卧儿帝国(1526—1858)的全盛时期,是莫卧儿帝国最有名望的君主阿克巴(1556—1605在位)的重臣,官至宰相。他聪明过人,阅历丰富,能言善辩,是阿克巴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数量甚多,内容涉及宫廷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他与阿克巴的趣闻、轶事最有代表性。它们在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广为流传,历久不衰。
  • 疯话五书

    疯话五书

    中国人向来有读古书的爱好,因为古书中深藏着社会的冷暖、人性的明暗,尤其是在历史变革时期,它仿佛是一面镜子,帮助人们廓清现实,对新生事物作出价值判断。所谓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借古论今,读古书的目的正在于此。申维先生的这部著作是一部笔记体文化随笔集,最大特色是文与史相映成趣。他从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出发,以漫话《聊斋志异》、品《水浒传》、戏说《西游记》、夜读《春秋》、解读《道德经》人笔,展开了对人生百态的精辟解读。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一系列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节目后,重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已然成为当今年轻人的一种阅读时尚。
热门推荐
  • 老婆我爱你

    老婆我爱你

    两个都认为不会爱上对方的人,却相爱了,很深,很深!
  •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鸡毛和蒜皮

    鸡毛和蒜皮

    是一部寓言集,呈现了作者韩雪试图进行风格、题材及文体的多种尝试,同时兼有面对成人和儿童的双重取向,力求表现寓言特有的魔瓶般的巨大张力,展示了作者强烈的探索精神以及寓言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学样式强大的生命力。作者以其童心、真诚与悲天悯人的心态对目下的社会与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和困境,以寓言式的思维进行了深深的思索,能给人以醒豁而敏锐的启迪。既可当儿童文学阅读,亦可当做另类杂文看待,相信读者能够在这多刺的玫瑰丛中寻觅到独特的风景。
  • 痞子大侠

    痞子大侠

    无父无母、天生天养的曲笛从没想过要当大侠,他拜师学武只想当个大坏蛋,教人不敢欺负他!从小就在街头混,他痞子性格走到哪里都死性不改,满口胡说八道,唯一的真心话就是要娶师姊为妻!这粉雕玉琢的娃娃是他的宝贝,他发誓一生好好待她;但一场变故导致师姊失踪,一夜白头的他开始寻妻之旅。如今久历沧桑的他武功高强又有权势,然而找到的她,竟已非原来的她……世界上最了解曲笛的人,莫过于丁叮了!自幼丧母的她难得多个嘴甜如蜜的师弟,当然疼他入心。虽说他油嘴滑舌、行事狡猾,但这只是假面具;其实他痞痞的外表下藏着别扭的心,比谁都正直可爱!
  • 三国魔王传

    三国魔王传

    这是一个属于梦想的时代。看别人编织的梦想多了,于是就开始自己做梦。
  • 筑梦优婆夷

    筑梦优婆夷

    这是一部小人物通过做梦,达成自己成为各种奇异能力及预见各种未来事物的体验,特殊的梦境有着特殊的原因,究竟谜底是什么?
  • 宠妃难为:皇上要挖坑

    宠妃难为:皇上要挖坑

    经商?好好的皇后你不当,偏偏学人经商,好啊,你开一间铺,朕就封一间!还有,如果以后敢偷偷翻墙出宫,朕就下令让全城人把你拉进黑名单!云清妩“喂!昏君,你到底要咋样?”某人轻哼“快到坑里来!”云清妩欲哭无泪“本宝宝委屈,但宝宝不能说”一朝穿越遇到现代死对头,关键是对方就是那昏君……
  •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原地而你呢

    我在原地而你呢

    一场聚会,章浩和古晴的生活从此牵扯到了一起。那一晚,古晴坐在门口抽烟泪流的样子深深地刻在章浩的心里。章浩在古晴最脆弱时的一个拥抱触动了古晴的心。在经历过分离,争吵,猜疑,背叛后,两人的感情又将何去何从………古晴看着章浩,轻轻地靠在她的肩膀上说出一直藏在自己心里的那句话:“没有章浩的地方,都不是古晴的家。”
  • 蝶衣流转若朝霞

    蝶衣流转若朝霞

    他是楚家堡堡主,武功非凡,但爱上了一个蛇蝎女子。他是叶云阁阁主,医毒双修,但爱上了他自己的兄弟。他知道他爱他,但却废他武功,圈地为奴。他无法放下他,却被他当小妾,生不如死。不料想,一次走火入魔,使他看透了眼前人。可是,昔日爱你的人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