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84900000011

第11章 研究方法论(3)

倪林发现“符号话语分析、传受主体分析和媒介理论”在2004年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取向中位列榜首(共26篇,占23%),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新闻文本从作为新闻实务的编辑、加工、校对、采写等的研究,转到“从文本内在结构分析文本制作者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论证社会强势权力关系”。(123)倪林没有在文中说明“符号话语分析、传受主体分析和媒介理论”是如何界定的,因此也无法核实结果是否如此。从其所举的几个例子来看,对文本、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介绍较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本书、话语分析法已经开始逐步运用到新闻传播研究中。

②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新闻传播定量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有代表性数量的新闻现象、新闻实践、新闻观点,运用科学的测量手段,如调查、实验、模型、表格、统计等,对其进行数字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124)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定量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2000),以受众调查为主,主要方法是社会调查法,前文已做过论述;第二个阶段(2000年至今),采用定量研究的一般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增多,主要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和社会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媒介形象和某一问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除了受众调查外,社会调查法主要应用在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验证性研究中。

祝建华认为目前大陆学者开展的定量研究多为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描述性研究虽然可以作为研究某一问题或者现象的起点,但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理论检验缺少贡献。也就是说,我们刚刚站在量化研究的起点上,需要向“理论化”努力。“精确化只是科学化的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科学化的必要条件是理论化”,“科学化的真谛是理论化”。定量研究追求精确化,资料的数据化呈现的确使研究结果做到了精确化,但必须通过变量之间的检验分析提出“理论”,不仅能描述“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而且更能说明“为什么发生?”和“是否还会发生?”(125)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是新闻传播学术的重要构成,研究方法得到重视、充分讨论之时,也是新闻传播学术大发展之时。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2),开始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由于思想解放的有限性,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认识和应用都是初步的,恢复的程度也是有限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有限的恢复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二阶段(1983-1995),调查研究风起云涌,系统科学方法全面渗透,传播学作为方法论导入。受众调查虽是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但其直接的推动力量和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新闻改革。系统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相交叉出现的新学科表明其对新闻传播研究的渗透是全面的。传播学则肩负着改造传统新闻学的使命,在方法论、具体方法和理论体系上对传统新闻学影响最大,这是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三阶段(1996至今),学界普遍开始重视并讨论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研究规范和方法在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是新闻传播学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比较研究、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及定量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内容分析)等多样研究方法的应用则促使新闻传播研究朝多元化发展。

注释:

(1)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3页。

(2)廖圣清:《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3)[美]罗?杰D?维曼等著,金兼斌等译:《大众媒介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美]罗?杰D?维曼等著,金兼斌等译:《大众媒介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5)风笑天主编:《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6)本书把research approach翻译为研究途径。

(7)李喜根:《“美国式的研究”才是高质量的研究?——浅谈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方式》,《国际新闻界》,2006(7):45-49。

(8)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

(9)卜卫:《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4):8-15转7。

(10)学界对传播学方法范式说法不一。台湾学者刘骏州(1994)有实证、诠释、批判三大范式的提法。卜卫(1996a)认为,批判范式“更像一种类似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不像用于某种研究的工具”,但在某项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它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所以,仍属实证范畴。而诠释范式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直接操作的对象也是事实(文本),而非概念,因此,它亦为实证方法范式。本书以卜卫的说法为准。

(11)卜卫:《传播学方法论引言》,《国际新闻界》,1996(4):32-38。

(12)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13)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4)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但本书是在“方法类型体系”意义上来使用方法论概念的,在此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仍是有很大区别的”(李承贵,2001:8-9)。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容、特征、教条化的表现及后果,本书均引自李承贵先生在《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一书中的论述,详见该书第120-129页、第376-383页。

(15)这里的“定性研究”有特指,但为了避免注释过长和叙述上的连贯性,本书将其具体含义放在本章第六部分即“实证主义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部分来揭示。但要说明的是,它与下文不加引号的定性研究含义不同。

(16)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7)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18)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2):44-47。

(19)李公凡:《基础新闻学》,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第22-23页。

(20)李公凡:《基础新闻学》,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第5页。

(21)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417页。

(22)黄天鹏:《新闻学入门》,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第4-5页。

(23)黄天鹏:《新闻学入门》,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第12页。

(24)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25)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26)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27)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8)王中:《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新闻战线》,1980(1):24-26。

(29)方汉奇:《加快新闻史研究的步伐》,《新闻战线》,1981(11):13-15。

(30)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新闻学会通讯》,1981(19),载于《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56页。

(31)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第378-379页。

(32)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2页。

(33)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0页。

(34)甘惜分:《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香港未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35)尹德刚等执笔:《重大新闻传播过程的调查》,《新闻大学》,1982(2):125-127。

(36)罗斌:《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兼探新时期中国整体新闻受众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3月。

(37)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编:《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工人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页。

(38)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当代传播》,2001(1):12-14。

(39)陈崇山:《民意调查在中国》,《新闻研究资料》,1989(2),总第46集:1-18。

(40)安岗:《新闻改革的好帮手(1983年6月15日在北京新闻学会读者调查讨论会上的发言)》,载于《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第201-205页。

(41)钟沛璋:《调查研究是新闻改革的基础》,载于《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第206-209页。钟沛璋时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

(42)钱辛波:《新闻民主的催化剂(代序)》,载于陈崇山、弭秀玲主编:《中国传播效果透视》,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43)据《中国传播效果透视》,1980年代共进行大规模调查19次(不包括1982年“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

(44)罗斌:《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兼探新时期中国整体新闻受众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3月。

(45)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当代传播》,2001(3):21-24。

(46)罗斌:《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兼探新时期中国整体新闻受众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3月。

(47)查汝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哲学研究》,1982(6):21-24。

(48)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页。

(49)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50)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51)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52)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于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53)徐培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新闻学研究》,《新闻学论集》,第13辑(1988年11月):21-28。

(54)白润生:《新闻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有益探索——评刘卫东的学术专著<新闻传播学概论>》,《新闻战线》,2002(3):36-37。

(55)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56)江柳:《系统基础理论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57)江柳:《系统基础理论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58)孙振斌:《方法论与新闻学研究》,《现代传播》,1983(3):1-11。

(59)戴元光:《20世?传纪播中学国卷新》闻,学复与旦传大播学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60)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新闻大学》,2002(1):25-28。

(61)王志兴:《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局限性》,《新闻战线》,1986(6):13-16。

(62)《第二次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召开》,见《国际新闻界》,1986年第4期,第20页。

(63)屠忠俊:《关于新闻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的浅见》,《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7(夏):1-4转21;李良荣:《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大学》,1998(秋):17-20。

(64)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3页。

(65)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前言》,第2页。

(66)黄旦:《突破“记者式”研究的框式——对新闻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杭州大学学报》,1994(2):155-161。

(67)孙旭培:《学术规范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兼与喻权域先生商榷》,《新闻大学》,1999(春):13-20。

(68)孙旭培:《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1):12-15。

(69)分别参见:陈力丹:《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中的九大问题》,《新闻爱好者》,2002(3):35-36;陈崇山:《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论文的一点看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37-40。

(70)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71)指《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观》一文,作者杜超彬,写于1931年。参见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72)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出版说明》。

(73)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74)上述三种方法均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由法国学派建立,其特点是:以法国文学作为欧洲文学的中心或辐射源,来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影响。“平行研究”由美国学派建立,侧重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型和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一般指用外来的理论方法去阐明本土的文学创造(张威,2003:57-58)。

(75)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76)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92页。

(77)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78)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页。

(79)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5页。

(80)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81)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82)斯时所谓“科学”包含要用科学方法如归纳、演绎、实证等进行研究;要符合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要符合科学的程序,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或合理的逻辑推论;要以探讨事物的规律、本质为任务等等几层含义(李承贵,2001:59)。

(83)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9页。

(84)李承贵没有详细解释传播学方法,我认为这里的“传播学方法”显然应属于批判典范的方法,而不是实证典范的方法。

(85)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86)黄旦:《“耳目”与“喉舌”的历史性转换:中国百年新闻思想主潮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5月。

(87)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88)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89)分别参见屠忠俊:《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当代传播》,1999(5):28-31;蔡尚伟:《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68-72;彭焕萍等:《从解释学视角看新闻文本的特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2-125。

(90)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陈作平:《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吴燕:《新新闻主义的发生学探微》,《学海》,2000(5):145-148.

(94)景天魁:《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8页。该引注为陈向明书中所引。

(9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3页。

(96)陈向明认为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区别,后者注重经验材料的收集,而前者没有没有原始资料作为基础。显然,陈这里所指的定性研究乃我竭力区分的加引号的“定性研究”。参见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4页。我认为,实证主义范式范畴下的定性研究,即本书所用不加引号的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并无不同。

(97)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国际新闻界》,1997(5):49-54。

(98)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分别载于《国际新闻界》,2005(1)12-16、2005(2):27-31。

(99)郭建斌:《民族志法:一种传播研究值得借鉴的方法》,《新闻大学》,2003(夏):42-45。

(100)郭建斌:《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4月;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对一个彝族社区电视与生活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0月。

(101)Merriam. S. 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102)潘忠党:《学为问,学而知不足》,载于《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第275-286页。

(103)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新闻与写作》,2007(2):32-37。

(104)宁树藩、曾建雄:《强化本体意识,探求自身规律——新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新闻记者》,1998(9):29-32。

(105)丁淦林:《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33-140。

(106)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2):44-47。

(10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108)卜卫:《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国际新闻界》,1996(6):46-51。

(10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110)转引自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5):53-68。

(111)卜卫:《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国际新闻界》,1996(6):46-51。

(112)林崇能:《两岸进入WTO后的都市有线电视经营——以高雄与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113)王昊:《意义的解码:上海居民收看电视新闻形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114)卜卫:《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国际新闻界》,1996(6):46-51。

(115)丁柏铨等:《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3页。

(116)丁柏铨等:《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117)吴海荣:《大众传媒新闻信息资源增值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118)作者分别是林崇能、王昊。

(119)卜卫:《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国际新闻界》,1996(6):46-51。

(120)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37-42。

(121)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37-42。

(122)刘自雄:《透视电视娱乐的文化“母题”与叙述策略——<超级女声>的叙事话语分析》,《新闻大学》,2005(冬):66-72

(123)倪林:《平淡的中国传媒理论——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取向分析》,载于http://bbs.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php?b_id=4&s_id=233343

(124)强月新、宋兵:《我国新闻学定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现代传播》,2003(4):40-43。

(125)祝建华:《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4):68-73。

同类推荐
  •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本书见证了石油人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在重重困难面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萌芽、先驱、基础、基地和摇篮的作用。这些在书稿中真诚、详细、专业、实事求是地一一记载。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本书共分五部分。“基础理论略述”讲述人们对于期刊的理解。“研究方法述评”综述了美国期刊研究的成果、趋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论文选萃”汇编并评注了十篇美国专家、学者发表的论文,内容涵盖读者群体的构建、期刊的影响、广告、女性杂志等。“名家演讲”编译了美国期刊业内部分权威人士的重要讲话,便于读者准确了解美国期刊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名刊精粹”解读美国名刊的成功之道。中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期刊的定位和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学习、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促进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结合当今教育规律与中学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模式,成功教育的经验与发展,中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建构等。
热门推荐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在生意场发达成功者有九条白金法则,在此特别提醒本书读者:应答客户的询盘:立即报价。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了一些情况…如果你不知道某件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10点前答复您好吗?请同行帮忙:没有你真不行啊!拒绝黄段子: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这里讲哦!减轻工作量: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按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承认过失:是我一时疏忽,不过幸好……打破冷场的话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面对批评: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的。
  •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拜堂不洞房:王妃不给力

    【本故事纯属虚构】他以为她费劲心思的想要嫁给他。。。没料想,她却是一门心思的想要逃离他,和自己的挚友厮守;天凉国高高在上的王爷,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他决定要征服她。。。暴力、抠门、性别抽象平胸女王小妃VS花心、冷血、男女通杀妖魅男乔禹一。茉:两方皆实力战将,输赢难料,欢迎大家下注。。。
  • 彼岸旧歌

    彼岸旧歌

    我是穿越而来,我不想用她人的名义爱你,也不愿你爱的人是以别人的名义。
  • 当富二代遇到富二代

    当富二代遇到富二代

    孟凡领着新娶的老婆见狐朋狗友,狐狗们笑夸:“嫂子真漂亮。”“那是,哥娶的老婆,比你们档次高太多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就连晚上夜宵都是四菜一汤。”陆露眨眼:“人家最喜欢给老公做菜了,请别人做人家都不放心。”“嫂子真贤惠。”狐狗们逢迎。“除了这个,她还会按摩,每天晚上帮哥缓解疲劳!”“老公每天工作赚钱,人家好心疼,只能做这么一点小事儿。”狐狗们脸上全是羡慕加嫉妒,孟少驭妻有道啊!散场回家。陆露:“老公?”“嗯?”“四菜一汤?”“我马上去做。”“老公?”“嗯?”“全身按摩?”“等吃完夜宵我就给您按摩。”“老公放水我要洗澡。”“嗻!老佛爷!”
  • 悠悠唐朝梦

    悠悠唐朝梦

    男友的背叛,深深打击如菊,重病的她穿越到盛唐。从小失去亲人的如菊,在千年前的陌生时空,感受到亲情。看如菊在唐朝收获亲情,爱情.....
  • 假如让你选择

    假如让你选择

    一场相遇,一幕匆匆我和他两条平行线,会交接出怎样的花火?...
  • 花千骨之画骨从生

    花千骨之画骨从生

    花千骨转世到皇宫里,和姐妹们一起去了长留山。白子画重新收花千骨为徒弟。并结为夫妻生下孩子和以后的故事
  • 神人时代

    神人时代

    末日结束,神人时代随之降临。全人类都拥有了各自的异能,而孟子昂却得到了一个神人系统,没有异能的他,该如何在神人时代风生水起……
  • 爱不孤独

    爱不孤独

    故事的主角,是她。看着她走完一生的,是我……相信我,爱的路上,不会再给你一次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