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84900000015

第15章 主要参考文献

[1]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2] Cooper. Roger、Potter. W.James、Dupagne. Michel(1994). A status report on methods used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Journalism Educator. Columbia:Winter 1994.Vol.48. Iss. 4 pg.54.

[3] Craig W Trumbo(2004).Research method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census of eight journal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Summer 2004;81. 2;pg. 417

[4] Holsti. O.R.(1969).Cotent An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Mumanities . Reading. Mass:Addision Wesley.

[5] Kamhawi. Weaver(2003).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rends from 1980 to 1999.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Spring 2003;80. 1;pg. 7

[6] Kerlinger. F.N.(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4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7] Lasswell. H.D.(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Edited by L. Bryson). New York:Harper and Bros

[8] Lindlof. Thomas R.(2002)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2nd ed.). CA;Sage Publication.

[9] Merriam. S. 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10] McQuail. Dennis and Sven. Windahl(2nd. 1993)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York:Longman Inc..

[11] Merton. Robert K. and Patricia L. Kendall(1946). The Focus Int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51(6):541-557

[12] Rogers. Everett M.(1969).Modernization Among Peasants——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3] Rogers. Everett M.(1976).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Critical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Sage.

[14] Schramm. Wilbur(1958). Twenty Years of Journalism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21(Spring. 1957). pp.91-107

[15] Schramm. Wilbur(1964).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Stempel. G.H.(1952).Sample size for classifying subject matter i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29(3):333-334.

[1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 November 1997

[18] Wengraf. Tom(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Biographic Narrative and Semi-structuredv Method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 Yin. R.(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shing

[20] [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 [法]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 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4] [美]T.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 [美]T.S.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7] [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8] [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

[29] [美]罗伯特?K?默顿著,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散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 [美]罗杰?D?维曼等著,金兼斌等译:《大众媒介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 [美]迈克尔·埃德里,埃德温·埃德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2] [美]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3] [英]K.R.泊珀著,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4] [英]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35] [英]丹尼斯?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6]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37]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

[38]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编:《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工人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39]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0]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41]陈崇山、弭秀玲主编:《中国传播效果透视》,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

[4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陈平原:《学术随感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陈寅恪:《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6]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47]陈作平:《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成思行:《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传学札记:心灵的诉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戴元光:《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7]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丁柏铨等著:《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9]丁学东编著:《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61]方汉奇、陈昌凤主编:《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63]方汉奇:《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5]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风笑天主编:《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8]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9]甘惜分:《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香港未名出版社2005年版。

[70]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1]郭建斌:《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4月。

[72]郭星寿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3]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4]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5]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编:《全国新闻学新学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未出版,1988年。

[77]黄旦:《“耳目”与“喉舌”的历史性转换:中国百年新闻思想主潮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5月。

[78]黄道弘:《新闻边缘学科概论》,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79]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0]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81]景天魁:《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5]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6]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对一个彝族社区电视与生活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10月。

[87]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8]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0]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李秀云:《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3]林崇能:《两岸进入WTO后的都市有线电视经营——以高雄与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94]林德海主编:《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95]林丽云:《台湾传播研究史——学院内的传播学知识生产》,巨流图书公司2004年版。

[96]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8]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0]刘卫东:《信息论与新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01]刘夏塘主编:《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03]刘智:《新闻文化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4]刘仲林主编:《跨学科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5]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106]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7]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8]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满运来主编:《传媒·思考·新世纪: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110]宁树藩:《宁树藩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潘家庆:《大陆新闻学的发展与评估》,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印行1996年版。

[112]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3]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沈莉:《中国新闻学科理论建构的反思——改革开放十八年(1979.1-1996.12)新闻理论专著与教材的宏观考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5月。

[115]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6]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8]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年版。

[119]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120]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2]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24]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25]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

[126]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

[127]王任重:《王任重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28]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版。

[129]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130]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1]王永亮、成思行主编:《倾听-传媒论语》,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32]王永亮等编:《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33]王永亮等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34]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5]翁秀琪主编:《台湾传播学的想像》,巨流图书公司2004年版。

[136]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7]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8]谢鼎新:《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的演变——学术环境与思路的考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9]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年版。

[140]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141]杨保军:《新闻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2]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3]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4]杨玉圣、张保生:《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5]叶继元编著:《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6]尹鸿:《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7]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48]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9]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0]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1]张国良主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2]张昆:《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3]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154]赵凯、丁法章、黄芝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5]赵凯主编:《王中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6]郑西帆:《转型时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157]****中央编译局主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9]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同类推荐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热门推荐
  • 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史

    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史

    网络文学风云十五年网络文学风云十五年网络文学风云十五年
  • 元素珠

    元素珠

    一个穷苦少年重生在异世,从此踏上巅峰!!!
  • 夺灵之诀

    夺灵之诀

    一个因天赋而心灰意冷的少年,一部逆天改命的功法。一群天赋强大的神兽是我的分身,我可以舍夺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皆是我!看似因祸得福从而崛起的少年,从中却隐瞒着太多太多。一个普通人的灵魂怎能如此强大如斯;一个普通人的灵魂怎能长存与天地之间不散;一个普通人的灵魂怎能经受着滔天邪功融入!疑问有太多太多!答案却只有一个!看雪峰城走出的少年吧!他真的只是雪峰城人?
  • 收魂天师

    收魂天师

    天命所归的凡子,现实生活的屌丝,且看二逼青年吴旭如何一步步崛起已逐渐中落的天师神职,站住人间巅峰,笑看凡尘.....
  • 王者归来:国民男神太傲娇

    王者归来:国民男神太傲娇

    沐意勾唇一笑,“傻逼系统,你还能再蠢点吗!”某傻逼系统:放宽心,习惯成自然……作为最完美男神,重活一世,沐意决定一定要撩尽全世界好看的小姐姐,赚尽万千好感值,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迎娶……高富帅?某意勾唇一笑,扯扯领带,依旧是那般少年:“对,我是女的。”【女主沐意,男主叶权】【1V1双洁无限宠】【崩坏超爽,各种打脸!】
  • 腹黑7号:我喜欢玩阴的

    腹黑7号:我喜欢玩阴的

    如此隆重的婚礼,总该显的更红火些?屏幕前,一个17岁的少女举起手中的红酒杯,轻轻碰了一下镜头中的礼堂,优雅地把红酒洒在地上,莞尔一笑,“三分钟后投放氢气罐,现在,给他们送一份,大,礼。”语毕,少女起身接通电话,满意的看了看屏幕中已燃起熊熊大火的礼堂,“完颜佟,我的贺礼,你还满意么?”无视电话另一边男人的嘶吼和绝望的哭喊,少女端起侍从递来的红酒,再次举杯,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少女看着屏幕,火光将她原本就鲜红如血的眸子映得更加诡异,邪魅一笑,表姐,新婚快乐。
  • 捉妖师传说

    捉妖师传说

    一百多年前五位祖师莫名失踪在天煞老鬼墓,其中一个人居然在二叔机缘巧合进去的怨鬼界遇到,这一切也太巧了点吧!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位祖师过了一百年,一点也没有老。是有什么人在后面操控么?那简直太可怕了……这本书讲了一个都市捉妖师的奇遇故事。
  • 致爱:陆暮三分

    致爱:陆暮三分

    她,是陆家的千金。他,是A市的单身钻石王老五。她17岁那年,对他一见钟情,念念不忘。终于鼓起勇气向他表白,可换来的却只有他那冷酷的一句:“我有喜欢的人,你别白煞苦心。”但她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在追求他。斩了许多他身边的烂桃花。她足足追了他四年,换来的回报却是他与别的女人亲热的绯闻。他和她结婚只是家族联姻,只是互相利用。“唐暮琛,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无论我做什么,你却都不为所动,全世界都有反应,就你不知道,你居然跟我最好的闺蜜闹出绯闻。你到底想怎样。”“我想怎样?这句话是我问你。陆予,这一切都是你一厢情愿,我没有逼你,我们的婚姻只是利用,我跟谁闹绯闻管你什么事?”她四年来的努力却换来他一生的厌恶。
  • 冷艳王妃战双王

    冷艳王妃战双王

    当苏罗醒来时就发现原来跳井也能穿越!这个认识让苏罗表示非常震惊,虽然自己也是写小说的,但是还没听说过被抛井也能穿越的!什么?双胞胎?柔情似水的古灵程和冷得像干冰,暴躁如雷的顾陵城是双胞胎?搞笑的吧!什么嘛,原来居然是没人要的哑巴四小姐,什么嘛,还被退婚了,什么嘛,身体居然还有慢性毒药。这也太搞笑了,写别人穿越的自己居然也穿越了?好吧!来了就加油干一番大事业,成为封国的首富。哼,怎么说我也是国家的顶级特工,还会怕那些古代没脑子的计谋?!笑话,也不看看她是谁。要身材有身材,要人才有人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打架也可以,内力和拳打脚踢也样样精通,来啊!姐可不怕!姐就是吓大的。
  • 十绝魔尊

    十绝魔尊

    绝世天资的少年,不断觉醒的先天体质,他的身上不知笼罩了多少神秘的光环……待到风云之日,三魂七魄修法,终极魔兽随身,谁敢君临万界,唯我十绝魔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