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18200000002

第2章

【注】是经有二名。其末名龙宝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释。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

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

天台名家。寔以传宗为本。而释经次焉。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凡申一经释一义。亦必有法于是首开二门。曰悬谈大义。曰依文申释。凡诸大旨必搜在首题。申之以五重玄义。谓名体宗用教相。夫法必有名名必有体。体者其实也。亦主也。印也。苟得其印斯可信受。否则邪外而已。宗者显体之要也。以因果为宗则体得其要。体显故有用。备是四者说而为教。则小大半满顿渐权实得以区别。此所以为相也。广如法华玄义等文云云。此经以人法下。别列此经五义也。以人法为名。谓能说及所说法兼而目之也。据下出诸经题则又有人法譬三单复具足之式云云。实相为体者。凡诸大乘总指一实相印为体。以三德言之。此经既名般若。凡具三义。正当实相即性德法身体也。体必归一而不离宗用。于是有离合义焉云云。自行因果为宗者。谓宗必约行而有因果。即此为宗。充体言之。正当观照。则自行。始因终果。无非般若也。权实二智为用者。然用本解脱。正当文字般若照用为义故。进取二智为用也。大乘熟酥为教相者。谓诸部般若融通诸法。淘汰二乘成熟酥益相。此当其一也。名有通别者。就一题内总十二字。兼序品第一具三通别。如文云云。又佛说二字为通。余字为别。可知。言佛者下。随释一题。谓佛为能说人。佛具十德以彰十号。觉其一也。觉有自他觉满之义。虽所对异其为觉一也。亦可谓。三觉果圆名佛。八辩宣畅为说。八音如常解云云。起信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是也。仁王下。明所说法。初仁王护国四字。即发起一经之要也。仁王谓古今有道帝王也。以今所释则施恩布德为仁。统化自在为王。此特见其德用尔。究明其道非此可尽。文具四释。初因缘。凡诸事义及机应能所皆因缘也。言护国者。有能护所护。凡三义。一以王为能护国为所护。则以王道而治国也。二以般若为能护王为所护。则由持般若故。是王与国皆得安隐。三以王为能弘法为所弘。所谓人能弘道也。虽通三义而实正显般若以为能护。余则助释而已。又仁王下。约字训释。言仁者忍也。亦含弘为义。谓其德能含弘故。不即喜怒而发必中节。有以见其仁厚也。二约教释者。一家教门以藏通别圆为释义之纲目。故一一文义必约此四以辩浅深。则教旨有归机解无失。若约今昔部旨。则又有开判义焉云云。文复为四。一一各二。谓约教诠旨依文帖释。初明藏教。若见诸法生等。则藏诠生灭。法不即空必析灭会空故。生即有也。灭即空也。空则尘等皆容是为国义。故不动转约文帖释。则国安而王泰也。二乘所得名为王者。以果从因而实兼果。对土可知。余三例尔。通诠诸法色即是空。与藏体析之异。故不生灭。悉如幻化。三界烦恼一时顿断。从果言也。若亦从因仍通次断。住于界外下。约文帖释也。别诠三谛次第。言空不异通。色无边故等假也。虽复无边而与心不相妨碍中也。若据教道止应齐此。而言无边之法在一心中。则似妨诠旨。今以二义通之。谓一约能造心是。不妨在心亦融。但所造法非。于色不可耳。二约住果而不在因。如说八地入无功用道现十种身。是亦不妨教道之说。从于初地下。帖释。言不动转而能动转者。即华严十地菩萨随力随分住十度中。其于事行无碍自在故也。六字恐误。应作十。若观下。圆诠诸法本唯理性故无生灭。以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故。虽无生灭而生灭宛然。失唯生灭宛然则约俗以名照。本无生灭。则约真以言亡。是亦照真照俗以言照。遮真遮俗以言亡。则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亡照叵得而契乎中道。三皆称性故广大如法性。三皆不动故究竟若虚空。从初住下。约分真究竟。帖释住国称王等义也。又三藏下。通约四教因果以判二字有得不得。则三藏四果以惑尽故。得称仁王。余皆未得。合名王而不仁。通教以去并从果说故。通称王亦可。三教止名小王。所谓二三小王各理苍品是也。当教自有优劣者。谓各当其教相望言之。则仁王二字自为优劣。故曰非仁则王。即优劣可知云云。又以世教言之。仁而不王者有之。未有不仁而王者也。不仁而王则桀纣是矣。三本迹释者。其说有二。谓久远本迹则唯在法华。迹门尚非所闻。况余部耶。其余迹中但得借用体用本迹。此复略开二义。谓一约偏圆本迹云云。二约分论浅深。则圆行为本别果为迹。通教佛地虽当果位而望别成迹。三藏二乘虽同小果而望通属末。末犹迹也。故知屈转相望其义皆通。或约当教自论。各有本迹义不一揆。又约本迹高下等四句论之云云。四观心释者。于前三释虽极圆妙。而望观属事。唯圆观自行乃得其理。故曰。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为是故须观心释也。文凡有四。即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约四谛观门。观色空等境随教观别故曰。观生灭法见色是有等三藏观也。谓生灭色由心所转故。心得自在也。观色即是空等通观也。不唯心得自在。以即空故色亦自在。故曰空色自在。若观空是色次第而入别观也。璎珞所谓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是也。若观色空不二圆观也。惟其圆顿色空本唯一理。以约照边不二而二。即照而亡二而不二。双照双亡只在一念。体即中道故无非实相。一心三观三观一心。本无前后。是亦一心三观故非纵。三观一心故非横。不纵不横如天目等。自在之妙莫极于斯。我今圣主下。约观心释。推功主上。以道化故。具仁王之德。以正观故。彰护国之能。备斯众善本迹高深莫得而拟议也。是亦观心具前三释之意。配释可知云云。此下合释护国义。如前释王。已略明竟。亦如后委解。故不别示。次释般若。具言般若波罗蜜。即一经能护之法也。良以般若智力能使国王安隐政化宣流。其言本不可翻。经论凡明五不翻义。此当尊重乃其一也。不翻之旨理不可尽。今略对古论之。先指论所出。凡二文。一则可翻。即开善所用。一不可翻。即庄严旻师所承。故曰名含众义。是亦多含义也。若翻智慧则其理单浅。非全不可。今疏评二说先斥次融会。则曰。各成诤竞今为通之。谓般若有二种。初约部旨具偏圆权实。有翻转不翻转义。融会两家之说。虽未正意容或有此。次结斥。言火焰不可取者如论云云。谓般若正智不可以偏见取。取则伤手害实。不可取而取虽取之可也。但于取不取之间。不落思惟不涉拟议。直下承当则实当有在。智慧之言该离合二释。亦未始偏于一端。故成论作合释。净名以离言。苟如经释。当是智以分别为性。慧以无著为言。以分别故智即是有。以无著故慧即是空。故离则为空为有。合则中道斯存。而论作合释。真慧即智。其于般若为近。何定住之有乎。今此下。示部帙同异。按经下文。佛于二十九年说般若。兼今所问正当仁王。则五部而已。此言八部者。所出不同。当是部帙开合异耳云云。有云。天王即仁王部者。今所不取。若即是者。不应已说仁王而再有所请。故知非也。虽有大经之文一往名同。非谓正言二部。问人仁下。通论。人仁义别云何得同。答据大经。仁即名人。与书所谓人也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其旨颇类。而老经云。圣人不仁等。疏谓以仁王行仁不求恩报云尔。非不仁之谓也。正言仁与不仁。则道非道而已。今仁王云者。正谓行道之主。若夫背道则人犹不可。况得为仁乎。又问仁之言何谓也。答以仁未易言。姑以字体论之可也。故曰。从人从二为人二。即二画等则三才之道备矣。又曰。贯三为王即其义也。所谓下学而上达者。其在斯释乎。又问。昔人以此经为非正译。以其不见之目录故也。答意大率以目录有无。恐偶遗耳。如后出三译。岂得非正邪。况有长房目录。可考。信不诬矣。海庸下。引事斥非。谓海上之庸古初之圣。皆以耳目所不见闻。而臆断其有无。焉知其实哉。革或音棘。文见列子云云。且准下。正出广略二本。前后三译明其真伪。作此评者过莫大矣。然于三本独疏秦译者。以望余二本而什译为优。辞理兼畅亦时所宗尚故也。波罗蜜者。翻事究竟。又翻到彼岸。并彰般若之胜用也。谓事究竟则其理可知。以前五度属事。般若一度属理。事由理导尚为究竟。况理为能导得非究竟乎。言到彼岸者。譬以船筏济大海。而有此彼中流之异。在此在中皆未究竟。唯到彼岸则吾事济矣。是皆至极义也。故曰生死为此岸等。此虽帖释而义犹通总。且属因缘尔。次约教释者。藏以实有生死为此。灭有涅槃为彼。中流则见思惑。所诠在小六度皆事。未得为究竟到岸故。取道品八正为筏也。通教此彼与藏不殊。但诠有体析故六度为理。若望三藏则彼事理皆事。此则事理俱理为异耳。别诠既以无明为中流。义当凡小色空为此。此界内也。以菩萨假法为彼。彼界外也。而以无量行愿为舟楫。圆顿则极。事理言之。事极极于理则。二而不二。理极极于事。则不二而二。以例生死涅槃为此为彼。其义可知。而实无生死涅槃可得。以之济行则一行一切行以为船筏。究竟至于大涅槃岸。此之谓也。次观心释彼岸者。要不出约空假中。以色空等为彼此义。而论修相。即托事观门也。如文云云。三假义如后释。经有下。释经字义。梵云修多罗。旧云有翻或无翻。历贯线等五。一一约教行理三成十五义。委如玄释云云。又经者。训法训常。亦经纬为义。又如六经之经。以此代彼故曰经耳。约教六尘下。则又因经以明教体。夫经者。圣人所以示教也。因教以悟道则有通有别。通谓十方佛土该于六尘。皆为教体。如文云云。或以光明等。备列六尘而作佛事。其于香饭自该三尘。香即香尘。饭食入口自相绵味即味尘也。尝于唇舌之间。有软美等相即触尘也。或寂默无言而得三昧即法尘也。推而广之。彼一一尘皆具六根。而一一根皆具六尘。遍法界中根根尘尘皆可入道。何适而非教体也。至于约教本迹观心皆可例作云云。纵使教外别传心要。至于无言无字但有一法当情及无当情者。是亦教体。何处何法为别传耶。自非深见此理。难以笔舌既也。别则正以声色为体。有佛世灭后之殊。仍对名句文三。谓之一实。三假和合成体。其为教也备矣。若以经纬之经释者。则如世端帛必先经纬以成文采。今为经教亦尔。以文字为经则其常也。以人之心行紬绎于其间为纬。虽出世正觉亦必由之而成。故喻之以经。序者下。释序品第一。亦相带来耳。大略可知。第二辩体为二。先评古释。有以文字为体。其义甚疏。固不足评。有以无相为体。虽若得理而名言未的。故评曰永漫。亦通漫也。犹不近云尔。有云。五忍十地为体。此虽本经旨有文有理。谓罗什宗可也。而非体义。夫体必归一。未闻以数义为体。故知非也。今释为三。初依义释云云。谓体者法也。别尊卑崇君父。君臣撙节莫不有法。譬出世法体亦若是。虽十界之别而同依一法性体。惟其体未始异。则所显极唯在佛。故凡大乘诸经通指实相以为正体也。若约开废简体。非部正意。故所不论。二引证云云。谓依于实相法性而辩因果。就实相因果证经体。若如古师所用。乃成以因果证实相为所斥。夫岂知所谓宗家之体。体家之宗。义各有归。如玄签云云。三约部教别论者。然向义犹通。故须别辩。而右共别权实之判约部义也。次明傍正。别指则曰云云。谓般若本菩萨法。而有共不共义。共谓共二乘说。通教是也。不共者。别菩萨法。别圆是也。准教明理。则实相之体亦复二异。谓偏真实相。即所谓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是也。中道实相对教可知。约共不共以判权实。则共为化他权实。不共即自行权实。若相望以论故。化他虽有权实并名为权。自行例知。则成自他权实。故注云云。今如上分别也。约教下。对前部义。今此正约四教以论。则般若一时虽通诸部。废半明满。唯说三教摩诃衍门融通诸法。其于二乘寄大存小。密轮转入故。有三乘共行十地等。以傍正则通正接傍。以权实则偏权圆实。既唯三教从极显体。则正指圆极实相为体。亦如光明有判教属通就圆释体之论是也。第三明宗者。显体之行也。行该修证总摄因果。故以因果为宗不亦宜乎。于是有评古。有今释。昔人有以无生正观为宗。多是肇师般若无知论意。谓般若体本无生。则无生灭之知也。即之为观则离有无二边。假名中道是为正观也。故文云下引证也。意本其文。以示之曰。无生体空无所之见。虽知而无知。见而无见。不行不受等。今家斥之。此得通教意。所谓肇什释经多附通意是也。虽得通意之权。而失圆顿之实。苟为失实则权实俱非云云。次今释言以佛自行因果为宗者。谓佛所证极智灵知寂照。为今般若之宗。夫言自行则证唯在佛。他莫能知。言因果则行无不包。德无不摄。既证是智。必契是境。所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无心取。离有离无玄契中道。然则离有无者寂也。体也。有无宛然者照也。用也。惟其遮照一时智亦叵得。无相亦无相。只自无相无别无相也。以是为宗要莫过此。问宗与体下。料简同异。答以纲裘为喻者。夫纲所以维网。举纲则网目自随。毛所以成裘。振领则毛为之动。此譬以体从宗显宗得其要或以梁柱屋空喻。则空为所取。以宗从体言。各有当也。今明同异。百在非同非异。如论离合亦然。四明所谓如此辩体。不即宗用不离宗用。方彰一家宗体之妙。又如金庄严具。本譬非异非不异。今意少别云云。第四辨用者。宗既显体。体显则有用。故次宗明用。亦即般若功能力用也。有人下。评古。旧以内外二护为用。如文云云。七难不起。如下列释云云。今评之。义有与夺。与其内外之言得真俗之一端。夺则十地名通而不的显言俗。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故不可依。是即夺也。今以佛二智为用。则尚摄佛国因果依正。焉有世间依报国土等而不护邪。故以胜摄劣举正收依。即内外二护靡不该尽。况二智之言其理深长。优于古释远矣。抑凡言权实必照自他。照自即照理。照他即鉴机。所谓上冥法性下契机缘。未有照一而不照二者也。若附教以论。则有三双权实。如文云云。如萨婆下。引事证用而有强弱。通别二智力用弱。如凡人弓箭。圆中二智力用强。犹如圣箭。次何者下。征释。言或等者。进退不定之辞。谓其通虽二智平等。而是真空故照理不遍。别虽次第证道方知义不及圆。故若照若证悉须舍偏从圆。则其用胜矣。即权智下。以二智对同居等土。令见思等惑难不起者。帖释护国义也。所谓十地行等虽通三教。而十地所行护义一也。准此寂光亦应云护。文让极果故不说耳。下文虽有护果之言。而不在果。还在因心。后当更明。又楞伽有须金刚力士护者。约化身说。如彼云云。第五明教相者。通标指广。然名等四章具论总别。若非教相无以辩其浅深半满等义。此教相所以明也。今略明下。正判。谓此部当般若。即诸部之一。以半满即对三藏。此当满教。摩诃衍门该通别圆。摩诃翻大多胜云云。衍亦大也。以五味次第。此当方等出般若。譬从生酥出熟酥味相。二乘于是融通淘汰遣荡执情。堪至法华开显一味。此犹通相。若夫今部则别说护佛果德十地因行及外护国土等。乃出世之至谈。佛化之要道也。又波斯匿王问佛。摩诃衍义当云何照。佛言云云。既以摩诃衍为所照境。故知非三藏明矣。虽非三藏。而所破并能通具四教。但三藏既为所废。故全非正意耳。虽有八偈下。释疑也。若部旨正意唯说大乘。而经有八偈谈无常生灭。此复何耶。故释云云。谓普明王为斑足所得。将以祭神。普明请依七佛法集百法师说般若然乃就死。斑足听之。于是法师者为王说四非常偈(文见下卷初)王因以得空平等三昧。辅行判之云云。即此文所谓劝王舍国。则属助道。非正经旨也。玄谈大旨竟。

次依文申释为二。初通示分经。凡古今释经。随其方土或分不分。故此列之。应云天竺震旦。文阙略耳。如大论释般若天亲解涅槃。即西竺分不分也。安师分三分。刘虬释法华。此土分不分也(其二圣二贤德行事迹解经法式。具如大部补注)。夫释经贵乎通理。分与不分惟义所在。初无固必。但分则明乎起尽。否则免乎分裂。务在得旨。故曰人情兰菊。妓当作好。字之误也。二正分三分。夫圣人说法岂无所自而遽有所说邪。必也言之有本。闻必其人。有时有方证信非谬。或光或瑞发起无疑。于是有序分焉。有正宗焉。有流通焉。文言序彰正显者。本言正宗相带云尔。正宗则当机设教。流通则益在未来。乃其大分也。二依经科判为二。初随品分文。即序品为序。此且约品分齐。非分文分齐。依文分者。即自品末佛告月光下。讫经。为流通分也。二随文正释又三。初序分为三。初标列异名。凡为三对。谓通别对。主伴对。前后对。总不出一序品也。二释义者。兼本列释总为四义。谓以六事。列于经首。各得其实。验非谬误。故可证信。由如来现瑞等五。得以发起正宗。通释二名一也。通序经经有之。别则惟在今品二也。三世经初所列六事。皆金口所命。名如来序。亦是阿难所传证信。当是阿难序三也。列之经初。名经前序。而言佛在时者。谓通序之六事。在佛世亦是将涅槃时所命云尔。集者所置。时在灭后名经后序四也。今且依下。对经重结云云。三重述缘起。又二。初指经。二智论下。引论凡二文。一如阿难申请四事。佛随问答。五事证信乃其一也。一如迦叶所问云者。即正结集时迦叶所问阿难如佛所答云云。四帖释又二。初科文为六。如常解云云。次随释六义。初言如是者。指所闻法。如下一部皆所闻体。一言蔽之摄无不尽。若不如是则非法也。故曰释如是竟一部炳然。此之谓也。略为二释。初因缘为四悉檀。皆因缘也。文以道同不与世诤为初悉者。仰则同知俯则顺俗。故皆无诤。举时及方。为生物信。信为善本故当为人。此本下科。通取足成尔。以破沤阿为对治者。凡外道计不出有无。今以如是破之则对治之正也。旧以信顺释如是。此当第一义者。既信且顺理莫如之。二约教释。依教所诠明如是义。谓若诠真俗一有一无。阿难传之不异曰如是者。即三藏义。若色空不二不异曰如曰是者。通义也。别诠生死为有涅槃为无。如是有无次第出入。别义也。圆诠生死即涅槃无非实相为如。如如不动名是。即圆经如是义也。此经具诠三教如是之义。阿难一一传之无差。亦令后世随教取解也。本迹观心文略者。本非部旨。观义则备也。我闻者。我谓阿难。闻持之人。论以耳兼众缘。则有所闻。为世界悉。举总摄别世谛义也。以结集法藏称我闻为为人者。因感悲泣等皆生物善故也。以称我闻故三疑即遣为对治者。疑而不决则众怀未畅。遣疑所以破恶也。三疑论如别章云云。实谛本无有我。随俗称我。而了无所闻。故以无我而我不闻而闻。当第一义。约教释我者。我凡有三。谓见慢名字。对凡夫等而有多少。阿难既是学人。而断见伏慢。随世称我。三藏意也。又阿难本当无学。迹为侍者故退居学地。非实未至。至结集时须发前迹示证四果。方堪结集。良有以也。旧多不明此。因以示之。十住婆沙四句称我者。谓凡堕四句皆名邪见。若无有我谁当闻者。通意也。若大经称。阿难多闻士。能解我无我。以至分别我无我二不二等。前后次第者。别意也。知我无我二而不二遮照双融。方便为侍者。圆意也。又正法念下。明阿难有四。释四我义。谓欢喜贤海次第持三法藏。阿含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盖只一人而具四德。衍小令大持四法藏者。约教意也。观心释者。不出以我无我等用配三观。则妙境义成。妙观斯立。观心意也。次释闻者。为二。初设疑征起。谓阿难佛得道夜生。命侍以来方二十余年。尔前之经应不闻邪。二引经论约因缘释。具四悉檀义。即论云下。约展转闻世界悉也。报恩经下。愿乞重闻。闻则生善为人悉也。胎经下。追现入胎等相。则尔前化事悉应见闻。胎表不净破恶悉也。法华下。以得记故忆念现前。得佛觉三昧无不闻者。即第一义。文多一令字。总略结释意不烦也。二约教释闻者。如前释我具我我等义。今准我释闻。亦应例尔。以次配释。则欢喜持闻闻。三藏法也。后三可知云云。一一教下。委释所以。具在诸疏。不烦引也。一时者。闻持和合之时。谓闻即所闻。持即能持。二者苟不一时不名和合。机应一际佛化斯成。此复为二。初因缘释。肇师所解事显理文。当世界释宜也。大论释时有假实者。时本不异。诠义有殊。故以二三字别之。非必难易也。所以迦罗诠时是实。为内教弟子依时食护明相晷刻不可差故。三摩耶诠时是假。为破外道计时为常彰念念无常故。今分配二释。文旨显然。不必他解。第一义以无时无不时为时者。双非假实正显中道第一义也。故知时义大矣哉。指广可知。二约教明一时者。然以教所诠理行所历位在藏通。则智有析体。于别圆则证分地住。虽有下中上上上之别而证入之妙不容前后。故云一时。若论此经。具说三教。合各从正。如上分别可也。而此别圆约接入说者。以般若通为初门。接正分岐故。从初为言。乍分接正。以正例接卒归乎正也。佛者。能说教主也。虽通四教让在下文。今且总作四悉义释。谓佛名为觉。诸烦恼者所觉也。身心二病者。兼业报也。因果圆满等。三觉义足。能所具也。具故觉道能破有缚。乃名为佛。而有机感时处之异。即世界悉也。谓劫初无病等。皆非感佛时也。东天下富而寿等言。不感佛处也。八万岁时。虽曰长寿非感佛时。南天下人能未见果而修因。是能前觉者也。故虽减初乃至百岁。通能感佛。所以佛出其地。日若不出下。文有譬合。谓佛譬如日。日若不出则池花不现。出则生也。是花因日出。善以应生。为人悉也。委合可知。三乘根性下。以有出世机故即能感佛。所谓断有顶种者。即第九地一品思尽永出三界。故曰永度生死流。反显若未破恶则不能感。此对治悉也。佛于法性下。以法性体遍一切处。未始动出。若有机感。于无动出见有动出。然则见有动出者。应化也。本无动出者。法性之身第一义也。

同类推荐
  • The Unknown Guest

    The Unknown Gu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正谏

    正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脉象统类

    脉象统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采芹录

    采芹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中央市

    中央市

    富饶是这片大陆的代名词,大陆上,王们住在中央市里,维持着大陆的安宁,安宁大陆的名字由此而来。人为灵术,妖为妖术,魔为鬼术。且看西北大陆的宇川,怎么从接触灵术开始,成长为中央市,宇川!
  • 路过,却成了等待

    路过,却成了等待

    生活在这片天空下的我们,时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弄丢自己,丢的毫无所觉,甚至当某天幡然醒悟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只是顺从了自己内心的指引,生不起一丝波澜。青春总是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懵懂与迷茫,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拥有璀璨耀眼的光芒但却一瞬即逝,而关于青春的所有的故事都起于一场不经意,不经意到就像,.........本该如此。
  • 倾世穿越:废物五小姐

    倾世穿越:废物五小姐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普通学生,安诗芸很有当学生的自觉。每天听听讲,做做题,日子过的还算惬意。但是,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姐不就是摸了一下那种子嘛!怎么就成了穿越大军中的一员了?喂!种子,你有没有搞错啊!姐不是特工也不是杀手,姐一个普通学生碍着你什么事儿了?把姐弄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好玩吗?!姐的完美人生啊!!穿越就算了,种子啊种子,人家穿越哪个不是绝代天骄,你怎么让姐穿成了个永世不得翻身的废柴啊?!没天理啊!!要知道,在二十一世纪我安诗芸可是大家佩服的三好学生,众人心目中的偶像啊!姐是废物?瞎了你的狗眼!姐分分钟就能把你比成个渣。得得得,既然来了,废柴姐也让她变天才!
  • 无限之范亢

    无限之范亢

    全新的设定,全新的情节,全新的人物。你有最憎恨的人吗?你有做梦时都想亲手宰杀之人吗?你想变强吗?你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吗?那么请点击下面一行字:欢迎进入无限恐怖世界。一个叫范亢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怀怨恨和怒火,为了惩罚那些欺负伤害过自己的人渣学生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教师学校领导,计划了一个复仇计划,却不料误闯无限恐怖的世界。且看他如何在这个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性命如草芥、没有任何法律和秩序、只有弱肉强食和以强者为尊的世界里成长起来,解开无限恐怖世界的真面目。PS:只要在无限恐怖里活过九次轮回考验,就可以带着相当于普通人10倍的综合实力回到现世。
  • 江湖论事

    江湖论事

    叶良辰独立江湖,江湖事。引入了许多艺人名讳
  • 过失不过往

    过失不过往

    顾小挽从高中起就喜欢了夏南至十年,但夏南至心中只有林念真,十年后他与林念真分手,顾小挽也得知夏南至患病将死,毅然去往他的身边陪伴他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但是天意弄人,夏南至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在最后他也没有喜欢上顾小挽,他只希望他在身边的永远是林念真。顾小挽为爱做茧十年,做了一只爱的困兽,在牢笼里反反复复寻找,却不知真爱就是身边的宋健。
  • 混沌至尊诀

    混沌至尊诀

    孤身穿异界,拜师为天演,看清身前事,得知灵魂残,身融混沌图,心练至尊诀。九死一生路,佳人永相伴,神游九天上,与师再相见。一切尽在混沌至尊诀中……
  • 东方神女

    东方神女

    本文主打言情,融合玄幻元素。两帝争后,天地惊变。一个睥睨天下,冷酷霸道;一个凌跨群雄,美玉谪仙。龙争虎斗,互不相让;强强对决,震惊世人。两男主非师徒。结局一对一。【一】“哇!好小的娃娃,比赟儿还小!真可爱!”“咦,好漂亮的大姐姐,好像天神!大姐姐,这娃娃是你的吗?你为什么把她放在楚伯伯家门口?你可不可以把她送给赟儿?赟儿好喜欢!”“大姐姐不哭,你舍不得小娃娃吗?你放心,赟儿会保护好她。”“我娘亲和我说男人就只能给自家的娘子买礼物。你要是愿意和我拜堂,做我娘子,我就帮你买。”“为什么要我做饭……”“啊,瞎眼啦!娶了一个刁蛮的小婆娘!”“苓丫头,自古邪不压正,恶人自有天收。苓丫头要好好活着,亲眼看着那些戕害楚伯伯和楚帅府的人受到报应!”“苓丫头,对不起。这可能是赟哥哥最后一次保护你了。日后苓丫头要学着自己坚强。”“苓丫头,好好活着!”【二】“拜我为师?我从不收什么徒弟。你有仇跟我有什么关系?滚!”“为师给你布置的任务,以你现在的学识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会深感苛刻。但只要你熬了过去,那便会进步神速,受益无穷。”“想我魏子禇的徒弟,什么时候轮得到你出手教训?!”“日后除了修炼,你还要跟随为师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一个女孩子家,花季年华,深夜方归,竟是与两名陌生皇子出去喝酒,还敢对为师说谎。若他们心生歹意,你让为师上哪去救你?!念你初犯,这次就先这样放过你,要是下次再被为师逮到,严惩不贷!到时候你再怎么跟为师哭爹喊娘都没用!”“长大了便是翅膀变硬了,就连为师的话都胆敢不听了,是吧?”“楚舞苓,你记住。无论你多大我都是你师父,我都能够管你。”【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瑾瑜,很想能够和师妹在一起。”“师妹,你可知什么是一夫一妻制?”“师妹,在我们那里,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女人。若是师妹愿意,瑾瑜愿与师妹,一夫一妻。”“师妹,地球是银河系中最美的星球。”“师妹此行报仇,险恶万分。一旦被抓,必死无疑!师妹还很年轻,还有无限的成长空间,实在不该逞一时之快。再说你赟哥哥乃是雄心壮志之人。他原本有那么好的前程,却为师妹而葬送。师妹应该代替他,在这个世界翱翔驰骋,览尽这个世界的每一处风景。如此日后下到黄泉,便也可以和他分享。”“师妹,你知道什么是魂穿么?瑾瑜不是什么皇子。瑾瑜是千年以后,另外一个世界,二十一世纪,地球的中国人。”“若是有前生今世,瑾瑜前世,一定见过师妹……”
  • 灿白之是,主人

    灿白之是,主人

    朴灿烈:边伯贤你永远都是我的狗永远让我压,你逃不了的边伯贤:朴灿烈你不要太过分,我永远都不会原谅的你
  • 我记得妈妈来过

    我记得妈妈来过

    24岁就开始回忆人生,是不是太早了?小学换了四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