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23200000235

第235章

下四颂第四依修学法行有十。此但一种谓初供养。供养有十。此即第六俱供养也。以雨七宝普施众生同供养故。于中有四。初半颂所为。次一颂半发愿。次一颂愿遂。次一颂供养。初所为中为供此经即法。此供养中即佛僧也。佛是说主。僧是学人。经是所学。故俱供养。问何不供养宝髻世尊但云所有僧耶。答佛已灭故。或上句供佛下句供僧。若尔佛灭云何言供养佛。答知常住故。或供佛形故

经。应知过去善生王即我释迦牟尼是为于昔时舍大地及诸珍宝满四洲昔时宝积大法师为彼善生说妙法因彼开演经王故东方现成不动佛

下两颂结会古今有二。初会求经人。后会说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说听俱是法行皆成佛故

经。以我曾听此经王合掌一言称随喜及施七宝诸功德获此最胜金刚身金光百福相庄严所有见者皆欢喜一切有情无不爱俱胝天众亦同然过去曾经九十九俱胝亿劫作轮王亦于小国为人王复经无量百千劫于无量劫为帝释亦复曾为大梵王供养十力大慈尊彼之数量难穷尽我昔闻经随喜善所有福聚量难知由斯福故证菩提获得法身真妙智

下五颂第四明修学益有三。初两颂明修法行得出世果。次两颂明修法行得世间报。后一颂结由经力得获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真妙智智性。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或菩提是总。法身即真如。妙智即四智

经。尔时大众闻是说已叹未曾有皆愿奉持金光明经流通不绝

下至大众愿学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家族之名

    家族之名

    “你天生流着背叛的血液,小子。”“告诉我,你为什么唾弃我。”“不知道,我就是唾弃你。”“我欠你的已经还清了,而你欠我的我会一一索回!”“诺德家族就是怎么奇怪,看似一直在内斗,然而一旦牵扯到家族,他们就团结得像一个人。”
  • 重生为文学巨匠

    重生为文学巨匠

    唐宋睁开眼睛,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历史中没了唐朝没了宋朝。现实中没了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综艺节目,流行歌曲,知名电视剧,火爆小品相声……两世为人,成就自己文学巨匠梦!
  • 十字路口——南

    十字路口——南

    [花雨授权]她不明白,好好的他为什么要出国,而且一去就是五年,再回家的时候还多了个女朋友?什么?只因为一个误会,一个从没有向她求证过的误会,她会让他彻底觉悟,她爱他并非为了报恩。
  • 替身娘亲天才宝宝:爹爹你滚

    替身娘亲天才宝宝:爹爹你滚

    她对他一见钟情,追了2年,得到了一个协议结婚。好吧,协议就协议吧,反正我有信心,好不容易在一起了,他的初恋回来了,才发现我TM的不过是个替身。场景一“彭”一声巨响,晨辉集团年会上的吊灯掉了下来,会场一片混乱,“韵,你怎么样?快救护车啊,”在我昏迷之前我居然听到那个我爱的男人不顾形象的大喊,“如果对象换成是我那该多好啊,但那是不可能的”我自嘲的笑了场景二沐辰辰(沐辰):“听说你就是我的那个只是提供了一枚精子的便宜老爸?”阎辰鸫:“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的确是我的种。”
  • 天尊无双

    天尊无双

    近古时期,人皇时代,苍茫大地,宗门林立,王朝迭起。此时正值人皇末期,万族俯首,人为万物灵长,少年得远古神族传承,一步步逆转家族覆灭的命运,揭开上古圣人消失之谜,追探远古诸神黄昏之秘。这不是热血的打怪升级,而是放荡不羁的追求之旅。王朝气运,世家争斗,权力交织,恩怨情仇,武道争斗,尽在大天尊。
  • 守望的夏纪

    守望的夏纪

    岛树、孟瑶、北冰用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接触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少年。故事温暖而真实,生活在南方偏远小镇上的少年,虽然物质匮乏,但正是因为这些,他们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品质,他们珍惜友谊,不故作悲伤,相互温暖,他们渴望追求个性,有着各自的理想……然而,他们却被留守在一座空城。这些少年孤独、苦闷,彼此都无法温暖,青春如荒野般敞开着……
  • 两个世界,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一个世界

    如果我从没来过,就不会让我如此留恋,也不会让我如此痛苦,那么离奇却又那么现实。
  • 施今墨医案解读

    施今墨医案解读

    本书作者对各案的辨证立法、遣方原则及用药法理进行了精辟的解析,尤其对施老用方中的“对药”作了透彻的阐述,为各级医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名医临证经验。
  • 点龙穴

    点龙穴

    一个大学生,在收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包裹之后,陷入到了一个无法自拔的盗墓迷云之中。千年家族,历史兴衰,一步一步寻找事情的真相,却又一次次陷进新的迷圈。千年布局,毁于一旦,谁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 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中国小说与散文精品赏析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