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93100000014

第14章 试金刀斩断六根人空门静观三界

话说一班群众,因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迹所经,大家都如水浪一般地涌过去,毕竟人数太多了,花木雕栏之类,不免受到损伤。这并不是群众的不顾公德,却因此更见他们对于公主的热情。后来听说是国王驾到,大家恐干犯严威,方才纷纷散去,其实此时妙庄王方才出宫哩!

妙善公主听得父王驾到,即忙站起身来,带领了一班尼僧,鱼贯地出了禅堂,一直来到山门,预备接驾。大约候了一个时辰,才见清道的飞骑赶到,接着护卫执事蜂拥而来,提炉香袅,御盖风摇,王驾已到,大臣追随于后。三位公主带了一众尼僧,当道跪拜迎驾,那班观礼的百姓,也都匍甸道旁,肃静无哗。

妙庄王的御辇,直到天王殿前停下,出了辇,便径往禅堂休息,众大臣都在外边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见过驾,分侍左右。坐了一会,妙庄王使命各殿点齐清香明烛,待我先行拈香,然后替三公主剃度。下面一声答应,隔不多时,报说已预备停妥。

妙庄王便起身,带了三位公主先行来到正殿,文武百官后随。正殿拈过香,又到罗汉堂,又到伽蓝阁,都拈过了。其余天王殿等处,派各大臣代拈,然后回到大雄宝殿。

一班尼僧已撞钟击鼓,朗声念佛,妙庄王在偏首里坐下。

妙音公主站立上首,手中捧定玉盘,盘中放着一把锋利金刀;妙元公主站在下首,手中捧定一个钵盂,盂中盛着半盂清水;保姆、永莲也分立两旁,一个手中捧着黄色袈裟,一个手中拿着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观鼻,鼻观心,寂静无声。那时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换了平民服饰,杂在尼僧队中,一同念着法赞。

观象官上殿,奏称良辰已到,妙庄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时,自有执事人等打着一对长幡,携着一对提炉,到尼僧队里引了三公主来到妙庄王面前,跪拜如仪。

妙庄王开言道:“儿啊!此时我和你还是父女,隔一会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坚心修行,光大佛门,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够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广布佛法,救度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诚发过愿心,然后待为父的替你剃度。”

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诚祝告,发过了愿心。然后回到妙庄王跟前跪下,妙庄王在白玉盘中取过金刀,一面将妙善公主的头发向四下分开,使披下露出顶门,一面就在她顶门上剃了三刀。这么一来,不由他一阵心酸,两股热泪,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坠,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旁边的执事尼僧,见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堕地,便跪上一步,在妙庄王手中接过刀来:将妙善公主的头发,——阵“苏苏”地剃,瞬息之间,已变成一个光头。

妙庄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过手巾,从钵盂中蘸了清水在光头上揩拭一周,又亲自取过袈裟,替她披上,又赐了僧帽。妙善当场换好,合十拜过了妙庄王,站起身来重又参拜佛祖。此时她竟与众尼僧一般无二。

妙庄王睹此情形,不忍久留,便命排驾回宫,二位公主跟随在后。妙善率领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

妙善口称:“贫尼妙善率领合寺僧尼,恭送我王御驾,愿我王万寿无疆!”

妙庄王与两位公主,一听如此称呼,心上又不由得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话也哽住了说不出,只将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辇而去。妙善见他们去远了,才站起身来,带领群尼回到寺中不表。

再说那一班观礼的百姓们,见如此大典已告完毕,再没有什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携幼,呼男觅女地纷纷散去,寺中才清静下来。

从此以后,妙善公主竟变了妙善大师,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诚修行。贴身又有保姆和永莲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旧时宫女,故她视此金光明寺,无异就是西方乐土。

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虽然一般地会得诵经念佛,对于佛家的奥旨却没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师便在课诵参禅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们讲经说法,随时加以指点。又定每逢三、六、九日为演讲之期,合寺众人须齐集讲堂,听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来听,也并不拒绝,还备了斋点供这班人果腹。

如此一来,到了三、六、九的讲期,就有许多远近贫民,纷然而集。在他们的初志,不过是叨光些斋点,并不是诚心来听什么经。但经不起这位妙善大师,妙舌生莲,说得天花乱坠,把许多愚顽之心,渐渐地凿开了窍,大家都有些觉悟,信心也就深切起来。那些起初为了图口腹而来的贫民,到此竞得听经之癖,大有非听不可之势,并且还替她宣扬传说。故三、六、九讲期的听众,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阴道上,络绎不绝,国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增加起来了。

若照常情而论,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养,如何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供养起十方来呢?一来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顷,衣食丰足,不必要人家斋供;二来妙善大师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顽,拯拔苦厄,光大佛门,若不是此,决不能吸引群众。

好得多着钱也没用,备办些斋点,究竟所费有限,所造的功德,却非常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么一来,连城中的贫民也闻风而来,讲期竟如集市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气勃勃了。

光阴易过,转瞬之间,已是冬寒天气,北风肃杀,刺人肌骨。那一班贫民,身上没有棉衣,禁不起冷气的侵袭,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因此,听讲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师得知其故,不觉侧然心悯!使命人入城去买了许多布匹棉絮,亲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袄裤数百件,分交合寺僧尼侍役去缝纫,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几天已经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锅,每逢讲期,预先煮下几斗米热粥,待大家饱餐—顿,再上讲堂。凡是没有棉衣的人,就将袄裤分给他们,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风中走冷了,又有热粥可吃,再也不愁什么,于是听讲曲人,又重行增加起来了。

话休絮烦,如此大家替她宣扬传说开去,通国的人民、都视这座金光明寺好象慈善机关一般,一班赤贫如洗,毫无依靠之人,竟有不远数百里老远赶到耶摩山来,投身金光明寺。这位妙善大师却一视同仁,凡有出家的尼僧来投,一概收留寺中,也不讲什么三餐一觉的话,他们不想走,也不去赶动身,由他住到几时,好得禅房广大众多,不愁容不得。至于在家人老远来投的,其间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师又每人发给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们自去山麓择地搭盖茅舍居住,每人各给些少本钱,叫他们去自谋生计,博个糊口之资。

如此一来,不消几时,把这凄凉冷落的耶摩山麓,竟变成一个很大的村镇。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师的恩惠,一个个都感激于心,将她的说话,奉为金科玉律。每逢到讲期,不论男女老幼,都齐集讲堂,听她说话。故兴林国中,最早觉悟的,倒是这班下愚的贫民。正是:

聪明能自误,愚拙信心坚。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还魂缘

    还魂缘

    滚滚红尘名利场,叩门一入七情殇。长路漫漫多无奈,众生随流命无常。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有多少人丢弃了情义,有多少人抛掉了骄傲、放下了尊严,又有多少人失去了人性、握住了屠刀…………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那肮脏的“名利”二字。世间有太多的无奈,命运强迫众生作出不愿作的选择,无数人主动或被动地改变、放弃、妥协,到最后变得认命、麻木、无所谓,失去曾经的赤诚,让心灵和污浊混淆。叹老天的不公,恨命运的多变,又有哪些人能守住本心,在命运这条江河中,逆流而上,在红尘这个大染缸里不被浸染。
  • 秋夜喜友人宿

    秋夜喜友人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什么是掉了芝麻捡了西瓜,龙菲林就是。室友横刀夺爱,她“怒”变猫身。主动捡了个主人,长得特别赏心悦目。因此变回人后,她要主动出击!
  • 神医将女

    神医将女

    空有美貌的十八线小艺人一朝穿越成亡国将军府的嫡长女,本以为到了古代可以斗智斗勇,结果穿成了七个月大的婴儿身(╯‵□′)╯︵┻━┻还能不能愉快的穿越了?其实这是一个官家软妹一步步成为女帝的成长史。主角:唐月涵
  • 白雪家园

    白雪家园

    黎明的天空,不清不白地亮着。山野被厚厚的雪裹着,远远近近的,都成了一样的景色。猎人郑清明的脚步声,自信曲折地在黎明时分的山野里响起。雪野扯地连天没有尽头的样子,郑清明的身影孤独地在单调的景色中游移着。从他记事起,这里的一切就是这种情景。山山岭岭,沟沟坎坎,他熟得不能再熟了。他的双脚曾踩遍这里山岭中的每寸土地。
  • 我们终究会老去

    我们终究会老去

    许多人爱过,恨过,感动过,也曾受伤过,那些在生命里烙下深刻印记的艰难时刻,都随着每一步的成长越发的变得不可磨灭,它们深深浅浅的,浇筑在布满忧伤快乐的心房上,变成了缠绕的过往,最后开出芬芳的花香。
  • 指吟啸风月

    指吟啸风月

    跟班长打了一个赌,班长输了,她哭了……想知道原因吗?追文吧!我不知道我写的好不好,但是,我会努力去写好,不会是一篇水文,一天六千字以上。
  • 魔导师精灵日志

    魔导师精灵日志

    大魔导师学院,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魔导师,哪一个不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可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地方,还偏偏有一个“万年不及格”。“多尔法!给我回来!”“导师,怎么了?”“是不是你把蜥蜴尾巴放进我的浓汤里的?!”“啊啦,对不起了......不过那味道真是令人不敢恭维啊......”
  •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来征战几人回

    怛罗斯之战,是中世纪两大帝国的一次交锋,也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但是就是这样一场重要的战役,在中国史书上却只留下一些模糊不清的记载,这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卷进历史漩涡中的小人物的故事……
  • 帝者师,第十四个冬天

    帝者师,第十四个冬天

    白衣的女孩站在雪山之巅,鲜血染就得红莲如来自地狱的召唤,“呵呵,这世间怎么会有人放弃神职留在人间执着于一座青灯古寺,果然,人都是天真的动物……”最后一个字落下的那一刻,满山红莲竟无风自起,织成一席鲜红嫁衣,金黄色的莲蕊根根交叠却再不似当年华美,这茫茫雪海,满山为嫁,天地为堂,却再无人素笔写眉妆……她曾经闭目香殿焚心洗尘,却再寻不回当年白衣着身;他曾经匍匐而出逃离宫门,却再担不起那烈火般的红袍;他曾经执杯浊茶在葱葱竹林等了残生,却再等不回那面目清冷的人;这世间多少心事刻骨铭心又转瞬散尽,你不言,我便一直等,幸好,时光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