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13200000001

第1章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渊镜凭高。致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符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其故何耶。寔由二未[契-大+廾]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崄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传而称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梵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涂于一致。理固然矣。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穿凿之讥。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大智度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

智度大道佛从来  智度大海佛穷尽

智度相义佛无碍  稽首智度无等佛

有无二见灭无余  诸法实相佛所说

常住不坏净烦恼  稽首佛所尊重法

圣众大海行福田  学无学人以庄严

后有爱种永已尽  我所既灭根亦除

已舍世间诸事业  种种功德所住处

一切众中最为上  稽首真净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宝已  及诸救世弥勒等

智慧第一舍利弗  无诤空行须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说  大智彼岸实相义

愿诸大德圣智人  一心善顺听我说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答曰。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四顾观察。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我生胎分尽  是最末后身

我已得解脱  当复度众生

作是誓已身渐长大。欲舍亲属出家修无上道。中夜起观见诸伎直后妃婇女状若臭尸。即命车匿令被白马。夜半踰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以上妙宝衣贸粗布僧伽梨。于泥连禅河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处非道。尔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魔王将十八亿万众来坏菩萨。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并四天王。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以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罗蜜。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数法中。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不入正道。为是辈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授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现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入三昧王三昧。从三昧起。以天眼观十方世界。举身毛孔皆笑。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从足指上至肉髻。处处各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从三昧起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妒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但以幻术惑世。断彼贡高邪慢意故。现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说。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一发恶念获罪无量。一发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果。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师。有十力四无所畏。安立圣主住处心得自在。能师子吼转妙法轮。于一切世界最尊最上。复次佛世尊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言。汝等应生大喜。何以故。一切众生入邪见网。为异学恶师所惑。我于一切恶师邪网中得出。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苦。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如偈说

诸法实相中  诸梵天王等

一切天地主  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  无能测量者

佛出悉开解  其明如日照

又如佛初******时。应时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刹。至华上佛世界。见佛身如故。菩萨说言

虚空无有边  佛功德亦尔

设欲量其身  唐劳不能尽

上过虚空界  无量诸佛土

见释师子身  如故而不异

佛身如金山  演出大光明

相好自庄严  犹如春华敷

如佛身无量。光明音响亦复无量。戒定慧等诸佛功德皆悉无量。如密迹经中三密。此中应广说。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发言。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餔三岁。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坐卧行住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以此致怪。但为此故以方便力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若菩萨生时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龙鬼神。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以此自绝不得成贤圣法器。为是人故。于岚毗尼园中生。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童幼小年少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后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踰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洛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虽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叶佛时持戒行道。而今现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随顺世法故现是众变。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堕二边。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或有为道故修着苦行。如是人等于第一义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分别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舍利塔品中说。复次欲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说。又为魔幻魔事故说。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别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此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后五百岁中当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华香璎珞幢幡伎乐灯明珍宝以财物供养。若自书若教人书。若读诵听说。正忆念修行。以法供养。是人以是因缘故。受种种世间乐。末后得三乘入无余涅槃。如是等观诸品中因缘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世界者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如法句中说。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着于我。又佛二夜经中说。佛初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言我天眼见众生。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问曰。第一悉檀是真实。实故名第一。余者不应实。答曰。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所以者何。人五众因缘有故有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者。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问曰。此二经云何通。答曰。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杂触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以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碱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嗔恚火故。思惟慈心于嗔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问曰。如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答曰。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若行嗔恚****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故。是二观能拔嗔恚贪欲毒刺故。复次着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说偈言

无常见有常  是名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处见有常

问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云何言无常非实。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答曰。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相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住灭亦如是。若诸生住灭。各更无有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何以故。有为法相无故。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义。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问曰。云何通。答曰。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众义经中所说偈

各各自依见  戏论起诤竞

若能知彼非  是为知正见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痴人

作是论议者  真是愚痴人

若依自是见  而生诸戏论

若此是净智  无非净智者

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如说偈言

有受法故有诸论  若无有受何所论

有受无受诸见等  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着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若尔者应一切论议人皆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义净。余人妄语不净。譬如世间治法。故治法者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尼犍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余皆妄语。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五众实有。而此中无人。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若自受其法自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何以故。彼一切皆自爱法故。问曰。若诸见皆有过失。第一义悉檀。何者是。答曰。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  心行亦讫  不生不灭

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  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  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  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  是名诸法之实相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梵志号名长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罗。更有名萨遮迦摩揵提等。是等阎浮提大论议师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志何求。学习何经。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书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是人以种种经书智慧力。种种讥刺是法是非法是应是不应是实是不实是有是无。破他论议。譬如大力狂象唐突蹴踏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以论议力。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说是语已直向佛所。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何者性。何者相。不颠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着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着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是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濡。第一清净。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佛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者。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说。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界亦如是。问曰。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答曰。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说。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着心故起诤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是故般若波罗蜜经名无诤处。有无二事皆寂灭故。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上中下法小大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复次余经中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今于四念处欲以异门说般若波罗蜜。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身觉观是事甚难。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于是五众欲说异法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若观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门亦如是。余六七八等。乃至无量法门亦如是。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起法竟

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释论第二

【经】如是我闻一时

【论】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以偈请佛

阎浮提先出  多诸不净法

愿开甘露门  当说清净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  能断诸结使

三有爱着心  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  若有信者得欢喜

于诸人中说妙法  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猗不着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如说偈言

世间人心动  爱好福果报

而不好福因  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  心着而深入

我此甚深法  无信云何解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梨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梨说偈

欲量无量法  智者所不量

无量法欲量  此人自覆没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如所说偈

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议中

踊跃闻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应为说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诸利根本信为大力。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他人法。是故现世相打斗诤。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说偈

自法爱染故  呰毁他人法

虽持戒行人  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着。如筏喻经言。汝曹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猗。何况余法有猗著者。以是故佛法初头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如说阿他婆耆经。摩犍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  横生种种想

悉舍内外故  云何当得道

佛答言

非见闻知觉  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  非不持戒得

如是论悉舍  亦舍我我所

不取诸法相  如是可得道

摩犍提问曰

若不见闻等  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  非不持戒得

如我心观察  持哑法得道

佛答言

汝依邪见门  我知汝痴道

汝不见妄想  尔时自当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略说如是义竟

我者今当说。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有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吾我不

佛答言

有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见。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圣人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故共传是语。除世界邪见。故随俗无诤。以是故除二种不净语本。随世故用一种语。佛弟子随俗故说我无有咎。复次若人着无吾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着。亦不言着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着。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  应当有所空

不空尚不得  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  亦复见于空

不见见无见  是实名涅槃

非二安隐门  能破诸邪见

诸佛所行处  是名无我法

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能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谁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如说偈

有业亦有果  无作业果者

此第一甚深  是法佛能见

虽空亦不断  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如是法佛说

略说闻竟

一者今当说。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阴入持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答曰。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若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问曰不应无一时。佛自说言。一人出世间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说偈

我行无师保  志一无等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尔。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答曰。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问曰。若一有何过。答曰。若一瓶是一义。如因提梨释迦。亦是一义。若尔者在在有一者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处处有释迦。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如是处处一皆应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无有分别。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瓶有色有对。一亦应有色有对。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一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不摄一。瓶一不异故。又复欲说一应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问曰。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答曰。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问虽一数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答曰。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一无故多亦无。何以故。先一后多故。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阴持入摄。但佛弟子随俗语言名为一心。实不着知数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人一师一时不堕邪见咎。略说一竟

时者今当说。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复次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  时至则催促

时能觉悟人  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  时变如转轮

人亦如车轮  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果等果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现在时。土尘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世。不作未来世。亦不作现在世。杂过故。过去世中亦无未来世。以是故无未来世。现在世亦如是

问曰。汝受过去土尘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答曰。汝不闻我先说。未来世瓶。过去世土尘。未来世不作过去世。堕未来世相中。是未来世相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何以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答曰。若令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世。无过去未来时。若今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当名现在。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中行。过去时过去世中行。未来世未来时中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答曰。若过去复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何以故自相舍故。未来世亦如是。以是故时法无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嗔呵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诸三界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应难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是柯逻。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诡名。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柯逻。少故不应难。如是我闻一时五语各各义略说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首席独宠蜜甜妻

    首席独宠蜜甜妻

    《首席独宠蜜甜妻》。他,天之骄子,却被观听了一场十足好戏。一夜之情他享受极了她的稚嫩“做我女人吧”他将契约‘啪’的扔在桌上。她憧憬爱情,希望有一天能感受爱的样子。她真的感受到了,可却是痛,痛的爱。“早知道爱情这么痛,我宁可从未有过!”她失声喊道。另一个他出现了,他是个开心果,想办法的逗她和孩子开心。为她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所有的给了她,包括他的‘心’。“老婆,你究竟什么时候才嫁给我啊?”他半开玩笑的说道。他们来到酒吧,却被眼前的一切伤到了。她转身离去,“他女人那么多,根本不需要我····”
  • LOL之巅峰之路

    LOL之巅峰之路

    首先说明故事从S6开始,不说自然之力这些东西,不搞怀旧有着‘联盟曙光’之称的星辉高中电竞部,有着部员过百人,全国高中联赛三年卫冕的电竞豪门,在其光辉的历史中,有五个人以绝对的技术为星辉高中赢得了史上唯一的一个大满贯,而后他们被称为‘王者的荣光’。五人之中,被誉为‘诸神黄昏’的Dusk曾经率领五人与国内第一强队SKG交手,因从其手中赢得一场胜利而被奉为神话。但高中毕业后,五人相继离开,被各个大学的俱乐部给招去。而身为队长的Dusk更是收到邀请无数,但由于家里的原因,他被迫选择学业而放弃了电竞,来到了一个没有电竞部的名牌大学。可是血液里流淌着的荣光真允许他就此离开吗?
  • 成人教育心理学

    成人教育心理学

    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成人学习的实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员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方法等。
  • 凡间御风

    凡间御风

    一人一魂,能算是兄弟关系,也可能算是利益关系。
  • 都市之无双小片警

    都市之无双小片警

    世界和平,这就是小片警林奇的最大梦想,当然退而取其次,让他管辖的片区一直和平也好。可惜好像是老天爷特意为了折腾他,小小的一块片区里怎么住进了一大堆不得了的大人物!大集团董事长的继承人、逃婚的高官千金、被陷害的特工、被绑架的大明星……关键这些人怎么都是女的,这让我去哪儿住啊!抱着铺盖卷坐在自己宿舍门外的林奇泪如泉涌ing
  • 星辰八荒

    星辰八荒

    英雄联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大人小孩,网吧或家里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一种渴望团结精神的力量,一种装备公平的待遇,,而这一切也将一部分人带入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
  • 霸道:校草,你走开

    霸道:校草,你走开

    谁会想到夏林月去倒一个垃圾,都会碰上惊心动魄的追杀案件啊!关键是对方还不由分说地拉着她跑,拜托!她只是个路过的啊!这不,从此惹上了一个大恶魔……还和她有娃娃亲,这日子,苦逼啊!
  • 浮生一梦许清欢

    浮生一梦许清欢

    在同一个人身上输了两次之后,她发誓再也不赌了。她在弥留之际,还是勇敢的问了他:“我知你爱的是那骄阳,可我还是想问问,秦七,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越发的抱紧了怀中的小女人,良久,他淡淡的说道:”小沐,你笨,你不知。”后来,楚沐化作了一滴雨,落在这南荒无穷无尽的轮回。他却以一朵云的模样陪在她的身边。就是这样的爱,这样的情,默默的,你不知道也好。朝秦暮楚,恋的始终只是你一个。︿( ̄︶ ̄)︿非虐文,有点狗血。人生何处不狗血,除非你是土星人是不?初次下笔,觉得垃圾的尽管吐槽,来者不拒。
  • 七个才子六个癫

    七个才子六个癫

    《七个才子六个癫》是一部中国古代才子(主要是明清两代)的趣闻故事集。材料选自古代丰富的笔记小品、笔记小说、联话与诗词故事及有关的人物传记、民间传说,并用流畅生动的白话文改写而成;一小部分作品为了保存原作中的韵味,使用半文半白的文体。全书分四章:睿智、谐谑、讥讽、什锦,共250余篇,选编的着重点是在思想健康前提下的趣味性,其次是知识性。文字简洁,故事生动,饶有妙趣,老少咸宜。既可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兼具欣赏与收藏价值。
  •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也难搞懂的问题

    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也难搞懂的问题

    孩子们可爱的问号,有时候也是令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甚至是科学家们也难以搞懂的问题。为了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并能够获得新知,且为家长及老师解决这一头疼的问题,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内容涵盖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奥秘、科技、交通、人体、生活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感兴趣的自然和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