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2200000019

第19章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听说最近影视圈里兴起了一阵重拍旧片的浪潮,把一批旧电影重拍成电视连续剧。其中包括《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等。现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已经拍了出来,正在电视上演着。我看了几眼,虽然不能说全无优点,但也没什么新意。联想到前不久看到一些忠实于原著的历史剧,我怀疑一些电视剧编导正在走一条程式化的老路,正向传统京剧的方向发展。笔者绝不是京剧迷,但认识一位京剧迷。二十年前我当学徒工时,有位老师傅告诉我说,在老北平,他每天晚上都到戏园子坐坐。一出《长坂坡》不知看了多少遍,“谁的赵云”他都看过。对此需要详加解释:过去所有的武生大概都在《长坂坡》里演过赵云,而我师傅则看过一切武生演的赵云。因为还不是所有的男演员都演过杨晓冬,也不是所有的女演员都演过银环,现我们还不能说谁的杨晓冬、谁的银环都看过。但是事情正朝这个方向发展,因为杨晓冬和银环正在多起来。而且我们也不妨未雨绸缪,把这件事提前说上一说。

老实说,老片新拍(或者老戏重拍)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在美国时看过一部《疤脸人》,是大明星艾尔帕西诺主演的彩色片。片尾忽然冒出一个字幕:以前有过一部电影《疤脸人》,然后就演了旧《疤脸人》的几个片断。从这几个片断就可以看出,虽然新旧《疤脸人》是同一个故事,但不是同一部电影。我们还知道影片《乱》翻新了莎翁的名剧,至于《战争与和平》,不知被重拍了多少遍。一个导演对老故事有了崭新的体会,就可以重拍,保证观众有一个全新的《疤脸人》或《战争与和平》就是,而且这也是对过去导演的挑战。必须指出,就是这样的老戏重拍,我也不喜欢。但这种老片重拍和我们看到的连续剧还不是一回事。我看到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不仅忠实于小说原著,而且也忠实于老的黑白片,观后感就是让我把早已熟悉的东西过上一遍——就如我师傅每晚在戏园子里把《长坂坡》过一遍。

前些时候有些历史连续剧,也是把旧小说搬上荧屏,也是让大家把旧有的东西过一遍。同是过一遍,现在的连续剧和传统京剧不能比。众所周知,京剧是高度完美的程式化表演。连续剧里程式是有的,完美则说不上。我认为,现在中国人里有两种不同的欣赏趣味。一种是旧的,在传统社会和传统戏剧影响下形成的,那就是只喜欢重温旧的东西;另一种是新的,受现代影视影响形成的,只喜欢欣赏新东西。按前一种趣味来看现在的连续剧,大体上还能满意,只是觉得它程式化的程度不够。举例来说,现在连续剧里的银环,和老电影里的银环,长相不一样,表演也不一样,这就使人糊涂。最好勾勾脸,按同一种程式来表演。当然,既已有了程式,编导就是多余的。传统的京剧班子里就没有编导的地位。不过,养几个闲人观众也不反对。若按后一种趣味来看连续剧,就会说:这叫什么?照抄些旧东西,难道编导的艺术工作就是这样的吗?

但后一种观众是需要编导的,只是嫌他没把工作做好。总而言之,老戏新拍使编导处于一种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地位:前一种观众要你的戏,但不要你这个人;后一种观众要你这个人,不要你的戏。换言之,在前一种观众面前,你是尸位素餐地鬼混着;在后一种观众面前,你是不称职或不敬业的编导。照我看来,老戏重拍真是不必要。我有一个做导演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你不知道做编导的苦处,好多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这样一说,我倒是明白了。

同类推荐
  •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文集,是作者对生命形态和生活万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本册为丛书之一。
  • 解放四平

    解放四平

    各地、各部门所保存的四战四平的各类文物十分丰富,尤以文字、图表等文献为最,如四平保卫战前后,中共中央的电报即达数十份之多,仅毛泽东拟稿的电文即达20余份;刘少奇、周恩来拟稿的电文亦有数份。其他如通令、通电、通牒、总结、动员令、报刊、图表……
  •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被称为“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他的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在文章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选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极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是20世纪40年代初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所辑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谈话。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睿智旷达的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闲适、享受”的人生哲学。..."
  •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本书精选《诗经》的核心内容《国风》,每首诗都汇有精当注释和古今名家点评,原味再现诗的清新隽永,歌的悠扬婉转。
  • 流浪的月亮

    流浪的月亮

    《流浪的月亮》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海外华人文学逐渐繁荣,发展到现今已经很成气候。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蜚声华人文学界,就是在国外主流文学界也崭露头角。他们身处异域,思想和生活无不与传统的母语文化以外的异邦文化形成冲突并不断磨合;而在内心世界里,都有不同文化碰撞后闪现出的亮点和火花。尽管他们在国内不如一些畅销作家来得更有知名度,但在域外,他们的写作俨然是与中国文学连在一起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简捷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读者对海外作家的作品更有兴趣。
热门推荐
  • 乌星魔

    乌星魔

    阴阳交融乾坤初开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前因后果,是自有的安排,还是自作的果报。作者将带你进入远古的神话,探寻所有的奥秘。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也许,这可能就是思维的极限。三个交流群(欢迎大家前来讨论):246694476&256414777&246694476
  • 无情王爷冷情妃

    无情王爷冷情妃

    冷情、淡然、想要摆脱虚伪的现实而穿越到一个不存在的时空,身份低贱,代嫁给了无情、邪魅的王爷,她想要逃离,命运却已经被安排,她是他命中的注定,命运注定了她会和他纠葛在一起……弯月高挂空中,流动着微凉的无奈,那一夜,他残忍的夺去她的贞洁:“你只是玩物而已。”如果结局已定,当初的一切都成为剪影,这又算什么?她没有留下一滴泪,因为心痛到窒息……
  • 古龙文集-火并萧十一郎(下)

    古龙文集-火并萧十一郎(下)

    《萧十一郎》问世三年后,因古龙不满意结局,又作《火并萧十一郎》以续之。全篇故事极尽离奇曲折之能事,但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皆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却绝不荒唐无稽,是一部“讴歌至情至性、鼓舞生命意志的超卓杰作,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在《火并萧十一郎》中,萧十一郎再次出现在风四娘和沈璧君面前,但他却从不修边幅的落拓浪子,摇身一变,成了衣着华丽的富家公子。萧十一郎是不是还是从前那个萧十一郎?在敢爱敢恨的风四娘和为他舍弃一切的沈璧君之间,他究竟会作何选择?
  • 盲棋神童

    盲棋神童

    中国象棋,魅力无穷无尽。雅则品茗对弈,粗则街边摆摊。不变的,是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执着追求和喜爱。本书中有作者自小的学棋经历和所见所闻,又加入了适当的情节,算是缅怀自己已逝的童年。中国喜欢象棋的爱好者数以千万记,希望在浮华的社会中,我们能找到心底里那份更加纯粹的东西。棋如人生,希望得到广大爱好者的支持!
  • 仙侠奇缘之泪倾城

    仙侠奇缘之泪倾城

    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你毁了这份希望。“我认得你,你是救我的恩公。”“你不适合这里,早日下山吧?”“阿城,离开逍遥吧。”“说,为何要盗神器。放出蚩尤,让人间民不聊生。”“师傅,我没有,我没有,你信我,你信我。”“沐叶城,我恨你,尊上也讨厌你。她说再也不想见到你”“不会的,师傅~”“小丫头,等着我,等姐姐来救你。”诛仙台上,“小城,回头吧。”“回头,月未央,这辈子我都回不了了,”当悲哀传递四方,仙人魔将迎来浩劫,是谁在哪涛涛洪水中解救万民与水火
  • 枯罗令

    枯罗令

    枯罗令,乃千年三千枯骨与三万未进阎王庙之孤魂,自身带煞气,若长期佩戴,则会煞气反噬,吞其身,噬其魂。却千年来,依旧有万千强者随之争夺。传说,持枯罗令者,可以自身为媒介,带人魂魄去阎王庙回一人魂,相当于起死回生。而是人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千年前,流沙岛的二十七代掌门--子殇。在众多强者之中脱颖而出,夺得枯罗令,想为其妹回魂,当她以自身为媒介,回魂时,却发现了枯罗令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得知秘密之时,便将自己与枯罗令封闭于一个隐秘的空间,炼化其煞气。而千年后,一个离家出走想自杀的小女孩竟无意之中找到了空间,获得了枯罗令,而应差阳错之下,子殇竟回魂了。27岁便亡的她,又回来了,注定了一代辉煌。
  • 百族年轮

    百族年轮

    广阔的大陆上,百族林立,相争相生,一族的崛起,十族的沦落,都是时间的证明
  • 迷途不知归何路

    迷途不知归何路

    每年的三月十号的三环路,一连六年都会发生一起车祸。然而谁都没有在意,依旧过着自己平淡如水的生活。而这背后隐藏着另人意外的秘密。可是,每个诡异的事,都会被人发现,被人挖出其背后的真相。童代身份神秘的侦探,开个侦探所,带着三个比他厉害的跟班。时不时地还要跑去警局借人,时不时地被好友欺负,时不时地揽点钱。可是,对待爱情,他像是个被爱神抛弃的人,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 械师

    械师

    我的愿望微不足道。可是为了我的愿望我可以付出一切
  • 寻味

    寻味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对饮食向来只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他致力食遍世界各地著名的菜式,但是,天下美食“再活三世,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只能以舌记谱,以文烹菜,希望与读者分享他的舌尖经验,至少让读者了解那些精致、风味独具的各国料理的制作过程,懂得每样美食的独特门道,为实际品尝打下一定的基础。蔡澜豪迈、直白式的笔触,精采利落,大快人心!书里说不完的美食故事,道不尽的料理门道,必让追求品味享受的读者们“吃个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