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50900000003

第3章 伤寒总论(1)

冬令严寒。万类闭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犯其邪。名曰伤寒。夫四时之气。皆能为肤。至春而发。名为温病。至夏而发。名为热病。独不言至秋为凉病者。何也。寒水之气。

与火为仇。遇仇不发。已为火胜。而长夏湿土。又制水邪。况逢金令。金得寒而愈坚。故秋月无伤寒也。秋病之似伤寒者。皆夏月纳凉之邪。或时行不正之气。或秋令凉气之邪耳。仲景方法。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设也。后世混将冬月伤寒之方。通治春夏温热之病。遗祸至今。未有能改。陶节庵以麻黄桂枝。难以轻投。竟以冲和代之。施于时疫之病。犹或可也。用于伤寒之症。不亦悖乎。深嗟今之治伤寒者。在一二日。不问属虚属实。便汗之。在三四日。不问在经在腑。便和之。在五六日。不问在表在里。便下之。投剂一瘥。幽泉沉冤矣。人之表里虚实不同。邪之传变异气各别。奈何拘于日数不审形证耶。且寒邪伤人。原无定体。

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而愈者。或不罢而留滞一经者。或间经而传者。或但传二三经而止者。或始终只在一经者。或越经而传者。或阳经一齐合病者。或阳经后先并病者。或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阴症者。或直中阴经而为真寒者。或伤生冷而为内伤寒者。必审脉验症。辨名定经。确然无疑。然后投剂。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者犹宜汗之。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者即当下之。若表里症俱见。或表里症俱无。此属半表半里。禁汗禁下禁吐。但当和之。若日久不愈。脉虚神困者盒饭补之。果能辨阴阳。审表里。

察虚实。譬之善射。莫不中的矣。

肾虚人易犯伤寒论

肾属寒水。主令在冬。故内经以为闭蛰封藏之本。以欲耗其精。则不能奉若天时。封藏固密。遂致太阳疏渗。寒邪易侵。若肾脏坚固。即使迫于寒灭受邪轻浅。治之即痊。肾脏虚衰。

略冒寒邪。便尔深重。医药难疗故曰。伤寒偏死肾虚人。良非虚语。

不服药为中医论

伤寒传变淆讹。症端错杂。且肃杀之气。最为毒烈医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汤剂。鲜不夭枉。致令愤激之说。以不服药为中医。岂其然哉。惟正气实而邪气轻者。或可俟其经尽而愈。若正气虚而邪气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涛。命在呼吸。不为援手。而听其自渡。恐全活者几希矣。

两感论

一曰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太阳)口干。烦满而渴。(少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阳明)腹满不欲食。(太阴)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少阳)囊缩而厥。(厥阴)病至六日。腑脏之气俱尽。营卫之气俱绝。则死矣。仲景既论两感为必死之症。而复日治有先后者。盖不忍坐视。而觊其万一之活也。如下利身痛。则先救里。不利身痛。则先救表。表症多者发表为急。里症多者。

攻里为先。东垣曰。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或生。用大羌活汤。十救一二。

时行疫症

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触冒之者。沿门遍户。长幼相似。此时行疫症也。春感寒邪。升麻葛根汤。夏感凉邪。调中汤。秋感热邪。苍术白虎汤。冬感温邪。葳蕤汤。表不愈者。芎苏散。里不愈者。调胃承气汤。或成大头瘟者。当辨其经。先于鼻额红肿。以致面目肿盛。阳明也。壮热气喘。口干咽痛。脉数而大。普济消毒饮。耳旁及头角红肿少阳也。往来寒热潮热。口苦咽干。目痛胁痛。小柴胡汤。加花粉芩翘。发于项上。及脑后项下。目后赤肿者。太阳也。荆芥败毒散。三阳俱受邪。普济消毒饮。不可峻攻。恐邪气内陷也。虚人兼扶正气。便结者微下之。

伤寒十六症

伤寒者。寒伤营血脉浮而紧。头痛发热。无汗恶寒。伤风者。风伤卫气。脉浮而缓。头痛发热。有汗恶风。伤寒见风者。既伤于寒。复感风邪。恶寒不躁。其脉浮缓。伤风见寒者。既伤于风。复感寒邪。恶风烦躁。其脉浮紧。(以上四症皆冬月即病者)温病者。冬受寒邪。交春乃发。发热头痛。不恶寒而渴。脉浮数。温疟者。冬受寒邪。复感春寒。脉阴阳俱盛。症寒热往来。风温者。冬受寒邪。复感春风。头痛身热。自汗身重。默默欲眠。语涩鼻鼾。四肢不收。尺寸俱浮。又发汗后。身犹灼热者。亦名风温。温疫者。冬受寒邪。复感春温时行之气。温毒者。冬受寒邪。春有非时之热。复感其邪。或有发 者。(以上五症冬伤于寒病发于春故皆有温之名也)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伤暑者。暑热为邪。自汗烦渴。身热脉虚。伤湿者。感受湿邪。身重而痛。自汗微热。两足逆冷。

四肢沉重。胸腹满闷。风湿者。既受湿气。复感风邪。肢体重痛。额汗脉浮。痉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面红目赤。口噤头摇。角弓反张。若先受风邪。复感于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风邪。复感于湿。恶风有汗为柔痉。仰面而卧。开口为阳。合面而卧。闭目为阴。

浮紧口渴属阳。沉细口和属阴。

类伤寒六症

一曰痰症。停痰留饮。自汗胸满。发寒热。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二曰食积。

胸腹满痛。头不痛。不恶寒。不浮紧。与伤寒异。四曰香港脚。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作痛便闭呕逆。但脚肿痛。或枯细。与伤寒异。五曰瘀血。跌触损伤。胸胁腹痛。手不可近。但头不痛。脉不浮紧。与伤寒异。六曰内痈。发热恶寒。胸痛而咳。浊唾腥臭。右寸数大。为肺痈。小腹重痛。便数如淋。皮肤甲错。腹皮肿急。脉滑而数。为肠痈。胃脘大痛。人迎脉盛。

胃脘痈也。但无头痛。项强。与伤寒异。

内伤外感辨

内伤外感。颇相疑混。误治必死。极当详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口。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乃恶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塞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

先轻而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

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若内外相兼而病者。尤当细辨。以内症多者。是内伤重于外感。补养为先。外症多者。是外感重于内伤。解散为急。此东垣未发之旨也。

治伤寒宜早

仲景曰。伤寒初起。实时求治。凡作汤药。不避晨夜。医之稍迟。病即传变。必难为力矣。凡作汗药。虽言一日三服。若病剧者。半日中可尽三服。一日一夜。当时时观之。如救焚拯溺。不容少怠。

视伤寒宜详

凡看伤寒。自顶至踵。最宜详察。一有不到。错误匪轻。仲景云。观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剂。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明堂阙庭。尽不见察。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嗟乎。业已称医。人之司命。孟浪至此。乌乎可哉。

辨成氏再传之讹

伤寒传经。自表入里。由浅渐深。故六经以次受之。六经传尽。无出而再传之理也。太阳为三阳。最在于外。阳明为二阳。在太阳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内。此三阳为表也。太阴为三阴。在少阳内。少阴为二阴。在太阴内。厥阴为一阴。在少阴内。此三阴为里也。皆由内以数至外。故一二三之次第如此。一二日始于太阳。二三日传于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五六日少阴。六七日厥阴。此论其常耳。若论其变。或间经。或越经。或始终一经。不可以次第拘。不可以日数限也。大抵传至厥阴。为传经已尽。不复再传矣。乃成氏云。六日厥阴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再自太阳。传至十二日。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其说谬矣。善哉马仲化曰。自太阳以至厥阴。犹人从户外。而升堂。而入室也。厥阴复出而传于太阳。奈有少阴太阴少阳阳明以隔之。岂有遽出而传太阳之理乎。仲景太阳篇云。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言始终只在太阳一经者也。故太阳篇曰。发于阳者七日愈。阳数七故也。若七日不愈。欲再传阳明矣。当针足阳明。迎而夺之也。试玩行其经尽。不曰传其经尽。则仲景之意。显然矣。成氏误认行其经尽为传遍六经。乃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耳。或问曰。霍乱篇云。十三日愈者。经尽故也。此非六日传遍六经。后六日再传经尽。十三日当愈者欤。仲景云。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当下之。此非十二日传尽。十三日不愈为过经者欤。答曰。经尽者行其经尽之谓也。如太阳受病于一日。至七日为行。太阳经尽之例推之。则诸经皆可屈指而期矣。阳明受病于二日。至八日自愈者。行阳明经尽也。少阳受病于三日。至九日自愈者。行少阳经尽也。四五六日至三阴经。次第至十二日愈者行厥阴经尽也。十三日大气皆去。精神爽慧之期。故曰。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过经之旨哉。详考仲景所谓过经。或言过太阳经成里症者。或泛言过经者。阳明篇曰。汗出谵语燥屎在胃此为风也。过经乃可下之。谓燥屎在胃而谵语。风邪在表而汗出。须过太阳经无表症。乃可下之。此言过太阳经成里症者也。果如成氏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

则燥屎在胃。必待十三日乃下乎。于此条则注曰。过太阳经无表症。乃可下之。则自相矛盾矣。霍乱篇曰。下利后当便 (音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泛言过经者也。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过经之旨哉。蕴要祖成氏之说。其过经不解例曰。经言十三日不解。谓之过经。仲景实无此语。误以成注为经矣。千古承讹后学聋瞽。故表而出之。

六经七日病愈论

六经以次受病。其愈皆以七日为期。王叔和曰。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小歇。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

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精神爽慧也。此论本于素问从来注疏。不能无误。请更疏之。不两感者。非表里双传也。更不传经者。邪在此经更不传彼经也。不加异气者。不复感寒。感风。

感温。感热。感湿。而变为他病也。如是则可以期六经病愈之日矣。太阳篇曰。发于阳者。

七日愈。以是计之。乃知六经之病。自一日受者。七日当衰。二日受者。八日当衰。故七日邪在太阳。不传阳明。更无变症。则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二日传阳明。更不传变。至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三日传少阳。更不传变。至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四日传太阴。

更不传变。至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五日传少阴。更不传变。至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六日传厥阴。至十二日。厥阴病衰。头痛少愈。大气皆去精神爽慧。明乎此。而上章成氏之误。不辨自见矣。

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

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医者但能诵之。欲条分缕析以实其数者。

未之前闻也。余考太阳上编六十六法。中篇五十六法。下编三十八法。阳明篇七十七法。少阳篇九法。太阴篇九法。少阴篇四十六法。厥阴篇五十四法。来病篇二十法。霍乱篇九法。阴阳易。瘥后劳复篇七法。又据旧本太阳中篇不可汗六法。移在条辨十五篇内。共得三百九十七法。太阳篇七十三方。阳明篇十方。少阳篇一方。太阴篇二方。少阴篇十四方。厥阴篇六方。霍乱篇三方。阴阳易。瘥复四方。共得一百一十三方。统而论之。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症学人先以方法熟习之。后以方法融会之。则方可以随时变。而不逾仲景之法。法可以随症立。而不外仲景之方。由是则超于方。亦方也。逸于法。亦法也。若拘拘于一定之轨则。而不思变通。不惟胶柱鼓瑟。抑且浩漫靡穷矣。

陶氏辨差认十六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神兽基因

    神兽基因

    基因实验区的试验品一号,愣头愣头的来到繁华都市,原本只想获取仙兽基因,却惨遭妖女纠缠……
  • 止在南墙

    止在南墙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白止说:”我从未想过以后陪我共度一生的人不是顾南墙,她只能是我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顾南墙说:”我不知道白止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进我的心的,或许是他帮我背黑锅的时候,也许是我生病他衣不解带照顾我的时候,也许更早。“腹黑小剧场:某天学校下课时,白止一如既往的去找顾南墙,有人调侃他:”如果以后你家小公主嫁人了新郎不是你,你怎么办?“说完抱臂等着看白止的笑话。白止一勾唇:”新郎不是我?她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就好。““······”你走,不想和你说话了t-t
  • 宁夏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工地建设

    宁夏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工地建设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不沿边,不靠海,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宁夏的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可以说,公路交通的发展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 黑色的妖精

    黑色的妖精

    不知经过多少年再次露出笑容,这次我要为自己而活,不再是受人摆布的傀儡,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
  • TFBOYS之我爱的那个她

    TFBOYS之我爱的那个她

    这本书讲述了TFBOYS与三位女生的相遇,相识,相爱……可是老天就是不如他们的愿,他们最终能成功吗?一起期待吧!
  • 香港之邪帝来袭

    香港之邪帝来袭

    香港七十年代,张国荣、梅艳芳、周润发刚刚出道。古惑仔横行之际,张世豪、陈浩南等人物叱诧风云之时,一位唯美的少年强势崛起。
  • 火影之武道巅峰

    火影之武道巅峰

    国术杀手遭受强敌伏杀,死于枪弹之下,意外之际竟然穿越到火影之中成为热血青春的少年李洛克,且看冷酷追求武道巅峰的国术高手如何在火影之中成就巅峰!三观绝对正若是喜欢请收藏!
  • 大唐神建筑师

    大唐神建筑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建房子,修修路,是为建筑师。治治国家,教教人,是为神建筑师。这是一个啥都懂那么点的小建筑师在大唐的发迹史。。。
  • 王者之下

    王者之下

    这里是王者的天下吗?或许是,横行于天下的组织,垂危的社稷。这里有专一的主角,还有多情的配角,阵法玩转千军,元素斩杀千人,御兽调动群狼。五个修行的法门,两个对立的组织,其中或许有阴谋,或许也只有酣畅淋漓的短兵相接。当初四帝征服了混沌的世界,现在却尽数败于他人之手。灭世的光芒在异界闪烁,他们的目的是让混沌卷土从来。混沌的终结,将有他来决定。他只希望做王者之下。
  • 竹马校草:说好陪我

    竹马校草:说好陪我

    青梅竹马,恩恩怨怨,纷纷扰扰。终于可以在一起。本以为可以修成正果,谁知父母恩怨,夏洛身负重任,又是一场生离死别王梦涵的泪水嘀嗒嘀嗒的往下流,湿润的眼睛显得更加好看,王梦涵捶打着夏洛的胸,吼出沙哑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不告诉我你就是昊昊”夏洛并没有阻止王梦涵,只是宠溺的看着泪流满面的王梦涵,温柔的说:“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遇见你”王梦涵听到这话,当场泪奔,也没有再捶打夏洛,只是静静的靠在夏洛的怀里,就这样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