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79700000005

第5章

经传之文亦往往有过其实者。《武成》之“血流漂杵”,《囗汉》之“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孟子固尝言之。至《宫》之“荆、舒是惩,莫我敢承”,不情之誉,更无论矣。战国之时,此风尤盛,若淳于髡、庄周、张仪、苏秦之属,虚词饰说,尺水丈波,盖有不可以胜言者。即孟子书中亦往往有之。若舜之“完廪,浚井”,“不告而娶”,伊尹之“五就汤,五就桀”,其言未必无因,然其初事断不如此,特传之者递加称述,欲极力形容,遂不觉其过当耳。又如文王不遑暇食,不敢盘于游田,而以为其囿方七十里,管叔监殷,乃武王使之,而属之周公,此或孟子不暇致辨,或记者失其词,均不可知,不得尽以为实事也。盖《孟子》七篇,皆门人所记,但追述孟子之意,而不必皆孟子当日之言;既流俗传为如此,遂率笔记为如此。正如蔡氏《书传》言《史记》称朱虎、熊、罴为伯益之佐,其实《史记》但称为益,从未称为伯益,蔡氏习於世俗所称,不觉其失,遂误以伯益入於《史记》文中耳。然则学者於古人之书,虽固经传之文,贤哲之语,犹当平心静气求其意旨所在,不得泥其词而害其意,况於杂家小说之言,安得遽信以为实哉!

传记不可合於经

传虽美,不可合於经,记虽美,不可齐於经,纯杂之辨然也。《曲台杂记》,战国、秦、汉诸儒之所著也,得圣人之意者固有之,而附会失实者正复不少。大小两戴迭加删削,然尚多未尽者。若《檀弓》、《文王世子》、《祭法》、《儒行》等篇,舛谬累累,固已不可为训。至《月令》乃阴阳家之说,《明堂位》乃诬圣人之言,而後人亦取而置诸其中,谓之《礼记》,此何以说焉!《周官》一书,尤为杂驳,盖当战国之时,周礼籍去之後,记所传闻而傅以己意者。乃郑康成亦信而注之,因而学者群焉奉之,与《古礼经》号为《三礼》。魏、晋以後,遂并列於学官。迨唐,复用之以分科取士,而後儒之浅说遂与《诗》、《书》并重。尤可异者,孔氏颖达作《正义》,竟以《戴记》备《五经》之数,而先儒所傅之《礼经》反不得与焉。由是,学者遂废《经》而崇《记》;以致周公之制,孔子之事,皆杂乱不可考。本末颠倒,於斯极矣!朱子之学最为精纯,乃亦以《大学》、《中庸》跻於《论》、《孟》,号为《四书》。其後学者亦遂以此二篇加於《诗》、《书》、《春秋》诸经之上。然则君子之於著述,其亦不可不慎也夫!

朱子之误

朱子《易本义》、《诗集传》,及《论语》、《孟子集注》,大抵多沿前人旧说。其偶有特见者,乃改用己说耳。何以言之?《孟子》“古公父”句,《赵注》以为太王之名;《朱注》亦云:“父,太王名也。”《大雅》“古公父”句,《毛传》以字与名两释之;《朱传》亦云:“父,太王名也;或曰字也。”是其沿用旧说,显然可见。《豳风鸱篇》,《传》采《伪孔传》之说,以“居东”为“东征”,遂以此诗为作於东征之後。及後与蔡九峰书,则又言其非是;以故蔡氏《书传》改用新说。然则朱子虽采旧说,初未尝执一成之见矣。今世之士,矜奇者多尊汉儒而攻朱子,而不知朱子之误沿於汉人者正不少也。拘谨者则又尊朱大过,动曰“朱子安得有误!”而不知朱子未尝自以为必无误也。即朱子所自为说,亦间有一二误者。卫文公以鲁僖二十五年卒,至二十六年甯庄子犹见於经,则武子固未尝逮事文公矣。而《论语宁武子章》注云,“武子在位,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误矣。盖人之精神心思止有此数,朱子仕为朝官,又教授诸弟子,固已罕有暇日,而所著书又不下数百馀卷,则其沿前人之误而未及正者,势也;一时偶未详考而致误者,亦势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惟其不执一成之见,乃朱子所以过人之处。学者不得因一二说之未当而轻议朱子,亦不必为朱子讳其误也。

世益晚则采择益杂(以下二章,泛论务博而不详考之失。)

大抵古人多贵精,後人多尚博;世益古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故孔子序《书》,断自唐、虞,而司马迁作《史记》乃始於黄帝。然犹删其不雅驯者。近世以来,所作《纲目前编》、《纲鉴捷录》等书,乃始於庖羲氏,或天皇氏,甚至有始於开之初盘古氏者,且并其不雅驯者而亦载之。故曰,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也。管仲子卒也,预知竖刁、易牙之乱政,而历诋鲍叔牙、宾须无之为人,孔子不知也,而宋苏洵知之,故孔子称管仲曰“如其仁,民到于今受其赐”,而苏氏责管仲之不能荐贤也。之礼,为祭其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之,左氏、公羊、梁三子者不知也,而唐赵匡知之,故《三传》皆以未三年而吉祭为讥,而赵氏独以为当於文王,不当於庄公也。汉李陵有《重答苏武书》,陵与武有相赠之诗,班婕妤有《团扇诗》,扬雄有《剧秦美新》之作,司马迁、班固不知也,而梁萧统知之,故《史记》、《汉书》不载其一字,而其诗文皆见於《昭明文选》中也。由是言之,後人之学远非古人之所可及:古人所见者经而已,其次乃有传记,且犹不敢深信,後人则自诸子百家,汉、唐小说,演义,传奇,无不览者。自《庄》、《列》、《管》、《韩》、《吕览》、《说苑》诸书出,而经之漏者多矣。自《三国》、《隋唐》、《东西汉》、《晋》演义,及传奇、小说出,而史之漏者亦多矣。无怪乎後人之著述之必欲求胜於古人也!近世小说有载孔子与采桑女联句诗者,云,“南枝窈窕北枝长,夫子行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谓七言诗始此,非《柏梁》也。夫《柏梁》之诗,识者已驳其伪,而今且更前於《柏梁》数百年,而始於春秋,嗟夫,嗟夫,彼古人者诚不料後人之学之博之至於如是也!

不考虚实而论得失

有二人皆患近视,而各矜其目力不相下。村中富人将以明日悬匾於门,乃约於次日同至其门,读匾上字以验之。然皆自恐弗见,甲先於暮夜使人刺得其字,乙并刺得其旁小字。暨至门,甲先以手指门上曰,“大字某某”。乙亦用手指门上曰,“小字某某”。甲不信乙之能见小字也,延主人出,指而问之曰:“所言字误否?”主人曰:“误则不误,但匾尚未悬,门上虚无物,不知两君所指者何也?”嗟乎,数尺之匾,有无不能知也,况於数分之字,安能知之!闻人言为云云而遂云云,乃其所以为大误也。《史记乐毅传》云:“毅留犭旬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唯独莒、即墨未服。”是毅自燕王归国以後,日攻齐城,积渐克之,五载之****下七十余城,唯此两城尚未下也。此本常事,无足异者。而夏侯太初乃谓毅下七十余城之後,辍兵五年不攻,欲以仁义服之:以此为毅之贤。苏子瞻则又谓毅不当以仁义服齐,辍兵五年不攻,以致前功尽弃:以此为毅之罪。至方正学则又以二子所论皆非是,毅初未尝欲以仁义服齐,乃下七十馀城之後,恃胜而骄,是以顿兵两城之下,五年而不拔耳。凡其所论,皆似有理,然而毅初无此事也!是何异门上并无一物,而指之曰“大字某某,小字某某”者哉!大抵文人学士多好议论古人得失,而不考其事之虚实。余独谓虚实明而後得失或可不爽。故今为《考信录》,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得失者次之,亦正本清源之意也。

读书者与考古界(此章自述作《考信录》之故。)

嗟夫!古今之读书者不乏人矣。其事帖括以求富贵者无论已。聪明之士,意气高迈,然亦率随时俗为转移:重词赋则五字诗成,数茎须断;贵宏博则雪儿银笔,悦服缔交。盖时之所尚,能之则可以见重於人,是以敝精劳神而不辞也。重实学者惟有宋诸儒,然多研究性理以为道学,求其考核古今者不能十之二三。降及有明,其学益杂,甚至立言必出入於禅门,架上必杂置以佛书,乃为高雅绝俗;至於唐、虞、三代、孔门之事,虽沿讹踵谬,无有笑其孤陋者。人之读书,为人而已,亦谁肯敝精劳神,穷年,为无用之学者!况论高人骇,语奇世怪,反以此招笑谤者有之矣,非天下之至愚,其孰肯为之!虽然,近世以来亦未尝无究心於古者也。吾尝观洪景卢所跋赵明诚《金石录》及黄长睿《东观馀论》,未尝不叹古人之学之博而用力之勤之百倍於我也。一盘盂之微,一杯勺之细,曰,此周也,此秦也,此汉也。亭之序,羲之之书,亦何关於人事之得失,而曰孰为真本,孰为赝本。若是乎精察而明辨也!独於古帝王圣贤之行事之关於世道人心者,乃反相与听之而不别其真赝,此何故哉?拾前人之遗,补前人之缺,则《考信录》一书其亦有不容尽废者与!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八门惊变

    八门惊变

    混沌初分,鸿蒙甫判之际,天地有一灵根。这灵根于西牛贺洲长大成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果熟,约一万年才能结出三十个果子。有缘者闻上一闻,可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年。这树被称为人参果树,果子称人参果,也叫草还丹。现代人杨子乐无意中吃了这颗人参果……他的人生会随之改变吗……都市爽文,减压排燥。勿喜勿喷
  • 慈庆宫词

    慈庆宫词

    【她是慈庆宫的太阳。】朕之长女周羲和,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女,正位东宫。【他是湖心的月光。】金陵风流最佳子,章台柳下一张琴。自是白衣卿相,惊鸿影来。儒林枝叶三春尽,又似文星还夜台。一生襟抱终难开。【她是他的殿下。】既然臣是殿下的太傅,势必将尽平生所学,教导殿下成为一代抚民敬天的明君。可作为殿下的叔叔,臣又希望殿下能像兄长所期望的那样,快乐而美满。【他是太阳不可触及的月光。】我是他们口中的羲和,也是爹爹和娘娘的庭月,为什么庭月不是太傅的庭月呢?庭月只是想……和小时候那样。梦醒时分,天崩地裂。一朝东宫废,庭月锁南台。十年囚禁,三千光阴。她终于踏血归来,他却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结。她曾于屠刀下拼命逃生,却为他再次举起屠刀。她曾拥有所有,也曾失去一切。她已经一无所有,没有什么还能让她退缩。父母戒心,兄弟反目,朝臣冷眼,宫人漠视……曾经太女威仪不再,且看她如何再转乾坤。
  • 冷爱公主VS风云四王子

    冷爱公主VS风云四王子

    自从他的妈妈抢走了她的爸爸,他成了她的非亲哥哥,她就开始了对他疯狂的报复。七岁的时候,她在他的冷饮里放了一把泻药,害得他差一点拉死。八岁的时候,她趁他不注意把他推进了游泳池,害的他差一点淹死。十岁的时候,她把他骗进了一间偏僻的小屋,关了整整三天,害的他差一点饿死……总而言之,小时候的他在她的手里,九死一生。直到十一岁的时候,她和她的妈妈去了另一个国家,离开了他……几年以后,在风云高中他们重逢时,他已经成了叱咤风云的风云王子,而她,只是一个小小的转校生……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她被他整的九死一生,苦不堪言……不过,最后谁输谁赢,不一定喔……
  • 告诉你一个哥伦布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4次率队西航,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由此,他也成为欧洲人经海路到达西半球的第一人。在西印度群岛上,他建立了殖民地,发现了金矿,并掳掠了印第安人。他的4次西航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欧洲大陆与美洲新大陆的联系,并为欧洲人大规模占领和开发西半球打下了基础。
  • 至那个曾经的你

    至那个曾经的你

    你不知道,当初跟你约定的时候,我放了什么样的心思进去;你不知道,我吃不了甜食却爱做了给你带去,关心你是一原因,还有一部分小小的心思;你不知道,我每一次都在在暗处观察你,目随你的身影……你不知道,那样傲娇的许念,其实喜欢白泽你.
  •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

    紧张、焦虑,这成为对当今中国人心理状态最贴切的描述。其实,中国人一直过度紧张,供奉中庸与和谐的中国人一直没能学会淡定平和《过度紧张》作者臧一民从国民性出发。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渊源,总结七种造成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基础。
  • 感悟父爱伟岸如山

    感悟父爱伟岸如山

    人生,路漫漫,悠远长。任何时候,心怀一份感悟,生命就多一份智慧和丰富。所谓思君不见,日怀念,在感悟中留存一份记忆,在思念中保有一份真诚,生命的意思也就在这里慢慢延续。本套丛书是心灵感悟之文章集大成,每篇都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 桑榆情缘

    桑榆情缘

    最近,县敬老院发生一件新鲜事儿,引起了我极大兴趣。说是住在敬老院里的一对儿八十多岁的老男老女喜结连理,并说是恋爱了七十多年后才走进婚姻殿堂。我虽然笔拙文陋,但他(她)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漫长的恋爱经历,使我为之动容与钦佩。促使我拿起笔把它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她)们苦苦追求人间真爱的悠悠情缘。为了更加详实的了解他(她)们漫长的恋爱经历,我多次到二老的故乡---鹊山南麓的小山村采访,也许我的泪腺浅薄,每次采访都会使我泪洒前襟。当我挑灯伏案时,他(她)们浪漫与心酸的情感经历,多次湿涩了我的双眼,使我无法写下去。
  • 欲望超能

    欲望超能

    起因2000年,守护龙神打碎了,他一直在守护的神器。一个被称作天格九命的玉杯子,在神器破碎的瞬间。一道奇光照亮了全世界,光芒之后,人们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
  • 永远未成年

    永远未成年

    十八岁生日那天,我宣布,我永远没有成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