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33500000047

第47章 淡淡地咀嚼人生的滋味(1)

王静怡小说集《忧伤》

人生或像幽邃的暗河,其表跌宕多姿,其里清浊混杂,其性喜怒无常,其味酸甜苦辣。然而,作家只取一瓢饮,即能酿出不同风格的制作,或如奶的醇美,或如酒的浓烈,或如茶的淡雅……

王静怡的小说,就好似一杯清茶。比较可乐之冲,比较咖啡之苦,比较“二锅头”之烈,比较“铁观音”之酽,惟见其淡耳。

然恰惟其淡,细细品咂之余,遂可觉出其韵之悠悠,其香之渺渺,其回味之绵长。

上述“引言”,是我在1999年度《21********之星丛书》评选中,从初审到编辑小说集《忧伤》,所获得的一种直觉的感性表达。

此前,我只读过王静怡的一篇《忧伤》。其中那一种淡淡的忧伤的调子和忧伤的美丽,以及柔婉绵密的叙述中所透出的不动声色的成熟老到,均给我留下了颇深印象。但也仅此而已,并未对王静怡这个名字加以特别的注意。朦胧印象是,文坛又出现了一个有品位的小说新人。

其实,说王静怡是小说新人尚可,说是文坛新人则证明了我的孤陋寡闻。我此番审读书稿方才得知,王静怡此前早已有了六年《湖南文学》主编的经历,足已称得上是一位年轻的资深编辑了。而她近年来涉足小说创作也出手不凡,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丈气很旺”。所作十余个中短篇,几乎篇篇不俗,多被《小说选刊》或《小说月报》或《中篇小说选刊》等重要选刊所选载。按常理说是颇有反响了,该在文坛闹出一点儿动静了,譬如召开一个研讨会,组织几篇评论文章,搅出一股“热”、刮起一阵“风”什么的也属正常。然而没有。她对此泰然处之,似乎是率性而作,任意而发,随人而选,仍然是淡淡地在文坛行走,淡出淡入。

王静怡这种淡泊名利与远离尘嚣的姿态,对当下文坛的浮华之风不啻一种温柔的“反动”,至少也显得不大合潮流。

尤其与那些一炮而红的所谓“新新人类”之新潮做派比较起来,颇显其老旧、其古典,甚或有点儿恍若隔世。显而易见,这种姿态背后的支撑,是与他人纷纷、纷纷他人迥然不同的文学观和人生观。而这种种不同,首先体现在王静怡小说的价值取向之中。

概略言之,王静怡的小说是边缘的——在形式上不“潮”也不“酷”,在内容上不重大也不主流,更不寻求故事的离奇和感官的刺激,因此,既没有评家笔下的“炒点”,更没有商家眼中的“卖点”。或者干脆说,作家选择的原本就不是那种一点就着的容易“火”起来的东西。

那么,王静怡小说究竟选择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又因为什么而屡屡被编辑家和选家所看好呢?

我在4月16日的初审意见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者能在浮华的当今社会中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以比较独特的角度和眼光观察与感受人生,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的人生体悟和细腻的人生感受。小说语言文雅而富诗意,足以营造富有艺术情调的氛围、刻画微妙的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世界。”

著名编辑家崔道怡先生则在随后的复审意见中,更以深湛的职业眼光精准地指出:

“与朱向前先生有同感,这位作者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灵、秀、雅。灵在对她所熟悉的生活——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与人际——有着静观默察又体贴入微的感受和领悟;秀在文笔具有成熟女性细致、细腻、柔和、柔婉的情调,并无曲折情节,只凭娓娓道来,却能形成一种氛围;雅就是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超凡脱俗诗意的气质,因而笔下文字能与有同样气质的读者沟通。”

毋庸置疑,崔道怡先生的判断是到位的、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我在这里还想特别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王静怡看取人生的平和心态,或如题所示:淡淡地咀嚼人生的滋味。

在我感觉,王静怡庶几进入了一种人淡如菊、我心悠然的境地,她以关爱人生、珍惜人生、善待人生、感激人生的悲悯情怀,默默地凝眸与反观人生的来路。——她深情地回视青年男女一段美好浪漫时光的流逝,目光里充满了忧郁、感伤、留连和赞叹(《忧伤》);她平静地审视中年夫妇之间微妙、敏感、复杂的情感演变,目光里有三分困惑和犹疑,更有七分善意和宽容(《反动》、《反动之后》、《静如人生》、《不呼吸的女人》);她惊喜地注视“女儿”拔节成长的声音和心迹,目光中流淌出呵护、爱怜、温馨的暖意和忧虑的问询(《伴你长大》)……淡淡地咀嚼,淡淡地回味,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美丽。

辉煌壮丽的人生固然令人喷喷称羡,悲苦惨烈的人生固然使人默然神伤,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更多的人生状态却是波澜不惊,平平静静,正所谓“平平淡淡总是真”。王静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以一颗平常心,从这平平淡淡之中发现了世俗生活里的情趣与诗意,照亮了人性中美好与善良的光辉,咀嚼出了人生的滋味,传达出了人生的真谛。

同时,我还认为,正因为有了一颗平常心,才保证了王静怡观察生活的目光的澄澈与透明,艺术感受力的敏锐与纯正,叙述语言的从容与干净。从而,使她的小说整个地具有了一种清茶的品格与气质:温馨、淡雅、清正、平和。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奇正相生、利害相随。譬如“清茶”,长于清淡,同时就不免短于浓烈;长于回味,同时就不免短于刺激。对于王静怡小说,亦可作如是观。——我在初审《忧伤》时就曾认为:“比较而言,编故事、写情节、驾驭较大的结构和场面,不是作者的强项。”而崔道怡先生于此一点亦有“同感”——“但又正因其雅,一般读者未必能够读得下去。而其内涵的社会意蕴也失之浅淡。同时,从艺术角度看,大众情怀不够,写得就沉闷了。”——“雅俗共赏”,一个传统的命题,在此又向王静恰发出了新的挑战。

依我看来,清茶就是清茶,它是雅人的雅好,换一角度说,也只有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慢慢领会它的妙处。王静怡小说的清茶品格,在我们编委会被一致认可,或许正因为编委会皆由中老年所组成也未一定。不过,我倒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都来读一读《忧伤》,也许能从中渐渐咀嚼出几分人生的真味。

就像遍尝了生猛海鲜、苦咖烈酒之后,换个口味,来品一品清新淡雅的清茶,说不定就会有一分意想不到的感受与收获呢。

是为序。

2000年6月20日凌晨

于京西黑白斋

载《文艺报》2000年8月18日

跋《红.黄.绿》

这是我的第一本批评集,它的顺利出产简直有点儿使我想象不到。

不仅是在我比较少年的时期,我总做着诗人或小说家的梦而从未想过要做批评家,就是在后来我比较青年的时候——在我先后写过六年诗歌和两年散文和三年小说并且都呈江河日下之势,经常千回百转地想“没有这个金刚钻,就别揽这个瓷器活,写报道和材料不也算是文字工作者嘛”的时候,也还是没有想到过竟可以希望去做一个批评家。

这个时候,差不多到了1985年的夏天,我已经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听了一年课。

这个时候,我三十又一岁,“而立”而未立,按说在文学上很难再有什么指望了。我常常把这种不健康的情绪流露给同宿舍的一位小说家朋友,他总是嘿嘿笑着说我“佯作悲壮”(我恐怕我愁眉苦脸的习惯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我究竟是什么时候立志并且竟做起批评来了,在我今天想起来,也还是很含糊的一件事。

大概是1984年的深秋吧,文艺理论老师听了我在系讨论会上的一个发言后说,你把它写出来吧,这就是论文。一句话刺激我临时研究开了论文的体例与作法,累得好几次深更半夜爬起来做夜餐,也还是不怎么得要领。但毕竟懵懵懂懂地写起来了。白天听课,晚上精神头还倍儿足,实话说,有点上瘾。等发现写了近两万字,这才急忙打住。那些不知怎么制造出来的“理论”,当时就把我吓得比较严重。不料想文艺理论老师和徐怀中主任看了后,都认为我的“论文”写得很有点“那个”,便推荐出去。再后来,便在《文学评论》等刊发表了。——这就是我的第一篇论文:《小说“写意”初探》。

我的第二篇论文是《中国军人的民族魂和军事文学的中国化》(由于观点重复,未收),虽然发表于1986年1月的《文艺报》,可写作却也是头年夏天的事。我还清晰地记得是徐怀中主任亲自给我打的电话,说是《文艺报》的约稿。他平缓的语调中似有一种悠远的期冀。我不能不努力。就是说,这一篇也是被逼出来的。

就因此,有了同学起哄,“老兄是块评论材料,干吧,干吧”什么的。我都权当耳旁风,仍然一天到晚“悲壮”着脸。我干脆彻底认为我与批评家无缘,是因为我比谁都清楚我的懒毛病——不分季节不论早晚,只要一拿起理论书来就自然犯困。

当然,这时候我之所以并没有自觉地弄起批评来,还一个原因是确实缺乏批评的欲望与冲动。我依旧甘于寂寞心平气和地侧身于文学系,在鱼龙混杂的文学小河中随波逐流,等待着柳暗花明或者是山穷水尽的那一天。

说话间,到了1985年秋天,我读到莫言继“红萝卜”之后的一批新作,很感动,很受刺激,很想说点什么。而这时尽管文学界关于莫言口口相传的议论不少,但诉诸文字的批评依然罕见。终于有一天,我走到隔壁对伏在案子上的那个平阔的后脑勺说:“莫言,我要研究你。”他转过身来小小地吃了一惊之后,便愉快地把一摞包括处女作在内的作品资料端给了我。这下我真干了,赤膊上阵,不懂“方法”,也没有“尺度”,凭一点儿感觉,靠一点儿印象,兴趣所致,信马由缰。这后果便是有了一小批数万字的长长短短的四不像评论。这就是集子中关于莫言的篇什了。

事后不少同学说我选择莫言作为第一个批评对象真是具有英明远见。因为随着莫言声誉鹊起,我在批评界也渐为人知——我不否认这样一种事实。但我并不认为我当初就具备如此实用主义的战略目光。我只是在感到一种表达的欲望的同时,也感觉到面对这样的作家和作品而不发一言,不是批评者的麻木,便是批评者的失职。我感谢莫言,主要是他诱发我真正迈出了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第一步。

真正将我在批评的路上推得更远的,是文学系毕业后,徐怀中主任决定我留系任教,使我开始进人一个较好的批评环境,有可能断断续续地写出一篇篇批评文字。其中有关军旅文学的部分综合又略加筛选的结局,便是有了这本小册子。

现在怀中老师又拨冗为其作序,我对他充满感激之情。

然而,就在我走上这条路之后也一直是步履蹒跚,这跟我没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严格的批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主观上我想补课,但客观上已很困难了。我只有走自己的路。正宗的批评家一般都依托理论和作品两本大书,而我缺少一本理论书,就只好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本“书”——作家和他们运动着的创作实践。好在我曾侧身于他们之间至今也没有完全脱离,比较能体味他们的创作甘苦,从中提得不少文章题目。我把自己好有一比:既在水中游一游,又到岸上看一看,有了下水的经验,再到岸上来观望、比较别人的泳姿,发一点儿议论,可能就不至于太空洞。我重视活泼泼湿漉漉的“下水感”,并力所能及地争取多“下水”。当然,这样上蹿下跳,精力才力都必有不逮,所发议论零零散散,有欠科学与严谨势所难免,离开系统与全面就一定更加遥远了。

不过我这人还有自知之明,既无大才情,也就无大希冀,因而也就少有大失望。从不作攀登泰山之顶的向往,只顾挪动双脚不停地去走,偶尔回首,发现竟又进了一程,便也得些意外的小欢悦、小慰藉。我不能对贝利的“最好的球永远是下一个”的豪语发生共鸣,是我常常不知道我的下一个球在哪里。我每做完一篇文章就惶惶然,有一种开口后的空虚感和没文章可做的担心。所以,逮住一个题目就不肯轻易放过,总要把它反复地咂摸透。有时一个观点从萌发到酝酿成熟得经过数月乃至半年一载,而且不想出几个“点子”决不动笔。除了内容外,还好讲求一点破题与收尾之类,所用词汇也力避重复,一句话里最好能读出点“语调”或“词气”才能安心。这样就做得很苦也很慢。

并且我还有一个后来养成的坏毛病——或许是好习惯也未一定,那就是我好惊惊咋咋,每读到一篇好文章便自叹不如,便垂头丧气,便罢笔乃至撕稿。这种常常袭来的危机感,使自己难得有沾沾自喜的机会,也因此,可能会把一些本来肤浅的看法千方百计弄得更深一点儿。至于慢,自然是更慢了。

但我情愿少说也要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尽量说得好一点儿。

又因此,难免要推诿一些同仁好友的信任,这在我是万分抱歉而又没法子可想的事。——我也曾想到过快马加鞭,但以我的才力,文章一定会更加“漏汤”,也就更加讨人嫌了。我自己喝酒就有一个体会:宁可喝一杯“四特”,也不灌一肚啤酒。

然而,在我真正想说的话里面,一味捧场的内容又并不多,这大概是由我眼高手低的坏脾气所造成——其实“眼”也未必真正高,只不过自以为在坚持所谓的艺术良心罢了。这样容易开罪人是一定的,但也是没有法子可想的事。而且我还想,在现今热热闹闹的军旅文坛上,时不时给泼点冷水,说不定正是一种小小的补充。

我的追求,一是说真话,二是认真说。永远努力做好笔下这一篇。

同类推荐
  • 遇见最美的唐诗

    遇见最美的唐诗

    《遇见最美的唐诗》作者因着对古诗词的无限热爱,对古人的无限敬佩之情,将诗人写诗时的处境及心路历程一一道来,让每首诗都呈现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得到美的体验。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哈罗德·品特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了品特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他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基于此认识,本专著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普希金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普希金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为套。
  • 沈从文散文

    沈从文散文

    他只有高小文化,却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同样,他的散文创造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书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热门推荐
  • 假如还有来生

    假如还有来生

    在中国战争年间,小刘娜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大家可能认为她的一生一定是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的。不!不是的,她的一生受尽了苦难。在小时候,川剧团的苦练是她非常吃不消;而初中时的学习又让她吃不消;长大兄弟姐妹及自己的生活让她吃不消;匆忙嫁人了,婆媳关系又让她吃不消;孩子长大了,都出息了,她与丈夫的病又让她吃不消了。她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旧社会的黑暗无比以及中国旧社会人民的极端行为,让人的泪不自觉地流下来。这小说是真实的,完全是真实的哦。
  • 天降狐妖

    天降狐妖

    一朝穿越成了一只小狐狸,认清状态的某狐狸只想好好活着,所以某狐狸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过着每一天,谁知却爱上了一条蛇王。却不想有些事接踵而来,爱情是真是假?亲情是诚是虚?某狐狸到底能不能够一一解决呢?到底能不能照她想的好好活着呢?看某狐狸是如何逆袭的吧!
  • 醉梦今生

    醉梦今生

    竟然下雪了,是冬负了雪,还是雪背叛了冬,你本该是冬的伴侣,却跑来做春天的情人
  • 皇上,你太坑爹了

    皇上,你太坑爹了

    天热得吓人,那太阳公公持着自己的热量是免费的,总是一到六七月份便出来夺命,在晒着它那些该死要命的光和热,势要把人晒脱几层皮不可。刘妙音上完一节音乐课,那喉咙都像要让火烧着了一般,她现在只想赶紧的喝水,还大特喝的,实在太让人蛋疼了,还有老师上课不让学生喝水的道理!这便是她那对她严格得要死的老妈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上第一宠:毒夫狂妻

    史上第一宠:毒夫狂妻

    她,慕容将军之孙女—慕容盈,传言花痴草包,恶毒跋扈,无人敢娶。她,现代军事国际佣兵女王,穿越成慕容盈。刚穿越,便因为前身爬床,被谪仙权相扔出了大门。还没消化穿越的事实,便被一纸诏书流放边境,路上更是被各种追杀。这穿越的日子没法过了,靠,非逼着姑奶奶反击,从此她杀伐斗强,样样在行,佛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她不会的。他,江灵城江家少主,妖娆魅色,泣血倾城,却冷心冷情,一颦一笑勾人心魂,然为她一生无悔。她曾为他,抛却所有,争风吃醋,闹的将军府一门倾倒。旧爱追杀,生死不休。她从杀戮中崛起,入了江家江绯军,这一世的杀戮和决绝,惊天动地。当烟火灭时,人们才懂,那个让人心疼的女子最后为了江家少主,一世倾城。
  • 历代小品

    历代小品

    小品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明清更为盛行。
  • 网游之星辰将军

    网游之星辰将军

    “世界末日”之后的一千年,《众神》游戏降世,因任务失败而退役的龙组少年,超越世界极限的神秘功法,充满奇异的游戏世界,各色各样的性格美女,尽在《网游之星辰将军》没有最YY,只有更YY,提前声明,主角很强大,很强大,非人类般的强大。。。。(不喜误入)而且主角刚开始就和他的“亲”姐姐玩起了暧昧,恩,不喜误入写书只为娱乐(有可能就挣点外快),新人新书,恭请各位大神多多指教,喜欢的就留下点东西,认为平平常常的就加个点击,不喜欢的可以走开,不要留下一些不堪入目的痕迹。提意见可以,胡乱骂人的走开,谢谢合作
  • 小小代者:捡个身份混六界

    小小代者:捡个身份混六界

    六界中六族皆知,六界之外有一族混迹六界,生无来处,死无去所。专吸天地之灵气,乱阴阳之秩序,毁八方之安宁。然,这一族却只在六界之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名号——代者。六界之中,神仙人魔妖鬼,随便拎个出来,要身份有身份!男公女母或奴或主,美丑老幼高矮胖瘦,满满都是啊天了噜!代者呢?一没脸!二没皮!三没身体!四没生老病死!吼~好嘛!闭上眼,深呼吸!没身份咱就捡身份,要什么身份捡什么身份!神魔妖鬼仙人?等着!
  • 废才奋起录

    废才奋起录

    瀚宇宙,无限苍穹,在这无边无际的空间中,有多少生命在跳动着?曾经有多少生命在跳动着?又将会有多少生命在跳动着?每一段文明的兴起,都象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的一次飞跃,都象征着无数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努力地迸发出短暂而耀眼的光芒。相反,每一段文明的衰亡,都反映出人类自私,虚伪,贪婪和懦弱的天性,都反映出历史的车轮会无情地碾碎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
  • 朱元璋御制文集

    朱元璋御制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