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36800000050

第50章 智者的误区(2)

若论及《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因为它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作品,故须分而述之。以文而论,后人多有赞誉。“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气”(清·李兆洛《骈体文锄);“真古今第一情种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蒙,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渊明)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山水清幽,名流雅集,写高旷之怀,吐金石之声……故文中说生死之痛,说今与昔同感,后之与今同悲,总是写乐之极致耳”(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笔情绝俗,高出选体”(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后人的这些评述,精当得体,笔者毋须赘言。尤为值得一说的是,在我有限的藏书中,各种古文选本,大约不下百十种吧,凡体例稍备者,均有《兰亭集序》选列其间。我相信选家的眼光,此亦足证斯文之被后世所推崇。相反,我查遍所存古籍,除找到一些《金谷诗序》的只言片语之外,竟没法找到该文(哪怕只是一篇)完整的踪迹。

对比之下,其文为后人所忘弃之事实,岂非显而易见么?至于《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更非三言两语所能备述,它是王羲之逸兴遄飞、把酒临风,以行书新体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浑然天成,“如有神助”。王羲之去世多年之后,前面提到过的那位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为《兰亭》墨宝所痴迷,朝思暮想,遍寻国中历数年而终于觅得真迹。据说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前夕,特遗诏将《兰亭》孤本作为珍贵的陪葬品葬入昭陵,故《兰亭》真迹从此失传。世间所存《兰亭》拓本或摹本,遂成为稀世珍宝,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其艺术价值,享誉千载,在书法界自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集序》从文章到书法,堪称“双绝”,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闪烁着辉耀古今的熠熠光芒。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王羲之与石崇二人,无论其道德人品、学术成就、口碑影响,相距何啻霄壤!而将《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稍加比较,亦知其艺术水准的高低、优劣。换言之,王羲之以其文章与书法的显赫成就,足以留芳千古;而石崇则因其劣迹昭彰,只能遗臭万年。王羲之可以称得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石崇只能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如斯而已。

当然,以上的结论乃是今人之说。今人陋闻浅学如我者,略加考稽对比,对王、石二人便能得出如此迥然有别的评价。然而问题不在今人而在古人,主要在王羲之自已,是羲之先生听别人将《金谷》与《兰亭》、甚至将他本人与石崇相提并论,而“甚有欣色”。其实这四个字仅改一字,变成“甚有嗔色”也就行了,也就符合我们今天的评价和结论了。然则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欣”、“嗔”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这只能说明王羲之本人确曾走进了一个误区——认识的误区,比附与企羡的误区,而且其“误”差之大,谬以远也。这就很值得我们深长思之了。此事发生在王羲之这样的名人、智者身上,虽年代久远,仍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和遗憾。诚然,我们不能像责骂今人那样去苛责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而应当本着既不妄诬古人、也不“为尊者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这一“憾事”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尽可能公允准确地解开“智者的误区”这一谜团。

王羲之生长的年代,是西晋与东晋的变乱交替之际。动摇了西晋根基并促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司马氏皇室宗亲争权夺位长达数年的“八王之乱”。前面提到的曾支持孙秀诛杀石崇的赵王司马伦,便是为祸最烈的“八王”之一。他发动政变,成功后自为相国,继而又人宫称帚。他诛杀异已,屠戮无辜,在内乱中残忍至极。史传评他“无学,不知书”,“素庸下,无智策,复受制于(孙)秀”,“秀亦以狡黠小才,贪淫昧利。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著名的“狗尾续貂”的典故,便说的是司马伦称帝时以貂尾作官员的冠饰,由于任官过滥,冗员充斥,貂尾不够故用狗尾冒充。足见时人对他的鄙夷。后司马伦被惠帝赐死,孙秀亦被斩首。此二人在西晋末年、东晋初年,名声很臭,成为当时舆论最为抨击、朝野最为痛恨的对象。因此,被他们诛杀的石崇反而受到同情,尤其是闹得沸沸扬扬、被世人目为“殉节”的绿珠之死,以及石崇的母、兄、妻、子十五人无辜株连被杀,更不乏同情之人。石崇虽暴虐成性,然比起司马伦的挑起战乱、杀人如麻,便成了“小巫见大巫”——大坏蛋杀坏蛋,似乎小坏蛋就不再是坏蛋而变成了“好蛋”——当时这种集中抨击“之乱”的一边倒的舆论,或许会左右王羲之的观感,以至忽略了石崇的劣迹,将石崇错当成“前代名人”而不辨其真伪。

再看石崇。依《晋书》所评,一方面说他“性乖寡悔”(性情乖僻任性,行事很少后悔),一方面又说他“学乃多闻”(好学而博闻强记);一方面贬他“任侠无行检”(任勇行侠,品行极不检点),一方面又褒他“颖悟有才气”(生性聪颖,颇有才华)。很有点“一分为二”的意味。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此人属“有才无德”者流。也就是说石崇虽为富不仁品行不端,但并非不学无术的草包。而对于他的奢侈****,《晋书》评:“帝风流靡,崇心载驰”,这是说,晋代从皇帝起风气就陷于淫乐奢靡,石崇在这种环境下内心也就愈加恣意放纵;把奢靡之风的起因,推到皇帝身上,上梁不正下梁歪嘛,诚然不无道理,但也隐含着为石崇辩解、开脱的意思。

《晋书》成书于距王羲之约三百年之后,对石崇尚有如此偏袒之说,可以想见在王羲之那个年代,评价人物有失偏颇,是非善恶有所混淆的情况,可说是较为常见的。王羲之与石崇,相隔不过几十年间,年代近了,缺少历史感与距离感,难以用“时间差”加以检验与比较,往往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在四世纪初年的东晋农耕时代,囿于交通、信息,或耽于观念、识见,尤其是在“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频繁地“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年代,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对于同一人物,便很难臧否一致,亦很难“舆论一律”——不像今天之对于“当代石崇”即贪官污吏者流,报纸一张,(劣迹)传遍八方;新闻一播,(臭名)响遍全国”——何况对德与才,对贫与富,对节俭与奢靡,古人之识,未必完全等同于今人之见。石崇富甲一方,也算个“人物”,时人以其小才而掩其大德之不足,以其巨富而讳其不仁之劣迹,故能使其名噪一时,为当时尚玄空谈之士所津津乐道,以至让王羲之这样的智者也陷入了认识的误区。岂止王羲之,甚至更晚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在其名篇《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仍以“罚依金谷酒数”作为结尾之句,其所引用的,也还是石崇宴客于金谷园,诗不成罚酒三杯的典故。这说明“金谷诗会”在晋代以降还是有较大影响的,王羲之为之“倾倒”也就是情理中事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谷诗序》与《兰亭集序》在形式上、表象上颇多相似或相近之处——都是名流雅集,都是饮酒赋诗,都是清谈说玄,都有诗集传世,都由名人作序……等等。上述种种,都容易使王羲之在听人“相提并论”时,不自觉地走入闻之而“甚有欣色”的误区。

如上所述,王羲之陷进企羡的误区,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客观原因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忽略他陷入误区的主观因素。即便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一失也终归是失呀!从主观上讲,王羲之究竟失在何处?失之察(不能详察事物的端倪),失之瞽(像盲人一样失去识别能力),失之偏颇(认识的片面性),失之趋时(对时尚、风气的认同与趋附)——也许都是中肯的批评。依愚见,关键还在趋时,因为趋时,方有失之察、失之瞽、失之偏颇之弊。王羲之出身名门,从小在官宦人家长大。王氏家族居住的乌衣巷,是晋代著名的仕宦贵族区。唐朝诗人刘禹锡咏史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提到的王(导)、谢(安),前者官至司徒(宰相),系羲之的族伯,后者官至尚书仆射,乃羲之的忘年至交。羲之的岳父郗鉴又是当朝太尉。王羲之周围的朋友,殷浩、庾亮、孙绰,以及支道林、李充、许询等,要么是朝廷重臣,要么是时贤名流。这样的士大夫贵族圈子及其代表人物,实际上左右着当时的社会时尚与风气——或由他们造势发韧而为起始,或由他们呼风唤雨而成气候。比如清谈说玄,即名士们聚在一起,以老庄哲学为主要内容,探玄究微,辨名析理,这在当时就很盛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由于汉末政治黑暗,残酷迫害那些讥评时政的士人,“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1井)。

王羲之是谈玄清议的积极参与者,兰亭之会其实就是一次名士雅集的谈玄盛会;很自然地,前人的谈玄集会“金谷诗会”便成了与之对应、与之媲美的“盛事”了。再比如崇奢夸富,这是西晋以来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畸型现象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当时的豪绅贵族拼命敛财,争相竞侈,“崇、恺斗富”不过是其中的显例。士大夫中的一部分人亦艳羡富商巨贾,追求及时行乐,而社会风气则以“笑贫不笑娼”,谀富崇奢为荣。在这种风气之下,石崇们便成为排行榜上赫赫有名的巨富明星,成为世人心目中艳羡倾慕的对象。对于此等风尚,长期濡染在贵族氛围里的王羲之自然难以免俗,尤其在生活圈子较为狭小、视听较为壅闭的情况下,对时人传为“美谈”的石崇之富未加深究而反以为荣耀、气派,甚至把石崇错当成了不起的“名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谓趋时,也即指此。不过王羲之的趋时远不止此,还涉及当时风尚的其它方面。比如东晋时的隐逸之风,即因政治动荡官场险恶,士人多隐逸以避其乱。羲之早年曾“屡诏不仕”,后来又称病辞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还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隐而不仕直至终老,其可谓隐逸派中之坚定者也。再比如服食丹药,即服食一种名为“五石散”的带有毒性的药物,此乃晋人风习中最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的一种怪癖,一旦上瘾,无异于慢性自杀,却莫名其妙地成为风行于上流社会的时尚标志。羲之·“与道士许迈共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晋史·王羲之传》),以至于自感“吾服食久,犹为劣劣”(王羲之《杂帖》),明知“劣劣”(情况不妙)犹不能自拔,堪称至死不渝之“服丹”顽固派也。羲之的趋时随俗,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早年,即传为美谈的“炙牛心”轶事。他十三岁时,跟着叔父去拜见时任荆州刺史的周颉,周颉对这位翩翩少年的言行举止颇为留意。当时上层社会流行一种风俗,宴客时很看重烤牛心这道菜,主人将这道名菜先给谁吃,谁就会名重一时。周颉破例地将烤牛心先切给王羲之吃,顿时举座皆惊,众人击节称赏,·羲之便从此名扬江南。如此贵族化的风俗,实在奇哉怪也;而少年王羲之不仅见怪不怪,而且衷心认同,深以为荣。由此足见其趋时从俗之始自早年而由来已久也。

趋时,实际上就是一种赶时髦,一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人家都说石崇是上一代人中富甲天下的风云人物,都说他的金谷诗会是名流聚会的风雅之事,不仅名气很大,而且影响深远,大家都这么说嘛;所以,拿他和我王右军相类比,有何不可呢?我又怎么能不倍感荣耀,为之欣喜呢?这也许就是王羲之当年的逻辑,是趋时而失之偏颇的必然结果。按通常说法,此谓之历史的局限性,或日时代的局限性。看来在学术上被尊为“圣人”的王羲之,亦很难脱离此一藩篱,“跳”出这一局限的巢窠。

其实趋时本身就是一种古今概莫能外的“时弊”。古人执迷如此,那么今人又表现如何呢?出现在现当代的一些“儒林”怪事,比如傍大款、写大款、吹大款的谀富之风,比如为私利所驱、由“高价”锁定的“有偿新闻”,比如迎合低级趣味的“地摊文学”,比如专事搜奇猎艳的“隐私文学”,比如追风赶浪的应景之作,比如吹“星”捧“月”的无聊文字……如此等等,不亦而足,难道仅用“趋时”一语就能一言以蔽之么?应当说,现当代的某些文人,其“明火执仗”贪图功利的趋时、攀附,比之当年王羲之不明就里、不由自主而入误区,走得更远,陷得更深;其滑稽荒唐之程度,亦令古人望其项背而自愧弗如。

王羲之当年在《兰亭集序》中就曾慨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真是不幸而言中。由是观之,我们剖析王羲之的“智者的误区”,说到底,还是为了今人“鉴古”之需,从牛引出必要的教训来。

我们诚然不必为尊者讳,讳言王羲之这位“智者”的失误,苟同他自比石崇的失当之说;而右军先生若是九泉有知,当会感谢我们,在举证史实的基础上,廓清了由他本人“制造”的历史的误区,将他与石崇其人泾渭分明地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澄清是非的前提下,让“今人”们引以为戒,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因追风赶浪、趋时附势而混淆了人品、文品的优劣与高下,以至盲目企羡、胡乱攀附而失掉了本色文人的自信与尊严。那么,我们就可能避免再度陷入王羲之式的“智者的误区”,避免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的那种弊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类推荐
  •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一书涉猎美食、散文、游记、小品文等。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或随笔皆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人生的起承转合都在文字中透着禅意。文字的脉络充实着真、善、美的人性的光泽,浸透着女性的柔美与理性。
  • 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丛书)

    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丛书)

    本书系“敦煌文化”丛书之一。选评了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与丝绸之路选。本书内容丰富,史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使读者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敦煌的文化,敦煌的历史,让敦煌文化古为今用,进一步发展填补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本书将为读者撩开古老敦煌的神秘面纱。书中的知识、理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书值得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 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

    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

    作品让人感动和觉得温暖的是其中的亲情和信义。在当今一切都可以商品化而且大多已经商品化的社会中,这种亲情和信义代表着生活的另一面,代表着人类的本真理想,或许它正是作者有意凸显出来要让读者领会的抵御商品化潮流侵蚀所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之所在。选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都是按照形式精致和内容丰富的标准精选出来的,或主题新颖,或意蕴动人,或构思精巧,或文字颇有余味。不少作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至少是在一些方面有独到之处的。
  • 弘一法师全集04文艺·诗歌

    弘一法师全集04文艺·诗歌

    一个孤独却能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一位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都感动的宗师。
  • 当代文坛点将录(三)

    当代文坛点将录(三)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独剑守关

    独剑守关

    灵宝交鸣直至天地崩裂我有什么?法术纵横如圣灵逞威我怎么办?仙魔飞舞世人哀嚎我在那里?我手中还有剑!一人一剑!我在这里,剑在这里谁也别想越过!
  • 华公子传

    华公子传

    时众仙陨落,末法来临。龙兴一子名华,其人闻道而有志于仙途,随后半年即成仙道,六年而入玄妙之境,几为仙界千年来最有望于得太上者。然天有不测风云,其人方入玄妙数月,便失其修为,一身玄法旦夕之间竟消弭无踪。但是,对于华公子而言修士什么的不过是职业中的一种而已,既然被炒了那就跳槽换个工作就完了。正好华公子发现最近魔法行业挺热门的,于是便转身投入了魔法师们的伟大行业中去了,于是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天才修士,多了一位天才魔法师。貌似应该是这样的展开,不过华公子的仙途还并没有就此完结。
  • 绝品秘术师

    绝品秘术师

    如果执着只是徒然,谁又会用尽一生的力气,去靠近一个人,只为守候一份触不到的爱恋??如果千年的执念放下,是不是我们都可以平静安然地度过余生,不会再有眼泪倾洒,不会再被情深灼伤??迷雾重重的前世今生,谁替了谁的存在,谁又成了谁的执念。?那年,神树开花,树下,她爱上了他?千年后,桃花蓁蓁,落英缤纷下,他寻到了她。?是情深,还是缘浅。历经千年的爱恋,难道终是抵不过天命?一情劫,一生劫。?
  • 快穿,女神打造计划

    快穿,女神打造计划

    知秋是一个‘胜’斗士,某天去楼下打酱油时被自己给绊死了...然而……“少女,你想重生吗?你想拥有倾世的容貌,傲人的身材,高人一等的身份和各种美男环绕吗?”作为一个屌丝,知秋心动了。“ok,恭喜你成为被系统绑定的第..*·&#..位少女。“话说,她好像还没有答应呀喂。在第几个那里乱码是几个意思??这是一个屌丝女一路各种伪装、掉下限、逗逼地收男银,最后蜕变成一个真正的‘女神’(大雾)的故事~
  • 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本书故事感人,可读性和启发性强;本书智慧含量高,独特性和实用性大。深入分析当前形势,透析个人的失败案例,演绎成功人士的卓越智慧,使大家分享到最具前沿的危机策略,掌握危机公关技能和实战策略,在危局中寻求突破,逆市飞扬,使你在困境中走得更远!
  • 圣僧,少主好绝色

    圣僧,少主好绝色

    金莲九瓣,一瓣一生;异世将起,妖邪将出;绝色圣僧,落魄少主;九世诀别,可否终成。
  • 世外星空

    世外星空

    星河幕天,血战长空,唯有心中不屈之信念。献出...汝之头,成我英雄之名!清清爱人,热血兄弟,不破环宇何以称雄。冲出...万古界,写我星墓之铭!领千军,破万酋,战舰横空,剑指群皇。称臣!...或者死!待战戈归田时,还宇宙一个世外星空!本书QQ群号:539849867
  • 云飞爱晓茜

    云飞爱晓茜

    这不是一部小说,只因为我知道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我想她能知道云飞是那样的爱她,写好我们的故事只为了她一个人能看到就够了。我想她能看到我写给她的故事,她会明白我有多爱她。所以想请起点帮我传递这份爱。我不会还有什么途径能突然看到这些,只要是小说她就会很容易找到。
  • 品三国狼图腾全集

    品三国狼图腾全集

    一部《三国》所以耐人细读,主要因潜藏各种狼智慧与规则,既可知当时风云场面,也可知人与人的狼王角力。总之,胜负之道尽在这部名著中。《三国》不是一口气读完即能知其深意的书,需要慢慢读,慢慢品,才能琢磨出其中的狼智慧与规则。本书结合正史中的一些论点,揭开笼罩在演义迷雾之下的“英雄之狼”的真相,使那些被冤枉的英雄之狼也有“咸鱼翻身”的一天。本书探讨三国中众多事件的真真假假,让你以全新的观点来看三国的风流人物,了解真正的历史。
  • 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