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风雨,医院在曲折中前进,个人在工作中成长。王建的才干和品德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同。除了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外,2000年被文山县医院和文山县卫生局评为先进个人,2003年当选为文山县政协常委。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白衣战士之歌》。2011年6月21日王建已被任命为文山市人民医院院长)
第二十五节 优秀医务管理者陆兴发
陆兴发同志1978年12月参加工作后,曾参加过“自卫还击”作战支前工作,后任广南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医师,1990年赴华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深造,1993年12月任广南县医院业务副院长,1995年5月参加文山州院长管理培训班,1998年12月调到文山县医院工作,先后在急诊科、麻醉科任医师,后任医务科科长,2006年12月至今任文山县医院业务副院长。
陆兴发虽然做的是技术业务工作,但由于他多年勤学苦练,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医务管理经验,掌握了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具有处理医务纠纷和事故的能力,为医务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9年9月陆兴发调到文山县医院医务科后,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存在问题,根据当时医疗管理状况,将1990年以来医务科的零乱文件,分类整理并逐年立卷归档,使之便于保管使用,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他还针对存在问题,建立健全《文山县人民医院医疗(技)管理方案》,狠抓医疗文书,完善临床教学和科研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和人才培训机制,注重医疗安全。根据院、科二级管理机制,制订医疗质量考核目标责任并加以落实。从而保证了医院基础质量、诊断质量和治疗质量等各项医疗业务指标稳步提高。2002年国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由陆兴发主持制订了县医院《医疗纠纷防范预案》和《医疗事故处理预案》。这些预案的出台,对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双方利益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医务科工作和担任副院长以来,陆兴发曾主持处理过多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每次处理前,他都深入科室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力争做到缓解医患矛盾,既符合法律程序,又维护了医患双方利益。尤其是2004年1月22日对柳井乡杨XX、2007年2月18日对马塘镇余XX这两件医患纠纷案中,正值春节大年初一,陆兴发正在家中休息,接到医院通知后,不顾个人休息,立即赶来医院现场,深入科室进行调查了解,对患者家属进行耐心细致解答,有效地缓解了医患矛盾,妥善地处理了问题。在“非典”和禽流感的防治“战争”中,陆兴发主持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订防范预案,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坚持一年多时间每天“疫情零报告”。
无论在什么岗位,陆兴发都兢兢业业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受到本单位职工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年度履职考核都是优秀,2005年被文山州人民政府授予“十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文山州和文山县两级政府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文山县人民医院授予“优秀管理者”称号。
陆兴发除了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不断总结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上来。他撰写的论文有几篇发表在重要医学刊物上。其中,《******致支气管痉挛报告》一文,于1993年8月在华北地区第四届麻醉学术会上进行交流并刊入会议论文集。《阑尾手术硬膜外麻醉效果分析》一文,于1999年7月在第二届全国基层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交流,并刊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21卷第79期。《坐直位下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的临床观察》一文,刊登在2003年出版的《中华实用医学理论与实践》第10卷。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白衣战士之歌》)
第二十六节 一包碎布的故事
文山县医院内二科护士长李廷玉,至今还收藏着一包碎布,舍不得把它制成拖把用,为什么?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
1996年,李廷玉在县医院急诊科任护士长时,4月的一天,科内挤满患流行性感冒正在输液的患者。她发现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孤身在留观室输液。没有人陪伴,更没有人去探望、照料。于是,她多了一个心眼,给予她比较多的关照。后来在交谈中知道,老大妈姓徐,76岁,中年丧子,两年前老伴又抛她而去。只身一人,体弱多病,情绪忧郁,又无钱住院作系统的检查治疗,只好到门诊进行断断续续的治疗,心理状态极差。得知老人的这些情况后,李廷玉便产生了尽力帮助她的念头。
在老人留观期间,李廷玉总是想方设法关心她,照顾她。除了精心为老人治疗护理外,还针对老人心情不佳的状况,尽量抽时间坐在老人病床前,和她倾心交谈,去安抚老人那颗孤寂的心,让她感受到人间的亲情与温暖。
精心的治疗,心灵的沟通,渐渐地老人的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情绪好多了,过去那张忧郁的脸逐渐出现了笑容,对今后的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李廷玉对老人的这一心理护理带来的效应让她暗暗感到欣慰,她觉得自己为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职责的事。有好长一段时间老人没有用药治疗了。突然有一天上午9时许,李廷玉正在忙碌时,老人来到了医院,找到了李廷玉,二话没说,硬把一袋东西往李廷玉手里塞,要她一定收下。李廷玉反复解释、推辞、劝说,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普通人的良心和一个护士的职责应该做的。劝说中,李廷玉又忙着其他的工作去了。
两个多小时后下班了,李廷玉脱下白大挂,刚走到医院大门口,见到老人竟然还站在门口等她。一见到李廷玉,老人双眼泪水夺眶而出:“护士长,请你一定把这包东西收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无儿无女,就当你是我的女儿吧!这是服装厂师傅裁剪下的一些碎布,给你做拖把用;另外这两瓶罐头是去年春节政府慰问的,就给我那小外孙吧。”当李廷玉接过那些零星碎布和两瓶已经发黄、用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罐头时,她心里的滋味难以名状。它虽然不值几个钱,老人甚至不知道罐头早已过了保质期。
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李廷玉曾无数次谢绝了病人对自己的“感谢”,但这次她破例地接受了这一“礼物”。因为她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位老人赤诚的心。10多年过去了,她还把这包碎布当作珍贵礼物收藏着。
像徐老大妈这样与李廷玉结下亲密无间关系的病人,还有很多。现在经常有人给李廷玉打电话,咨询有关保健知识,邀请她到家里坐。
李廷玉不仅热爱护理工作,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上来。工作二十多年来,她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州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如;1997年撰写《39例利多卡因临床运用的观察及护理》在文山州护理学会年会上交流。《健康教育在脑血管意外病人整体护理中运用》2001年刊登于《亚洲护理学杂志》并应邀在大会上交流。《浅谈血液透视室的管理及病员监护》2002年被《中华全科医学》录用。《改变晨会交接班形式提高护理质量》2002年被《中华临床医学研究》录用。《一组群体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体会》被中华医学会录用,刊登于《全国护理学术论文专辑》等等。
李廷玉1982年参加工作,1986年至今先后在文山县医院内儿科、急诊科、干部科、内二科任护士长。无论在哪一个科,她对病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工作认真负责,善于钻研业务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县医院护理学科的带头人。为此曾多次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1984年在州卫生部门组织的“文山城区护理知识理论竞赛”中获第一名。1987年7月参加“文山县护理知识竞赛”中获第一名。1997年参加文山州医学会举办的“护理知识竞赛”中获三等奖。1998年参加文山县举办的“护士日记”有奖征文中获三等奖。1986、1987、1989年三次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心灵美护士”。1988年、2005年两次被文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1990两次被县委、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多次被文山县卫生局、文山县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模范职工”、“十佳护士”等称号。2006年被文山州委、州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选为政协文山州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本人所在的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护理优胜科室”等。
多年来,李廷玉虽然获得很多荣誉,但她平淡如水,对人十分谦逊,和同志关系十分融洽,不眼高手低,不心浮气躁,一如继往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本文与孙邦兴同志合写,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白衣战士之歌》。李廷玉2011年7月1日已被任命为文山市人民医院护理副院长)
第二十七节 这位彝族青年为何热泪盈眶
1994年7月20日,在文山县医院五官科医护办公室,一位身体健壮的彝族青年,激动得热泪盈眶,用不熟练的汉话说:“感谢医生医治好我的双眼……”。他为什么这么激动?
这位年轻人名叫周志林,是文山县红甸乡小耳朵村人。5年前,他左眼不明原因看不见东西;近一年来,他右眼也渐渐地不明原因看不见东西。这对年轻的周志林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想来想去,周志林带着试一试的心理,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文山县人民医院就诊。
县医院五官科医生李云荣收到病人后,通过细致检查,诊断为白内障。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但病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要完全支付各种住院费用确有困难。李医生并未因此而拒病人于门外,而是收下病人,接着第二天就为病人施行了手术。
五官科的所有医护人员,对于手术后的周志林,也不因他家庭贫困而另眼相看,仍象亲人一样精心治疗和耐心护理。为保证他和家人住院期间的生活、保证病人治疗的需要,五官科医护人员想尽办法,减轻他的负担,为他免去部分手术费。
五官科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周志林的心田,使即将康复出院的他禁不住流下感激的泪水。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白衣战士之歌》)
第二十八节 救治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重病人
1994年6月17日下午,文山县水电局56岁的职工杨乾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继而昏倒在地,不省人事。5分钟、10分钟过去了,有许多人从老人身边走过,但他们视而不见。这时,路经此地的文山县医院医生李祖汉发现了倒在地上的杨乾明。凭着职业的习惯,李祖汉医生毫不犹豫地将病人抱到附近诊所进行抢救。
当时病人的情况十分危急: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处于休克状态。在诊所采取紧急措施后,杨乾明的病情稍有缓解,但仍未脱离危险。李祖汉医生当机立断作出决定:马上送医院抢救!紧接着,他打电话告知文山县医院。
17时40分,文山县医院办公室接到紧急呼救电话,正在吃饭的后勤值班人员陈佐祥二话没说,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马上组织以代永富医生带队的救护人员。5分钟后,担架、出诊箱、急救药品已备好,医院救护车拉响警报载着救护人员向急救地点疾驰。17时50分,病人被接到文山县人民医院。
杨乾明抬进医院外科后,外科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护士迅速供给病人氧气,挂上输液瓶。医生马上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经化验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通过紧急处理,杨乾明病情明显好转,呼吸平稳,休克状态消除。当天晚上,闻讯赶来医院的杨乾明的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千谢万谢。
在病人住院期间,外科医护人员以优质的服务态度,赢得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杨乾明在给医院的感谢信中写道:“到你院外科住院象在自己的家一样,医务人员对待病人象对待自己的的亲人。”
7月4日,病愈出院的杨乾明在妻子的陪同下,特制写有“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一面锦旗,来到外科医护办公室。面对挽救他生命的李祖汉和外科医护人员,动情地说:“感谢你们,救死扶伤的白衣使者,你们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原载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白衣战士之歌》)
第二十九节 为了挽救一位生命垂危的苗族妇女
1994年春,文山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挽救了一位贫困交加、生命垂危的病人,受到病人家属及社会的好评。
当年2月26日,文山县医院接到外县一个乡卫生院的电话,说有一个进行人流术后的病人,感觉腹部疼痛难忍,使用各种止痛办法及抗消炎药物均无效果,呈现严重休克状态,请求文山县医院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