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民日报:我的终身伴侣
我把人民日报作为终身伴侣,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1950年1月7日云南省文山县城解放后,我才开始看到人民日报。当年我才14岁,如今我已72岁。58年来,人民日报一直陪伴着我,以后它还将继续陪伴着我。
58年来,人民日报给予我的,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说得清楚的。人民日报内容十分丰富,把它比作“百科全书”恰如其分。经常看人民日报,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国内各种大事、要事、新事,知道社会各界生动活泼的各项活动,知道各行各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生动事迹,知道市场各种行情和信息。半个多世纪阅读人民日报,使我深深体会到:人民日报是政策法律的讲解员,政治思想的指导员,理论学习的辅导员,时事形势的报道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不请自到的护理员,免收费用的信息员,传播文明的宣传员。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少年人会健康成长,青年人会朝气蓬勃,中年人会成熟干练,老年人会越活越愉快。人民日报曾刊登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作品,使人看了受益终身。如1963年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中许多格言式的话令人终身难忘,尤其是这段话一直教育着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几十年来,雷锋的这段话一直照耀着我前进的方向。例如,离休以后,我曾为“文山老边纵联谊会”100多位老同志义务主编回忆录《永生难忘的艰险岁月》等5本书约100万字;主动帮助远在新疆卡尔墩监狱不相识的两位失足青年戴罪立功,使他们能提前释放回归社会,等等。从雷锋精神和学习雷锋中,使我深深认识到:权力可以使人服从,财富可以使人羡慕,惟有优良品德才能令人钦佩。一个人不一定要有很大权力,但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值此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人民日报越办越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原载人民网2008年5月26日)
第二节 看《天网》有感
你是一艘轮船,满载着读者走向法制知识的海洋;你是一架天平,称量着社会生活的真假美丑。
(原载《天网》1996年第2期“一句话征文”栏目)
看《短小说》有感
虽然《短小说》月刊已经出版多期,但我今年才接触到它。因为从今年起,这里报刊亭开始有零售的《短小说》,在文山州和文山县的图书馆里也见到《短小说》了,看它的人还真不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在逐步扩大影响,走向全国。我看了今年1—3期,觉得它有几个特点:
一是所发作品作者所在地域比较广泛。以第三期为例,作者就有江苏、河南、黑龙江等十三个省市。一个地级城市能办出有这样广泛影响的刊物确实不容易。
二是所选的名家作品只占一定比例,无名作者也占相当数量。这对保证作品质量有很大关系。因为有的作品虽然不是名家所作,但作者生活积累较多,作品倒比较耐读。
三是刊物用“短小说”作为刊名,与其所刊载的内容相符合。既有小小说,也有很短的短篇小说。这是无形中倡导把小说写得短些再短些。现在有的刊物,标明是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但实际刊登两个千字以上的短篇小说占一定比例,使人感到名不符实。
(原载《短小说》2004年第7期并在网上传播)
第三节 近30年的深厚友情
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74岁高龄的离休干部。《青年科学》创办不久,1981年我就在图书馆见到这本杂志,以后我订阅了它。我虽年事已高,还经常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图书馆借阅它。我还意外地得到过它给予的奖励呢。
1987年《青年科学》举行有奖阅读竞赛,我和妻子赵家玲共同参加了这项活动。评奖揭晓,我们荣获二等奖(奖状写赵家玲的名字)。奖品是对外贸易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文艺描写辞典》。本书由王守勋主编,著名作家叶永烈写序。它对我写作帮助很大,至今我还常常翻阅它。
顾名思义,《青年科学》是专门办给青年人看的,为什么74岁高龄的我还看?因为它是“科学”,而科学是没有国界,也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地区、职业的。我是个作家,经常写作,更需要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我还觉得老年人经常接触青年人和新事物、新科学,会焕发青春和想象力,触发创作灵感,有利于创作。
30年,《青年科学》从一个幼年的孩子走向成熟的青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初创时期的《青年科学》,是一本不大引人注目的小32开本,如今它已变成大姑娘式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16开本了。我所以一直喜欢它,当然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内容。我认为现在的《青年科学》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文章短小精悍。只要只分钟就可以看完一篇,没有空话、废话、套话、坏话。二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好看易懂。三是栏目众多,供你选择阅读。有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科学发明、科学见证、科学故事、科学信息、科学构想、科学热点、科学趣味、科学知识、科学画廊、科学课堂、科学论点等等。四是体裁众多,犹如一座小花园,容纳各种花卉,是香花,不是草,更没有掺杂毒草。五是在题材选择和思想内容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实际。
在《青年科学》创刊30年之际,祝愿《青年科学》越办越好!致一个老年读者的敬礼!...
(原载《青年科学》2010年6月号并在网上传播)
第四节 《中篇小说选刊》我的亲密朋友
我今年74岁,是个文学爱好者。1990年因病提前离休后,时间较充裕,主要用于学习和写作。1993年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97年参加云南省作家协会,2008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中篇小说选刊》创刊不久,我就认识她了。1982年春,我到昆明开会,在昆明街头一家报刊亭见到《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1期(总第4期),翻开目录一看,见有蒋子龙、张抗抗、古华等7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便毫不犹豫地把她请回家来拜读。此后多年都不断和她见面交谈。
作品读得多了,有的作品读了还想说一说感受,便写了一些短评。2004年《中篇小说选刊》第2期增刊第一次刊登我的短评《描写心理活动的佳作——看<;小温的雨天>;有感》。2005年,《中篇小说选刊》正式聘请我为评刊员,赠送我每期刊物,要求评刊员每年至少写4篇“读者点评”。本来,评刊员的条件要求年龄在18-65岁之间,我已经超过这个年龄段,编辑部仍然聘请我,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决心争取超额完成编辑部交给的任务。
根据编辑部对评刊员的要求,从2005年初至2010年9月中旬,我共向《中篇小说选刊》撰写“评刊简报”37期约3万字。内容是对每期刊物一些作品的点评和本地读者订阅刊物的情况。《中篇小说选刊》偶尔也选登我写的短评。到2009年底,共刊登8篇。此外,我对《中篇小说选刊》刊登的作品的评论,还被其它刊物选用过。如我写的评论《<;玻璃时代>;:一幅生动的买官卖官图》、《范思哲:一个新的文学形象》、《想象力比技巧更重要》均被《北京文学》刊用。
任《中篇小说选刊》评刊员,使我有一种责任感,阅读刊物时,特别注意琢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不断提高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不断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和评论能力。同时还促使我注意与本地图书馆和邮政局的联系,以便了解到读者订阅刊物的情况。做这些事情,都需要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使我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真是一举多得!
谢谢您,《中篇小说选刊》,我的亲密朋友!
(原载《中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6期并在网上传播)
第五节 与《智慧女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是个74岁的高龄老人,喜欢浏览各种报刊,除了自己订阅十来种报刊外,还常常跑图书馆看书看报。
最近,在云南省文山县图书馆,我看到了今年第一期《莫愁·智慧女性》,便借回家阅读。看了其中几篇文章后,觉得获益匪浅。如《诺贝尔新女王:绝不粉饰阴郁的生活》,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位在生活中百折不挠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事,还看到了2009年诺贝尔奖女性群像。再如《打不完的电话卡》,让我看到了一对贫寒夫妻的恩爱,也看到了作者对贫困者的帮助和爱心。再如《比尔·盖茨为何聘家庭妇女做秘书》,我看到了盖茨的智慧和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看到了这位秘书的非凡之处。
祝《智慧女性》越办越好。
(原载《莫愁.智慧女性》2010年4月上半月并在网上传播)
《求稿》和《特别征稿》说明了什么
今年第4期《绝妙小小说》,既有《求稿》,又有《特别征稿》。《特别征稿》中,还注明要500字以内的以悲剧结局的****作品。它不仅说明编辑需要些什么稿件,更说明编辑办刊精益求精的理念。
众所周知,类似《绝妙小小说》这样的品牌刊物,每天都会收到众多的原创稿件和推荐稿件,为什么还要特别求稿、征稿?因为编者要依靠读者办刊,更要有自己的打算和意图。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创建品牌的重要举措。真是用心良苦呀!
(原载《绝妙小小说》2010年第10期并在网上传播)
《云南老年报》,我的良师益友
《云南老年报》创刊不久我就订阅。离休20年来,每年我都订阅10来种报刊,从未间断过的便是《云南老年报》。她是我的益友和老师,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云南老年报》是我的益友。她让我及时知道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奇事;掌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规定;学习科普、保健知识;了解老年娱乐文化动向。她有时是时事政策的讲解员,有时是理论学习的辅导员,有时是医务员,文娱生活的宣传员,就像一部小百科全书,小心的呵护着我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