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时代的脊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不推崇自己的英雄。我们这一代人是伴着英雄的名字在耳边回荡长大的。但是,如今有些人却在那儿质疑英雄:黄继光身受重伤还能跃起堵敌人枪眼?张思德真是烧炭窑洞垮塌压死的吗?孔繁森为什么两次被“下派”到西藏?芦振龙尚未转正一个人办刑事案件合规吗?真正的英雄是经得起质疑并且不朽的!
薄·搏·博
失晨之鸡,思补更鸣
——曹操
作为全军最年轻的副教授,董世清凭借顽强精神支撑和个人追求获得了成功。然而在第一次“出国潮”中他就去了美国,在一所实验室给一台湾教授当助手。不久,他妻子和女儿也去了美国。这留给我们很多深思:董世清拒绝了总部、学院首长甚至老父母的挽留,毅然离开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难道说他不爱国、不爱党、不爱父母吗?是什么力量让他的理想、追求一夜嬗变?美国巨大的吸引力来自何处?中国留不住人才的根源在哪里?!
一
面对着闪光灯、录音机,一向善于言谈的董世清突然变成了一个大姑娘,态度腼腆,口齿拙钝,那双水灵灵大眼珠子不时看着脚尖,又下意识地移向胸前那两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军功章上。
这两年,荣誉像个吉祥的鸟儿,总是栖息在35岁的他的头上。
他被提前晋升了一级工资;
他被提拔为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自动化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10月,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晋升为副教授;
他被树为全军后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军精神文明标兵,受到******、******、******、洪学智等党政军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面对着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一切,这个高高的青年军人眼圈潮湿了。透过迷蒙的泪帘,透过闪光灯,透过鲜花和麦克风,他看到了那条已成为历史的自己用血和汗水开拓出来的路……
二
还没到盛夏,山城就特别地热。
太阳天天烤着大地。小草畏缩地卷起了叶片,路边的蜀葵收起了笑颜。天上没有一片云,空间没有一丝风,蒸笼般的世界里,蝉儿蹲在高高的树枝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更增加了几分燥热。
董世清在校园的小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心烦死了。猛然,他拾起一块石子使劲掷向鸣叫的蝉,愤愤地说:“我叫你嚷嚷!”
他真想跑到大坪电影院看电影。不过,有什么看头呢,翻来覆去的都是“谢谢妈”“春来茶馆”!
吃晚饭时,一个知己的同学透给他一个信息:学院要把他留下当教师。
“当教师?”犹若五雷轰顶,董世清双眼瞪得大大的,望着他。
“对,到发供电教研室。”
“我不信。”
“真的。”
“谁告诉你的?”
“这你就不要追问了。”那人诡秘地一笑。
这个消息灵通人士,同学两年半来,董世清还从没有从他口里听说过不会成为事实的消息。但唯有此次,董世清但愿这人说的是假的,因为他不愿意留校啊。他明白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
1970年,只上过高中一年级的董世清穿上了绿军装,离开东海之滨的福建琅岐岛,走进了群山丛中的空军工程兵某团,当了一名战士。他吃苦耐劳,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不到两年,这个渔民的儿子,就被推荐到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
两江怀抱的山城早就使他神往。早在孩提时,那红岩村、渣滓洞,那南泉的飞瀑、缙云的古树,就多次拨动过他的思绪。而今,近在咫尺,他却不敢轻举妄动。他知道自己的底子,只有花更多的力气,才能赶上教学进度,赶上高三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
两年半的时间匆匆而过。要说其他诸如《建筑学》《结构力学》等课,还可勉强登台应付,可是发供电,这却是一个烧红的炭丸,不好拿啊!
满打满算,电的知识,才学过刚好60个学时,也就是说,才刚刚入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这样上台,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是良心不安,怕遭学员反对。
不,还是回到培育了自己两年的山沟去。
他甩开大步,要去找教导员。
快走拢教导员的家门,他却没有劲了。就凭这个小道消息去找教导员,他会一句话把自己顶回去。分配方案没有公布,怎能道听途说?你董世清算老几,会让你留校?班上能人多着呢。说不定教导员会骂自己是神经病,是想留校而采取的欲擒故纵之法。
他双颊发烫,匆匆回到了宿舍。
5天后,分配方案宣布了,果然被那同学“不幸而言中”。董世清真后悔那天晚上优柔寡断,没有再走几步去敲教导员的家门,现在一切都晚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啊!
董世清眉头紧皱,闷闷不乐的神情被发供电教研室张主任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这天晚上,他找到董世清,轻声问:“小董,是不是对到发供电有想法?”
“嗯。”董世清点了点头。
“你……”主任探询的目光罩在他脸上。
“我基础差,干不了。”董世清鼓起勇气把心中的话全倒了出来,“主任,我们学院是******命名的重点工科大学,专家教授云集,藏龙卧虎,和他们相比,我算什么?他们是高山峻岭,是大江大海,我呢,只是一粒沙子,一滴水珠,能在课堂上、在校园里立住足吗?”
“小董啊,一个人能否成才,不完全在于学历高低、牌子硬不硬,更重要的在于能否正确地看待自己,奋发学习。”张主任停了一下,冷峻的目光扫了一下窗外的屋舍、树木及操场,“在哪里都可以实实在在干一辈子的。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够你走的。我送你三个字。”
“三个字?”董世清惶然地看着他。
张主任拿起写字台上的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了“薄,搏,博”三个大字,递给董世清说:“基础差,底子薄,是吗?这不要紧,只要你敢于拼搏,就能学到渊博的知识,胜任工作,做出成绩。”
月牙儿西斜,银光投进窗棂。董世清还未入眠。爱迪生、狄慈根、高尔基、华罗庚……一个个中外古今自学成才的大师们在他眼前浮现。爱迪生似乎站在云端对他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
“搏,搏……爱迪生……”董世清脸挂微笑,进入了梦乡。
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在等着他。
三
“小王,喂!”小杨朝小王递了个眼色,下巴朝快步疾走的董世清翘了一下。
“这军二哥还真有恒心哩。”小王说。
“要是我们是书摊摊呀,不晓得要收他好多钱。”
“这是重庆科技情报所图书室,不是书摊摊,二辈子也别想收钱。”不知什么时候站过来的小闵一本正经地说,“姑娘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为知识分子们、书虫们服务吧。”
这里是中国科技情报所的分所,以其储书的丰富和情报信息之广博而著称于山城,吸引着许多知识分子。它地处市中心区七星岗附近,远离后勤工程学院,去一次要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一段路,爬坡上坎,往返要一个多小时。但它却犹若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住了董世清。
自从他设计了自己未来攀登的目标后,就矢志不渝地前进着,就像赴西天取经的唐僧,寻找绿洲的骆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领导派董世清到重庆大学进修,他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还刷新了重大进修生选学旁听的最高纪录——9门。他以年轻人的方刚血气,以渴求知识的火样激情,勇于负重,乐于加压。每天,来回奔波于各个教室,听完这门课,赶紧去听另一门课。当喧嚣的山城变得一片寂静、人们进入甜蜜的梦乡以后,董世清仍在灯下整理笔记。问题、疑难……不弄懂不过夜,这是他的习惯。
54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董世清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体重减轻了6公斤。毕业时,他获得了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的好成绩。
书到用时方恨少。董世清那恰如海绵的大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不够用。一有空,他就带着干粮早出晚归,到重庆科技情报所来吸取知识的养料。
这里午休时要关门,他只好出来,坐在外面的石条上追忆,整理笔记。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凉开水;累了,闭上眼,打个盹。下午一开门,他总是第一个进去,坐在那个老位置上。
天长日久,他这种精神感动了小王、小杨、小闵等工作人员,他们那一向挑剔的目光也变得柔和了。小杨说:“董老师,看你天天这样跑,我们挺过意不去。干脆,对你开绿灯吧。”
“开绿灯?”董世清张着惊疑的双眼。
她放低声音:“我们把你要的书借给你,带回家去看,你准时拿来归还就行了。”
董世清真想就地给这3个青年磕一个响头,激动得声音打颤:“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开了绿灯后,实在不能“破例”让他借回的书籍,3个年轻人就以自己的名义借出来再转借给董世清。
他不是孤独的跋涉者。他有同胞的相助,有亲人的支持。短短的时间里,他自学了《工程数学》《离散数学》《运筹学》《数据库》等20多门专业课程,请教了100多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摘记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掌握了研教专业的知识、自动控制和微机的技能。
四
赵新民风尘仆仆地从成都进修回到重庆,回到自己的家,东西还没搁好,就看见香肠还整齐地挂在墙壁上,上面起了一层厚厚的霉霜。鸡蛋呢,也静静地躺在碗柜里,一闻,全都臭啦。
一个月了,它咋不臭!
70年代末,我军储备庞大的各类战略物资仓库仍采用手搬肩扛的“人海战术”,信息不灵,管理落后,每月一次的报表成了指挥机关决策的唯一依据,效率低,准确性差。历史的时针快跳动到80年代了,我军野战仓库这种原始落后的管理方法与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相距却那么遥远。
“用第一代国产微机作为我军后勤仓库搞自动化管理和控制的现代化工具,跟上现代化战争的步伐。”董世清找到系主任,谈了自己的想法。
要把国产第一代微机运用于仓库管理,解决外部储存器和打印设备是个关键,是一块硬骨头。没有金刚钻,能揽这细瓷活?系主任关切地看着他,问:“你行吗?”
“我行!”声音不高,却咬钢嚼铁。
主任望着自己熟悉的这位年轻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董世清是自己力主留校的,当初,他看中了他的钻研精神和实际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董世清利用业余时间为院内外不少人修理好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也真怪,在专门修理店修不好的,经他一拨弄就好了。时间之神速,态度之诚恳,堪称到了家,而且分文不取。所以,找他“学雷锋”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直到毕业留校,新旧顾客仍然不断。
这位年轻人身上有一股闯劲、韧劲,这不正是一位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吗?
主任迎着董世清恳切而坚定的目光,还说什么呢?他信赖地点了点头,相信小董不会使自己失望。
可是,要闯出一条新路子,谈何容易!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半导体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发展。25年以后,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它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自动化、信息化的时代。可是,在中国,人们对这位“宠儿”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有的感到新鲜,有的对它的功能表示怀疑。一句话,对这一片蓬蒿丛生、亟待开发应用的“处女地”普遍持徘徊、观望态度。
董世清决心攻关,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山城的8月,太阳像一头硕大无比、精力旺盛的公牛,肆无忌惮地向这两江环抱的半岛施展着它的淫威。风,卷着热浪;空气,仿佛被点燃了似的。人们被太阳过于慷慨释放的能量煎熬着。
实验室内,由于没装空调,温度计上猩红色的指标柱停留在45℃的刻线一动也不动。董世清泡在里面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渐渐地,丰润的脸颊变得蜡黄而塌陷,眼珠密布血丝,眼眶发黑,好几回差点晕过去。看着丈夫羸弱的样子,在重庆市党校当哲学教员的爱人小赵真不忍心离开他。他正需要自己啊。自从结婚以来,赵新民除了自己工作外,不但承担了全部家务事,而且还成了丈夫的生活秘书,做早饭,送午饭……有时还帮他查资料,编程序。
这天中午。小赵按时将午饭送到实验室,说:“世清,趁热快吃。”
董世清端起饭,自言自语:“明天就没人给我送饭啰。”
“有。明天我照样给你送饭。”小赵一本正经地说。
“为什么?”
“我决定放弃这次到成都进修的机会。”
“放弃?新民哪,我知道你这是为了我。最近我是忙一点,可没啥。我又不是3岁小孩,难道连几顿饭都不会做?能去进修多不容易呀,别尽惦着我了,你放心去吧。”
他终于说服了她。
也许世界上所有女人都具有啰嗦的秉性吧。她虽然对丈夫每天买什么菜、做什么饭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布置,可仍放心不下,又专门买了好些鸡蛋、香肠放在厨房显眼的地方,临走时嘱咐了又嘱咐,才放心地登上去蓉城的列车。
而今,香肠霉了,鸡蛋坏了,她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世清,你……你是怎么过的?”
“我?挺好的。”
“挺好的?你看看这些香肠、鸡蛋!”
董世清在生活上近乎愚钝。他根本没想过香肠、鸡蛋夏天放久了会坏,一心只想着他的程序、试验,经常是用面包、方便面对付咕咕叫的肚子。他头也不抬地说:“怎么?坏啦?好哇,臭鸡蛋正好养花呢。”
“你……”妻子快要急出泪了,“工作要干好,可身体还要不要?你不关心自己,我还关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