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邪异邪。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名。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200条锦囊妙计(成功金版)
本书通过深刻的管理理念结合全球最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新一代总经理们如何汲取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结晶出新的成果,打理好自己的公司与企业。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庞瑞垠同志撰写的《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一书,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