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30400000018

第18章

菩萨品

此品次第者。上有十三或十五问。是问佛事。佛答已竟。从此品去有十九问。问菩萨事。佛皆答之。诸师或言。此品答十二至十七问。今明答十二问。诸问不可备题。从初为名故言菩萨。释菩萨义略有四重。一三藏菩萨。从见释迦佛三事供养名初发心。三阿僧祇百劫。修相名为中心。坐菩提树名为后心。二通菩萨。从初虚信诸法幻化未沾理水名干慧地。理水沾神伏断见思名为中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余有残习微烟薄障是名后心。三别菩萨。从十信三十心是初心。十地是中心。等觉是后心。此三菩萨摄法不尽。退不摄一切众生。进不摄佛根性人。四圆菩萨。初谓理性菩萨。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菩萨始自理性通诸众生终于妙觉。皆名菩萨。所以迦叶问云。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者。故知不问前三菩萨。正问于圆。就圆菩萨不问五位。正问理性。故从所问得名正。是理性菩萨标品。就如来答中正答理性。是未发心称为菩萨。而此理性为因。涅槃教光为缘从谤而信转成名字。名字即是发心菩萨。理性即是未发心者。问答之义炳然在文。安作余解岂会经宗。从此题名故言菩萨品。然河西明此品答四问。同为一意。谓未发心者因经发心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处众无畏。乃至见佛性故。如医疗病不为病污。今明经之圆意靡所不通。何但答于四问而已。乃至见性能为船师能脱故皮。如天意树等佛性之力无所不能。举体皆通而少于眉目。今就答十二问为两。先自行。次利他。初自行又二。先答生善。次答灭恶。初答生善中。先牒譬叹经旁答上问。次正合问。初叹经旁答文两。一旁答。二料简。兴皇云。以涅槃经力令未发心者发心。又逼令发心如梦罗刹。即是其义。若尔乃是内因外缘令得发心。发心方乃名为菩萨。非未发心得菩萨名。又救云。先已闻经中忘斯意。今蒙声光冥入其体方能发心。发心之前已是菩萨。今不用此解。何者中忘之前已曾发心。若未曾发何名中忘。若已曾发已是发心何谓未发名为菩萨。涅槃光者二解。一云。佛放身光入彼毛孔。佛即涅槃名涅槃光。二云。以涅槃教诠理分明喻之若光。阐提无善光不入心。四重五逆善根微少故言毛孔。光譬于教。毛孔譬信。契经者修多罗藏故举三藏以彰劣。显涅槃以为胜。又今经当机胜余契经。二料简中。先问次答。问中先领叹旨。次仰非。后作难。初领旨者。先领生善之叹即此品之前。次领灭恶之叹。即前品之末。次仰非如文。后作难有三。一作持犯等难。二作赏善罚恶不等难。三作难易难。初何以故去。即持犯等难。若光入毛孔皆能发心持戒毁戒修善作恶有何等异(云云)。次如来何故说四依义是不等难。四依出世正欲赏罚。若因光发心何用赏罚。三如佛言下即难易难。上说熙连三恒犹未解义。此即是难。今云。经耳能除烦恼此即是易。既不解义焉能除惑。以此难难易。今明迦叶以别难圆就别明义。则持犯升沈赏罚自异。云何得等。就圆为论皆即佛性。何故不等。就别为言积善方解。就圆为语即理为解。故佛答云。大事大德即是圆意。二佛言去答。又为两。一正答。二释答。初正答中二。初明去取。次正答。初中二。初简阐提。次明其余皆能发心。然发心者。非是随宜。乃是大福大事。二释答者。大福大事乃是秘藏。如来佛性此即不简阐提。阐提宁非秘藏佛性。欲明名字等菩萨故简阐提通取其余。欲明理性菩萨故言秘藏如来性也。若无一家圆别之义如何消经(云云)。从迦叶白佛下。第二正答问又两。一问。二答。初问正是腾上作请。此有远近。远则腾初偈十二问。近腾品初之说。从佛告下答又二。初正答后简阐提。初正答又二。初因经致梦。次叹经。初因经致梦者。即是答四位菩萨除前置后。但答中四。何者其问菩提因正答其问略举四耳。得闻涅槃。是名字菩萨。梦见罗刹寤已发心。即观行菩萨。不堕三恶人天续发。即相似菩萨。是大菩萨。即是分真明文在此(云云)。次叹经可解。二从善男子去。举十譬简阐提文为四。初一譬双简。次一譬别简。三四譬重双简。四四譬重别简。初譬除阐提取善根故言双简。虚空譬法身。云譬报身。雷雨譬应身说法。大地下田陂池譬四位菩萨。枯木石山高原堆阜。喻于阐提不受佛教。次一譬唯简阐提。是故云别。三四譬中初譬可见。第二譬中言药树王和乳酪六物者。旧云依经作六行观。若未譬长行散说。丸譬偈颂。涂创譬闻慧。熏譬思慧。涂目譬修慧。见譬读。嗅譬诵。根譬法说。叶譬譬说。取身譬理味。取皮譬文言(云云)。开善但九譬不取最后金刚譬。前第六金刚譬中云白羊角。释论云山羊角(云云)。迦叶白佛下。是品中第二但前答未发心是生善之义。次答三问是灭恶之义。生善灭恶是菩提要路得佛近因。迦叶为后世开眼故有斯问。就灭恶三问即灭三障。初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是灭业障。次答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是灭报障。三答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是灭烦恼障。今举三偈以答初问。前二偈明忏悔灭业障。后一偈明护法灭业障。即是改恶修功补过。通论忏悔凡有十意。谓逆顺各十如别记。忏护是其二也。忏中二。初偈举非。次偈显是。初约恶以明忏悔。先举偈问。次释偈为答可见。二迦叶复言下。是约善以明忏悔。亦先举偈问。次释偈为答。凡三番释偈。初番见所作即现在。生死际即过去。至无至处即未来。通忏三世业障。次番举非。不见所作谓一阐提。后从若有菩萨所作善业即是举是。二作恶不即受下第三偈。是护法灭业。护法力大能灭业障。复感长寿不坏眷属等。亦先举偈次释。释此偈有四意。初举非。次明是。三重举非。四叹经。初举非中。河西云。天竺热停乳少时自然成酪。文明恶即不受报。不如乳即成酪。而文不更安不字者不须加之以上不字而冠于下。次譬如王使下。明是正以护法灭业障。先譬后合。王譬佛。使譬四依。善谈论譬内智慧。巧于方便譬外能说法。实智居怀巧说外化如是之人能护法利他。奉命即传佛旨。他国是入生死。宁丧身命不匿教者。身轻法重死身弘法合譬可见。三善男子有一阐提下。重举非更出前偈。四是故当知下叹经。先叹灭恶。如莲华下叹生善。皆可见。复次善男子如优钵罗下是品第三答上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灭报障之问。文为两。初举华喻正答。次举风喻助答此释报障。云何说华生淤泥耶。盖由烦恼能成于报。如华生泥相缘由故。明于烦恼正意在报可寻。复次譬如良医下。品第四答上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是答灭烦恼障问。凡十四譬。初十二譬譬所说教。次两譬譬能说人。初譬教中。初一譬譬昔小教。先譬次合。初譬譬昔教。八种譬八正。文云无常不净等五门因缘慈悲不净观为八种。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次良医譬今教可解。第三如文。次第四譬双明生善灭恶为三。一正举譬。二更问答料简。三重举譬。初譬次合。旧解吐忏现在下忏过去通生善灭恶为涂身。别持灭恶为灌鼻。求理为熏。受持文言为洗。持偈颂为丸。持长行为散。兴皇分此八句。初四句譬昔无常。吐譬苦。下譬无常。涂身譬无我。不净譬灌鼻。后四句譬今教。常德譬熏。净德譬洗。乐德譬丸。我德譬散。贫愚不服医将还家。旧解云众生颠倒惮教不受故言不肯服。将还家者示三涂苦报是罪楼处所。兴皇云。一说不受再更为说。今明慈悲是圣人之家慈心为说故言将还。女人产者。旧云女人譬生善。阇楼此言儿衣。儿譬常解。衣譬烦恼。烦恼难除譬衣不出。兴皇云。女譬菩萨。产譬正观。衣譬常无常两教。夫儿衣裹儿。儿若出者衣亦须去。若不出者反为大患。常无常教本生中观。观解若成此教须去。教若不去反复成病。下双合二譬可见。次料简中先问次佛答亦可见。三如彼婴儿。即重举譬还明前意正观渐增。如婴儿长大。先藉教生解。故言是医最良。药病不同故言善解。一切众生未闻经时常处无明。故言我本处胎。与母药者母譬经教。药譬常与无常相治。病去解生故言安隐。惑心既解还叹于教。故言奇哉。十月者二解。一云十使所覆。二云十地行满。推干去湿者。旧云。慢为干爱为湿。兴皇云。二乘如干凡夫如湿。除不净者旧云除无明。兴皇云。除断常诸倒容受中道故言长养其身。犯四重下合譬可寻。复次譬如良医下第五譬。解者不同。一云医譬佛。子譬菩萨。药譬经教。二云医通譬此教。子譬持戒灭罪。蛇譬谤法。蛇似于龙。谤似阐提。龙譬五逆。蝮譬四重。良药譬理。涂屣譬教。触毒譬破谤法之心。又云屣是下物譬不善心。不善被调能破恶毒。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下第六譬。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着教。又云人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譬如闇夜是第七譬。昔教如夜今教如明。犹如天雨是第八譬。八十者三解。一云应言八千。如持品中八千得记是也。出经者误为八十。二云外国本有八十人受记。此文不来故无。三云此非人数乃是指于诸老声闻年已朽迈于法华中方得信解。后之两解不可承用。若定以八十为数。数陜不该诸得记人。若定是年何必并同有过有少故不可用。秋收冬藏是第九譬。虽非正譬教。要因于教得收藏故。闻他人子是第十譬。医譬此经。使譬弘者。又言是灭罪生福章句。他人子者往是佛子起逆起重即成他子。非人所持譬被外诱。卿若迟晚我当自去者。譬弘经人不称化缘佛当自化。又迟晚者即是差机。若能诣理即是自往。聋人是第十一譬。譬如良医是第十二譬。王譬犯罪众生。必死病者譬必入恶道。王不信者譬不受此教。不见腹内者不见未来。下药譬忏悔昔罪。王不肯服譬诸众生不肯忏悔。以咒力故令隐处生创者譬经之力令于梦中见堕地狱(云云)。复次善男子下。有两譬。是第二说教之人文为两。先譬昔教主。后譬今教主。上十二譬亦尔。前一譬譬昔教。后十一譬譬今教。初中昔教云八术。今云过八。又下文中合譬皆以佛菩萨合之。以是得知譬今昔教主。从譬如大船去。品中第五答上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之问。前答除障但自解缚。今答船师能解他缚。前是因时藉经获自行力。今是果时藉经有化他力。前是法身善逝力。今是应身应来力。文举四譬。前二譬是正答。后两譬叹经助答。就初明船未明船师。后譬具明船师及所度人。船譬涅槃。师即化主。所度之人即受化者。风及风王两譬并叹经教如文。复次如蛇脱故皮。即答第六应去之问。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此中还举蛇喻为答文有两譬。前蛇喻是正答。次金师譬助答。蛇譬譬一方应去。金师譬处处应来处处应去(云云)。复次如庵罗树下。是品中第七答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今还举人间树为答天树。随天欲见华果长短。悉随天意譬佛适缘。宜见生王宫。宜见灭双树(云云)。人树三时荣枯不同。取其譬便亦应无在。文为五。一明佛身有三异。二明如来密语。三明兴衰。四劝立丈夫志。五论起没。前三是三宝。佛身是佛宝。密语是法宝。兴衰是僧宝。然三宝有两。一体多约果人。别体并约因果。佛是果人。僧是因人。此中既云僧有兴衰即是别体。初佛身譬又三。初譬。次合。三领解可寻。次善男子如来密语下。明法宝文有四。法譬合结。庄严云。密是涅槃总名不可别翻。如四非常。从大乘出于一无常。即备四义各有其意。苦为破乐。乃至空为破有。智者应解如此密语。大乘亦尔。虽说一常各有其意(云云)。今奇一事论密语者。佛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于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合。佛说生灭即不生灭。即亦生灭亦不生灭。即非生灭非不生灭。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有门乃至非有非无门(云云)。六卷譬与此异。三者剑四澡槃(云云)。三合譬中。先合无常。后合于常。初文具以四无常合四种语。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去。是举常教为合亦四。而不与前相对。初明不动。次明无相。三明常不变。四佛性。虽有四种只一涅槃。亦如四句只先陀婆。四是诸比丘下总结可寻。三复次如波罗奢树下。双明二宝衰相为三。初明经无威德即法衰。次比丘起过即僧衰。三深诫弘经即是双明二宝。初文先譬后合。夫药树值雨尽堪愈病。若值亢旱树死无力。正法亦尔。得好弟子弘宣此法能破颠倒。值恶比丘法即衰灭。二复次如来正法去。是比丘起过即是僧衰。由末世恶人懈怠造过令僧衰讹。三放牧下。是深诫弘经令好护持。由人起过致毁法僧。先譬次合。譬者旧云。本一斗乳初加二分者。加二斗水成三斗。又加六斗成九斗。又加二九成二十七斗。又加二分成八斛一斗。又有解言此不应尔。初本一斗加二分成三。又加二成五。又加二成七。又加二成九。合譬有七句前四度加水譬于添译。后正譬于弘法之人。牧女譬弘经者。女性谄曲譬弘经人不能亡怀为法。而多谄求利故以牧女譬之。初加二分者。一钞略此经。二分为多分。第二加二分者。一除深妙语。二安世言词。第三加二分者。一钞前着后。二钞后着前。第四加二分者。前后着中中着前后。有人解。第四加二分云一所遮则开。二所开则遮。是时当有诸恶下。合第三加二分也。是诸恶人虽复读诵下。合第四加三分。第五譬受学者求法。为子纳妇供宾客者。旧云子譬常解。妇譬常境。余知见譬宾客。又子譬中观实智。妇譬师资相继。世人为后不绝纳妇。譬欲使其化不绝师授于资。急须此乳者。譬求法人速请知解。宾客譬以方便巧用。至市欲买譬至讲堂求法。卖乳者。是第六弘经之人多求利养。七是人语言者。即听法人善别深浅。值我客急者。譬听人云为无听处而来于此。取以还家者。譬听已作观都无所以。犹胜千倍者。虽无深旨犹是大乘。比于小典则胜数倍。二善男子下。备合上七意也。天台大师释云。牧女譬佛。真乳譬于涅槃之法。佛欲说此法法不可说。说必依谛。所谓二谛故言加二分水。余牧女譬作论通经菩萨。为经难解更作优波提舍申二谛教。即是第二加水。近城女人譬弘论之师。为论。难解更作义疏以申此论。即是第三加二分水。城中女人譬受学者为疏难解更作记申释。即第四加二分水。经文以恶世比丘钞略作多分合初加水。不以如来为缘说法。缘乐钞略为依二谛而分别之。佛以所被缘合。智者以能被缘合。亦不违经。合第二加水云隐深密语此似作论申经。复次善男子去。第四劝立丈夫志为二。先劝次领解。初又二。先毁訾女身。次定判男子。初诃毁如文。何以故下定判也。经判出两句。若广明应有四句(云云)。复次如蚊子泽下。第五明大法起没又二。先没相。次双辨起没。初文先譬次合。恶世恶人多弘宣人少。如蚊子泽不能救旱。次过夏名秋去。双辨起没。没如没地盛如秋雨(云云)。从尔时文殊下。是品中第八答上三乘若无性问。文为两。初释偈疑兼遣上问。二迦叶论义正答上问。初文为五。一文殊腾纯陀疑。二如来许说。三文殊出疑。四如来为释。五文殊领解。然此是答问那忽腾疑。疑何不决复使他腾。河西解云。文殊是游方大士影响释迦即众中上座。恒为启发之主。所以为其腾疑。二云圣无彼我唯益是存。况复二人为友为腾何妨。纯陀于何处生疑。前设五难。佛答中。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如来受饭食已入金刚三昧。是食消已则见佛性得三菩提。如此之常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便是无常。当知如来不得是常。何故复言兼答迦叶三乘若无性云何得有三乘差别之问。今举此偈明差别无差别。所以得为兼答问也。迦叶所问悬与理同。若三乘人同一乘性何得三异。若三乘人全未有于一乘之性云何说有。若举偈答差无差疑一切皆遣即兼答意也。然纯陀与佛论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时凡三根解悟。上根于哀叹品中已悟。中根于迦叶问中悟。下根既未解悟。今文殊更为腾疑。此一偈凡四出。一出此中。二出梵行。三出二十五。四出二十六。大意是同而为缘则异。此中释差无差别义。梵行中释得无所得义。二十五释有不定有。无不定无。非有非无中道之义。二十六为释破定性明无性义。此之四出亦为下品三根。成论师云。金刚心未是常后心是常。无常则本有而今无。常则本无而今有。此释正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又解。本有者本有烦恼此昔日之本。今无者今无般若即昔日之今。皆是金刚心前本有今无耳。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据金刚心已后常住。佛果非三世摄故言无有是处。复云上半不异前。而言三乘人同入无余涅槃。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复一解。本有烦恼今无烦恼非三世摄。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亦非世摄。诸师虽作众解都不遣纯陀疑。只为汝本既无常今亦无常。本未得常今始得常。本无今有三世所摄。疑难宛然何关偈意。地人云。常法非是始得本来体用具足。但为妄惑所覆后时方显。若尔先隐后显亦应显已还隐。既显已不隐亦应隐而不显(云云)。三藏师云。生死无始而有终。涅槃有始而无终。今时始得故言有始。一得永已故言无终。作此释者还同地人。小乘亦得作如此说。惑灭道存本无今有悉是无常。作此说者准旧不免纯陀之难。兴皇云。迦叶难意。三乘各得涅槃云何同一佛性。同一佛性亦应同一佛乘。佛答三乘只一佛性。昔于一为三。今只三为一岂可三乘。前来无性而今方有但随缘异辨。前来未悟则本有而今无。今时始悟则本无而今有。例如过去灯王多宝此是本有今无。未来弥勒即是本无今有。亦是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斯乃上半意也。至论佛性何关有无及以今本即下半意。又弹他解云。有三可三便成差别。有一可一便成无差。若差则失无差。若无差则失差。开一为三则失一。合三为一则失三。今明不尔。昔三犹是今一。今一犹是昔三。开三不失一。合一不失三。即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若得此意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亦应例言。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斯有是处。无常常境智非境智因果非因果。例皆如是。又云。本有只是有今无只是无。又本不有今不无只是非有非无。又云。上半是有下半是无。无有是处。是非有非无。例本无今有亦复如是(云云)。然兴皇以同一佛性为本有。始悟为今无释上半。佛性非今非本释下半。指此为差别无差别义。斯乃分文两派义不相关。今则不尔只约一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一谛即三谛故言本有。三谛即一谛故言今无。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展转不得相离。乃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非差非无差。是则遣迦叶之难豁无遗余。亦是无常即常常即无常。即非常非无常释纯陀之疑。云消冰冶智悟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今无。悟三一非三一名无有是处。此则何难不遣何疑不除。如是则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是世界。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是对治。合此有无一切亦有亦无即为人。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今此一悉即具四悉。乃遣难释疑。私谓若二人疑难皆遣皆释。是则物机咸融悉会。本有即有句有门。今无即无句无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亦有亦无句。亦有亦无门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非有非无句非有非无门。一四相即乃遣难释疑。观师三释。一云上三句出所非除性有性无。后一句结无有是处。二云。本有即不有此有可令无。本无即不无此无可令有。此有不有故非有。此无不无故非无。非有非无故言三世不摄。三云上半无差别而差别。下半差别而无差别。释此为二。一者当体。二者为缘。当体即法身本地故无差别。约缘故有三乘之异差别不同。又释本有今无即是无今之本此本非今即是非今之本。本无今有即是无本之今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故非世摄。此解大意可见不复具之。迦叶白下。第二正答上问又为四。一论无差别。二论有差别。三双领二义。四重论有差别。初有问答。问如文。答有两譬。前譬闻经信见。后譬分明证见。初譬中二。先譬次合。譬中为三。初譬众生同有佛性。次譬致疑。三譬解悟。长者有二解。一云譬佛。二云譬众生。诸牛譬六道不同。种种色者譬于六道差别万品。一人守护譬有信心。又云譬弘经菩萨令教化之。为祠祀者。譬弘经者能报佛恩。尽[(殼-一)/牛]一器。观诸众生同中道性。白色者譬理性净。次寻便惊怪下。譬一往生疑讥迦叶之问。众生既殊佛性岂一。三是人思惟下譬解悟。众生业报今乳色一。知是众生正因之性即一中道。次合譬中还合上三。初合同一佛性。次而诸众生下合致疑。是诸众生久后下合解悟。次如金矿下譬于证见。先譬后合可见。迦叶白下。第二明有差别两番问答。初问三乘同一佛性者。应同如来常住涅槃。不应灰断令三别异。文云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有文云不同。如来涅槃不般涅槃。此二并得同般者同证常住。不般者常住不变何曾证入。次佛答意。为懈怠者说有三乘。实同如来一般涅槃。世若无佛者假设之言而实不尔。是故实无二乘涅槃。佛不出世即有二乘得二涅槃。佛若出世并同如来得一涅槃。第二番问答如文。迦叶言下。第三双领两义。迦叶言云何性差别。即第四重论差别有三。初二问答佛仍无差别中作差别答。第三迦叶复言下。问意者。既言声闻佛性胜者。那忽凡夫前得记作佛。佛答意者。不以佛性故前作佛。有速愿者即速与记。从迦叶复白下。是品中第九答上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迦叶更牒问为请。次佛答中还以护法为答。迦叶白佛何缘下。是品中第十答上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先腾唇口干焦即生盲义。佛答中先答口爽。次答生盲。初云口爽者。不知三宝常住之味名为口爽。口爽即是生盲。若计定有捡觅即无。从复次善男子下答生盲。盲故即是不识。不识手足者。不识身内之佛性也。复次如来常为下。是品中第十一答上云何示多头之问。佛答如来示种种身即是多头。说种种法即是多舌(云云)。复次如人生子下。是品中第十二答上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之问。前举月问佛。今约生子悉有增长答之。十六月者二解。一云十个六月即是五岁。二解始经十六月即是过周四月。在文可见

同类推荐
  • 特牲馈食礼

    特牲馈食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伤寒审证表

    伤寒审证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独立

    独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Survivors of the Chancellor

    The Survivors of the Chancell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卫济宝书

    卫济宝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道灵印

    天道灵印

    灵印,为灵武者之本源;灵力,为灵武者之基本;苍穹,乃我的世界。
  • 天王游戏

    天王游戏

    死亡的巨壁堡垒无法阻挡,沙场的无双战将折戟沉沙。神秘的忍者技能灿烂盛开,恐怖的怨魂女鬼猛追不休。团结的推塔战斗强势召集,血腥的晋升仪式开启末世。珍贵的天王宝座揭开面纱,激情的真谛格斗惊艳四座。……
  • 口袋妖怪之龙棘

    口袋妖怪之龙棘

    无聊的高一生活,年仅16岁的他竟然经历了一次常人不可及的穿越!而他不是穿越到古代而是最近很热门的游戏!神奇宝贝!这是真的吗?什么圆陆鲨喜欢你!要和你一起旅行!不可能吧,那可是准神啊。不过龙棘现在真的很郁闷....虽然我有圆陆鲨,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小说里面主角佩戴的系统呢....我怎么说也是主角吧....系统:好吧,看在你可怜的份上,我就不把豪华版给你好了,给你我的残废版....龙棘:草!
  • 赌婚之盛宠卧底老婆

    赌婚之盛宠卧底老婆

    第一次见面,她是陪酒小姐,一身风尘傲骨,救下不小心吸了毒的他;酒吧再见,她是警队卧底,身负重任,而他已是黑白两道赫赫有名的铁腕总裁;都说龙家少奶奶是龙大少赌来的,晕晕乎乎上了贼船,失了身还生了娃,某卧底听见后拍案大怒,“一群睁眼说瞎话的王八羔子,老娘明明是被龙大少绑到民政局签字领了小红本儿的!”本以为二人世界该幸福满满,哪知外有警队大佬施压,内有资深情敌算计,她面对最亲最敬的人的背叛深陷牢狱之灾,他张开双臂将她护在怀里,一双眸子冷到没有温度,“我一个人给她所有的疼爱,你们,滚。”
  • 网游之暗黑梦境

    网游之暗黑梦境

    才华横溢、脾气古怪的主角鹰哥,碰巧救了一个会特异功能的小孩谷斌。谷斌进入主角的梦里,让他每天晚上在梦中体验《暗黑破坏神2》的真人游戏。虽然是个梦,鹰哥在游戏里的角色伊格尔却死不得,否则谷斌会脑死亡,而鹰哥自己,则会精神分裂!游戏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刚出场的鹰哥,该怎么消灭怪物,获取美女?
  • 写给青春的十二封情书

    写给青春的十二封情书

    好像每个人心里有个不可能的人他在你心底兴风作浪而你却只能像个路人一样看着他的生活心酸他的喜怒哀乐全不是为了你或许你们也有共同的回忆但也都有各自的未来青春作伴老来各散最后总会有多少人的关系变了无需责怪无需计较得失管它什么爱不爱最终我们都会遇到那个愿意陪我们走完一生的人.边走边爱,反正人山人海。
  • 吸血王座

    吸血王座

    祁连大陆,斗气与魔法争辉的世界。莫肖,一个中国末代除妖师,在到祁连大陆之后,又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诡异的血色舍利子,魔性的天方挂坠,莫名其妙还被换了一身血。更要命的是,自从换血后,莫肖对于各种活物的血,有些感兴趣了……
  • 穿越之皇妃不好惹

    穿越之皇妃不好惹

    他是皇子殿下,未来的皇帝陛下又如何!打了他就得对他负责,对他负责就是要嫁给他,做他的丫鬟,做他的暖床工具,你丫的,鬼才这么糟蹋自己呢!等一下,他那是要干嘛,软的不成准备来硬的?!想得美,她不会逃啊!什么!他说要把自己抓到床上去,丫丫的,有本事你来抓,抓的住本小姐再说!“你能逃到哪里去!”他邪邪一笑道,双眼邪魅地看着在床榻上走投无路的她。“你敢过来试试,本小姐不是好惹的!”她躲在床的最里面,卷起袖子,挥舞着拳头!“那么,恭敬不如从命!”他邪魅一笑,便朝她爬了过去……
  • 仙风古道

    仙风古道

    四十年前一场车祸,凌峰等人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千灯古镇,四十年过去了,见到了许多修仙者,但是凌峰依旧无法从这里的祈福庙中获得仙骨,直至今日……
  •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本书从人们在职场、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追根溯源,理性分析,感性佐证,并务实地呈现解决之道。于谈笑风生间将相互关联的职场个体之间心灵的误解、隔阂与障碍消解于无形,搭建理解的桥梁,指引你带着阳光心态洞悉世事、读懂他人、实践更快乐、更完美的人生。